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工作的心得體會100字5篇

通過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寫心得體會也是抒發我們內心感受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工作的心得體會100字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工作的心得體會100字5篇

工作的心得體會100字篇1

到《新東方精神》編輯的約稿電話時,我和同事正在準備一場關鍵崗位的。這個崗位從2年6月公開招聘至今,已經進行了至少10輪面試,累計面試人數已超過百人,但仍然沒有合適的人選。也就是說,百裡挑一的標準也沒能為我們找到合適的人才。

以此為例做一個簡單的計算,按照百分之一的錄取率,假設每個月企業的招聘需求為10人,那就意味著,hr每個月至少要篩選1000份的並安排面試。而事實上,即便在招聘淡季,我們的實際需求也是這一假設的2—3倍,旺季則呈平方遞增。因此,每每飽受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洗禮時,同事們都堅定地互勉:親,那人定在燈火闌珊處。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各類企業的招聘中並不少見,如今用百裡挑一已無法貼切描述招聘到優秀人才的艱難。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才招聘會上人頭攢動的喧鬧景象,以及hr郵箱中每天三位數的。這其中從本科到碩士、從本土到海歸,僅從背景來看,一片繁榮,然而經過層層面試後的平均崗位匹配度,卻不足15%。

企業完全不接納無的大學生嗎?顯然不是。經驗雖然重要,但新人的優勢也同樣突出。職場新人是新鮮血液,具備較強學習能力和融合能力的新人,能為職場的新陳代謝、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推動力,只要明白充分發揮優勢這個原則,在競爭中就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因此,核心問題不是企業要不要,而是企業要什麼。對於職場經驗為短板的新人來說,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應當為:獨立、成熟、能承壓、善學習、善合作。顯然,應聘者中基本沒有認為自己不具備以上任何一項素質的.,所以當落選的現實擺在眼前,大多數人會產生疑惑,我到底哪點不符合?原因是,這標準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它既不是求職寶典、攻略所能教授的技巧,更不是為得到一份工作,在試用期那一兩週的堅持。它沉於心,才浮於面。因此之時,我們面對的其實不是某一個企業的面試官,而是是否在大學期間完成成熟蛻變的自己,曾經經歷的每一次轉變都在此時天然積累成了必然的結果。

獨立是能力,成熟是心態

獨立意識和成熟的心態並非隨著年齡的自然增長而自然形成,每一次成長必定伴隨著某種觸動,也許是成功的狂喜,也許是失敗的無力,可能是自身的內動力驅使,更多的是無奈地被動接受。總之,這些經歷讓我們體會到了成就、渺小、震撼、愧疚等心理的波動。

首先是思維的獨立。但請注意,不是粗暴的叛逆。在家庭中樹立獨立地位的成熟方式,是給予家人足夠的安全感,讓家人信任你可以理性處理問題,而不再擔心你會莽撞行事。比如,當家人和你持有不同觀點,雙方各執一詞時,是選擇冷靜分析,還是閉口不語,甚至揚長而去?在衝突中不僅要強迫自己形成控制情緒的意識,還要懂得如何平復他人的情緒,摒棄消極的冷處理,對家人意見表示理解的同時,心平氣和地闡述利弊,嘗試說服或形成折中方案。長此以往,當你走進社會面對同事的質疑、交流的障礙乃至誤解時,這些積累而成的思維習慣能幫你迅速擺脫僵局和困境。

有社會學家做過相關調查表明,從小在和睦的大家庭中成長或與兄弟姐妹相處較好的孩子,其溝通和融合能力高於獨生子女,且在組織中表現出較強的說服力和忍耐力,道理很簡單,潛移默化的交流方式和意識奠定了擅於主動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職業素養。

其次是經濟的獨立。經濟獨立是加速自身社會化的最大引擎,通過力所能及的工作讓自己在經濟上擁有獨立的支配權,既有利於成就感的獲得,更有利於社會經驗的積累。但在選擇上需注意,大學期間的打工不可以經濟目標為惟一導向,應當明確每份工作的意義和技能所在,收穫行業體驗。

