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心理術讀後感優質8篇

小夥伴們能夠在讀完一些文字後主動起草一篇讀後感,為了讓我們寫出的讀後感可以引發讀者的深思,熟讀原著是非常重要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心理術讀後感優質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心理術讀後感優質8篇

心理術讀後感篇1

捧著心理諮詢師考試用書看,越來越有興趣,讀心理學書籍有感。以前一直對心理學感興趣,側重於測試自己是屬於何種型別以及判斷的對錯和補救措施等,片鱗只甲的瞭解。今想考心理諮詢師,先暫且不花大錢交培訓費,認真去看看書參透一番,再做打算。呵呵,表揚自己,這時間的學習狀態真棒,坐在瑜伽墊上,挺胸收腹,蠻深沉的。

摘錄了書本中的2個觀點:

1、阿希的從眾研究:情境很模糊時,人們進行客觀判斷的把握性下降,容易選擇從眾。另方面,如果在群體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試者,從眾的比例會明顯降低。說明,如果個體的判斷受到支援,哪怕是少數人的支援,他也會更好地抗拒群體的壓力。

2、關於青春期的理論觀點:“有的社會允許小孩看到成人的性活動,目睹嬰兒出生,接近臨終者,從事重要的工作表現出自信的甚至具有支配性的行為,做性別遊戲,以及確切地知道成人做些什麼事情,在這種社會裡,青春期就相對沒有什麼區別。在有些類似我們自己的社會裡,人們認為兒童和成人有很大的區別,對他們有完全不同的要求,使他們避開成人的生活免除他們許多責任,從童年期到成人期的轉變並不是連續的,結果就顯得緊張得多。”班杜拉寫到“如果一個社會把十幾歲的少年稱為青少年,並且期望他們在行動表現中具有反抗精神、變化莫測、草率從事及行動粗野,如果這種形象由宣傳工具反覆強化,那麼,這種文化對青少年的期望會迫使他們變成反抗的角色。這樣,一種錯誤的期望就可能起著唆使和保持某些角色行為的作用,反過來,又加強了原來那種錯誤的信念。”

我絕對是一個從眾的人,我的判斷力弱,容易跟隨著自己輕信的人。老公經常說,你傻乎乎一個,被人賣了還幫人家數錢。幸好我遇人淑,沒有吃大虧。

暢每天晚上要爸媽吻他,擁抱,心貼心的。由原來的強制我們去做,變成我自覺自願去kiss他。這種美好確實難以形容,以至於老媽正在憂慮,這個黃金時代什麼時候結束,接下來又會是什麼情景呢?青春期就要到來,聽到國中生吸菸、打架鬥毆,貪婪的文化無孔不入。

可能女孩子的母親更煩惱,“性”,古話說,女的得一陀,男的涮涮腳。

如果你看過人性的弱點你就知道,這書是教你怎麼和人相處的。該書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你解決你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務活動與社會交往中與人打交道,並有效地影響他人;如何擊敗人類的生存之敵——憂慮,以創造一種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更好的在生活中變得快樂當你通過本書解決好這一問題之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人際心理學就使你怎麼和人更加好的交流,交流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而更重要的是心理的交流。使你在交流上處於不敗之地。人際關係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具體包括人際知覺、人際情感、人際行為三個支系統。本書根據人際關係的內在結構,從心理學的視角,以具體、細膩、靈動、雋永的筆觸,詳盡地闡析了人際認知、人際印象、人際魅力、人際衝突、人際溝通、人際交往等原理與技能,融學理性、應用性、文化性和文學性於一體,不乏哲理與文采,耐人尋味。本書作為高校輔修課教材,供各高校選用,亦適合社會各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學子、管理人員、社會活動人士及教育工作者閱讀、借鑑,為人生快樂、事業成功、組織發展、社會和諧揚起一面風帆!

