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最新範文

讀書,它使我有了”少無適俗韻,性本愛秋山“的感情,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關於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最新範文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1

朱老說過,美學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更小的說便是唯物主義。也就是說一切的藝術品與美都是從現實中出發而高於現實,引領人類進步的。唯物主義論傾向於一切源自於勞動生產,勞動使人進步,產生理想,從而有經濟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這句話是適用的:經濟基礎決定上次建築——美的精神生活。而勞動生產和現實條件又決定著經濟情況,而唯心主義恰恰顛覆了勞動生產與理想的位置。

對於美感是一種傾向,還有更精確的解釋。人是一個整體,他是有聽覺、視覺、嗅覺、意志、思想等感官組成的。從前西方人分割開來看,以黑格爾等為首的美學大家們只注重聽、嗅、視三感,認為美是客觀的,與人的主觀感覺無關。可正如上文所說,沒有美感何來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與思想的一種傾向。可總結為:人是一個整體;美與美感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中有一處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解釋,我頗為喜歡。人是審美過程的主體,自然為客體,當然,主體也屬於客體,人也是審美物件之一嘛。主體與客體並不是互相對立的兩面,客體產生美,主體應而產生美感,二者為一整體。同時,人類的勞動生產便是不斷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然,讓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豐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質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物件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強和提高了。”這便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相互依存,而又相對獨立,而自然中有人類,人類中又有自然。馬克思說過:“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質只對於社會的人才存在;因為在社會裡,自然對於人才作為任何人的聯絡紐帶而存在——他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為他而存在——這是人類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這樣,自然才作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礎而存在。只有這樣,對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變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對與他就成了人。因此,社會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統一體——自然的真正復活——人得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的人道主義。”多麼好的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啊!這不正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嚮往的麼?我想那應該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2

本文作者朱光潛,字孟實。他90歲生涯的大部分都貢獻給了中國的美學事業,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稱為“美學老人”。

朱光潛的《談美》寫於1932年,由著名的開明書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寫過一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用書信的形式,漫談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問題,發人思考,指點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成為重印了30多次的暢銷書。但這本書主要談的是人生修養,還沒有充分展示朱光潛的美學思想。於是,作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潛以“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寫作了這本《談美》。

作者是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寫這本不厚的小冊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淨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讀了這本書後同樣受益匪淺。

美是聯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並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想到綠羅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聯想到金錢,並不是所有的聯想,都是美的。純粹的美,永遠是一種“專注”,離開了專注,就已經離開了美了。

講解了基本的美學觀念之後,作者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遊戲、藝術與想象、創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告訴我們藝術創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

藝術創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指出:“詩人於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意象”是朱光潛美學理論的重要概念,這裡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情感的統帥,想象也許會雜亂紛紜,有了情感的主導,則綱舉目張,“意”與“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說:“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巨集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於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我認為確實如此,通過他的講解,我真正認識了美,欣賞了美,發現了美。他的見解也的確“人性化”。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

我認為學習美學也好,學習藝術也好,關鍵不在能否掌握一兩種技能,而是要看我們能否達到一種境界。若能夠達到朱光潛先生所崇尚的“藝術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說“今生無愧”了。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3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心有感觸。對於先生精闢、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最為欣賞。期中最能領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帶帶流傳供人享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作者對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進行闡述。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鬆,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鬆在不同人眼裡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鬆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麼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淨化人們的思想。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祕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係出發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瞭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祕感而迸發出美感,使人嚮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