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心理健康小知識心得體會推薦6篇

一篇思想積極的心得體會有助於幫助我們改進人際關係,通過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心理健康小知識心得體會推薦6篇,供大家參考。

心理健康小知識心得體會推薦6篇

心理健康小知識心得體會篇1

一、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於提高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成果;有利於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維護。因此說,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著它的反面——心理問題。圍繞著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為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的職責來看,班主任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素質。心理健康內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謂自尊是指學生中間,或者指某個個體中間,對自己或者對自我一種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或態度。老師們都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培養,因為學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年輕一代,因此自尊的問題最重要。

三、正確區分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

一般來說,人的心理狀態可以分為三種:正常狀態、不平衡狀態與亞健康狀態,與這三種心態相應,其社會行為方向也表現出十分重要的特點。

在沒有較大困擾的情況下,學生的心理處於正常狀態之中。這種狀態之下,學生的行為基本上預期價值觀體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徵相一致,是一種健康或者優秀的狀態。

第二種狀態是不平衡狀態。一旦發生了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情緒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就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狀態,這裡指學生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等狀態。一般來說,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歷各種不平衡狀態,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面對不平衡狀態才會帶來發展或者成長的契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不斷打破物件的平衡,促進

其發展。對不平衡狀態的外在或內在的非建設性或傷害性處理,才會導致所謂的“病態、變態、或偏差”。

異常行為是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況下發生的,是一種偶發性行為,這種行為在學生正常狀態下是不會發生的,它與常態行為不同,可以稱為“偏態行為”。班主任如果能及時鑑別學生的行為,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危機狀態,回覆到正常狀態,那麼,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以及意外事件就會大大減少。

第三種狀態是不健康狀態,當學生處於不健康狀態時,往往會非線性地發生不適應行為,包括反社會行為和異常行為。所謂“非線性”地發生,是指這些行為的發生常常是沒有明確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關係,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國小生突然害怕方格或類似方格的所有物體,這是一種異常行為,包括他自己在內,誰也弄不清他為什麼會怕方格。正是由於這種非線性的特點,我們對其不適應行為的產生就無法預測。學生在心理不健康狀態下所發生的反社會行為或異常行為既沒有直接的原因,也沒有明確的行為動機,因此,談不上是其價值觀、道德水準或人格特點的必然產物。這類行為我們稱之為“變態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不適應行為的發生有不同的特點,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看到廣大學生的兩個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學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學生由於學業、生活、環境的壓力產生暫時的心理不適,他們要求給予指導,以幫助他們正確應對遇到的問題。對於班主任,在面對學生髮展中所出現的心理偏差,應樹立正確的觀念,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而針對極個別的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則要能夠及時甄別,並積極尋求專門機構予以解決。

四、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

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集體,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二)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等,同時也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樣就能夠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週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將兩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師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路,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心理健康小知識心得體會篇2

作為大一新生,我們獲得同學們的信任成為了為同學們服務的心理委員,然而對心理服務還不熟悉的我們還需要努力學習為同學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對於我們心理委員而言,今天的第一次培訓是十分及時並十分有意義的。於此同時,也十分感謝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我們開啟心理委員培訓之旅的老師,讓我們在這短短的培訓中受益匪淺。

培訓開始之前,部長及副部長介紹了我們的工作與任務,讓我們明白了自己的職責。緊接著培訓開始,老師首先細心地為我們講解了學校的心理服務活動,讓我們知道了自己成為心理委員在這下活動中的作用。然後告訴我們高校中心理健康的越發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我們身邊的同學,讓他們感到內心的溫暖,避免不和諧與不愉快的發生。讓我們對未來的工作有了責任感與期待感。通過這次會議,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心理委員所要肩負的責任和擔當。與此同時,也讓我更加明白要完成部門的工作對心理委員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但是,這並沒有讓我心生怯意而想要退縮,反而使我更加堅定了努力提高能力、堅持認真工作的信念。

通過這次活動,每個心理委員都對自己的職位有了更深的瞭解,並且明白這是一個莊重而溫暖的職位,會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我們教育科學學院的心理服務一定能更廣、更深、更好。

心理健康小知識心得體會篇3

通過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讓我瞭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以及它的重要性,現談談自己本次學習的心得體會: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可有私心講究誠信,要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國小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國小生情操,充實了國小生生活,激發了國小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國小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要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平等相待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淨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心理健康小知識心得體會篇4

健康的心理是我們成長必的備件條件!