這其中最簡單卻也是最艱難的,是獨立於父母。因此,作為一種心理暗示,從新生報到的那一天起,我們就應該搶過父親肩頭的行李,大步流星地邁入校門,嚮明天宣告獨立的開始。大學時期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純打工,只要不違法,做什麼工種都可以,但哪怕是做保潔,也儘量與大品牌建立聯絡,這樣你可以親身感受到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現在很多知名度較高的企業針對高校學生都有實習生或管培生的專案,從一線崗位熟悉企業運作的模式,基本的、規範,各部門基本分工等,為第二份工作的經驗要求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有的放矢,圍繞本專業或你未來想致力於發展的行業,向其低門檻崗位進軍。在這一環節要立足本崗,注重對該企業、該行業的深層次瞭解,熟悉管理架構、晉升空間、業務流程,特別要在過程中不斷評估自身能力、興趣等與行業及崗位的匹配度,找出自己做此行業的優劣勢,以及是否與最初的想象產生反差等問題,同時開始建立自己的人脈。比如,我是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我向往畢業後到蘋果公司的hr工作,以我目前的職業素養而言,核心崗位肯定是無法企及的,我就去應聘hr實習生,哪怕端茶送水、訂餐都無所謂,關鍵是要在瑣碎中觀察、和提問。

第三階段進入實戰,有了前兩個階段共四學期寒暑假的磨礪,有了明確分辨是否喜歡和能否勝任某一行業的基礎,或許你還是無法選擇哪個行業更適合自己,但至少明白了,我所向往的行業是否符合我的想象,是否真的適合我。而正是由於在大三就進入了寬鬆的選擇期,大四的實習擇業自然能夠擺脫被動,遊刃有餘。

工作的心得體會100字篇2

時光匆匆,算起來我在幼兒園工作已經有大半年時間了,在這段時間裡有歡樂也有汗水,有工作上的困惑也有各方面的進步。通過這半年多的工作學習,和幼兒相處的這些時間,使我感受很深。這裡,我也該整理一下我的思緒,總結過去了的工作經驗,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各項工作水平。我主要是配合老師的教育工作,努力完成自己分管的保教任務,以下我談談工作心得體會:

一、密切聯絡,增進家園互動

在家園共建方面,我們知道要搞好班級工作,一定要家長的配合。平時,我能熱情對待每一位家長,注意和家長溝通。接送幼兒時和家長聊上幾句,瞭解一下幼兒在家的表現或關心一下幼兒的身體情況,家長都感覺非常溫暖。我通過各種方式及時向家長反映幼兒在園生活、學習情況,認真聽取家長建議。讓家長正確瞭解幼兒保育方面的內容,瞭解幼兒的一日生活,並向家長提供一些正確的保育方式資訊,一起探討一些現實中的棘手問題,建立了和諧信任的家園關係。

二、不斷學習,總結經驗,做好自己的保教工作

社會在發展,對保育員教師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當一名合格的保育員教師。在工作中,我以園部下達的任務及本班的教育為中心,努力坐到和各位老師和諧相處,學習他們的長處和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和保育水平,平時遇到園部和班級有什麼額外任務,只要自己力所能及,會和本班老師一起加班加點,及時完成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

三、手腳勤快、經常反思

雖然我是保育員崗位上的新手,但是我深知勤能補拙,平時除了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外,有時也在家看點有關業務知識方面的書籍,慢慢地在保育員這個崗位上琢磨出了門道,那就是要“勤”,比如:勤開窗戶、勤打掃、勤消毒、勤晒棉被等等,除了手腳要勤快利落外,腦子也要勤快,要經常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今天這件事我做的對不對“等等,常常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好改進,不斷進步。

四、關心幼兒,熱心工作

“愛”是無私的,也是做好一位保育員的前提,我是用心詮釋著“愛”,使我在工作中有了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責任心,也會像母親一樣,對待關心每一個幼兒,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我認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只有熱愛了,才會去追求,才會不斷進取,才會得到家長和幼兒的信任。

經過與小朋友的相處,使我想了很多:幼兒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對事情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分析和審美能力,他們需要成人的引導教育,而幼兒園是他們人生的第一個受教育地,幼兒教師是他們的啟蒙者。保育工作就是把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老師的愛心和耐心,細緻入微地引導幼兒提高自理生活能力,愉快地玩耍,快樂安全地在幼兒園生活學習。我愛每一位小朋友,我喜歡面對他們純真,可愛的小臉,希望小朋友們的童年健康快樂。對於我個人,要學習的東西、知識還有很多,無論是教育還是保育,都是我學習的目標。要把好的方面堅持住,不夠的地方像別人學習,把別人身上的精華吸取過來,使自己成為德育、教育、保育都優秀的.教師。

