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關於小說《追風箏的人》精彩讀後感範文4篇

寫讀後感之前一定要對作品又個大致的瞭解,從而有感而發,並不是簡單的摘抄哦,要寫好讀後感也不容易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關於小說《追風箏的人》精彩讀後感範文4篇,供大家參考。

最新關於小說《追風箏的人》精彩讀後感範文4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

火紅的晚霞下,一個小男孩拿著風箏在風中奔跑。

這便是書的封面。可是那飄蕩在空中的風箏意味著什麼?那長長的風箏線的背後又意味著什麼?我開始走進那一片火紅的晚霞,看昔日的繁華與安寧,今日的苦難與戰亂。

在小說的開始,是童年的阿米爾,童年的哈桑,童年的阿富汗。在那裡,有他們親密無間的友誼,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1975年冬天放風箏比賽那天所發生的事情改變了一切。

在那場放風箏比賽中,阿米爾為了贏得冷漠父親的注意,奮力競爭,榮獲冠軍。哈桑為阿米爾追回那隻已經得獎的風箏,卻因此不幸地遭到了一群流氓的侮辱,眼看著同伴遇難,阿米爾卻躲在角落裡,不敢挺身而出。後來由於受不了羞愧與痛苦的折磨,阿米爾栽贓陷害趕走了哈桑。但不久戰亂又將阿米爾帶到了美國。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正當美國平淡的生活拂平了一切如煙如雨的往事時,拉辛汗的電話讓阿米爾重新回到阿富汗————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但當阿米爾才知道哈桑是自己的親生兄弟,哈桑卻早已死在了塔里班的槍下。

為了禰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併為此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夥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後花盡心思為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索拉博—哈桑的兒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

合上書本,我依舊聽到耳畔傳來那句真摯的諾言:“為你,千千遍遍。”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卻深深地烙在我們心中。是忠誠,是善良,更是愛。

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所有這一切都是人性。阿米爾面對人性中的怯懦,嫉妒,自私……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但當他踏上阿富汗不顧一切的追尋和救贖,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原諒與補償。是譴責,是覺醒,更是感動。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我們都是追著風箏的人。對阿米爾來說,那飄蕩在空中的風箏意味著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那長長的風箏線的背後是一份對人生命運深深的信服與感激。而對於我們來說,無論那隻風箏意味著什麼,就讓我們勇敢地去追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2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神奇的書,作者以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了一件發生在阿富汗的故事,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過著平靜的生活,突然間,兩個少年經歷了國破家亡,在一段悲歡離合後,他們走向了各自的宿命。看完書,我的心沉浸在悲傷和震驚中,久久不能產靜。合上書,我凝視封面,那個孤獨的追著風箏的孩子,你令全世界為你哭泣,那樣無助地奔跑,你在追逐什麼?你是否眼含淚水?

故事發開始於一場風箏比賽,哈桑是當地出名的追風箏高手,他替少爺阿米爾追風箏,對阿米爾承諾一定會把風箏給他。但是,當他追到風箏是地,一群男孩卻逼迫他交出風箏,哈桑忠於對主人的承諾,結果被打得遍體鱗傷。阿米爾目睹了一切,卻沒有出手相救。友情動搖了,隨後,阿米爾藉口哈桑有錯,將他趕出家門。

不久,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與父親逃往美國。多年後,一個來自巴基斯坦的電話把阿米爾從平靜的異國生涯驚醒,關於故國的一切、關於哈桑重新浮上心頭,真相、責任、負罪感,驅使他回到職富汗,尋找失去的友情。

這本書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性的美好與醜惡,同時,又讓我們在無限哀傷和背叛的痛苦中,看到了友情的強大,那彷彿是黑暗中的一星亮光,為人們帶來希望。

封面上,火紅的晚霞中,鑲嵌著一隻小小的風箏,長長的風箏線後面,一個小男孩在孤獨地奔跑,他的眼中飽含著淚水,在絕望的奔跑中,心裡仍存有一份對命運的感激,感激在苦難的歷程中,仍有一絲溫暖,那是來自阿米爾的友誼,那是對美好生活的夢想、是心靈的歸宿。

奔跑、追逐,在炮火連天的歲月,在屠殺、飢餓、死亡的陰影中,含淚追逐晚霞中的小小風箏,追尋一份美好的理想,這是苦難的人類曾經歷過的`共同的命運,這是刻在史書中的風箏與奔跑。我為人類曾經的苦難而心痛,也為我們平靜而幸福的生活,倍感珍惜和感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3

