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工匠與工匠精神心得體會參考5篇

通過寫心得,很多人都可以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心得體會是可以把學習或者生活中的反思內容用文字書寫下來的重要文體,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工匠與工匠精神心得體會參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工匠與工匠精神心得體會參考5篇

工匠與工匠精神心得體會篇1

“日本佔世界百年老店30%”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傳統老店留存比較好的國家。為什麼還在運營的老店不如日本?直到我瞭解到日本工匠的“工匠精神”。山本醬油的第三代傳人山本太郎,為了做出最好的醬油,花了一年時間學習如何做出最好的木桶。有人問他是不是浪費時間,他覺得是他對父母和客戶的責任。這種精神就像這個浮躁的社會裡的一縷清風,沁人心脾。

匠人的精神就是專注於眼前的人,腳踏實地的盡職盡責。工匠從來不在乎產品的售價,只在乎人們認為自己可以提高的地方。人的思維是有限的,不能用同樣的熱情同時對待很多事情。工匠們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手中的工件上,剩下的就交給別人了。如果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工匠,只要分工明確,社會就永遠不會混亂,但現在人們看到電影行業賺錢很快,所以不管是作家、歌手、食人族,都去當導演,最後落得工作沒做好、電影口碑很差的尷尬境地。

手藝的第一個條件是崩潰。當前面的路很多的時候,有些路可能看起來是捷徑,有些路看起來是漫長而艱難,但是你怎麼知道這兩條路有相同的終點呢?我一直認為不努力就沒有結果,不走彎路就沒必要走。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孟劍鋒嘗試了幾十種材料,推翻了一套又一套方案。沒有那些看似無用的嘗試,你怎麼能得到外賓渴望讚美的結果?工匠的精神,不急於做出最優質的產品,大概是我們社會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東西。

說到工匠,我們總覺得“踏實”、“踏實”,因為他們不能被整個社會浮躁的風氣所驅使,卻給這個社會帶來一絲涼意。

工匠與工匠精神心得體會篇2

很久以來就對《工匠精神》這本著作有所耳聞,最近,公司開展了學習工匠精神的活動,有幸從辦公室借來一本拜讀。拿到手第一印象認為這是一本雞湯,仔細讀來,並非如此,裡面的一些觀念和人物事例很是接地氣,讓人感觸頗多。

所謂的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一種對夢想的追求,一種擔當奉獻精神及一份默默無聞的堅守。

學習了《工匠精神》,結合自己的工作現狀,尤其是在目前環境保護的高壓形態下,工作上不能出一點差錯,必須要時刻以工匠精神鞭撻著自己,改掉以往大老粗的行為作風,各項工作力爭精益求精,不允許有交差思維、差不多思維及走捷徑思維,要對公司及自己負責,在自己的一片領域上敢於堅守擔當,把工作漂漂亮亮的完成作為自己的追求。注重工作中各種人際關係的處理和維護。減少自己偏見的心,利己的心,不公的心。增強自己利他,助他,成他之心。

此外,我們還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先增值,後回報;先沉澱,後成才;先有為,後有位。從容自信,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工匠與工匠精神心得體會篇3

“匠人精神”近幾年來大爆發,可能緣起與有一年春節期間,中國人跑到日本搶購馬桶蓋,造成馬桶蓋幾乎斷貨。這樣一個大工業生產線上的普通產品,竟然和壽司、日本武士刀並列在一起,又一次打上了匠人精神的烙印。

在日本,有一個傳統詞彙指代擁有精湛技藝的手工藝者,叫“職人”。“職人”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謂,“職人精神”代表著精益求精、堅韌不拔和守護傳統。現在,許多掌握尖端技術的製造業者也被稱作“職人”,甚至遍及社會各個行業,在日本媒體報道中常見“政策職人”、“相撲職人”、“科學職人”和“教育職人”等稱呼,都指在本領域掌握高超技藝的能人。

本質上,匠人起源於手工業,匠人精神首先意味著個性化,而不是標準化,是“匠心”獨運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線生產。反觀我們教育,教育不是工業,而更像是農業,需要教師花費時間與精力深入學生的心靈,翻土、施肥、澆水、除草、間苗。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開花,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結果,甚至我們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開出美麗的花,都能結出碩大的果。但我們依然執著、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陽光中,春風化雨,潛滋暗長,需要靈魂的安靜,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師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後隱含著的是專注、技藝和對完美的追求。在教學中,“匠心”可以讓孩子們莞爾一笑,學習瞬間變得幸福而快樂;能夠使枯燥的知識立刻展現神奇,終身難忘;更會令師生的交流,歡快順暢。在教學中追求“匠心”應該是每位教師的職業意識。

做教師,就得像個手藝人一樣沉浸其中,心無旁騖,在激情飛揚和揮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帶來的痛苦和幸福。慢慢地陪伴,靜靜地等待,悄悄地聆聽,不浮躁,不顯擺。