工作的心得體會100字篇3

陪診員,臨時家屬還是醫療黃牛?【記者調查陪診服務】

□ 本報記者 文麗娟

□ 本報實習生 周於卜 張功曄

最累的那天,郭亮握著一大摞單據,上上下下跑遍了北京市一家三甲醫院門診樓的1至6層。他在各個診室門口排隊,幫患者預約檢查、排隊掛號、繳費取藥……

郭亮是一名職業陪診員,平常在北京各個醫院穿梭,工作內容主要有跑腿、陪診和代問診等。之所以選擇這個行業,是因為他曾經深切體會過就醫之難——2020年,他母親來北京看病,即使他提前做了一些功課,可面對越分越細的科室、越來越智慧的裝置,仍然有些不知所措,更不用說60多歲的母親了。

如今,對於如何做好一名職業陪診員,郭亮有了自己的心得:患者緊張,他就做傳聲筒,有條不紊地向醫生轉述病情;家屬慌張,他就當定心丸,從心理安慰到輔助檢查,解決燃眉之急。“現在我的腦子裡裝著北京20多家大醫院的地圖。”他笑著說道。

有患者感激他,因為他幫忙解決了就醫痛點;有醫生稱讚他,因為他幫助提高了就診效率。但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這個職業,他曾多次被質問是不是黃牛、定價標準從何而來、是否具有相關資質等。

從去年開始,陪診服務熱度漸漲,郭亮的同行越來越多。《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各電商平臺上提供陪診服務的店鋪已經超過500家,分佈在北京、深圳、武漢、重慶、西安、杭州等醫療資源比較豐沛的城市,生意好的店鋪月銷售量上千單;陪診員既包括醫護機構的員工、自由職業者,還包括一些兼職的大學生。

那麼,花錢購買陪診服務的群體主要有哪些?想要成為一名陪診員,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技能?這個新興行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還暗藏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規範化、專業化發展呢?

就醫痛點催生陪診需求

行業發展規模迅速擴大

“我不懂智慧手機,在醫院裡晃了一圈又一圈,還是找不到掛號視窗。子女又不在身邊,沒辦法。”北京居民王女士今年58歲,前一陣她感覺膝蓋不適,想去醫院檢查卻犯了怵。後來女兒給她預約了陪診服務,她才答應去醫院看看。

7月13日上午10點,記者在北京某醫院門口見到了王女士,身邊跟著一位陪診員。一進醫院,陪診員便去排隊掛號,然後帶著王女士去拍ct片和核磁共振。等待過程中,陪診員一邊和她聊天緩解焦慮,一邊及時將檢查結果告訴她;取到結果後,又耐心地為她講解,並叮囑她遵醫囑按時服藥。整個就醫過程,王女士大多坐在附近的椅子上等候。

“對我們老年人而言,醫院就像‘迷宮’,還經常在智慧取號機前不知所措,不瞭解如何預約掛號才能節省時間和精力,繳費、問診、取藥、拿報告單也需要上下樓來回折騰。”王女士說起這次就診經歷,不由地感慨,“有陪診員全程輔助,就醫效率大為提高,以前來醫院看病需要消耗一整天,這次不到兩個小時就完成了。萬一下次還要看病,我再叫個陪診員,少給孩子添麻煩。”

郭亮觀察到,有陪診需求的群體主要有以下幾類: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獨自在城市打拼的單身青年、帶娃就醫分身乏術的寶媽、異地就醫的急重症患者等。

“00後”周舟是郭亮的一名顧客,前不久因為胃疼需要去醫院做胃鏡檢查。由於體驗過獨自看病的難處,這次她在社交平臺上花200元預約了郭亮的陪診服務。

去醫院之前,周舟撥通了郭亮的電話,兩人約定好碰頭地點。見面後,郭亮簡單介紹了陪診的具體流程,隨後帶著周舟直奔醫院掛號處,很快完成掛號、辦就診卡等流程。做胃鏡檢查前,覺察到周舟很緊張,郭亮又細心地開導她,讓她逐漸放鬆下來。

