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優質8篇

要是在寫讀後感的時候過於馬虎,是很難讓更多人對原作產生興趣的,讀後感的寫作類似於議論文,寫一篇讀後感可以讓我們的讀書變得更有價值,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道德和夫的讀後感優質8篇,供大家參考。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優質8篇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篇1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並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啟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為己有;為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為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麼我們會生活的更輕鬆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覆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篇2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啟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鑑。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永珍,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麼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裡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篇3

朋友介紹道五班報名的時候,心裡還是打鼓了一下,這麼多要求!上課前誦讀道德經20遍,課程結束前誦讀150遍,不能缺席,每次寫學習心得,上課貌似老師還要抽查,還有結業證書……

心裡糾結了一下,不知道自己工作忙的時候能不能堅持下來;可是又想聽聽,畢竟是難道的機會,可以深入瞭解中國的傳統經典,就填了報名表。填表也挺複雜,並非一般性的簡歷,而是好幾頁的問題,每個問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倉促間能答出來的,還得絞盡腦汁想想。

等被錄取為正式學員後,才發現還可以旁聽的。只能說是緣分。要是一開始知道可以旁聽,可能就偷個懶了,畢竟沒有那麼多要求,所以該著咱成為道五正式學員吧。

那麼就開始讀經吧,打出來11頁,一看也有點望而生畏的感覺,一天讀一遍吧,看來是完不成20遍的任務了。上課前,腦子裡一直想象,老師是怎樣的嚴厲?會一個一個抽查?“恩,你讀了幾遍?”

忐忐忑忑地來到學堂,發現老師是慈祥睿智的,學長們是友愛親切的,氣氛是寬鬆自由的,倒覺得挺符合道德經的精神。

第一講,老師重點推薦了誦讀的學習方式,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傳流下來的好的學習方式,可以不斷讓意識沉澱下來,有重大的調節身心的作用。而且最好是一次連續誦讀三遍,不要入腦,直接入心。

我突然覺得我第一次對這種“機械式”的讀書方式產生認同,一方面老師的語氣並沒有強硬和逼迫,另一方面,我自己多年來的學習經驗正是對這種理論的一種印證。

我記得中學學英語的時候,因為很喜歡,幾乎沒有刻意去背過單詞。就是早讀課認真讀課文,體會英語在舌頭上跳躍的感覺,英語的聽說讀寫以及語感一直都很好。到了大學,開始有聽力課,發現也不比城市裡的孩子差,雖然中學的時候沒有上過聽力課,但因為自己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的耳朵也相當於接受了聽力訓練,所以一點也不覺得吃力。而且在大學生普遍睡懶覺的氛圍中,每天我一大早起來就揹著英語書到湖邊讀兩篇課文,這樣下來,連考試前都不需要特別複習,就可以次次第一,且比第二名多十分左右。當時經濟也比較拮据,備考四六級也買不起應考的教輔書,學校發了一本教輔,就把那本教輔反覆做兩遍。僅此而已。

遇到生疏的單詞,多數同學會選擇偷懶,問我是什麼意思,我就欣然去翻字典,順便看看例句、搭配以及詞性變化,反而最終記憶深刻的是我,而問單詞的那個人往往記憶是短時的。

這不正是“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的註解麼,最笨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最實在的效果。就像賣油翁一樣,“唯手熟爾”。今天我們為了學習,搞出了很多炫目的高科技,電腦、ipad、學習機以及各種介紹學習妙法的圖書,但關鍵在人,其他的不過是工具。如果那個人沒有一顆向學的心,再炫目的工具也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回到我這段時間的讀經感受:第一天讀,兒子就很感興趣,腦袋伸過來靠著我坐從頭聽到尾,老公也很感興趣,拿起來看了看,問有沒有解釋。所以,讀經不一定非要逼著孩子每天讀,自己讀就是榜樣。頭兩天讀下來,基本上還是入腦的,每一句都想要努力地理解一下什麼意思,有些句子比較耳熟能詳的,讀起來比較有感覺,多數句子沒聽過的,讀起來就要琢磨到底什麼意思。第三四天就對著一本解釋的書看看,連貫性地瞭解一下意思。第五六天再讀的時候終於舒服點了,雖然那意思基本上又忘了,但感覺至少是個老朋友了。早上起來,會突然冒出幾個句子;老公有時候問個問題,我也能突然想出個道德經的句子應對。現在是第二週,對句子比較熟了以後,不求甚解,讀的時候已經是麻木狀態了,就好像那些句子粘在舌頭上出去的。我讀的時候,老公和兒子也會躺在床上豎著耳朵聽著,也會幾個句子。挺好!我想堅持到課程結束,一定會有質變的。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篇4

“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是何意思!

