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觀看領導幹部家風不正典型案例心得體會6篇

心得體會中肯定要使用比較口語化的句子,你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也遇到過要寫心得體會的情況吧,這也是為了表明我們的生活態度,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觀看領導幹部家風不正典型案例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觀看領導幹部家風不正典型案例心得體會6篇

家庭家教家風心得體會1

有這樣一張照片,總書記和母親手牽手在公園裡散步,兒子孝順、母親慈祥,流露出和尋常人家一樣的溫馨和睦。總書記回憶,去陝北插隊時母親曾寄給自己一個親手縫製的針線包,上面繡了三個紅色的字:孃的心。“兒行千里母擔憂”,小小的針線包,寄託著母親深深的牽掛。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國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文化傳統,也有“家書抵萬金”的深厚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當我們走出家門的時候,最為貴重的行囊便是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和自身展現出來的良好家風,能幫助我們更好融入社會大家庭,不輕易放棄、不曲意逢迎、不驕奢淫逸,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在遭遇困難與挑戰時,“行囊”中有“不要放棄的鼓勵”。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都會伴隨著父母不停的鼓勵,“自己站起來”是我們經歷的人生第一道難關,這股初生的力量也伴隨我們戰勝人生中接踵而來的挑戰。奔跑在風雨中的外賣小哥,即使跌倒,也不會忘記守時的約定;奮戰在抗疫中的白衣戰士,不分晝夜守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行走在基層裡的黨員幹部,放棄了個人的小家,為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爬山渡河。當身心疲憊的時候,開啟肩上的“行囊”,裡面有來自家人溫暖的鼓勵,再次起身、奔向遠方。

在經歷迷茫與誘惑時,“行囊”中有“為人正直的指向”。總書記曾指出,領導幹部的家風,不僅關係自己的家庭,而且關係黨風政風。我們都聽過“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故事,也聽過“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故事,良好的家教家風,讓辨別是非、遵紀守法成為本能,是打破迷茫、抵抗誘惑的銳利武器。如果一名領導幹部沒有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在小事小節上利用手中的權力圖方便、走捷徑,樂於與不法商人為伍、享受於紙醉金迷的生活,勢必會掉進貪腐的墮落深淵。面對迷茫和誘惑的時候,要及時開啟“行囊”,想一想父母的教誨,守住心、管住手,做一名正直的領導幹部。

在獲得認同與成功時,“行囊”中有“戒驕戒躁的叮囑”。小時候,不論是考了高分,還是拿了獎狀,父母都會告訴我們不要驕傲、繼續努力。長大以後,我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同樣需要做到的是戒驕戒躁,不能在一時的成績中迷失了自我。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們獲得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年,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戰略性成果,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快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進入“十四五”,還有更艱鉅的任務等著我們去攻克,還有更大的勝利需要我們去爭取。“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在過去的成績中止步不前,要朝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繼續前進。

家庭家教家風心得體會2

小時候過年,母親都會用廢紙做一個紅燈籠,除夕時把壓歲錢放進裡面,然後掛在老屋被柴火薰得黢黑的樓板上。燈籠上紅色的流蘇,在柴火的青煙中搖曳著,一晃過了30年。

母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什麼文化,但是模仿能力很強。小時候,外地商人來村裡叫賣東西,母親總能模仿著對方的口音與其交流,弄得別人以為遇到了“同鄉”,不覺在“他鄉遇故知”的感動中欣然同意了母親的砍價,母親也常常會高興地款待他們一頓飯。母親因此掌握了不少“洋腔洋調”,受到村裡婦女同志們的集體崇拜。不僅如此,母親也常常憑藉著出眾的模仿能力而“引領”著村裡的潮流。毛衣的新織法、鞋墊的新花樣,她在別處只看一次就能記住,回家就能仿製出來,引發其他家庭主婦的爭相模仿。在這樣的手工活中,母親練就了出色的學習和動手能力。

然而,小時候家裡的條件還是很艱苦的,缺衣少食是常態。大方地請陌生人吃一頓飯的機會還是很少,穿新毛衣的機會也屈指可數,常常是拆了又織,織了又拆,隨著季節的變換和我們的成長,相同的毛線在母親的巧手中不斷變化著大小和款式。母親節儉慣了,或許也是在那個時期學會了用廢紙紮燈籠。