“一個人生活久了,發現生病時身邊沒人陪伴還不是最孤獨的,去醫院看病等待結果的那個過程更惶恐更孤獨。”周舟苦笑著說,陪診員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予自己心理上的陪伴。

前一陣,郭亮還接待了一個從浙江獨自來北京看病的大姐,她在北京住了20多天,由於做穿刺需要區域性麻醉,需要有人陪同,她便找到了郭亮。陪診結束後,有一天她突然打電話給郭亮,稱其後續治療方案急需一份新的病理報告,但因為掛號次數限制,本人短期內掛不了號,也找不到醫生。郭亮聽後,帶著她去相關科室挨個諮詢怎麼處理,最後終於把事情解決了。

“如果沒有你,我都準備放棄治療回家了。”這位大姐對郭亮說,他更像自己的“臨時家屬”,在她最需要的時候扶了自己一把。郭亮聽後特別心酸,也深切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意義。

需求催生市場。在社交軟體和二手市場交易平臺上,有不少提供陪診服務的廣告。座標在遼寧瀋陽的安安經常在社交軟體上更新陪診資訊,陸續有人諮詢他“如何開展業務”“能否兼職”等。

“諮詢的人以家庭主婦和大學生居多。”安安說,這個行業的准入門檻不算高,有不少人聽說做陪診員能賺錢,蜂擁而至。

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一些在校大學生為了兼職,當起了陪診員,多以跑腿為主,一些護理專業的學生還會利用專業知識去陪人看病。

來自北京的謝佰霖也在日常就醫中發現了需求市場。他建立了陪診平臺,開展陪診業務,如今公司月均接單量在500單左右,收費標準為普通陪診每小時99元,專業護士陪診每小時199元。

謝佰霖發現,對於這個價位,兩代人的接受程度不同。“老年人捨不得花錢,一般都是年輕人為父母下單,對他們來說請假的成本更高。所以很多顧客下單後都會提前打招呼,讓陪診員自稱為他的朋友。”

在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杜秀軍看來,陪診員滿足了沒有親友在身邊的患者希望得到幫助的社會需求,在醫療資源緊缺,大中型醫院整體排隊候診時間過長的情況下,對於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父母忙於工作的孩子以及獨居生病的成年人,生病時排隊候診成為較重的負擔,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職業陪診員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他認為,對醫療系統和醫院熟悉的陪診員,可以利用自己的資訊優勢更好地幫助患者獲得高效的醫療服務,遠端幫助代問診服務還可以滿足患者希望無需長途奔波、低成本獲得優質醫療服務的就診需求。

服務內容不僅僅是跑腿

幫助醫患搭建溝通橋樑

“我的工作內容主要有三類:跑腿、陪人看病和代問診。”郭亮說,跑腿是最簡單的,常見的有送病理報告、取檢查結果、取藥或者代預約等。

陪人看病,陪的多是一些子女不在身邊或者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他開車接送,陪著到醫院報到、候診、檢查,但這部分服務在他接的單子中佔比不到三分之一。

謝佰霖的陪診平臺則主要承接這項內容。為了更好地陪伴和照顧患者,該平臺對陪診員資質有一定要求,如必須具備急救技能認證、提供徵信情況、健康證明等;每一位陪診員都有一個揹包標配,裡面裝著應急用品如繃帶、創可貼等,夏天還會備有冰袋、暈車藥等。“每一個細節都要想到。”謝佰霖說,剛開始做陪診時忽略了患者在做核磁共振時不能佩戴首飾,後來有患者提建議,他們立即作出改進,要求每一位陪診員必須隨身攜帶一個小首飾袋,以備不時之需。

從業多年後,郭亮注意到,在北京,代問診業務是最多也是最複雜的。這部分需求主要來自外地患者,他們嚮往更好的醫療資源,同時疫情防控下就診流程相對複雜,他們更傾向於先請人去“探探路”。

有資料顯示,2019年,北京醫療機構的就診人次數超過2.6億,其中外地來京患者約佔三分之一。根據國家衛健委釋出的《2020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2020年,全國三級醫院收治的住院省外就醫患者達到599萬例,異地就醫(包括省內異地就醫和跨省異地就醫)總人次達8238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一龐大的數字相比2018年和2019年有所減少。