心理術讀後感篇2

心理學到底是做什麼的呢?心理家們說,他們的任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聽上去有點玄,不是嗎?還是舉個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國曾經存在著種族隔離。在改變這一狀況的歷史程序中,心理學家也發揮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國最高法院作證時報告了他對一群黑人兒童進行的研究,表明種族隔離對黑人兒童造成了嚴重心理傷害。最終,最高法院判定將黑人和白人兒童分隔在不同學校就讀是非法的。

這個例子來自《心理學與生活》,一本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科書。

什麼是“好的教科書”?該書的作者說,他們的目標是“寫一本學生喜歡讀的教科書,他們可以通過它學到心理學眾多領域中激動人心的和與眾不同的內容”,“使之成為當今心理學的最新的、最準確的、最能被理解的論述”。

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國教師寫教科書時是否心裡想著學生,是否敢如此“高標準、嚴要求”,是否肯在結構、體例上下那麼大的功夫創新。

套句中國的老話“功夫不負苦心人”,我想他們的目標是達到了。《心理學與生活》已經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學的經典教科書,而且也成為普通人瞭解心理學的極好讀物。

我非常喜歡書中特別設定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讓心理學從象牙塔來到你的身邊。看看這些題目吧:“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你的腦?”“閒著棒子,寵壞了孩子?”“記憶研究怎樣幫助你準備考試?”“你的人格會影響你的健康嗎?”“群體如何影響決策?”“人們為什麼要加入教派團體?”——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還有“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它們好似一團香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地。在那裡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為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請帶上一個巨大的空行囊,跟著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學習這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吧,相信你會滿載而歸。

心理術讀後感篇3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向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

拿到它時我抱著懷疑的態度,畢竟自我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於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十分適宜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取。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xx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個性設定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明白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好處””“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為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夠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能夠自我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我明白自我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取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於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現代心理學,瞭解心理學的發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透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幫忙他人的潛力。期望老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於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狀況下,如何讓自我浮躁的心態,歸於平靜,如何放鬆自我,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心理術讀後感篇4

≡於大學的生活,我們都曾有過著那麼強烈的渴望,那麼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說明過去,我必須接受眼前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大學生活將會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個人站在起點上都要自己決定未來。誰都有可能成功,誰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願望得以實現。

或許我們正為進入大學而沾沾自喜,也許我們正為過了學生會的面試而慶祝。但想到以後的路還很長,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壓力和挑戰。現在的虛度或許我們還很滿足,但真正讓我們再回首往事時,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傷感和悔恨。死亡,一個可怕的字眼。但它卻是非常現實的。我們如果一味的沉淪和墮落,那麼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們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機遇等著我們,只要我們掌握現在,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去悔恨的了。我們一定能迎著大浪勇敢向前,踏著堅實的步伐永往向前,勝利的明天在等待著我們!

大學生活是繽紛多彩的,你可以參加各類社團,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遊等,心情好時還能邀上幾個老同學一起出去聚一聚,就這樣我慢慢地愛上了這種生活,喜歡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裡享受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領域;喜歡拎上小包,挎著同學漫步街頭感受城市的繁華,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喜歡和室友們坐在一起閒聊,談理想談未來,訴說自己的偉大抱負;更喜歡感受自己在經過一天的學習之後那種無比的充實,無比喜悅的心情。

當然大學生活中不僅僅只是輕鬆自在,也還有著其緊張的一面。看著身旁匆匆而過,為英語過級或是其他證書忙碌的師兄師姐們,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不斷努力,不斷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誰也幫不了,高中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過我們,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我希望當我劃過大學天空後,我能大聲對自己說:“我無悔!” 然而在摸索中我漸漸明白,大學的學習貴在自覺,大學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計劃。

大學裡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擇適合自己的積極參與,從中培養和鍛鍊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瞭解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己建立一個良好、降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降成長,從求知中獲褥樂。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為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為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助。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非常重要。

心理術讀後感篇5

心理健康是國小生健康、快樂成長的首要條件,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王校長名師工作室申報了省級課題《國小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方法研究》,作為課題組成員,王校長贈予了一本《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解析與輔導》,乍一看是一本理論性書籍,但仔細翻閱非常有價值,書中列舉了國小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並結合理論分析了存在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策略。我覺得這本書對於從事國小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於是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遇到具體問題時還時常在書中查閱。

