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簡短4篇

當大家有了一些新的收穫感想之後,就可以寫一寫心得體會了,心得體會就是將實踐中獲得的啟發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書面材料,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簡短4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簡短4篇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簡短1

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道德經》就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書。《道德經》中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裡面蘊含的內容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論語》裡面講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該怎麼對待別人,是一種防禦性的方式。另外《孟子》裡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於優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該怎樣學習。中華經典中《道德經》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曾經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破解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裡,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於人類的貢獻,在於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祕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於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闡說的,但是並非完全等同於渾然一體,永恆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因此,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於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身置於眾人之後,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佔先;把自身置於度外,卻能儲存自己。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中汲取營養。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簡短2

這段文字講天之道。微,悄無聲息。希,織布,孔大的稱希,我們可以理解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狀態。道生一,道是源頭,一是道落實到世界的體現,是世界最初的狀態。這裡老子講的是道介於有與無之間,無論視覺、聽覺,觸覺都觸控不到,但又確實存在。

沕,微妙,望,邊際,遼遠。這裡老子告訴我們,道是無影無形的,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時空存在的,我們看不到它的開始,也望不到它的結尾。道的執行規律我們是可以找到的。道的執行規律亙古不變的,我們可以根據今天道的執行規律推斷自古以來道的規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則運用於現實生活中,看看結果,就能夠明白道的執行規律。這是老子告訴我們道的學習方法。

這一章講的是天之道。老子總是從天之道中推演出聖人之道,所以道德經的行文結構總是講一段“天之道”,然後闡述“聖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無法描述的,但又確確實實存在的。這是老子的宇宙觀,我們發現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學。

因為在他的那種年代對於宇宙的瞭解很少,實際上直到現在,我們對於宇宙的瞭解仍然很有限,科學說宇宙中百分之九正是多是暗物質、暗能量,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英國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間。老子的做法是明確道的存在,也承認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樣描繪出自己認為的明確世界。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簡短3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經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係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醜,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髮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簡短4

道法自然。《道德經》道經,廿五章

餘幼時及曉此章句,家族常言,是以通學,自以為悟,實則不知己之不智也。困悟良久,終或有所說,且胡言一二,權為談資。此斷章取義,弗言上下之文意,突發異想,誤之本矣,不可盡信也。

餘之於道德經,喜愛異常,非翻覽而不得寢也。雖無哲思,觀覽亦不為積薪者,真偽正誤或可辨也。然所見得之書,非有如此句讀“道法,自然”,非有其空也。是以,道法,自然否?上者名天道,下者謂時務,順天道而識時務者,猶舉海而覆薪,順流而下矣。

近日,吾迫於情事,心神紊亂,不分晝夜。伊之待言,餘之慾言,眾之催言,皆不可得,況亂神思,終於絲竹,各自東西,靜言思之,惑得解矣。情之一字,業之一事,世事萬物,皆可比於揠苗,灌溉悉心,陽雲得雨,是有盛極之季。古之揠苗者,今之焦灼者,皆同此類,而欲速則不達,得以善果眾,鮮矣。

後言所感,伊之所擁,眾之憂解,先過以知。是以自然之事,水到而渠成。古有農人,飢,尋食,餐七饢,然饋十四銅貫而嘆曰:餐其七饢足矣,何付前六饢之資,悔焉!悔焉!餘譏其蠢笨,戲謔而笑。今自省,自嘲甚矣,餘之於農人,雖學或多,且知農人之事,仍不免為笑,自是比之農人不及,餘自以為知而不知不知,當為自警。

順應自然,不抗於道,智者所為,而免禍患恥辱也。

皇氏三墳,佈道天下,雖千夫指,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