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五篇

《戰爭與和平》是一本反映俄國人民生活的小說。書中刻畫的人物生動且富有生命力,準確直接地體現了俄國人民的性格。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精選《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五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精選《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五篇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

無論是《戰爭與和平》,還是《安娜.卡列寧娜》,托爾斯泰一貫秉承他的風格—把筆墨放在生活富有卻內心空洞黑暗的貴族和受盡壓迫的奴隸身上,這應該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係,出身貴族的他早已看透所謂上流社會並且能深切體會到下層社會的疾苦,可以說他本人對貴族生活深惡痛絕,所以才寫出了那樣深刻的文字。

《安娜.卡列寧娜》中男主人公伊萬諾維奇青年時善良正直,卻在慾望驅使下佔有了卡秋莎,並最終拋棄了其母子。後來的日子他從不曾想起這些年少時的事情,也不曾懺悔,無憂無慮地流連於酒宴舞會,偷情、酗酒、追求貴族小姐,紙醉金迷,墮落不堪。直到有一天他作為陪審團審判了自己淪落在風塵之中的初戀情人卡秋莎。然而,由於他的漫不經心,致使這個無辜的女子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他也正是在流放之前去探望她而慢慢厭惡了現有的生活,開始懷疑一切的一切所具有的真正價值。最終,卡秋莎流放,他變賣家產相隨。

西伯利亞的風,寒冷萬分,夾著雪花、走在冰上。遠東的冬天,眼淚也許在流出眼眶前就已經結成了冰。他開始想象自己那從未謀面的孩子,也開始每天如僕人般照顧著妻子,希望博取她的原諒。我想,他在內心深處是愛她的,可是她還是一直拒絕他的求婚,她不希望他的生活因此受到影響,他的名譽土崩瓦解,她只能把愛藏起來,讓初戀的愛人永遠在心中的某個角落靜靜綻放,純真美好。

一路上,他經歷了很多。貴族的心死了,作為平常人的心靈又復活了,靈魂也跟著復活了,人生亦得到救贖。最終的結局亦喜亦悲,卡秋莎找到歸宿,伊萬也開始了新的生活。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永遠沒有十全十美,就像一句西方諺語:“你不是上帝!”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黑暗與沉淪,只有洗淨這些不見光的汙垢才能改變一切。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

我心中,《戰爭與和平》這部鉅著內交融了太多智慧與勇氣,殘忍與堅強,高貴和卑微,它將種種的感情和殷紅的鮮血,塗抹在我們對於那個時代的記憶上。

那一個個精彩的情節深深地打動了我,作者將心理動作語言都傳神地用語言演繹了出來,作為讀者,我彷彿可以潛進書中,和人物對話,揣測人物的心理。那種奇妙的感覺讓我彷彿脫離了現實,進入到那個動亂的年代,感受著朝中的勾心鬥角,欣賞著歐陸都市的繁華絢麗,為貴族考究奢華的生活而驚訝,為命運多舛的人物而嘆息。熱血與華貴穿引在這個安逸又動亂的時代,引領著我的心上下起伏著。

書中繁多的人物各有特色,或高尚,或卑鄙,或智慧,或愚蠢。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各面,無論是光明或是陰暗,總有一個難忘的故事將它們印在我的心中。正是那一個個鮮明的角色,讓這藝術的殿堂更加璀璨輝煌,儒雅的安德烈公爵有情有義,在他的心中卻不失堅決,他愛家人更愛國家,在生死徘徊後,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歸宿,他的家族更多了一份悲劇色彩,但正氣長存,那一份傲骨從沒消失,厭惡趨炎附勢的清高卻導致了家族的頹敗。美德不能長存,這又何嘗不是這個時代的悲劇呢。皮埃爾伯爵家族卻又像另一出的悲劇,他作為私生子,卻在嫉妒與爭鬥聲中,繼承了並不在意的鉅額遺產,卻同時被推向了上流社會,身不由己地與愛上他錢財的女人結婚,卻過不上幸福的生活。在燈紅酒綠的都市,疲於奔命地來往於舞會,酒館,那種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抗爭了,參軍了,他沒有因此死亡,而是得到了嶄新的人生,在波瀾起伏的`情節中,好像鳳凰就此涅槃,是那份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支撐著伯爵走出噩夢的吧。

在書中,我心中產生了一種顛覆的感覺,在這裡,壯麗地死亡卻像是一種新生,那些在精神上苟延殘喘的貴人,卻更像死了一般地墮落。在爭鬥之中,天真單純彷彿就成為了愚蠢,在官場之上,虛偽狡詐卻搖身變成了高尚與忠誠,成為虛偽者攀上名利高峰的通行證。錯亂的世界卻顯得那麼自然,也許這就是生活,在這裡,是為了生存而生存嗎,還是為了堅守自己的信念,像尼古拉老公爵那樣,有很高的名望卻默默地死去。在這些主人公的背後,還有許許多多為了國家願意獻出生命的高尚的士兵,他們是平凡的,卻又是偉大的,那份對皇帝對國家的熱誠,在國家風雨飄搖之時,留下了希望的火種,他們是小人物,卻散發著比達官貴人們更奪目的光輝。在這個時代,他們是明星是主宰。他們身上的是一個時代應有的美德,可惜那些美德就像他們一樣被淹沒在了塵土之中。也許每一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特點,站在那個背景下來看,對錯並不會那樣的分明。