“80%以上的客戶是外地人。”郭亮近年來服務的物件,特徵很明顯——因為疫情或者身體原因不方便自己來醫院的,就把所有的資料證件寄給他,讓他去醫院問診拿藥,再快遞回去。

這類服務對陪診員專業度的要求更高。“如果幫第一次看病的人代問診,需要先全面細緻瞭解對方的病情、痛點、過往病史等,再和醫生交流;如果是複查的患者,需要準備好對方的各種檢查報告、治療材料,充分了解恢復情況等。”郭亮說。

因此,他更願意將自己的工作定義為“就診規劃師”。他向記者解釋道:“現在就醫基本上都需要預約,一些異地患者到醫院預約了檢查卻不能當天做,只能住下來,食宿成本很高。而我的工作是幫患者提前規劃好,代開檢查預約單,等患者一到就可以直接做檢查,醫生當天看完就能出結果了。”

在他看來,陪診服務始於接單那一刻。他會提前和患者交流,瞭解對方的病況和就醫需求;還要熟悉醫院結構、診室分佈,清楚醫生的專長,為患者提供選擇。

他也遇到過不少特殊情況,比如有外地高齡老人突發疾病,要來北京就診,這種情況必須得有家屬陪同。但對於一些患者和家屬來說,北京醫院的就醫流程過於複雜,稍有差錯,容易耽誤時間。這時候,他作為陪診員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問清楚患者和家屬的需求後,郭亮會根據情況推薦科室,告訴他們怎麼掛號,同時提醒他們攜帶好身份證件、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以往的檢查報告。就診當天,他幫患者和家屬取號、建卡、買病歷本,再到指定樓層分診臺報到。這些瑣碎的事情解決後,他帶著患者和家屬來到診室門口,進入診室前,他再次幫他們把相關情況一條一條列清楚,如發病時間、遺傳史、目前病況、來京就醫訴求等。

“疾病面前,很少有患者和家屬能條分縷析地把問題說清楚。”郭亮理解患者和家屬的憂心,也明白他們拿著一大堆檢查單不知道去哪裡的迷茫,所以他會盡力幫他們捋清楚,幫他們走流程、排隊,排到了就發信息讓患者直接進診室檢查,檢查結束後他還會反覆重複醫囑,“怕他們太緊張漏掉了重要資訊”。之後幾天,他還會進行回訪,叮囑患者和家屬注意事項和複診時間。

這種形式於醫生而言也有益。北京某三甲醫院一名劉姓醫生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其接診過一些患者,明明是來看脊椎受損的,卻和大夫說自己頭部或心臟不舒服。

“這樣的問診,在醫院實在太低效了。”劉醫生說,不過這兩年逐漸接觸到一些陪著患者來看病的陪診員,對方能簡明扼要說清問題和訴求,“相當於為患者和醫生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樑”。

定價無標準培訓為圈錢

早期發展階段亂象頻出

在重慶做陪診員的李成接收到的求助,更多來自患者子女,因為工作忙、顧不上生病的老人;也有不少年輕家長,孩子生病,他們便慌了神;偶爾有一些獨居人士,或是身體不便需要幫忙,或是心裡難受需要陪伴。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母親,她的兒子患上了重度抑鬱症,不想讓任何人陪同就醫。這位母親找到李成,希望李成能全程跟著自己的兒子,且不能讓他發現。

“那一整天我就像個特工一樣。在他去看病的時候,我要負責把他的一切打點好,要保證他自己能夠順利就醫。比如他去診室之前,我要提前到診室和醫生講明情況,等他出來之後,我要想辦法回到診室,和醫生了解具體情況後,再和他的家人彙報。”李成回憶說。

通過這次陪診,李成看到了一個抑鬱症患者家庭的不易,他在電話中耐心地傾聽患者母親的傾訴,安慰她,幫她出主意,希望儘可能地緩解她的心理壓力。

雖然從業僅半年時間,但李成已經哭過很多次,痛苦來自陌生人。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經他幫助終於聯絡上了床位,最後卻不能上手術檯;一些患者本有治癒可能,卻敗給了高昂的手術費。