我小的時候就對風箏滿懷憧憬,可能是因為當時還不知道飛機是什麼玩意吧,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晚上抬頭就能看到一閃一閃的眼睛,我抓著爸爸的胳膊讓他看會眨眼的星星,後來老爸告訴我那是風箏尾巴上栓著的燈在高高的雲朵裡穿梭。上七年級時我聽過一篇學姐的朗誦詩,是通過風箏來寫父女間親情的,當時很感動,從此便愛上了風箏放飛的季節——春、秋。我第一篇被當做範文在全班朗讀的作文也是關於風箏的,彷彿只要提起這個名詞我心裡就會充滿許多美好而溫潤的回憶,現在在這眾多感動之上恐怕還要加上這本《追風箏的人》了。

如果我硬要做個類比的話這本書在主旨上應該與托爾斯泰的《復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復活》並沒有這種脈脈的溫情,而且由於年齡和間隔時間的關係我已經基本忘卻了聶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贖過程,現在只能就書論書,談談《追風箏的人》了。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見過阿富汗作家寫的書,對這個國家惟一的印象就是無休止的內亂和拉登,甚至不僅僅是那裡,整個西亞就是鋪天蓋地的黃土、取之不盡的石油、永遠裹著全身的虔誠的伊斯蘭信徒,至於具體是阿富汗、伊朗還是伊拉克好像從來都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這本書很是驚豔地融進了從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阿富汗國家背景,通過書內主人公阿米爾的眼看到了共和、蘇聯入侵和驚人的破壞力,以童年悠閒的背景與後來返回時所看到的殘酷現實做了對比,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醜惡和戰爭的殺傷力,這種感覺很像《飄》。

而在一切罪惡都還沒開始的時候,那裡還是個充滿歡笑的國度,有這樣兩個少年——阿米爾和哈桑。他們從小一起長大,喝著同一個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樣,可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只是他的僕人——一個出生後學會的第一句話是他主人名字的僕人而已。阿米爾是懦弱的,在被欺負的時候他總選擇忍氣吞聲,每次都是哈桑為他出頭,這使阿米爾的父親非常苦惱,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像個男子漢一樣。對於生來就失去母親的阿米爾來講,父親是他惟一的親人,他不願意與人分享父親的愛,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總會想出一些小花招惡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從來都不會生氣。

那個冬天像往年一樣舉行了風箏大賽,阿米爾成為最後的贏家,父親為他歡呼雀躍,可他卻從此失掉了最忠誠的哈桑。由於哈桑義無反顧的善良使他每時每刻如坐鍼氈,哈桑像面鏡子一樣會倒映出他一切醜惡的背叛,他終於趕走了哈桑——以一種及其卑劣的方式。後來蘇聯入侵,阿米爾和父親被迫移居美國,在那裡他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直到二十五年後來自伊朗,一個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訴他:回阿富汗來,這裡有能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阿米爾最終還是回來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卻意外得知已經死去的那個曾被他背叛卻始終愛著他的僕人哈桑,實際是他同父異母的的弟弟,帶著贖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道路。一路的艱辛、危險、命懸一線,終於讓他救回了哈桑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風箏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尋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心裡藏著陰暗,有些人敢於面對,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彌補,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母親;有些人在逃避後選擇再次迴歸,像阿米爾。我想沒有人是哈桑,因為不會有那樣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希望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後仰望藍天說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4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作者將自己的個人經歷與經驗交織在小說作品中,情感真實細膩,構思巧妙,高潮一個接著一個,而且每一個高潮到來之前都會有不易察覺的隱喻,小說情節連線得很緊湊。

之所以看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我們都知道“放風箏”,風箏還需要去追麼?抱著好奇的態度我看了這本書,原來追風箏是阿富汗人的一種習俗,尤其孩子們特別愛玩的,如果贏得了勝利,那將會無比榮耀。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對阿富汗這個陌生的名字有了認識,也瞭解了一些他們的生活和悲慘的遭遇。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和對人性的感悟,也不禁自我反思。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親密的友誼為貫穿全書的脈絡,小說溫情而又殘酷,作者用細膩平淡的文字勾勒出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它不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這部小說凝聚著人性,蘊含著阿富汗民族的靈魂,正是因為這本書,讓世界瞭解了一個遭受戰火蹂躪的、不被外人所瞭解的阿富汗民族,這才是文學的魅力,也是文學中的藝術魅力。正所謂,民族的是世界的,更是經典的。