讀這本書,讀到的是智慧,是熱血,是悲情,是感動。我想,這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卻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3

在我眼裡,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整個19世紀最大的史詩,甚至可以說是近代的《伊里亞特》,19世界的無數的人物與熱情在列夫托爾斯泰筆下跳動。作者的自然思想與動作,使他從關於個人命運的小說,引入描寫軍隊與民眾,描寫千萬生靈意志交融著的巨大的人群的小說。他在塞白斯多堡圍城時所得的悲壯的經驗,使他懂得俄羅斯的國魂和它古老的生命。

最初是一片靜止的海洋,俄羅斯社會在戰爭前夜所享有的和平,開始的幾章,以極準確的手法與卓越的譏諷口吻,映現出浮華心魂的虛無幻滅之境。直至這些活死人中最壞的一個、Baile親王才發出一聲生人的叫喊:

“我們犯罪,我們欺騙,而是為了什麼?我年紀已過五十,我的朋友……死了,一切都完了……死,多麼可怕!”

在這些暗淡的、欺妄的、有閒的,會墮落與犯罪的靈魂中,也顯露著若干具有比較純潔的天性的人——在真誠的人中,例如天真樸訥的RierreBesoukhoo,具有獨立不羈的性格與古俄羅斯情操的MarieDmitriwna,飽含青春之氣的Rostove;——在善良與退忍的靈魂中,例如Marie公主;——還有若干並不善良但很高傲且被這不健全的生活所磨難的人,如Andre親王。

可是波濤開始翻騰了,第一是“行動”。俄羅斯軍隊在奧國。無可倖免的宿命支配著戰爭,而宿命也更不能比這發洩著一切獸性的場合中更能主宰一切了。真正的領袖並不設法要指揮排程,而是如Koutouzoo或Bagnation般,“凡是在實際上只是環境促成的效果,由部下的意志所獲得的成績,或竟是偶然的現象,他們必得要令人相信他們自己的意志是完全和那些力量和諧一致的。”這是聽憑命運擺佈的好處!純粹行動的幸福正則健全的情狀,惶亂的精神重複覓得了它們的均衡。Andre親王得以呼吸了,開始有了真正的生活,……至於在他的本土和這生命氣息與神聖風波流離的地方,正當兩顆最優越的心魂,Dierre和Marie公主受著時流的薰染,沉溺於愛河中時,Andre在奧斯丹里茲受傷了,行動對於他突然失掉了陶醉性,一下子得到了無限清明的啟示,仰身躺著,“他只看見在他的頭上,極高遠的地方,一片無垠的青天,幾片灰色薄雲無力地漂浮著。”

“所等的寧靜!所等的平和!他對著自己說,和我狂亂的賓士相差多遠!這美麗的天我怎麼早就沒有看見?終於窺見了,我所等的幸福!是的,一切是空虛,一切是欺罔,除了它……它之外,什麼也沒有,……如此,頌讚上帝罷!”

然而,生活恢復了,波浪重新低落。灰心的、煩惱的人們,在都市頹廢誘惑的空氣中,他們在黑夜中彷徨,有時,在濁世的毒氛中,融洩著大自然的醉人的氣息,春天、愛情、盲目的力量,使魅人的Natacha去接近Andre親王,而她不久以後,卻投入第一個追逐她的男子懷中。塵世已經糟蹋了多少的詩意、溫情、心的純潔!“而面臨著惡濁塵土的無垠的人”依然不變!但是人們卻看不見它。即是Andre也忘記了奧斯丹列茲的光明。為他,天只是“陰鬱沉重的穹窿”,籠罩著虛無。

對於這些枯萎貧弱的心魂,極需戰爭的騷亂重新來刺激他們,國家受到威脅了。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Brodino村失陷,這壯嚴偉大的日子啊,仇恨都消滅了,Dolokhoo親抱他的敵人Pierre。受傷的Andre,為了他生平最憎恨的人,車中的鄰人AnotoleKouraguine遭受患難而痛苦,充滿著溫情與憐憫。由於熱烈地為國犧牲和對於神明律令的屈服,一切心靈都聯合了。

“嚴肅的、鄭重的,接受這不可避免的戰爭……最艱難的磨練莫過於把人的自由在神明的律令前低著屈服了。在服從神的意志上才顯出心的質樸。”

