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經過這次下鄉活動,我受益非淺。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為拙劣,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席慕容
  
  時間凝固成金點,然後拉成長線,連線一年又一年的細小縫隙。有時候我也不得不承認,席慕容的確把青春看得十分地透徹。站在時光的十字路口,回望過去的種種單純與完美,悲涼而欣慰。
  
  花開花落,風捲雲舒。青春如同流沙般從指縫溜走,過去的倔強與輕狂,原先如此荒誕不羈。青春是打開了就合不上的書,感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賭注,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頭的路。
  
  三下鄉回來之後,我覺得自我突然間長大了不少。三下鄉的點點滴滴彷彿是一場場夢,夢中我們走過一個充滿光芒的世界,而醒來,我們終究重回原地。但我不會為離別而哭泣,只為以往而微笑。直到此刻我才真正懂得:花開花落總有時,何必珍藏一地落花,只是我經過了一棵熱鬧非凡的樹,看見一樹繁花,開滿了青春的回憶。
  
  三下鄉,我們哭過,笑過,經歷過,感受過,收穫過。三下鄉這一本相簿,記錄了所有青春中最珍貴的場景。在最美的時候,永遠地定格。張開雙臂,閉上雙眼,靜靜地擁抱青春,這最永恆的年華。三下鄉伴隨著我們走過無知,走過幼稚,走過放蕩,走過不羈,走過酸甜苦辣,走過崎嶇坎坷,又漸漸走向成熟。在青春的旅途中,總想踮起腳尖,觸控那束最耀眼的光芒,因為我明白,那束遙不可及,卻又近在咫尺的光芒是屬於自我的最神聖的夢想。多少次抬頭遙望燦爛的星空,總堅信自我必須會是那最耀眼的一顆。
  
  我深深體會到大學生“三下鄉”使大學生能夠將自我在校所學的先進科學的生活觀念在廣大農村傳播,緊密結合他們所學專業技術知識,在農村開展多種形式的先進科技文化知識和生活觀念的宣講活動。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程序,為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開啟了一扇視窗,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同時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本事和綜合素質,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培養了優秀人才。
  
  流年,不會因夢境而駐足;緣分,不會因強求而眷顧。不該說的話,可能沉澱一切的錯;不該吟的歌,可能透析一切的悲楚,成長的代價得自我付出,卻不該用淚水去陪伴失意。
  
  時間,從指縫間匆匆流逝。以往天真幼稚的我們如今年少輕狂。不知淡忘了多少時光,就這樣匆匆的成長了。
  
  青春,夢一般的青春。促使我們肆無忌憚地瘋狂,在我們的世界裡瘋狂。花季中我們,最耀眼的我們。充滿了活力與活力,也許我們已不再像從前一樣天真,無知。但我們依舊純真。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今年七月十九號,我參加了由...x經濟貿易學院組織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我們的營隊名稱是“揚青春風采、促進位趕超”。我們營隊這次下去的主要活動資料是:宣傳xx湖生態經濟建設;同時做好關於土地流轉、勞動力流轉和“三農”問題的問卷調查;經過座談等形式,瞭解鄉鎮基層黨建現狀及存在的困難;瞭解大學生村官以及“三支一扶”人員的工作情景;依靠多種渠道,獲取“環xx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相關資訊與資料;深入農村、走進農戶、貼近農民,做到了解農民疾苦,真實的反映農村的現狀,呼籲社會給予“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足夠的關注。
  
  在為期一個星期的下鄉過程中,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是關於“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我覺得自我瞭解到許多在課堂上無法瞭解到的事情,個人的心境也有了一些變化,或者說是有了一些提高。
  
  這幾天,我們每一天都會下到不一樣的村子,去做一些調查問卷,和村民們進行交流溝通。我從小就很喜歡和別人溝通,我一向覺得和不一樣的人溝通,透過不一樣的人能夠看到不一樣的是世界。在村裡的時候,我最多的就是和老人閒話家常,能夠說每個隊員應當最多的就是和老人溝通,這並不是我們有多喜歡和老人聊天,而是偌大的村裡,幾乎沒有什麼年輕人,年輕力壯的大都出去打工了。
  
  村裡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現象十分嚴重。這個情景在下鄉之前,我們也是有做資料調查的工作的,多少是有些瞭解的,可是冰冷的數字總是不及真實的畫面更令人震撼。七八十歲的老漢,帶著五六歲的孩童一齊生活,這個畫面沒有給我溫馨的家的感覺,倒是莫名的衍生出一種苦澀。
  
  在我眼裡,人的一生有兩個時間段是最溫馨最幸福的。一個是童年,而另一個則是晚年。在天真爛漫的童年裡,能夠無所事事,能夠無所顧忌的去做一些你想做的……當然我並不是鼓勵小孩子做什麼壞事,只是覺得在孩童時代,總是能夠放開的去玩耍,去嬉鬧,因為在這個時候,你的父母會一向在你身後保護你。他們為孩子撐起了一片廣闊的天。而在一個人的晚年,是在經歷過了年輕時的風風雨雨,風光也好,落魄也好,晚年算是人生最終的避風港,兒女就是屋簷,理應為自我的父母遮風擋雨,讓他們安心,安享晚年。
  
  遺憾的是,在鄉下的這一個星期以來,我一向以來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動搖了,沒有父母在身邊的童年,如何能夠天真爛漫呢;沒有兒女在身旁的晚年,如何能夠安心享受呢?
  
  現今社會,孩子的教育問題永遠都是一個十分重要,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孩子的啟蒙教師一般都是他們的父母,可是長期在外打工,甚少歸家的父母,又如何啟蒙教育自我的小孩呢?孩子的童年一向混跡在和他們隔了一代的老人中間,或多或少地被一些比較老的觀念圍繞著,我想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子不教,父之過。父母難道不應當負起這個職責嗎?
  
  而對於村裡那龐大的空巢老人的陣容,我更是辛酸。家有一老是個寶,但目前農村的狀況,就是家有一老是根草,不僅僅沒有在年老時享到兒女的福,還要替兒女照顧一堆小孩。當然,不可否認很多老人都是喜歡照顧小孩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很願意在自身精力很有限的情景下把照顧孩子再一次的當成一份事業啊?也沒有哪個孩子只想得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一般來說都是更渴望父母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