我想這本書之所以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大概是它反映的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性的救贖,人們人格的趨於完整。“風箏”極具象徵意義,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亦或是正直、善良、勇敢、誠實。從表面上看,“追風箏的人”指的是哈桑,他是追風箏的高手,不用抬頭看總能找到落下的風箏,但實際上卻是阿米爾追逐正直、善良、勇敢、忠誠的風箏,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滿意的阿米爾。在小說的結尾,他是幸運的,因為他追到了,他將如哈桑對他那般守護著他的侄子―索拉博,拯救了自我封閉的索拉博。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感動了無數人。這是一個小男孩的承諾。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從始至終,從未改變。他們兩個是喝著同樣奶水長大的,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同一個屋簷下,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字是“爸爸”,而哈桑說的是“阿米爾”,這意味著他將阿米爾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許從那一刻開始,阿米爾對於哈桑就如同“媽媽”,正如阿米爾對父親的感情。“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在阿米爾慫恿哈桑惡作劇的時候,即使哈桑從無此想法,但還是會那樣做,而且從不告發阿米爾,他心甘情願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甚至為了實現阿米爾的願望—拿到那個最後的風箏犧牲了自己的尊嚴,這需要多大的忠誠與勇氣呢?何況還是一個孩子。哈桑一生都在為阿米爾犧牲,哪怕最後他仍誓死守護他們的家,從他的身上體現出一個孩子到一個男人不變的忠誠,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諾。

這是我不禁想起了“誠信”這個在當今社會比較敏感的話題。我想小說描寫了一種最為誠摯的情感,而且它讓你相信有些東西依然存在,在這個鮮有人相信承諾的時代,讓我們再次看到承諾背後那些美麗複雜的情感。小說的最後,阿米爾找到索拉博,並要帶他回美國,他曾向索拉博承諾他永遠不會將他送到孤兒院這些地方,但因為辦理簽證的困難他食言了。阿米爾低估了孤兒院對索拉博造成的陰影有多大,他不懂索拉博的恐懼,他甚至沒有意識到承諾的重量。他的行為讓索拉博在浴室裡割腕自殺,雖然被救,但也自我封閉了。信任這個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來了。一直到阿米爾與索拉博一起放風箏的時候,那感覺像是回到了1975年的冬日,他迎來了索拉博的微笑,一切都將好起來。這次換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如當初的哈桑,他會永遠忠於索拉博,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阿米爾,這個年少無知的孩子裡潛意識裡是存在著等級觀念和宗教種族觀念的,不然在他看到哈桑受到凌辱的時候他不會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我想他對哈桑的感情是矛盾的、複雜的,既有著朋友間的親密,也有著主僕間的疏離。他對哈桑的忠誠輸給了對阿塞夫的恐懼,他的正直輸給了對完整父愛的自私,他選擇逃避,這是個錯誤的選擇,同時也背上了自己背叛哈桑的罪名,讓他無法面對哈桑,陷入深深的愧疚與自責中。我們以為時間可以遺忘,但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在他解救索拉博的過程中,他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哈桑的勇敢與忠誠,不是每個人都有那份勇氣,即使“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在他被阿塞夫打得皮無完膚的時候,他笑了,笑起來很痛,但卻是自1975年冬天以來他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他的心病終於痊癒了,他得到了救贖。這都來自於愛的力量。三毛在《這種家庭生活》裡寫過這樣一句話:“愛是恆久忍耐而又有恩慈。”正因為如此愛才彌足珍貴與偉大,它能讓一個人的心靈變得純淨而美好。

反觀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看到摔倒的老人視而不見,有多少人看到別人深處苦難卻袖手旁觀,有多少人為了利益而造假,有多少人會受到心靈的鞭撻,有多少人會為自己的懦弱和謊言贖罪呢?我們往往會忽略這些,甚至會有點心安理得,得過且過。“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善良的,但外界的種種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的人格。我們很難去承認,很難去面對真實的自己,甚至用華麗的謊言來說服自己欺騙別人。每個人都曾因害怕而說謊,因懦弱而逃避責任,因年少無知而犯錯,我想成長的艱難與痛苦就是直面自己內心灰暗厭惡的一面,正視它,克服它,戰勝它,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堅強。一個人要經歷多少苦難與來自良心的折磨才能慢慢磨去稜角,丟掉自私,學會平靜地接受遺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想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隻要追逐的風箏,追逐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去追。其中意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每個人都能如結尾處阿米爾那般,那麼這個社會也將會是充滿人性的,和諧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