匠心”就是用簡單的心做單純的事。法國思想家蒙田曾說過:“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如果教師都能始終潛心教育,那麼就能摒棄浮躁、功利,迴歸教育本真。人的一生,需要選定一把椅子,義大利歌唱家帕瓦羅蒂年輕時讀過師範,畢業時他問父親自己該幹什麼?父親告訴他,如當教師,就好好當,不要做歌唱家的夢;若是想當歌唱家,那麼你就去做歌唱家的夢,不要在兩把椅子中間彷徨!他的歌聲,至美,至純,他的一生,至簡,至定。生活中的確有許多把誘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椅子”都適合每一個人,我們只有根據自己的條件與特點,摒棄浮躁,抵禦誘惑,堅守定律,堅持只坐那一把適合自己的椅子,才會有希望獲得成功,它或許不是最美的,卻是承載你最多喜怒哀樂的物品。人的一生要處理好三種關係,即人與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自己內心的關係。人的內心簡單了就會快樂,專一了就會強大。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著名作家王蒙曾說過:“人的一生要做許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應該做什麼。”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太複雜、太繁瑣、太神祕,應當多一點“留白”,讓學生輕鬆一點,多一點自主選擇,讓學生有興趣一點,多一點寬容悅納,讓學生自信一點。

我越來越堅信,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純手工的,那是一種依靠積累、源於傳承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無法瞬間獲得、想要就有。杏壇之上,絃歌不輟,教師們耳提面命,一張嘴,一塊黑板,三尺講臺,一支粉筆寫春秋,一個好的教師應該要有“匠心”的執著——專注而簡單。

工匠與工匠精神心得體會篇4

紀錄片中的“偉大的鄉村工匠”都是在生產第一線奮鬥的優秀工人,他們高超的技藝和積極的探索精神令人驚歎。

精湛的技術結合奉獻、精益求精的精神,常被人們譽為“德技結合”。因此,基礎和資本將來自兩種能力,技術創新和做大做強。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反映了普通員工在普通崗位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令人肅然起敬、感人至深的“德才兼備”的真實故事。一點都不誇張,平時的敘述都是歲月裡無限追求的燃燒。

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從《大國工匠》,作者在平凡的崗位上看到了生成的勞動精神和美好。《大國工匠》對觀眾來說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尤其是電視上的一些故事和人物,讓我們的記憶穿越時空。似乎就在昨天,這些普通工人才有了我們老一輩勞動模範的精神再現,才有了今天高科技建設者的勞動創造。這些史詩般的人物,不僅在普通的作品中,而且在精彩的藝術畫面中,通過電視紀錄片的載體,我們都感受到了共和國的歷史通過勞動改變著國家的命運。

有的人可以在薄如牛皮紙的鋼板上焊接,不會有任何滲漏,有的人可以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髮際線的五十分之一。這不是神話故事中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一研究院火箭總裝廠高階技師高鳳林最常見的工作經歷。他畫過火箭焊心,是第一個焊接發動機的人。0.16 mm,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焊接的允許時間誤差。不管你看了多少遍這麼難的焊接技術,你都不禁會想,這到底是技巧還是藝術,技術與藝術,精神與工作,有時候就是在這樣的歲月裡,被雕刻到了共享美與美的極致。

李政道博士說:“你走得越遠,技術就越有靈性。”《大國工匠》播出的這八位工匠,就是在生產第一線奮鬥的優秀工人的代表。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敬業和勤奮,描述了一線工人的非凡工作。他們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譜寫了“德技兼備”的大美,都是令人驚歎的。我們希望我們的新聞媒體能夠借鑑《大國工匠》的成功經驗,給廣大勞動者和一線勞動者留下更多的鏡頭、畫面、時間段和版面,把勞動者的故事講好,展現勞動者的風采,讓更多的勞動轉化為創造,讓更多的技術轉化為藝術,讓勞動變成一場“匠心打造夢想”的旅程。

工匠與工匠精神心得體會篇5

時代飛速發展,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慢”的時代早已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工業時代。中國式製造業大國,而現在很多企業都追求“投資少,見效快”的理念,從而能忽略了“工匠精神”,導致如今中國人去日本等地大批量採批生活用品,甚至連馬桶蓋,剪刀等也求“日本製造”,對中國製造敬而遠之。這類現象的出現正是因為現在“工匠精神”的缺乏,放眼周遭,浮躁之風滋生蔓延,所以我們才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需要它讓我們追求完美。顧閎中大師一生追求完美,他所做的《夜宴圖》木板復刻至今無人再做第二份,因為他所做的太精妙,難度太大。他用1667塊木板才做成,先打板列印,不合適的再修改,如此反覆,一年半才做成,其堅守細緻完美的工匠精神令人歎服。正因這樣的工匠精神,才讓我們獲得如此藝術精品。相信有了這樣追求完美的精神,那些粗製濫造的產品也就不復存在了。

工匠精神,需要它來讓我們解放心靈,摒棄浮躁之氣。著名拼布藝術家金媛善認為,工匠精神需要堅守,情懷和修行。她精心端坐,幾百個小時做出世人精絕的《百花爭豔》,在外國展覽上備受稱讚。她肯靜心做事,如同修行一般地做布藝術,反觀我們的製造業,恨不得一個小時做出成百上千的次品,讓國人對“中國製造”失去信心,假如有金大師一般的不顧浮躁,只專心做自己的產品,“中國製造”一定會大放異彩。

逯耀東先生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米飯為主食的國家,我們有一隻有內涵的碗嗎?我們每天點燈生活,我們有一盞有感覺的燈嗎?是啊,如今文明推動文明太快,來不及體會傳統文化之美,做不出有中國人情懷的東西,即使有也是少數,所以我們要從今天開始拋下浮躁做產品,慢一點也不是壞事,將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工匠精神發揚起來,融入產品,拉回國人總“向外看”的目光,讓中國製造有朝一日成為人人爭先購買的產品。

工匠精神,我們需要它!

標籤:工匠 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