那時農村的新年是貧瘠而又不失溫馨的,因為物質的匱乏,我們幾乎看不到絢爛的煙花,吃不到繽紛的糖果。母親用廢紙製作的燈籠為我們樸實的新年增添了一抹亮色。平日裡母親就開始準備材料了,她收集了很多香菸或白酒的包裝紙,必須是那種閃亮的紅色包裝紙。年前的一個晚上,母親拆開攤平這些紙,先用鉛筆笨拙地在背面畫出圖案,然後用剪刀沿著線條靈活地剪下來,再用納鞋底的紅線把節點一針一針縫起來,最後撐開結構,一個手工燈籠就這麼做好了。沒有流蘇的燈籠是不夠飄逸的,母親又用納鞋底時剩的紅線頭,做了大大小小的幾個流蘇,最大的掛在燈籠的下面,小的掛在幾個角上。紅色的燈籠,紅色的流蘇,在黢黑的樓板下顯得格外喜慶。

最讓人期待的是燈籠裡的壓歲錢。年三十的晚上,母親會當著我們的面把壓歲錢裝進燈籠裡,那些都是母親平日裡積攢的嶄新零鈔,新到能“割耳朵”,母親認為舊的不吉祥。從那些1角2角的鈔票放進燈籠那一刻開始,我們就盼望著,盼望著正月十五的到來,因為只有到了那一天,燈籠裡面的壓歲錢才會真正屬於我們。拿到壓歲錢的那一刻,是過年最開心的時刻。

30年後,我們都長大了,雙肩上擔著家庭和國家。我們沒有那麼期待過年了,但母親做的紅燈籠我永遠難忘,母親言傳身教給我們的勤勞節儉的家風,也一直影響著我們。

今年,我也想給我的孩子,做一個紅燈籠。

家庭家教家風心得體會3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總書記如是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華夏智慧博大精深。古往今來,無數歷史名人家風家訓中的精神瑰寶一代代發揚傳承,歷歲月洗禮而毫不褪色,經時代淬鍊而愈加耀眼。“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黨員幹部當從傳統“家”文化中取精去粕,提煉“關鍵字”,以之作為指引新徵程前行方向的“導航儀”。

“德”字打底。從古至今,從小家到大家,講道德皆為中華兒女立身處世之基。西周周公旦十分注重道德修養,在家訓中苦心孤詣告誡其子定要“以德為君安邦國”,其“以德治國”的理念得到孔子等歷史名人的認同,且至今仍然為我們所推崇;東漢鄭玄創立“鄭學”將“以德處世”四字淋漓貫徹,一時間廣為流傳,成為“天下所宗”;西晉王祥認為“家和萬事興”是基礎道德,亦是大道德,並立為家訓傳於後世,獲後世廣泛稱頌並爭相學習。道德具有無形的感召力,能夠將一個小家凝聚成穩定團結的整體,也能夠將一個大國鑄造成堅不可摧的“堡壘”。在傳統美德的帶領下,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就能減去幾分無意義的“消極頹喪”與“浮躁爭執”,增加幾分有價值的“積極向上”與“心平氣和”,就能夠將大家的力量都凝聚到幹事創業上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擘畫美好藍圖。

“勤”字引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勤奮”是勞動人民的可貴品質,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韓愈在其家訓中談到:“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並告誡後人起初人們的學習能力差異不大,而是否勤奮最終決定他們道路的不同,言簡意深;《曾國藩家訓》中亦多次提及勤奮的重要性,其中“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更是被世人引為“箴言”。從這些好家風中我們便能讀出,勤奮是推動個人成長進步的重要動力,妄想“空中樓閣”終是一場“黃粱美夢”,而唯有堅持勤奮才能使得“萬丈高樓平地起”。當前,我們正處於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要如期完成任務目標,不是“喊喊口號”“吹吹打打”就能實現的,更需要廣大中華兒女躬耕不輟,穩紮穩打地朝著新徵程進發。

“廉”字貫通。“公生明,廉生威。”從教育子孫“清心做官,莫營私利”的范仲淹,到批評兒子“汝於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的歐陽修,再到強調“做官不許發財”的吉鴻昌,“廉”之一字貫通古今,是從政為官應當時刻謹記於心的“官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亦始終嚴以貫徹“清廉從政”四字,對貪腐的行為絕不姑息。然而,一些原本為黨和人民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幹部卻因突破了“廉”的防線而最終淪為“老虎”“蒼蠅”,“前赴後繼”以“現身說法”的方式為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的“反腐課”,引人嘆息。以史為鑑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在突出強調高質量發展的當代,在“做大蛋糕”的同時難免滋生“誘惑”,此時廣大幹部尤需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從先賢們的家規家訓中找準為官准則,始終做到恪守清廉本色,由內到外築牢“防腐牆”,在艱苦奮鬥的過程中依然堅守本心,在各種名利金錢等不良誘惑下始終鏗鏘前行。