有時也是出於感動:有一位70多歲的患者,李成先後陪診過3次,從陌生、防備到彼此熟悉、信任,這位患者在醫院碰到熟人時,會和別人介紹“這是我兒子”,也會拉著他的手噓寒問暖,叮囑他一定要多注意身體。

有時也很無奈。李成記得,一位長年在外地工作的女兒有次回老家,偶然發現父親身體有恙,她愧疚不已,可因工作原因無法在家長待,她在網上找到李成,支付了1000元錢,反覆叮囑他一定要陪其父親去醫院好好檢查一下。

一次陪診費1000元,這對“半天200元、全天400元”的重慶陪診師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收入。李成從中看到了年輕人對老人的關切,和自己沒有時間、精力照料的無奈,因此他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但也有人不理解,質疑他為何收費如此之高,是否有不良居心,定價標準從何而來。

“作為一種低頻需求,陪診服務雖然已經走入公共視野,但觸達面遠遠不夠。”李成認為,陪診行業目前仍然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尚未有效建立,陪診員與患者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供需對接,很多患者將信將疑,下單前會反覆確認,螢幕背面那個人是不是騙子或者黃牛。

“行業火了以後,不排除其中確實有渾水摸魚的人,但我們陪診員不是黃牛,只是通過販賣自己的時間、體力和經驗,來獲得相應的報酬。”李成說,有時患者讓他幫忙推薦醫院和醫生,他一般不會輕易推薦,一方面是擔心好心辦壞事,另一方面也怕無意中真成了醫托。

7月13日,在北京某醫院,記者隨機採訪了10多名患者,詢問他們對於陪診服務的看法。有三分之二的患者表示,陪診員的出現具有一定必要性,能為患者提供幫助和心理慰藉;但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擔心,有些陪診員不夠專業反而誤了事,或者不夠耐心反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收費也可能坐地起價,如果陪診員多了甚至可能增加醫院的人流量影響就診環境和秩序。

信任難以建立的背後,是這個行業目前本身就魚龍混雜。

郭亮介紹說,陪診服務的收費標準與當地收入水平掛鉤,半天的價格一般為200元至500元不等。“有的客戶也會討價還價,我看著差不多合適就會接單。我住在北京郊區,而醫院在市中心,路上就要花費兩個多小時,還要自己承擔交通費用。刨去成本,其實利潤並不是很高。”

記者採訪發現,相對成熟的陪診平臺會明碼標價,通過下單、派單的方式提供服務。但也有自由職業者在社交平臺或二手市場交易平臺提供陪診服務,價格只能通過私下協商交易。

“但有的商家惡意壓價競爭,攪亂市場。還有一些黃牛打著陪診員的旗號,在社交平臺上宣稱自己可以幫患者搶到專家號或者加塞做手術等。”郭亮憤憤不平地說,陪診價格浮動隨意、收費缺乏統一標準讓他也很頭疼。

還有一些不良機構抓住商機大肆宣傳陪診員“月收入輕鬆過萬元”,打出誘人廣告招募陪診員,卻以介紹工作為誘餌進行收費培訓。

“一些培訓課程看似是培訓如何做陪診員,實則是教你引流,都是賣課的。”李成入行之初,曾報名參加陪診員培訓,交了2000多元培訓費,學了幾個課時後,他發現收穫並不大。

據李成介紹,商家培訓的內容多以專業護士課程為主,還包括服務流程、規則等,但這些書面知識在實踐中真正派上用場的機會不多,“職業技能主要還是依賴實踐積累”。此外,商家還承諾培訓結束後給他派單,但最後也不了了之。

“現在很多所謂的陪診師培訓平臺就是圈錢的,在社交媒體上打廣告,說培訓完的培訓師一個月能夠輕鬆月入過2萬元。這種廣告完全就是虛假的,就我的實踐經驗來說,月入2萬元基本上不可能,或者是非常少的人才能夠做到,輕鬆過2萬元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李成對記者說。

期待規範化專業化發展

身份權責界定刻不容緩

醫院永遠擁擠。根據國家衛健委釋出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共有87.2億人次到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一位居民平均就診6.2次。這比上一年增加了4.1億人次,比起2015年,增加了10億人次還要多。