初次拿到此書時,我就在想國小生為什麼會產生心理問題呢?通過學習閱讀,原來國小生產生心理問題都是有一定的原因。一是個體原因。因為國小生年齡小、閱歷淺、知識少,不善於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感情不穩定,因此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在環境消極因素的影響下,容易形成狹隘的意識和不良的心態。具體說來,國小生心理產生心理問題的個體原因包括性格缺陷、能力缺陷、認知偏差、學習緊張、體弱多病。二是家庭原因。現代家庭中,不合理的期望致使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有以下兩種態度:第一種態度是對子女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時不分場合當面訓斥、打罵子女,要求子女絕對服從。這樣會使子女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壓力過大,最終形成憂鬱、孤僻、退縮、逆反心理。第二種態度是對子女嬌慣溺愛,百依百順,這容易是子女產生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懶惰和依賴等不良心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少年兒童正常心理的發展都是有害的。主要因素包括父母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家長的素質水平不足以指導、教育孩子;家長對孩子嚴無“度”,愛無“方”;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難以與孩子溝通思想。三是學校成因。學校是培養人才,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場所,讓國小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國小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當前的學校教育中還潛藏著一些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學習負擔過重、教師教育方法失當、心理輔導少之又少。四是社會原因。現在的社會風氣不盡人意,歪風邪氣尚有一定的市場。影視、網路的普及,給部分兒童的虛擬情感走向極端創造了可能。

這一切嚴重影響了國小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促成了一系列不健康心理。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孩子學習困難、拖欠作業、缺乏自信、不能融洽地與同學相處、與家長髮生衝突、心胸狹窄、遇事猶豫不決、孤僻、害羞、膽怯、說謊、罵人、打架、沒有上進心等等,若有這些現象就說明孩子心理是存在問題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有近二分之一的國小生存在各種適應性心理問題。首先是學習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的缺乏學習自信、厭學和學習困難;其次是不良性格與不良行為,突出的性格問題是依賴、固執、任性,行為問題表現在罵人、說謊、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試作弊;第三是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難繞著走,一點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難獨立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難題;除此之外,國小生在情緒、人際交往方面也存在非常明顯的適應性心理問題,人際交往方面的突出問題是自我為中心、不遵守集體規則。

我原以為心理問題與我們的孩子太遠,讀了這些,我真的感覺問題日益嚴重,不僅在學校學生中,就連在自己的孩子的身上也彷彿看到了問題的影子,作為家長、教師我們必須重視起來,必須要科學、有效的引導孩子走出心理問題的影子。因此“如何找到對策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這個問題又促使我不斷的閱讀。

任何事情既然有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與措施。對國小生進行心理輔導,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要來重視國小生的心理輔導。作為學校來說應該採取以下對策:一是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的原則。每個學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為應對心理問題而採取的心理輔導,要面向全體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一切。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一定要保密。二是採用具體的心理輔導途徑和方法。通過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進行團體輔導,建立心理輔導室,接受學生的主動諮詢。做好個案教育,記錄一定要真實;採用問卷調查、測試紙等手段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現狀,而後找出存在普遍意義的問題;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

作為每個家庭也應採取相應的對策。首先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輔導。建議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因為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要傾聽孩子說話,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其次是把握好寬容與約束,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的約束;再者就是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最後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離婚就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好子女因此開始心理扭曲,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這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作為學生自身來講,也可以採取一定的對策進行自我調節。一是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並不斷優化完善自己的行為和習慣。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從而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二是學習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輔導方法。比如:學會放鬆,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式讓自己放鬆下來;與人談心,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撥打心理諮詢電話等;學習寫日記或週記,學會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述下來;要善於求助,尋找社會支援,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援。

看來,只要我們掌握調節和預防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也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作為教師或家長,我們必須深刻反思的教育行為,很多時候其實都是由於教育方式不當,採用傳統的“壓制式”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心理陰影或助長了孩子的不良習慣。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在教育孩子時很多方式還需要繼續優化,在課堂教學中盡力針對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問題設計恰當的教學環節,讓孩子們在語言文字中感受幸福、享受快樂。

