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後感系列:《擺渡人》的象徵意義

這本書的名字很容易讓人想起之前上映的同名電影《擺渡人》,雖說電影遭受了許多觀眾和讀者的詬病,但張嘉佳的文字還是治癒了很多讀者。這兩部作品雖然篇幅長度不一,但所涉及的生活態度、方式、價值觀和愛情觀反映出了當下許多青年的共性,可以把兩篇文章對著讀。不過這次暫且把張嘉佳的這篇節選文章放在一邊,主要談談對下面這部《擺渡人》的想法。

讀後感系列:《擺渡人》的象徵意義

英國作家(Claire Mcfall)創作的《擺渡人》(Ferryman)是一本心靈治癒小說。作者從少年人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溫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所見所感,道出所有人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終極幸福的嚮往。故事情節並不複雜,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生活基本一團糟。在學校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欺負,與母親的相處也很不愉快。因而她決定去看望久未謀面的親生父親,然而乘坐的火車不幸發生意外,等她爬出火車車廂之後,一個名叫崔斯坦的男孩將她帶離了事故現場。事實上,迪倫不是事故中唯一的倖存者而是唯一一個喪命的人。崔斯坦正是擺渡人,引導靈魂穿過荒原,送他們前往要去的地方。在穿越荒原的途中兩個年輕人互相依靠,產生了真摯的感情。迪倫和崔斯坦其實是彼此的擺渡人,崔斯坦擺渡著迪倫穿越荒原,途中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機智化解了一次又一次魔鬼的進攻,使她的靈魂免遭惡魔的毒手,讓她安全到“家”。隨後迪倫反擺渡著崔斯坦從荒原穿越到人世。崔斯坦儘管勇敢無畏,但卻不敢違背擺渡人的命運,返程時顯得十分懦弱。迪倫勇敢地支撐崔斯坦的信念,使他戰勝了自己的猶豫不決,打破了荒原的禁錮,挑戰了命運中的不可能,和她一起嘗試返回人世,最終他們在人世相遇。

一.引言

象徵主義是文學作品中常見和非常重要的一種寫作手法,其目的就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意象來表達作品中抽象、深層次的意義和思想。《辭海》中對“象徵”一詞做了這樣的定義:“藉有形之物以表示無形之主觀者,謂之象徵。其內容與外形之價值常有差異。”西方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當一個字或一個意象所隱含的東西超過明顯的和直接的意義時,就具有了象徵性。”這些概念都傳達出了相似的意思,即帶有象徵性的意象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學價值,借有形之物表無形之意。因此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我們應該更多地對文字進行細讀才能更好的發現和理解作者隱藏在象徵意象背後的含義。《擺渡人》情節比較簡單,語言並不複雜,但作者對於象徵主義手法靈活的運用使得讀者更好的感悟其意其情。你總能想起那片綠色海洋中不時冒出星星點點的紫色、黃色和紅色。縱觀全書,象徵手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人物的象徵和意象的象徵。作者把迪倫和崔斯坦溫暖純真的感情自然地滲入到事物和荒原的每一處,於是所有的象徵物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使小說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主人公的象徵意義

1.迪倫--救贖者

《擺渡人》一書中除了男女主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其他重要人物,寥寥幾筆便帶過了。因此作者在迪倫和崔斯坦的刻畫上傾注了更多的心血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們相應的象徵意義。15歲的迪倫是一個內心單純和善良的女孩。雖然生活不盡人意,但迪倫還是積極樂觀地面對家庭、學校中種種問題和煩惱,探索屬於自己的世界和活著的意義。迪倫下定決心去見見多年未曾謀面的父親,卻不幸在途中遭遇火車事故。她失去了生命,成為了浮游天地的一縷靈魂,卻也開啟了她的另一段旅程。這次迪倫不再是獨身一人,與她同行的還有擺渡人崔斯坦。崔斯坦擺渡著迪倫穿越荒原,途中以自己的經驗、機智、勇敢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惡魔的進攻,使迪倫的靈魂免遭惡魔的毒手,崔斯坦領著她走完了危險重重的荒原。從這段旅程來看,迪倫似乎是被救贖者。但是另一段旅程中,迪倫和崔斯坦身份似乎發生了轉變,迪倫成了救贖者。她與崔斯坦不同的地方,她具有人性的特徵,這種人性美的特徵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感化才能得到的,“與迪倫的相處,她單純的靈魂,溫暖的行動漸漸感化了崔斯坦,讓他意識到人性美的可貴之處”。這一次,迪倫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沒有迪倫不顧險阻地劃過湖泊,越過山丘,一次又一次戰勝惡魔,崔斯坦就永遠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擺渡人,只得在麻木和冷漠中沉淪。他們很幸運地遇到了彼此,也救贖了彼此。

