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村上春樹》讀後感6篇

讀後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讀後感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瞭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動機,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村上春樹》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村上春樹》讀後感6篇

《村上春樹》讀後感篇1

昨晚把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完了,本來預計要花一個月時間,結果速度超出我預料,10天便看完了,之前從來沒有寫過看書的讀後感,這是第一次,希望獻給和我有一樣困惑的年輕人。

這篇讀後感主要思想並不是針對書本身的,主要還是借書的內容來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買這本書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之前並不知道《海邊的卡夫卡》是寫什麼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這本書,借書中的隱喻來說明他的文章中關於自由與約束的關係,當看到自由這個字眼時我就觸電了,因為最近心中正好是被這個問題所困惑的,所以就堅決的一定要看這本書,立刻馬上!然後就上網在網上買了這本書。

29歲是個分岔路口,只是每個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臨選擇是一樣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業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業無成,一向自由慣了,如果在上海接著打拼,就沒辦法照顧家裡父母,無論是健康上還是經濟還是精神上,也很難成家,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因為有房子住,找個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紀,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穩,這是約束的正面。

卡夫卡開始選擇了離家出走的自由,15歲的年齡做個決定是多麼的舒服,遠離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獨立上路,遇見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盡致。卡夫卡未完成的義務教育和與自己無關卻脫不了干係的父親被殺案。如果是隱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顧父母的責任,人總是要結婚的,誰也不想浪費時間去論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一如義務教育總是要完成的。而父親身體一直很差,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可以一起自理自己的生活,本來是和自己回不回去沒有關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讓其回家願望的強烈,變成越來越緊密的關係,這點又和警察到處找卡夫卡破他父親被殺一案不謀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進到森林裡本來是可以不出來的,永遠過著安逸的生活。只是這種生活比較簡單或者說枯燥,一如我現狀再壞也還是有一次機會過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絕了朋友的好意。

結尾卡夫卡決定回去對警察說清楚離家出走或者父親被殺案的始末,因為父親不是卡夫卡殺的,所以交代清楚後就不會有任何麻煩了。然後完成義務教育,如果把整本書縮句,就是:卡夫卡從約束中走向自己決定的自由,然後從自由中走回約束。書到這就完了。只是誰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約束中與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義務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島說過隨時歡迎他回圖書館,還有那通電話,櫻花說:你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並且幾個月後她也會回到東京。

《村上春樹》讀後感篇2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

主人公總是一副與外人無交集的狀態,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蹤、不滿,兩位摯友皆以死亡告終,主人公卻依舊平靜生活,雖然內心難受,卻以平淡對人生,在孤獨與面對中體驗生活。

“把過去的東西全都處理掉,也好獲得新生。”過去已是過去,未來尚需憧憬。我們坐在現實的長椅上,唯有望向那時光的盡頭,又怎有時間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說“不翻頁,生活如何繼續?”只要不被頁面的灰塵迷溼了眼,我們依舊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當。”自己無需同情,無能就是無能,失敗就是失敗,沒什麼好說的,沒什麼好推脫的,自己不夠格那就用努力去彌補,沒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們不要做懦夫,人當頂天立地,存於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我們要明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何獲得,主動去營造機會,並且要有針對性,這樣的努力方能不白費,但要做到光而不耀。人,成功要更加虛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要對等的”不對等的關係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暫的,只會讓低微的人對處於關係優者產生厭惡。沒有人能永遠守護另一個人因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畢業前我們才領悟,不過至少還不算太遲,對等才能健康。

《村上春樹》讀後感篇3

?挪威的森林》讀完很久以後,才決定寫下點東西。記得當時僅僅覺得這是一部名家寫的,關於死亡、愛情與性的,文字優美而又略帶抑鬱的一本被某同學成為h書的日本小說。雖然能知道故事的梗概瞭解到人物的性格,但是對於其中的很多情節卻是難以理解,人物思想更是難以捉摸。

然而奇怪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人物,那些事情彷彿是在腦海中生根發芽,自動生長,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渡邊、直子、木月、綠子、玲子、永澤、初美還有那總是作為渡邊口中笑話素材的“突擊隊”,彷彿真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一般,在我極目遠眺能夠看得見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上演了他們的故事。