但李成從業半年多來,客戶並不是很多,每個月服務的人數也不穩定。今年4月,他接待了10多位客戶,收入1000多元;5月好些,有8000多元收入。

郭亮由於從業時間較長,建立了穩定的獲客渠道。忙的時候,他一天能有4場陪診,早上6點出門,晚上才能吃上飯。“我的陪診和代問診收費標準是半天200元,跑腿業務按次結算,一次100元至200元不等,幹得好月收入能到1萬元左右。”郭亮說。

一開始,郭亮覺得陪人看病有點尷尬,不知道怎麼溝通。後來,他逐漸積累經驗,對某些常見疾病有了自己的判斷,在醫生給出診斷和治療方案前,他先給患者作簡單的分析。一旦和醫生的說法較為一致,那麼他和患者之間的信任便建立起來了。

幫助有需要的人,偶爾能提供一些專業意見——這讓郭亮和李成看到了自己作為陪診員的價值。但他們也在思考:究竟什麼是陪診員?具體的職責和範疇目前都是空白的,不像很多傳統職業那麼明確,到底該如何界定?

“一些陪診師考取了所謂的資格證,但其實目前國內陪診師並沒有權威認證的資格證,一般是在網上培訓機構繳費報名考取。”郭亮說,他希望陪診師能成為一個有“身份證”的職業,有一套規範化的標準和流程,提高陪診師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

李成也提出,目前准入門檻、服務流程、爭議解決等方面,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

正在浙江某高校護理學就讀大二年級的陳思思,經常利用空餘時間去陪診。有一次,她小心翼翼地陪一個準媽媽去做b超,發現是兩個寶寶後,她和對方都很激動。“能學以致用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我覺得很有成就感。”陳思思說,她同時也有一些顧慮,“萬一滑倒受傷了,對方要追責時怎麼辦?”

杜秀軍提醒說,陪診員需要警惕在陪診過程中病人出現突發情況的責任承擔問題,“因為目前對於陪診員的職責範圍尚無具體規定明確,對於陪診員的從業也沒有資質要求或限制”。

“對於陪診過程中病人突發情況的責任承擔問題,仍需基於雙方對服務內容的約定。在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情況下,如果陪診員存在過錯,應按照普通人的標準還是按照醫護人員的標準來認定,對各方責任承擔影響極大,因此陪診員的職業規範與相關辦法亟待完善。”杜秀軍說。

正因為如此,為了防控風險,郭亮制定了“風險告知書”,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還為患者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李成和團隊約定,醫療服務涉及患者隱私,相關病情照片和錄音,必須及時銷燬;謝佰霖則在公司引入“區塊鏈司法存證系統”,明確責任歸屬,讓服務者更重視服務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並要求雙方簽署陪診“知情同意書”,為了避免當下陪診市場普遍聚焦的“黃牛”問題爭議點,他所在團隊也不提供約號服務。

在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北京華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鄧利強看來,一個新興職業的出現,通常會經歷這樣幾個階段:市場有需求—有人去滿足需求—產生個例—出現專業公司—催生行業規範。

“新事物發展初期由於缺乏行業制度規範和准入標準,難免會造成一段時間內從業者魚龍混雜。陪診員的任職標準、收費標準、服務標準、監管部門等基礎問題需儘快解決,只有市場發展、政策引導‘兩隻手’推動陪診員規範化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價值。”鄧利強說。

記者注意到,《“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將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納入規劃,提出要實現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不少陪診員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期待融合醫療和服務的職業陪診行業,能被劃為非基本公共服務行列,更加規範化、專業化發展。

鄧利強認為,對於陪診服務行業的發展必須遵循合法合規的底線,根據不同工作性質,嚴格審查從業人員的資質,建立行業機構和人員的備案制度;同時,也要對陪診員的專業水平、職業能力、道德修養進行培訓,明確、細化該職業目錄和分類以及相關行業規範與辦法,明確從業人員的權利和職責。

杜秀軍則建議,鼓勵規模化公司運營,由公司對陪診員進行資質審查,提供標準化服務,並承擔服務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加強陪診市場的廣告宣傳管理,加大力度打擊虛假、誇大宣傳的陪診機構或陪診員;此外,對同時提供專業護理服務的陪診員或陪診機構,建立執業准入制度和資質等級標準。

