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阿q的理想讀後感推薦7篇

大家在讀完一本好書之後,一定要將讀後感寫好,大家在寫讀後感時一定要結合書中的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阿q的理想讀後感推薦7篇,感謝您的參閱。

阿q的理想讀後感推薦7篇

阿q的理想讀後感篇1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裡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裡,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裡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為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為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為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為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著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

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可以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裡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裡,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

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知道陽明是餘秋雨的書裡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己也知之甚少。後來也大概瞭解了一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阿q的理想讀後感篇2

有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其實只是一艘船舶,而生活則好比是一片茫茫的大海,當我們行駛在茫茫的大海上,眼前一片迷茫.因為沒了理想,就彷彿徘徊在海中央,找不到方向……

人生,我們人的這一輩子,就是那麼一條路,一條坎坷曲折漫長無盡的路,而每當我們茫然地走在十字路口,卻不知向哪走,只因為我們的心中卻少了那份不可拋棄的理想!沒有了理想,便沒了希望,沒了目標,沒了目標,也就沒了前進的方向,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碌碌終生.

其實,一個有理想的人,就不會有空虛的時間用來荒廢,作者流沙河,在自己的寫作生涯中,曾屢次"碰壁",也曾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種種原因的迫使下,流沙河被迫停止了他的寫作生活.但流沙河並沒有放棄他所愛的,理想之花也儘管暫時被無情地摧殘了,可那份信念,那份執著,依然支援著他,因為理想已在他的心裡紮下了深根!!

是啊,人的一生就是為理想而奮鬥,為理想而存活,當理想已在你的心中不復存在的時候,那麼,你的生命也將失去其本身的意義與價值,把握住現在所擁有的理想,就是把握住了現在的生命!

當我們依靠理想而得到了榮譽,也請你集註,千萬別被理想衝昏了頭,一但沉浸在榮譽的海里,便無法自拔,忘記了自己本身的理想,也便墮落了……

阿q的理想讀後感篇3

我看了朱永新的《我的理想教育》這本書使我有很多感觸。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這些話讓我明白,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每天面對著的是一張張天真的笑臉,一個個前程不可限量的個體,因此,關愛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對學生全身心力量的愛,才能保護每一個孩子幼稚的心靈。每每面對一張張天真爛漫的孩子的臉,總有這樣一種很強的責任感油然而生:讓所有孩子得到快樂,得到發展!愛崗敬業,辛勤耕耘。社會在進步,時代在變遷,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在逐漸地取代傳統教育思想。這是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努力去做的。只要在愛的基礎上,教師才會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會把他的智慧無怨無悔地獻出。

“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句話讓我明白,競爭的基礎上合作,合作的基礎上競爭,是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徵。一個不善於合作的教師,是走不遠的,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對於合作與競爭,要確立“雙贏”的觀念。過去我們往往以為,在競爭中只有一個贏家,因此,合作有一定的困難,更多的是競爭。但是事實上,只有雙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真正高明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非常尊重他的領導,非常善於調動各方面因素的教師。這樣我們才會贏得每位教師的尊重,贏得每位學生的尊重,贏得每位家長的尊重。

“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這些話讓我更加明白真正的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充滿了希望,我對那些學習不好又老是犯錯誤的學生總是耐心地去做工作,犯了錯誤叫到辦公室耐心地談心,直到徹底讓這個學生懂得怎樣做為止。老師對學生的愛應該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學生,同時寬容每位學生,尊重每位學生。這樣我們的學生會越來董事。

轉眼間,我踏上教育這片沃土已30個年頭了。驀然回首,看看自己這幾年所走過的路,每當看到學生看我的崇拜的眼神時,每當聽到學生一聲聲發自內心的問候時,我的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每每這時,我都會在心中給“教師”這兩個字加上一個重重的砝碼。

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為班主任的我,深感肩上責任的重大。因此,在工作中,我嚴於律已、言行一致,善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努力為孩子們樹立一個好榜樣,做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從而使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為每位孩子茁壯成長而努力!