自己感覺與他們的距離慢慢接近了,於是想寫下點東西,談談我的感受。

文章的一開頭變為本書奠定了一種安靜的略帶憂傷的基調。時隔多年的“我”來到漢堡機場,“抬起頭,我仰望飄浮在北海上空的烏雲,一邊思索著過去的大半輩子裡,自己曾經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歲月,死去或離開了的人們,以及煙消雲散了的思念。“十八年後的今天,那片草原風光也仍舊曆歷在目。綿延數日的霏霏細雨沖走了山間光禿禿的地表上堆積的塵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藍,而十月的風則撩得芒草左右搖曳,窄窄長長的雲又凍僵了似的緊偎著蔚藍的天空......”這樣的風景,讓“我”想到了過去的很多,本想早點為直子寫點東西,但一直動不了筆,因為“原來我想只有這些不完整的記憶、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裝進小說這個不完整的容器裡。”

作者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他的故事裡,亦如之前那純的美風描寫般,走進了他那純美憂傷的回憶中。

木月是“我”——渡邊的好友,直子的青梅竹馬,木月的突然離去,隔斷了“我”與直子的聯絡,直到一年之後的某一天,“我”與直子在東京街頭的偶然相遇,倆人之後便進行著不定期的見面,直到直子20歲的生日,兩人發生了關係。之後直子進入了一家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我”與直子保持著書信來往,在看望直子的時候,認識了與直子同間宿舍的玲子。在此過程中,“我”又認識了活潑充滿生命氣息的綠子,兩人漸漸產生感情,“我”遊走在直子與綠子的感情糾葛當中,直到某一天直子的突然離去,在“我”獨自孤苦充滿悲痛的一個月的旅行後,在玲子的幫助下,決定和綠子在一起。

故事大概如此,在這個看似有些無聊並且略帶狗血的故事中,死亡與性來的都是那麼自然,讓剛開始看完書的我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然而這麼久之後我才慢慢發現,作者想要描述的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生與死,死忘與永恆以及人性之間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東西吧。

死在文章中發生的是那麼的自然,彷彿順理成章。“我”的好友木月的死,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7歲,“我”的好友永澤女朋友初美的自殺,意料之內,情理之中,綠子父親的死,讓我們看到了生命是那麼的脆弱與渺小,“突擊隊”的消失作者未說明什麼,也許是死在了那樣一個看似荒唐的社會中吧。其中直子突然的離去,最讓我無法接受,本來幻想著是已經基本痊癒可以與“我”過上美好的日子,卻就那樣悄無聲息的走了。就像文章中“我的感慨吧“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癒的。無論什麼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無法治癒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死是可怕的,然而卻也是不可怕的,就像是木月墓碑上的座右銘,“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也像前面“我”所想到的,“我將死看成是一種和生完全迥異的東西。死,就是“總有一天,死會緊緊的箍住我們。但是反過來說,在死箍住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會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覺得這是最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生在這頭,死在那頭。而我是在這頭,不是那頭。然而自從木月自殺的那個晚上開始,我無法再把死(還有生)看得那麼單純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死早已存在於我的體內,任你一再努力,你還是無法忘掉的。因為在五月的那個夜裡箍住木月的死,也同時箍住了我。”

其實後來細細想來,直子的死也在情理之中。文中也許早就埋下了伏筆。就像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木月死後,直子其實已經掉入了自己所幻想的那口井中,也像是走入了挪威的森林,迷茫無助不知所措,以為緊緊跟著渡邊便會沒事,不過她也知道,就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沒有誰能夠永遠保護另一個人呀!”同時直子也覺得自己對不起渡邊,傷害了渡邊。因為她知道知道渡邊是喜歡自己的,然而自己真的愛著的卻依舊是木月。渡邊終究不能和直子在一起,也許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文章就已經說明了,“許久許久,螢火蟲才又飛了起來。好似想起什麼一般,它忽地振翅飛起,只一瞬間它已經越過扶杆飛進黑暗中了。它似乎想把失去了的時光統統要回來一樣,在水塔邊飛快地畫了個弧,又在那兒逗留一會兒,眼見那道光化入風中,這才向東飛去。螢火蟲消失之後,那道光的軌跡依舊在我心中滯留不去。閉上眼睛。那抹淡淡的光彷彿無處可歸的遊魂似的,在濃暗中不停地徘徊。黑暗中,我幾次伸出手去。但卻什麼也碰不到。那抹小小的光線在我指尖就快碰著的地方。”直子也許就是那隻螢火蟲也說不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村上春樹》讀後感篇4