“認同需要時間。希望未來陪診員像快遞員一樣普遍,在規範化、專業化發展的同時,能幫助更多老人和其他有需求的人解決就醫不方便的問題。”對於陪診員的未來,郭亮和李成滿懷憧憬。

(文中郭亮、李成、安安、陳思思均為化名)

來源: 法治日報

工作的心得體會100字篇4

海門開發區幼兒園自辦園以來一直把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作為教職工上崗前的第一課進行學習,並積極有效地貫徹落實。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佈的新《幼兒園工作規程》,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工作準繩,對幼兒園的學制、辦園規模、經費、資產、資訊等方面的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

2月29日下午政治學習時間,我園的王雅娟園長組織全體教職工對新《規程》進行了逐條深入地學習。在王園長的帶領下,大家認真學習新《規程》,比較新舊《規程》的不同之處,把新《規程》的重點記錄下來,用新《規程》來指導我們的日常工作。《規程》堅持立德樹人,規定了幼兒園的任務是: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按照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實施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同時,規程也對幼兒園的教育模式、領導、教師、保育員、後勤人員的具體職責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新修訂的《規程》特別強化了安全管理,專設“幼兒園的安全”一章。明確要求幼兒園要建立健全裝置設施、食品藥品以及與幼兒活動相關的各項安全防護和檢查制度,建立安全責任制和應急預案。王園長雷厲風行,馬上根據要求,做了明確分工,儘快落到實處。

新《規程》對每個教職員工都是一個更科學的航標,指引大家更快、更好地做好每一項工作。教職工們感到作為幼教工作者身上所肩負的責任更大,所需具備的職業道德和修養,以及專業知識和個人素養更加嚴格,對教育事業的思考也更為深入。接下來,本園還將組織各不同層面的工作人員進行分層、分批的學習,力求做到每個人都熟知新《規程》,每個人都能認真貫徹落實新《規程》中的各項要求,以確保開發區幼兒園的各項工作做細、做好、做優。

工作的心得體會100字篇5

3至4歲,對於多數兒童來講,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年齡。正是從3歲起,那就是漸漸離開父母的環境,走進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和人群中生活,難免幼兒從心理、生理上產生入園焦慮情緒。而適應的關鍵在於使幼兒與老師、幼兒園、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師生之間的感情,幼兒一旦感到教師、保育員像媽媽一樣可親,新的集體生活就不再是可怕的,而是極有吸引力了。

在這個學期,我擔任的是小二班的保育員。從開學開始,尤其是在入園的一至兩個月,每天都有幼兒在哭鬧,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面,我都在協助老師一起來安慰那些幼兒,從中我也瞭解了不同幼兒的性格特點以及不同幼兒的對待方式也是不一樣。

我班的和和、奕同入園焦慮情緒比較大,差不多每天都哭鬧過。其中徐和每天早上5點多就醒,哭,拿書包要回家。我細心觀察到和和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因從未進過幼兒園,而且年齡也較小,日間哭鬧,午睡也不好,晚上就早睡早醒,有時尿急就醒,哭,我協助老師讓徐和晚些時間睡,半夜1至2時叫他小便一次,讓他安靜睡到天亮。對和和我多些時間和他談心,每天抱抱他,親親他,安撫他不安的情緒。他有進步的時候及時給與表揚。近段時間有所改觀。

日常生活中,我用真摯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幼兒,讓幼兒知道老師、保育員是多麼愛他們的,就像爸爸媽媽一樣可親,願意蹲下來把自己當成知心的朋友來看待。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平等、寬鬆、和諧、關懷的師生關係。

小班幼兒年紀小,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差,我加倍細心關懷、呵護,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幼兒出汗了及時為他們擦汗,墊上乾淨的毛巾。他們經常解出小便甚至大便,我都認真地給他們擦洗,並給他們換上乾淨的衣服。晚上,勤查床,個別跳被及時蓋上。到了冬天,天氣乾燥,使幼兒多喝水。有些幼兒的小便特別多,就勤叫幼兒小便,配合帶班老師幫他們把衣服穿好。

在班上,和老師營造一個舒適、乾淨,明亮的環境,讓幼兒身心健康、愉快、活潑地加入幼兒園大家庭。

標籤: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