“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是何意思?

?道德經》中,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天下萬物為芻狗,芻狗就是紙紮的小人。《封神榜》中說,聖人之下,皆是螻蟻。在諸天萬界之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遊戲設定裡面,三皇五帝,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女媧、這是第一梯度,剩下的所有人是次梯度。也就是生命層次有本質區別,人神共治時代。

聖人,懂得利用規律的人,天地都在心中!

聖人執一,一就是道、就是規律,就是真理!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通俗易懂的說,人懂得自然規律,才能懂得如何牧羊牧馬、因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想要放好羊,就要懂得順勢而為,實事求是,羊的訣竅在於牧,牧就是羊、放牧、以及管理的意思。

記得小說《牧神記》裡面講述的就是,一個人從小走上巔峰,明白最終奧義,牧神,可牧天、牧地、牧人、牧鬼、牧神、最終一牧天下。

以為天下牧,倒裝句。以為牧天下以為之,為與不為,在於是否得道悟道,這就要求,人有三到,手到、眼到、心到,天時地利人和。

就單純說牧羊:

第一、放養和圈養的區別和聯絡!

第二、羊的品種和繁殖能力!

第三、牧草和草場,過冬和青黃不接的戰略儲備。

第四、銷售和服務升級,交易和置換,形成閉環。

(羊的市場,山羊、綿羊、羊羔價格是不一樣的,越小的羊羔越值錢,越大的羊越不值錢,3個月的羊羔800,4個月的羊羔750,肉的品質和口感又不一樣)。

那麼,全天下,真相細思極恐!

用《天道》丁元英的話講,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次,生產力、制度和文化。這個裡面有政治經濟學、有市場營銷學,有微觀經濟學,有巨集觀經濟學,基本面不一樣,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解決問題的矛盾和方法不一樣。

要想破解更高維度的文化密碼,就要清楚社會的底層邏輯,是弱肉強食,是優勝劣汰。是自由競爭,是二八定律。

聖人的眼中,沒有好人壞人,沒有對錯、是非、正義、邪惡和善良,眾生是有立場的,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陀不昧因果,心無掛礙。一切皆在起心動念間。

說破大天,不管市場如何波動,不管錢值錢不值錢,羊,只要在你的圈裡,就是你的資產,在西方世界,政府是市場的守夜人,在國內,也是一樣,人民的生命財產是最重要的,人民的人、羊、物質和精神都是人的財產,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都是妖精,給我談什麼聊齋!都是放羊人,談什麼天下牧,每個職業,都在特定的空間、時間、地點,牧不同的人、物、以及事情。

只不過叫法不一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話說回來,什麼是自己的,什麼都不是自己的,從更高維度看去,我們都是韭菜,都是人家莊園裡面的資源。只不過,法律、倫理、道德,觀念和風俗,有些人只能讓特定人群去割,要是混亂了,就必須重新樹立典型,以正視聽。

監管部門更像《海上牧雲記》中穆如家族一樣,當你舉起屠刀之時,必將死於刀下。

權力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能夠牧人,也可以被人牧,什麼事情都是相對的,絕對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不管誰是狼,誰是羊,都毫無避免,我們是何種身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樣也只要我們懂得利用客觀規律,總能契合時代發展的規律,享受時代改革的紅利,讓生活更美好。

在獵場中,獵物和獵人的角色往往是互換的!