阿q的理想讀後感篇4

小時候我不知道長大該幹什麼,就問媽媽,媽媽說:“這需要你自己去想。”我就想,媽媽當老師,我也當老師吧!但是看了《名偵探柯南》,我又想當偵探;後來和外公一起看電視劇《懸崖》,我又想當特務……

最近我讀了《理想點亮人生》這本書,我認識了在無聲世界中起舞的邰麗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讓人民不再捱餓的袁隆平……這些人呈現給我一個異彩紛呈的理想世界,讓我明白了理想是指路燈,在現實中要啟程才能實現。就像德國戲劇家歌德說的那樣: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確定一個偉大的目標,並決心實現它。

我已經上四年級了,還不知道長大要幹什麼,我很著急。當老師,怕教不好學生,誤人子弟;當偵探,怕自己不夠聰明,讓壞人逍遙法外;當特務,怕自己不夠勇敢,洩露祕密……

媽媽告訴我:“你的遠期目標是考上理想的大學,現在的國小是打基礎的時候。”還讓我明白了,我要是把各門功課都學好了(包括音體美、思品、科學),上國中時就不會覺得難了。於是我跟媽媽一起制定出了短期的目標和計劃,比如說自己獨立完成作業、期末能被評為三好學生、明年爭取競選上大隊長等。媽媽特別要求我:思想第一、身體第二、學習第三。踏實做好每一天,增加自己將來服務社會的智慧和能力。

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量,作為一名國小生,我相信只要我像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李潮一樣,確定了理想,也能點亮我的人生!

阿q的理想讀後感篇5

讀完了《理想國》,剛開始讀的時候其實內心的衝擊和情緒還是很多的。這本書前半部分在用批判性的思維在讀。

首先,明白下面這些,初讀《理想國》的人應該就可以平靜一些了。理想國,它就是個“理想國”,不能夠把它當做現實世界,用現實世界的思維,和普世價值觀等去思考和對待。不用太較真。

也不能認為被冠之“理想”二字就是說明這個國度盡善盡美只是現實中做不到,讀前四章的時候看到有些部分帶有一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價值觀和人文主義觀點的地方。

所以,在理想國中,不能夠用普世的思路來理解他們的思想,很多都是非現實的一種假設,很多地方的設計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也有很多地方令人無法贊同。

其次,走進理想國的國度。

理想國中的詩歌,曲調等藝術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寫死亡的恐懼,悲傷,痛苦的內容,留下表現忠誠,善良和勇敢等的主題。理想國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負面和人性之惡。理想國度的國度還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地方。人必須根據自己的性情選擇職業。想要尋求正義,應該先尋求一個國家的正義,然後再尋求個人的正義,先有國後有家。

這些是理想國的設計和藍圖。

其中,理想國中有對救治病人的觀點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符,與人文主義觀點相駁,認為老弱病殘沒有生存和救治的權利。

也有在後面,關於男女的論述,體現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又實屬難得。

如笛卡爾所說,人們的意見之分歧,是因為我們由不同的路徑引導我們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針對同一件事物的緣故。所以,無論如何,有些地方持著與書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觀點,引發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思考,讀讀《理想國》吧,儘管可能這不是這個符合人性以及真正理想的國度,但是裡面也有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阿q的理想讀後感篇6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受感觸。

?我的教育理想》一書,共十七章。前十章是上篇,後七章是下篇。內容多而深刻。尤其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七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

朱永新教授說:“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富有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是一個堅韌、頑強強,不怕挫折的教師。”

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教育需要用心,需要有愛。作為一名教師,愛孩子,不是光給孩子們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

當然,我做的遠遠還不夠,大教育家的理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照耀著我年輕的心,今後,哪怕工作再忙,時間再緊,也要擠兌一點閒暇,讓自己靜下心,仔仔細細地拜讀一些經典作品。

曾經看到這麼一段話:“教育家和教書匠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教書匠甘於平凡,而教育家追求卓越。”我想我會選擇追求卓越。儘管我離卓越還相距甚遠,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比我優秀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我一直相信厚積才能薄發,用心的人最接近成功!