同學們,請想一想,如果給你兩個人讓你選擇其中一個做朋友的話,前一個是對生活充滿了積極的心態,不管遇到了什麼事情都能一笑帶過對你每天笑臉相迎的人,後一個是為難發愁,遇到難題總是怨天尤人,每天對你愁眉苦臉的`人。不用說,大家都會選擇前者,這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健康的心裡是我們成長的必備條件。

何為健康的心理呢,能夠正確對待批評與表揚,正確處理成功與失敗,對任何有益社會和人類的事能夠充滿信心與希望,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才是一個健康的心理。反之一個人受到表揚時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沾沾自喜,受到批評就垂頭喪氣,喪失意志,不思進取或對任何事都抱有消極的態度,這是不健康的。

怎樣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呢?首先要加強自我修養,“靜以修身”這要求我們心要靜,要學會目標轉移不胡思亂想,用學習來充實自己。另外,要加強我們的道德修養,提高自制力。在學習生活中要“嚴以待己,寬以待人”善於創造和奉獻,對老師,同學要以誠相待,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多做一些助人為樂的事情,還要不斷克服自己的不足,虛心聽取被人的意見,能和反對自己的人正確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去迎接生活面對學習。

同學們,相信我們只要具備了健康的心理並堅持不懈的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就一定能創造奇蹟,取得成功。

心理健康小知識心得體會篇5

如今,科學技術進步,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係複雜,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日益橫行,社會環境也日趨複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衝擊,也波及到了校園,波及到了學生。加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受家庭的寵愛、社會的寵愛等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心理問題日漸增多,其中存在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學生已佔了不小比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國小階段的學生,學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為此,教師學習和掌握心理衛生常識尤為關鍵。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般情況下,家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校教育則是有意識、有計劃的。教學著重學生智慧的發展,如果忽視了教學心理衛生,學生智慧發展不但受到影響,其身心健康也會受到損害,僅就負擔過重而言,引起的學生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後者。長期疲勞就會造成學生視力減退、食慾不振、面色蒼白、血壓升高、失眠、心情憂鬱、情緒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嚴重的還會引起學生精神失常,甚至輕生。學校教育應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及日常管理中去。這就對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不同的教師所帶的學生也存在不小差異,教師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學生、影響學生。

首先教師自己要能夠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對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認知能力。有獨創性,能運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活動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與他人交往中能和諧相處,積極態度(如尊敬、羨慕、信任、讚美等)多於消極態度(如畏懼、懷疑、憎惡、嫉妒等)。教師的心理常態應是不卑不亢,不慍不哀,寬嚴適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師無論處於何種狀態下,都必須表現出心理狀態的穩定性。教師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過學生,要做“宰相”,豁達大度,心胸寬廣,氣量巨集大,能容人之過,甘當人梯,喜歡學生超過自己。舉止大方,態度端莊,不論何時都不忘記為人師表,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教師要對每位學生的態度保持均衡,不能憑自己的好惡感,偏袒、庇護和鄙視、冷淡學生。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和每個學生的心理距離應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師自己也要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學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夠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的教師,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誇、自信但不固執,能正確對待挫折、樂觀向上、尊重自己的事業、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會怎樣。尤其是國小生,他們模仿性很強,這樣的教師一定會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我們教師應首先擁有同樣健康的心理。教師擁有了健康的心理,還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小知識心得體會篇6

經過這幾天心理健康實踐培訓,讓我再一次體會到對學生心理健康上的關注尤為重要!現在的社會,學生總是早熟,學生總是能通過各種渠道懂得更多以前我們作為小孩子時不懂的道理。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好多時候,學生的行為總是會令我刮目相看,讓我覺得孩子的世界原來和我們想得不一樣。通過實踐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我們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在這次實踐過程的第一次小組集中確定開課主題時,陳正標老師就和我們說,在確定主題時一定要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他們各自的特點。比如低年級的小朋友剛從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為獨立的小朋友,那就要通過心理健康課使小朋友學會不做“小皇帝”,成為一名獨立的孩子。而高年級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情緒,慢慢即將進入青春期,那麼就要通過心理健康課使學生懂得和父母溝通與交流,讓他們明白父母永遠都是愛他們的。

第二,心理健康課重點在於學生的感受。整堂課都得讓學生參與其中,在遊戲中感受,在與老師的交流中說出感受,在課堂結束後通過這些感受改變自己。所以在課堂中讓學生融入課堂很重要,因此老師要給學生一種很親切自然的感覺,讓學生敢說,敢表達。

第三,要學會一些心理學上的遊戲。一般生活中小孩子對遊戲比較感興趣,但是心理學上的遊戲,學生玩得並不多,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更能讓學生融入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