大將軍Koutouzoo便是俄國民族心魂和它服從命運的代表。

“這個老人在熱情方面,只有經驗,——這是熱情的結果——他沒有用以組合事物搜尋結論的智慧,對於事故,他只用哲學的目光觀照,他什麼也不發明,什麼也不幹;但他諦聽著,能夠回憶一切,知道在適當的時間運用他的記憶,不埋沒其中有用的成分,可亦不容忍其中一切有害的成分。在他的士兵的臉上,他會窺到這無可捉摸的,可稱為戰勝的意志,與未來勝利的力,他承認比他的意志更強有力的東西,便是在他眼前展現的事物必然的動向;他看到這些事物,緊隨著它們,他亦知道蠲除他的個人意見。”

最後他還有俄羅斯的心。俄國民族又是鎮靜又是悲壯的宿命觀念,在那可憐的鄉人,PleotomKaratarev身上亦人格化了,他是質樸的、虔誠的、剋制的,即在痛苦與死的時候也含著他那種慈和的微笑。經過了種種磨練,國家多難,憂患遍嘗,書中的兩個英雄,Pierre和Andre,由於使他們看到活現的神的愛情與信仰,終於達到了精神的解脫與神祕的歡樂。

書中包羅著成百的英雄,每個都有個性,都是描繪得如是真切,令人不能遺忘,兵士、農夫、貴族、俄國人、奧國人、法國人……但這些人物的可驚的生命力,我們如何能描寫!對於這一批在歐羅巴文學中獨無隅的肖像,在此絲毫沒有臨時構造之跡。而《戰爭與和平》的最在魅力,尤其在於它年青的心。托爾斯泰更無別的作品較本書更富於童心了,每顆童心都如泉水一般明淨,如莫扎特的旋律般婉轉納入,例如年輕的NiwtasRiostov、Sonia和可憐的小Petia。

最秀美的當推Natacha,可愛的小女子神怪不測、嬌態可掬,有易於愛戀的心,我們看她長大,明瞭她的一生,對她抱著對於姐妹般的貞潔的溫情——誰不曾認識她呢?美妙的春夜,Natacha在月光中,憑欄幻夢熱情地說話,隔著一層樓,Andre傾聽著她……初舞的情緒戀愛,愛的期待,無窮的慾念與美夢,黑夜,在映著神怪火光的積雪林中滑雪,大自然迷人的溫柔吸引著你。劇院之夜,奇特的藝術世界,理智陶醉了;心的狂亂沉浸在愛情中的肉體的狂亂洗濯靈魂的痛苦,監護著垂死愛有的神聖的憐憫。……我們在呼喚這些可憐的回憶時,不禁要發生和在提及一個最愛的親友時同樣的情緒。這樣的一種創造和現代的小說與戲劇相比時,便顯現後者女性人物的弱點來了,前者把生命都抓住了,而且轉變的時候,那麼富於彈性,那麼流暢,所以我們看到他在顫動嬗變——面貌很醜而德性極美的Marie公主亦是一幅同樣完美的繪畫;在看到深藏著一切心的祕密暴露時,這膽怯呆滯的女子臉紅起來,如一切和她相類的女子一樣。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4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巨集偉鉅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裡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本事;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本事,更側重於道德夢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裡。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當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裡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期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裡構造了一部屬於自我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執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向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裡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可是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裡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感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歡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戰爭與和平》裡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裡探出頭來,看到穿著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研究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終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歡樂的微笑。這一段異

常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十分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夠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5

潔白的畫紙上彷彿浮現出了一個個身處戰火的孩子,一個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一雙雙充滿痛苦與悲哀的眼睛……

——題記

明媚的陽光,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碧綠的草地,蒼翠的樹木,幸福的家園,善良的人們……這些是人們共同擁有的願望,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這說明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和平。

在人類的歷史上,血與火的戰爭屢屢爆發。

20世紀,是一個多戰的世紀,是一個全世界發生翻天覆地鉅變的世紀,人類歷史上僅有的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這個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零三個月,波及人口15億以上軍民傷亡3000多萬人。

就在人們還處在一戰後的喘息當中時,就在人類都盼望和平會降臨時,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災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籠罩了地球。二戰歷時六年之久,全世界60多個國家捲入戰火,波及20多億人口,軍民死傷7000多萬人,直接物質損失在4萬億美元以上!

而這些還完全不夠,1983年,一位匈牙利科學家公佈了一個統計結果:二戰後的27年裡,世界上有爆發了470餘的區域性戰爭,戰火連綿不斷沒有戰爭的日子僅有26天。

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但戰爭並沒有離我們遠去。新世紀的鐘聲剛剛敲響,美國的世貿大樓就遭轟炸。“9。11”後,美國採用了“以牙還牙”的反恐策略,阿富汗遭到狂轟濫炸。伊拉克被血洗,敘利亞內戰,利比亞戰爭,黎以衝突,還有最近的“釣魚島”問題,無不訴說著這個世界的不和平。

“戰爭”是一個多麼熟悉的詞啊!人類彷彿是踏著戰爭走向文明的。但是,或許也可以嘗試一下和平的世界,握手言和,讓和平鴿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中,讓“和平之花”開滿大地,使我們擁有快樂與幸福。

後記:我微笑著拿起畫筆,繪出一隻只潔白的和平鴿,繪出一雙雙團結的手,繪出和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