阿q的理想讀後感篇7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閱讀《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歡前言中的那一句:放棄漫步,練習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約束自己、規範自己,以期達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讀了幹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其書,如聽其課,其語文課堂,有如坐看行雲流水之閒適愜意,又如雷霆萬鈞般敲醒我幾乎沉睡的靈魂,聽生命開花的聲音,聽生命歡唱的聲音,彷彿這不是課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畫卷在孩子們的心靈慢慢舒展,一切都那麼自然、和諧,潤物無聲,水到渠成。幹老師深厚的文學積澱,對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對課堂的駕馭、對學生的引領,讓我歎服。

一、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

我們老師聽課時往往會看到這樣的課堂:課上老師激情飽滿,學生小手如林,興趣盎然,一節課的教學就在這樣的氛圍下落下帷幕。這樣的課堂成了老師和學生共同的才藝展示會,那麼像這樣的課堂是不是理想的課堂呢?這種課堂只能稱之為流於形式的表演課。而怎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呢?幹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紮實的教育理論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養料,以大量真實的課堂教學案例為土壤,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實“有效教學框架”規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師生同步該做什麼,怎麼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是學生重現探索知識的神奇過程。第三重境界是實現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

二、三重境界的闡釋給我的啟示

1、實現三重境界的基礎——有效的教學框架

教學框架體現了教什麼和寫什麼,怎麼教和怎麼學的兩大教學元素,是一個既能幫助我們有針對性地描述課堂,又能幫助我們反思課堂、討論課堂的基本結構模型,它的作用是讓所有參與課堂的人——教學雙方都有一個統一體系可參照,所要實現的,是一個極為遠大的理想:讓教學紮實、有效、有生命活動。它將課堂教學清晰地劃定為若干板塊,並在每一大板塊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塊敘述後,註上本板塊的要解決的目標序號及可能所需時間。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都不被老師隨意的、漫不經心的講解所取代。最影響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學”的教學板塊,真正體現了課堂大容量、小步子、快節奏的特點,使我們課堂的每一分鐘都有計劃、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攔的學生學習清單,改變了以往教案只寫教師教的部分,讓每個教師在思考教學的時候,去思考明確學生的學習,確保在教學中每個學生擁有足夠的、完整的、有序的訓練,真正體現“教”為“學”服務的教學思想。

2、找準文字在教材中的座標——“教什麼”和“怎麼教”

拿到一篇課文,大多數老師已經習慣於一開始就想“怎麼教”,而忘了這個問題是服務於“教什麼”,而“教什麼”又是服務於“這個文字有什麼可教?”要了解這個文字有什麼值得教,需要教師首先把自己當成一個讀者儘可能全面、深入地去解讀文字,對文字進行再度創造,自覺地把它轉化成有清晰教學內容的語文教材,最終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文字解讀的能力,是教師的基本素養。

3、定向預習——課堂不再從零開始

如果說教學目標本該是一切課堂教學的統率性概念,那麼對預習的重視,以及採取的特殊處理,則是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的一大特色。如果說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是針對教師自身的預習,那麼定向預習則是針對學生,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唯一機會。只有兩者的紮實有效的落實,才能實現第二、第三重境界。新教育預習的設計有別於我們傳統的讀文識字的簡單操作,是在確定三類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文字,直指教學重難點而設計的全面、立體的預習單。它的目標是通過預習引導學生細讀文字,讓學生帶著獨立的觀點進入課堂,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直接地接觸問題與知識,因此,這樣的課堂就不再是從零開始,而是成了學生思維碰撞的場所,課堂是學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對學生獨立學習效果進行檢測。