心理術讀後感篇6

?童年》是高爾基對照自己的童年寫的一篇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代的凶殘和黑暗,高爾基就生活在這水深火熱的生活中,可他並沒有對生活絕望,而是堅強的走了出來。因為他的勇氣支撐著他,讓他能夠勇敢的面對生活的黑暗。一個下午我翻開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寥沙被命運深深地拋棄,使他的童年黑暗而痛苦。阿寥沙從小失去了父親,同痛哭欲絕的母親來到了脾氣暴躁、視金如命的外祖父家。剛到外祖父家阿寥沙就因為一個小錯誤而遭受了外祖父的一頓毒打。這還只是阿寥沙痛苦童年的開始。阿寥沙在外祖父家認識了一些親人:為了分家產而大打出手的米哈伊爾舅舅和雅科夫舅舅。為他擋下惡毒的樹枝,深深喜歡他的小茨岡等。

同阿寥沙的童年相比之下,我們就象在甜罐裡被甜水浸泡一樣。我們的生活是幸福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中。我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我們還挑三揀四的。阿寥沙不但填不飽肚子還要遭受毒打。和羞辱。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們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還有老師辛勤培育我、爸爸媽媽疼愛我、爺爺奶奶呵護我。可以說和我同時代的少年朋友們都享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無限關愛。而主人公沒有,但他卻那麼堅強勇敢、努力進取,敢於面對一切困難!通過勤奮努力成為了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人要取得大成就,首先要學會吃苦。所以生活中我們再也不能遇到一點小事就放棄,要堅強的把這條路走下去。

心理術讀後感篇7

在主流文學界,畢淑敏的寫作風格,有極高的辨識度,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能夠在初讀的一分鐘之內看見她留下的"水印",無論情節如何,結構如何,她的個人特色,永遠清晰地留在那裡,同樣的事物,她會用一種特別的視角去觀察,用特別的語言去表達,變形為自己的特色。這樣的特色,喜歡的,覺得特別,不喜歡的,受不了。

特別是在小說中,這樣的特點格外明顯。她是在用寫小說的態度來寫小說,能夠創造出很多離奇的情節和細節,並且熱衷把細節描述得與眾不同。同時,她又是在用寫散文的態度寫小說,所有人物的對話,都是同樣的風格,她的風格,就像同一個人的分身。

至於褒貶,我是不會做的,對文學作品的評論,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情,同一作品,說它好,很多特點就能成為好的例證,說它不好,這些特點便是罪證。不像科學資料那麼嚴謹,文學上的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唯有讀者的閱讀體驗,才是最重要而且獨一無二的。她怎樣寫,寫了什麼,最終還是歸結到我看見了什麼。

回到這次讀後感的主角,《女心理師》是畢淑敏以第四個身份參與寫作的結果,她是一個作家,同時是個女性,同時還是一名出色的醫生,後來她獲得了第四個身份,心理諮詢師,從此之後,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xx年本書出版的時候,似乎恰好和餘華的某作品同一檔期,也是很尷尬的一件事情,但銷量還是不錯的。可能與它的出版方式有關,記得第一次買回這本書,讀完才驚訝地發現,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線,都沒有結局,且聽下回分解,用說書的行話說就是留了一個大釦子有木有!帶著某種"坑爹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猶豫地等著買第二部。

除掉這個小插曲不談,我是欣賞這部小說的。手法上沒有什麼可評價的,敘述運用得已經很熟練了。(範文 網 )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時候,作者還沒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隱情。(這可能不是書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關鍵是書給人一種微妙的感覺,既荒謬又寫實,既殘酷又溫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別很大,卻能產生整體感。小說之所以給人如此的體驗,不在於作者寫的多好,而在於寫的是什麼。人的內心世界,並不是明晰條理的,意識層面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處探尋,其中的滋味,並不能那麼輕易得到,小說中僅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飾,就足以觸動讀者了。

當然,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如果用學術的角度去判斷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說裡,能夠通過來訪者問題的解決,傳達出一種治癒的力量。再奇特的行為,背後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動力,那就是心理的靈魂的傷痕。