一直對《海邊的卡夫卡》有種特殊的情結,是因為這是我讀的第一本現代形式的外國文學?抑或因為內容的光怪陸離?雖有《挪威的森林》在前,我仍認為這是村上最好的書。

故事圍繞著一個自名為“田村卡夫卡”的少年離家尋母展開,路途上發生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故事,命運安排下田村遇到了他的人生導師大島和他的母親佐伯,然而這只是風暴的開端……人面對命運的戲弄,究竟該如何做?是該跪地求饒,還是倔強地反抗?親生父親施加的俄狄浦斯的詛咒對一個少年來說何其沉重,然而田村堅強地承擔了起來,並立志成為“世界上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

人要拯救自己,有兩件事最重要:堅強與讀書,堅強可以使自己活下去,讀書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我想,這就是村上把故事的主體安排在甲村圖書館的緣由。思想是一個人,一個社會進步的動力,正是因為有無數反抗者思想覺醒,才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人類社會也得以走出荒野,走向文明。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故事的主角,但在每個人的故事裡,他們都是主角。相信自己,正如文中善良,樂觀的中田先生。也許很多人都認為他很笨,但我卻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當你真誠對待別人時,別人才會對你真誠以待,才會有星野這樣的年輕人願意陪你從四國到九州,即使身處危險境地,也願意陪你完成自己的使命。

“堅強”是村上定格在書中的主旨之一,何為堅強,在命運的一再重擊下,仍能認真地過好自己的生活,有條不紊,不念不怨,靜待花開。如一再經受命運重擊但仍寧靜優雅的佐伯,如年僅十五歲但仍跋涉千里尋母的田村卡夫卡,如遭受命運重大轉折但仍樂觀善良的中田……命運帶給我們很多挫折,世界上存在太多不公,但我們仍要含著淚咬緊牙走下去,也許永遠走不出這片荊棘,但世界上已然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海邊的卡夫卡》已經讀了好多遍了,但現在還是忍不住一遍一遍的重讀,雖然會心疼佐伯的遭遇,會感慨命運的殘酷,但還是會讀下去,因為那個自勉“世界上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的孩子,因為那個自稱“中田能和貓說話的”和藹老爺爺,世界欠他們太多,但誰說苦難不是一種人生經歷?

人生漫漫,幾多不易,且以此書共勉!

《村上春樹》讀後感篇5

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長小說的最新版本。小說講了一個日本少年的成長經歷,15歲的田村卡夫卡,幼年時被母親拋棄,他決心“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的少年”,懷著憎惡父親的念頭出走,正因他要逃遁父親的詛咒——他將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

小說透過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和怪人中田兩條線索來展開描述,如果說少年的故事以現實描繪為主,那麼中田老人這一部分則充滿魔幻色彩,群眾失憶,人與貓交談,天降魚雨和螞蝗雨。在小說中田中應對的是外部世界的凶殘和邪惡,而少年田村卡夫卡應對的則是內心的誘惑和罪孽,最終這兩條線索在高鬆會合了。問題是外部的罪能夠用一把鋒利的刀來終結,但內部的罪有那麼容易一筆勾銷嗎?

小說中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最終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這一切又是透過類似古希臘杯具中的“卡桑德拉預言”、“俄狄浦斯情節”,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悖謬和荒誕,日本《源氏物語》中“活靈”的怪異,科幻小說中的“時光隧道”這一切怪誕至極的情節來塑造完成田村卡夫卡這個人物形象。作品中的田村卡夫卡他被衝往世界的盡頭,又以自身的力量回到,回到之際的他已不是他,他已進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

?海邊的卡夫卡》力圖透過事十五歲的少年的眼睛來描繪這樣一個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他的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於一個方向,在他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在他身體走向成熟的同時,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猶豫。

《村上春樹》讀後感篇6

前幾天,一個朋友打電話問我在忙什麼呢!我說沒忙什麼,在讀一本小說而已!她就問我讀的什麼小說。我說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沒想到她立即大叫,說她的一個朋友告訴她這本書是不能讀的。當時我已經讀了一多半了,就剩下最後十幾頁!自己想了一下,也感覺這本書讀的不值!這本書裡面寫的東西,讀來神經兮兮的,要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強,非得讀成神經質不可!