2.崔斯坦--成長中的引路人

擺渡人,即靈魂擺渡人,這一詞無論在中國的文化還是西方的文化中都有相似的傳說,他們都是助靈魂去往彼岸。小說作者的靈感來源於希臘神話中,卡戎是冥王哈得斯的船伕,他不僅是在冥河上擺渡,還肩負著分辨來到冥河岸邊的是死者的亡靈還是不應進入地府的活人的任務。小說中,崔斯坦是荒原上的擺渡人,負責送已故的靈魂穿越荒原,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身份意義。“我是擺渡人……我引導靈魂穿越荒原,保護他們免遭惡魔毒手。我告訴他們真相,然後把他們送到他們要去的地方。”從這裡來看,崔斯坦象徵著成長中的引路人。

成長是每個人追求希望過程中的必須要跨越的一步,預示著精神的磨礪與蛻變,所以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焦慮與困惑。而每個青少年在成長中都會受到一些人的影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豐富著其對社會的認知,影響著成長的軌跡,是青少年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崔斯坦象徵的正是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他是父母、老師、學校、社會等等的化身。在你遇到困難時,他們會給你指點,把你安全送達到一個個“安全屋”。在荒原上崔斯坦一次又一次將迪倫脫離惡魔的侵襲,送往安全屋,他在小說中引導迪倫的靈魂穿越充滿磨難的荒原,一次次化險為夷,成功地將她護送到安全地帶。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崔斯坦是荒原裡的擺渡人,他的命運是受人擺佈的,他沒有自己的名字,,沒有自己的靈魂,沒有自己的感情。他是一個真正沒有自我,一切只為別人負責任的人,是最可悲、最迷茫的角色。崔斯坦曾經對迪倫說他嚴格意義上從來沒有真實地活過,他的存在都是因為他的責任和使命。日復一日的責任麻木了他的內心,“對於他來說這一次,也不過是機械般周而復始的工作,早已對這樣的工作麻木,他的任務只是保護靈魂渡過荒原罷了。”“他的生活簡直就是一座監獄,永無止境地輪迴。”他像極了那被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被命運束縛了手腳的成年人,在沉重的工作家庭負擔和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日漸疲乏。不僅青少年需要關愛和引導,成年人也需要勇氣去挑戰許多不可能,敢於向生活中的不可能提出質疑。正是迪倫身上年少輕狂不畏,純真善良的精神拯救了崔斯坦,他最終戰勝了猶豫不決,推翻了陳舊的自然法則,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人的醫生都是成長的過程,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感到無助。但是隻要像迪倫和崔斯坦一樣有愛有勇氣,不放棄,做彼此的擺渡人,我們終能到達彼岸。

三.荒原--社會規則的代表

小說中的主要環境是荒原,荒原貫穿於整篇文章。崔斯坦對迪倫說:“這片荒原是你心中的對映,心是什麼樣,這裡便是什麼樣。”其實就是迪倫和無數靈魂的荒原,映射出自己內心的景象。你哭泣,荒原便狂風大作,陰雲密佈;你歡笑,周圍就是燦爛暖陽,靜謐湖水。而對於擺渡人來說,荒原的規則就如同社會的規則,從來沒人嘗試突破這種遊戲規則。在荒原上,擺渡人不屬於靈魂,也不屬於人類,他們只是夜以繼日地遵循荒原上的規則,完成他們的任務。在與迪倫的相處中,崔斯坦逐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溫暖和人性的復甦。事實上他們都不知道是不是能夠打破規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個對我來說也是不可能的。”“你試過嗎?”“沒有,但是... ...”“那麼其實你也不知道行不行......”荒原的準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迪倫不顧崔斯坦的警告冒著魂飛魄散的危險,還是衝出安全屋救了小女孩的靈魂。

四.家的象徵意義

小說中的“家”是一條隱藏的線索。作者巧妙地用家這一意象把女主人公以逃離家到迴歸“家”,再從逃離“家”迴歸家的過程串聯起來。以家為線索,同時蘊含著成長這一永恆而深刻的主題。單親女孩迪倫在學校、家庭夾縫中成長的心路經歷,在經歷了火車事故,與崔斯坦相愛並克服一切困難後,得到了成長。迪倫在崔斯坦的護送下安全達到了靈魂稱之為“家”的地方,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可身邊卻沒有崔斯坦,這意味著“家”是不完整的。於是她毅然決定返程,再一次逃離“家”,最終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在荒原找到了崔斯坦。如前面所說,這一次迪倫成了救贖者,柔弱的迪倫,卻支撐起了歸途的全部信念。她不厭其煩地鼓勵並寬慰崔斯坦,使他打破荒原的禁錮,和她一起嘗試返回人世。在小說的結尾處,迪倫和崔斯坦相遇了,迪倫嘴脣顫抖著露出了微笑,“原來你在這裡。”“我在這裡。”這為整個艱辛曲折的歸家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和迪倫無疑都是彼此最好的擺渡人,他們共同經歷了愛情和追夢的艱難,戰勝困難之後的幸福,從中得到了更多的歷練和成長。其實長到這個年紀,父母、老師、朋友等那些隱藏在身邊的擺渡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將我們安全地送達到每一個目的地。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