4、訓練有素——行為上和思維上的專門訓練

新教育所倡導的“訓練有素”,既指學習行為上的訓練有素,包括上課的某些程式,學習的一般流程一節對話規則等,也指學生思維上的訓練有素,就是養成一種比較專業的敏感,能夠迅速對問題進行歸類,搜尋出最接近問題解決的工具和方案,嘗試解決。從定向預習的佈置、運用、檢測、評估,到課堂小組研討的分工、主持、效度評估,課堂對話的聆聽與應對以及做筆記,課堂練習的時間、準確度、評估,尤其是課堂上思維漸進過程、到課外獨立完成某些延伸作業,新教育無不在強調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專門訓練。

5、理想的課堂是什麼樣的——探索知識的`神奇旅程

課堂的中心,應該是一個問題的提出、理解以及解決的過程,優秀的課堂教學要重視這一神奇的創造過程,是師生圍繞著一個“問題——知識——文字”(由教材、考試所提出,與背後深廣的學科,以及更為深廣的人類生活相聯絡),展開一段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旅程。這段旅程將充滿著懷疑、困惑、挑戰,也不能完全沒有機械記憶、挫敗感、羞辱感。但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戰、思維訓練,是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而湧現時的驚喜和喜悅,是對複雜問題形成新的理解時的豁然。

這是理想課堂的第二重境界,閱讀此章節,感受到了幹老師的神奇,他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孩子們探索一片他們未知的領域,而這片領域或許是大多數老師都認為孩子們無法達到的境界,而他做到了!比如,他可以將《月光啟蒙》中母親的形象與月光的意象疊加,讓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與“母親”、“母親”與“故鄉”之間和諧的統一,能細細體味這詩樣的意境下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與崇敬,感受故鄉文化對作者的滋養。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喚出一位真實的民間英雄——個性鮮明的武松;一池荷花,就將《論語》中“君子務本……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儒家的“孝”、《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以及《愛蓮說》中“出汙泥而不染”的“君子”這些抽象的概念淺顯地還原在王冕的個性中……

6、理想課堂的終極追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在幹老師看來,理想課堂的終極追求,應該達到這樣的境界: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是一種教學中的頓悟,這是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甚至深刻的修煉。幹老師所理解的課堂終極目標需要實現的最後一個維度是:課堂於社會生活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用高超的應對在組織課堂教學,他還要能夠認識到知識內在的魅力,並以一個真誠的探索者,一個智慧的求知者的形象把學生帶向一個至少他領略到的理想境地,他理解的高度也就是課堂以及課程所能達到的高度,從而產生師生間、生生間、學生和文字間了共鳴,實現真正的對話。我膚淺地理解為教育應該有一種人文關懷,教育應該更過地關注人精神生命的成長。

課堂上,他能讓詞語復活,讓文字復活,讓課堂是一池生命泛活的春水。他與學生的對話是那麼天然去雕琢,又處處牽引學生走向更高。這種牽引,沒有絲毫痕跡,似乎學生的領悟本來就在那裡,毫不費工夫,自然天成。始終關注學生是他課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戰,他的現場性與對話能力,均與始終關注學生密切相關。他能夠審視整個課堂,迅速地判斷學生的發展情況並隨時做出反應與調整。他是將課堂從關注“教”轉移到關注“學”的觀點真正落實到實處的人。而且這種關注始終緊密結合著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得學生在他的課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終保持一種輕鬆愉悅。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這個例子能夠說明哪些“道理”(語文知識)? 課文不僅僅是某個道理的舉例,它還是一個語文全息圖,它包容了幾乎全部層面的語文問題。我們真正關注的,不是一堂課,而是整個課程。課程,就是我們行走的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願、計劃、資源、行動、反思、建構下的經驗。課程就是“道”,就是被我們用腳走出來的道路。課程,就是通過這條道路,走到道路終端的那個人。反思自己所走過的教育之路,對照《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學積澱,通過自己的學習與努力去練習屬於自己的教育舞步。即便過程艱苦,但我願意付出努力,不為別的只為向世界開一朵屬於自己的花。在那朵花裡或許有笨拙的模仿、或許有不成熟的實踐,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我努力去經歷、去實踐我終歸會收穫那朵屬於自己的花。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