好家風帶來好作風,好作風引領好事業,好事業開闢好時代。無疑,先賢家規家訓的“關鍵字”遠不止三個,需要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有幸生於這個偉大時代,吾輩當從中汲取寶貴品質,滌淨精神“沉痾”,遇見更好的自己,奮力創造更好的時代!

家庭家教家風心得體會4

近日,《關於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出版發行。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都提及家庭教育、家風建設的重要意義,並列舉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中國古代經典家教故事。

古語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在古代,長輩往往通過書信寄語晚輩,在信中,作者將人生感悟、社會法則、求知體會等傾囊相授,不僅其親人從中獲益頗多,今人讀來也大有學習之處。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不久,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的一封書信,原文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開頭三句為此封家書的總綱,提出“靜以修身”和“儉以養德”兩個關鍵點,告誡兒子要涵養淡泊和寧靜的人生態度,沉澱下來提高學識、增加才能,而後反面警示,告誡兒子不能懶惰怠慢、冒險急躁,最後緊扣主題,提醒兒子光陰易逝,不要在麻木中消磨耗費自己的黃金時光,到最後悔恨不及。諸葛亮生逢亂世而遇明主,成就了一番事業,前提便是他能夠靜心求學,發奮讀書,他將自己一生的感悟濃縮成幾句話,全篇說理的同時體現了一位老父親對孩子的殷切期盼。我們的生命都是短暫而有限的,如何拓寬自己的生命厚度,在不足百年的光陰中有所建樹是每個人面臨的實際問題。諸葛亮跨越千年,在《誡子書》中為我們指出來一條終南捷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實現價值的必要前提,靜心求學、讀書思考是通往成功的重要路徑。

《顏氏家訓》是在南北朝時期顏之推記述的其對後輩的訓誡,開後世“家訓”之先河,成為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在勉學篇中,他提出“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並通過列出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等鮮活的事例來進行論證,讓後輩聽到皆心悅誠服,他還將讀書治學之道概括為勤篤、切磋、博學、務實,這八個字的要訣,不僅啟迪了其子孫,對我們今天的讀書治學仍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在止足篇中,他寫道“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旨在教育子女生活中要厲行節約,不能鋪張浪費、奢侈無度;“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惟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一句再次警示後輩慾壑難填,必須知止知足、剋制物慾。在涉務篇,他提出“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著重強調務實這個優秀品質,告誡子女要將他們的所學加以應用,這種“知行合一”的觀點與當下倡導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亦不謀而合。

《曾國藩家書》中收錄了其給家人寫的1458封家信,內容廣博,其中既有人生處世之談,又有為官治國之道,在信中,他總是娓娓道來,以自己的人生歷程舉例論證,現身說理,讓人信服。他善於將抽象道理具體化。比如,教導家人要保留寒素門風,不能生出官宦子弟的習氣,就要求他們出門不坐轎、不許使喚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教導後輩勤奮有恆,就要求他們“不得晏起”,按照規律作息。他還善用典故教育家人。在信件中以康熙年間流傳的“六尺巷”典故為例,通過引用“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激勵後輩為人要寬容大度,以禮處世;在致九弟的信中,他寫道“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者,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通過羅列歷史上一些性格強勢的人物的悲慘結局,來勸勉家人應秉持中庸之道,修煉不爭不搶的淡泊之道。這部飽含“百姓日用之道”的曾氏家書,在當今社會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其中關於立德、讀書與立志方面的訓誡更是對後人有著深遠影響,為今日社會文明風尚之建設提供了充足的歷史智慧和養分。

家庭家教家風心得體會5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聯絡著小家,關係著大家。領導幹部的家風更是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晴雨表”。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用好“四字箴言”,以好家風帶動黨風政風。