沒有一顆仁愛的心,是看不見這些傷痕的。

心理術讀後感篇8

本我能夠看做是原始驅動力的儲存處。它非理性地運作著,它跟隨衝動運動並追求即時的滿足感,而不思考所渴望的行為是否現實可行、被社會認可。本我被快樂原則所支配,無節制的尋找快樂,這種快樂個性指、生理和情感快樂。

超我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的儲存處,包括從社會習來的道德態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對應。當兒童開始將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對於某些社會禁忌作為他的價值觀一部分時,超我便逐步發展起來。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這是一個人想讓自我努力成為的樣貌。這樣,超我經常和本我出現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樂的事情,而超我則強迫本我堅持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自我是一個基於現實的自我方面,來調整和本我衝動和超我需求之間的衝突。自我代表一個人關於生理和社會現實的觀點,是他關於行為的原因和結果的理性認識。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選取那些能滿足本我衝動的行為,但是這些行為同時又不會帶來不願看到的結果。自我是受現實原則支配的,這種原則為快樂的需求帶給現實的選取。比如,自我會阻止考試作弊的衝動,因為他思考到被抓住而產生的嚴重後果,同時,他會用以後更努力的學習行為或者尋求教師同情等方法來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產生矛盾後,自我會進行折中來儘量滿足兩者的需要。然而,當本我和超我之間壓力十分緊張時,自我很難制定出最優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義

從上方的定義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與自我的概念。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衝突與矛盾都是這三個“我”之間的“思想鬥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天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國旅遊,遊山玩水的過一輩子——這個“想”的過程就能夠理解為本我慾望的驅動力,也就是內在本我的體現,然而她哀嘆了幾聲後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為什麼呢?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識,也能夠理解為現實決定思想。在心理學上來講,又是一個“超我”與“自我”的過程,“超我”可能會說:工作是你的職責,是你就應完成的分內的事,是你“該做的事”,這個“該做”是以必須的社會道德觀及個人價值觀為基準的,超我往往是自我想成為的那個“成功的我”的樣貌;自我是什麼呢,它是現實的我,理性的我,它會分析,如果不上班會有什麼後果,會意識到自我還沒有足夠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經濟基礎。

所以一般狀況下“自我”會幫忙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會做出合理的決定及決定。而且這個傾向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會愈加明顯,即我們會愈加傾向做出貼合現實的“正確的事”。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做出一些違背社會道德觀的事情,譬如打架鬥毆,是因為他們“本我”意識很強烈,甚至超越“超我”範圍,而由於社會經歷的缺乏,又不能意識到這些事情所帶來的後果,即“自我”的現實性不強。諸多因素造成的行為。

一句話,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禮貌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個人的內心若想沒有衝突或把衝突減到最小,就要合理並協調發展這三個“我”。

個人覺得最佳狀態是本我、超我與自我是處於同一個發展方向的,我們的內心會感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與舒適。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貼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同時又具有現實好處。由此想到了許三多——這個在許多人眼裡的“笨人”,明顯看出在他的心中內在的快樂就是奉獻,“奉獻”貼合社會道德觀又具有現實好處,所以雖然在別人看來他很傻,但他的內心卻是無比充實和快樂的。相比較那些過於計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們很精明會算計,但他的內心卻是掙扎的,不和諧的,最終會心病纏身,將自我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有工作有錢花卻不快樂?兩個可能,要麼他沒有切實的愛他的工作,將其化作一種情感快樂的源泉;要麼他很清楚自我的快樂不在工作上——只是為了掙工資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樂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內心的衝突感和壓抑感。

弗洛伊德說,人是帶著道德面具的動物。這也看出為什麼人的心會那麼複雜,人遠沒有動物單純,要保證人像個“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縛——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驅使。比如地上有個錢包,你的本能慾望是去撿,歸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層面,是要遭到批評的,所以這個行為就變得不那麼單純了,當然也正因為有這個道德觀的束縛,我們的社會才會井然有序。

當然,如果一個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拋棄“超我”,即以現實的手段來滿足個人快樂與慾望而不顧社會道德觀,那麼短期看,他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為這種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付出代價。所以我覺得這種人能夠看做“短視者”。

總之,這三個“我”最重要的是平衡發展,過分壓抑哪一個都是不好的。

———並非專業人士,純屬個人感想。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