上帝給每一份禮物都標好了價格。

不要想著去當鐮刀去割韭菜,要有韭菜的自覺。

也不要想著虛無縹緲的財富和野心,要實事求是的學習專業技能。

時代在召喚,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即便知道真相,也不要說出來,因為,不需要太明白,只需要我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篇5

?道德經》這本由老子著作的經文短短五千餘字,便道盡了世間種種。其內涵豐富,語言簡練,包含了很多對於人生,對於人的自身修養的看法。人們便是窮盡一生,也難以完全悟透其中真意。

當然,《道德經》其中蘊含的道理並沒有那麼簡單,現實中的對於《道德經》中的看法,是用哲學的角度來解釋的。哲學是人類理性的巔峰,是智慧的結晶。用這樣的思維來解釋《道德經》固然沒錯,但是解釋的卻不夠全面。人類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單純的去用理性的思維而忽略感性的思維,這在出發點上就出現了偏差。當然理性與感性的結合並不是說說就能達到的,這需要的是掌握一個巧妙地平行點,讓理性與感性在一個狀態下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道德經》是著作於中國的春秋時代,那個時期正是對於人自身的探索時期。所以說註解《道德經》中宇宙觀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所以說《道德經》是研究人本身的一部經文。在中國古老的傳說裡,有仙神之說。他們隱於名山之中,遊離紅塵之外,可長生,可不老。只是有一顆大自在之心,與世俗裡追尋大自在、大逍遙。這些傳說在現實的人來看合適荒謬,但是在中國古老的歷史裡,這些傳說能夠經久不衰,且不斷的有人追尋著,這本身就值得思量,或許有人說是心理作用的體現,但是什麼樣的心理作用能夠持續幾千年。這其中或許有些什麼我們不知道的原因。仙神也不一定真的不存在,沒有見過就不要否定一件事,時至如今我們都無法證明傳說的真假,那就不要忙於否定。

在道教幾千年的發展來看,《道德經》一直都是其至高無上之聖典,無數隱士,道士參悟其中,不能自拔。那麼《道德經》到底有什麼魅力呢?我們可以追尋原點。隱士、道士追求的是天道,他們是修行的。那麼《道德經》是否就是指導人如何修煉的法門呢?這有待商討,但並非毫無道理,這是有一定根據的。姑且這樣看待,會發現經文裡許多不顯得語句,能夠講得通。

有科學家提出人體記憶體在的隱藏潛力是無比驚人的,但遺憾的是人們並不知道該如何激發這些潛力,這些隱藏的潛力也就這樣,基本上不會有被激起的一天。但是事情並非絕對,這個世上是有教人如何開啟潛力的法門。那就是《道德經》,這一部經文就是教人如何開發潛力的,是教人如何溝通宇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德經》中所體現的思想之一是“不爭”,當然這其中體現了很多不同的意味,“不爭”是不與天爭、不與人爭、不與己爭。使自己永遠保持一個和諧的狀態,以此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這就是不爭,不爭也有不刻意的意思,就是不要刻意的追求一種狀態,這隻會適得其反,要順其自然,一切看緣分而定。正所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或許你本不應該得到,但你強行得到,一時間你會得意。但你總會失去你得到的,並且是加倍的失去。凡是種種,自有定數,人怎可逆勢而行。

?道德經》中所體現的另一種思想就是“不要強盛”。春,是最有生機的季節,萬物萌發,一切皆處於細微間,並不強勢。而夏,是生機最強的季節,萬物生之巔峰,無可比擬。細究兩個季節,春雖不強勢,卻生機勃勃,一切生靈皆在生長,有無限之可能,反觀夏雖然強勢,有最強的生機,但不久之後就要走向衰敗。所以說盛極必衰,這在人類世界也是說得通的,不要追尋更強的狀態,這樣只會自取滅亡,而是要保持一種並不算太強盛的狀態,這樣下去人類才會得到長久的發展,才不會滅亡。

人生中有很多真諦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修行,以一顆平常之心於紅塵之中,便是修行,是修心。無所謂成果,只是一種心態,是傳說中的心如止水。不爭是為爭,不求是為求。讓我們在這紅塵中,修身修己。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篇6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內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此刻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後,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儲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後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執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執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效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後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篇7

提及道德經,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一部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學,政治,軍事方面的論述!

道德經的薰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後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

雖然剛開始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裡素讀打卡群裡,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週三的家長志願者統計時鞏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激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為”,我覺得無為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麼用在我們為人處世上,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無為”不是讓我們什麼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為的,“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

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說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才能有所收穫,如果像蜻蜓點水,這裡一下,那裡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穫!就像現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著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說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就拿讀書這件事說吧,有很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穫,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聖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態度,用無為之心做有用之事!

對於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著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道德和夫的讀後感篇8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於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鑽。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裡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裡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裡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

標籤:讀後感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