以身作則——在修身律己中做表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領導幹部是幹事創業的“領頭羊”,不僅要在擔當作為上身先士卒做表率,還要在修身律己上樹立標杆。其身正,不令而行。修身律己是領導幹部增強號召力、凝聚力的重要抓手。要加強黨性修養,增強政治定力,恪守政治規矩,形成遠離惡俗、自覺抵制低階趣味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嚴於律己、堅守底線,增強法紀觀念;要嚴以用權,牢記權力來自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依法用權,秉公用權。

從嚴治家——在嚴明家教中立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領導幹部作風關係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在嚴於律己、嚴以修身的同時,還要管好自己的家庭。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家教,加強對家人的家風責任教育、道德觀教育、美德教育、紀律規矩教育及廉政教育;要嚴立家規,結合時代要求、生活實際,制定家庭責任清單,規範約束家人的言行舉止,決不越過紀律紅線、法律底線;要從嚴治家,加強與家人的溝通交流教育,隨時掌握其思想、行動動態,及時發現並制止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帶頭維護黨紀國法。

傳承借鑑——在創新提升上走前列。重視家風建設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借鑑老一輩優良家風,在借鑑中創新提升,使個人家風體現時代性、規律性和創造性。要借鑑吸收中華優秀傳統家風,把《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中家風家訓文化因子融於家風建設中;要傳承黨的優良家風,學習對照周恩來同志的“十條家規”、焦裕祿同志的“不能搞特殊”、楊善洲同志的“苛刻教育”等家風家訓,永葆共產黨員人的高風亮節;要交流互鑑,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好家風評選建立活動,取長補短、向善學優,營造家風建設的良好氛圍。

家庭家教家風心得體會6

我出生在東北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沒有讀過很多書,他們寫不出微言大義的文章,也說不出深奧玄妙的道理,但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巧妙地傳承著家風。

我的家鄉是著名的二人轉之鄉吉林省梨樹縣,在這裡,二人轉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生長在二人轉之鄉的我,從小隨著父母聽戲,聽著父母講戲,久而久之,在聽戲講戲的過程中,也從戲中學習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聽《鞭打蘆花》,學到了閔子騫孝親悌長的傳統美德。“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言猶在耳,“閔損賢孝留繼母,一代美名萬古傳”牢記於心。孝悌之道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所謂,百善孝當先,鞭打蘆花也是二十四孝中的經典故事。聽著戲中的唱詞和長輩的講述,看著父母孝順長輩的言行,耳濡目染之下,我逐漸記住了鞭打蘆花的故事,開始懂得了故事之中的道理,知道了為人子女的義務。以戲中人物為榜樣,幫著母親燒火煮飯,跟著父親放羊喂牛,想著為父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孝道的認識與認同也日漸加深,明白了孝順父母,不僅要從物質上進行關心,更要在精神上予以關懷。常回家看看,就是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聽《馬前潑水》,學到了朱買臣勤學苦讀的治學精神。我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他們雖讀書不多,但卻十分重視教育。打小父母便常常和我講:“你看看人家朱買臣,雖然家裡窮,但仍然堅持努力讀書,冬天進山砍柴回來,讀書入迷到天冷而不覺,過家而忘入。結果人家到底出息了。所以,你也得好好學習,好好讀書,知道不?”因此,年少的我便意識到努力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告訴自己一定要像朱買臣一樣,把書讀好,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殷切期望,為了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人才。戲中的朱買臣,就這樣成為了父母口中苦讀的典型,成為了我心中勤學的模範,成為了傳遞篤學精神的載體,成為了督促著我勤學奮進的力量。

聽《包公鍘侄》,學到了包大人公正廉明的無私品質。戲中包公陳州放糧,遇見有人狀告其侄貪贓枉法,以權謀私,包大人鐵面無私,秉公斷案,依照國法,鍘了包勉。“我怎能藐視國法是非顛倒,我怎能知法犯法不按律當條”,一句句擲地有聲的唱詞,至今仍記在我心中,時刻警醒著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遵紀守法,秉公辦事,決不能違法亂紀,損公肥私。如今有幸成為了一名組工幹部,我更要以身作則,忠於職守,奉公守法。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強化法治意識,善用法治方式,堅持依法依規做事,清正廉潔做人,將法治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像包公一樣的執法奉法者,成為依法治國的執法守法者。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出出戲劇演繹著一段段故事,一段段故事傳達著一個個道理。二人轉,不僅傳承著這片黑土地的傳統文化,也承載著我們一家人的美好回憶,傳承著一代又一代的優良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