這本書的主人公,十八歲的年紀,正直青春年華,也是最易產生衝動的青春期!他的高中時最親密的朋友,木月和直子是一對戀人,三人經常一起出遊,密不可分。主人公在和木月打完檯球的那天夜裡,木月在自己家的車庫裡離奇地自殺身亡,從此給主人公的心理造成一種不可言說的陰影!而木月的女朋友,直子也悲傷的不知所措!

主人公在經歷了木月的離奇自殺身亡和高中時的一段戀情後,依然決然地分了手,孤身來到東京一所私立大學讀書。這一時期對主人公來說這是一段迷茫的時期。直到木月死了半年後,在東京的某個車站主人公又遇到了直子!從此,主人公和直子才有了進一步的交往,甚至說有了一段說不清楚的感情故事,甚至連主人公自己都不知道是對是錯!在兩人交往過程中,直子從不談起木月的死,她是那麼深深地愛著從小青梅竹馬的木月!在直子二十歲生日那天,主人公和直子發生了性關係,並發現直子還是個處女。第二天一早,直子就離開主人公回到了老家,後來就不知不覺進了一個精神療養院進行療養!

主人公在直子走後,一直通過書信與直子交往,一直到直子在療養院附近的山林中上吊死去。在此期間,主人公除了在東京讀書,打工和一些糜爛的生活外,曾兩次到直子的療養院看望過直子,試圖讓直子面對生活,並盼望直子精神早點好起來,好過來跟自己一起生活。主人公在校期間,通過跟綠子的交往,也對綠子產生了一定的感情,但一直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越軌行為,因為主人公對直子的健康一直抱有一絲幻想!也可以說,主人公對直子的感情和主人公與綠子的感情之間,總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裡面,這也是主人公內心痛苦的來源!更主要的是主人公與直子,木月三人之間的關係,一直困擾著主人公的內心生活!

書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主人公(渡邊君)、直子等,伴隨著一些小人物有木月、敢死隊、永澤、綠子、玲子等。

主人公:主人公是現代都市大學生的典型代表!主人公面對的事學業、生活、工作和愛情!在面對大學生活的無聊和孤獨時,主人公雖說有著太多無奈,但對於現狀又感到無能為力,生活仍要繼續!於是,主人公只好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驅趕孤獨和寂寞的方式,尋找一點點安慰!於是,他除了看書沒有其他愛好,沒有很多的朋友,上課也是一個人座,甚至沒有同學知道他的名字!在直子離開他之後,他跟僅有的幾個朋友之一,永澤學著出去跟女孩子鬼混,以便打發自己內心的孤獨!後來,他連根女孩子鬼混都嫌麻煩,終於麻木了!就連和綠子的交往,主人公也是從內心的無聊和無所事事開始的!

既然生活如此無聊,那主人公為何還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呢!說到這裡,我們不得把這本書的所有人物思考以便。主人公與直子、綠子的交往可以說是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和生活到了無聊至極所致,但深入思考一下,我們也可以說是人們對愛情的渴望!但愛情的追逐過程中,活生活中難免會有踟躕、迷茫、孤獨或無助產生!這些負面情緒產生之後,就需要合理的途徑發洩或排遣!如果這種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的發洩或排遣,那人肯定就會發瘋,得神經病,神經崩潰甚至死亡!直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敢死隊、永澤、綠子等,依次出現在主人公的生活中,給主人公孤獨無聊的生活,恰如其分地添加了一些調味品,能夠幫助主人公排遣或轉移自己生活中的苦悶,不至於使主人公走向極端!

直子:現實生活壓力下產生的畸形兒!她不明白不懂得自己與木月的愛情,應該隨木月的死而告一段落,或者說生活應該重新開始,可惜她不懂得,生活並不是一馬平川的!她的心理疾病也是根深蒂固的,是從小就有的,由於她不會適當的調節,也沒有足夠的外來力量來幫助她擺脫,心理問題也就越積越厚!儘管在療養院療養期間,也有很多人幫助她,但已經是無力迴天了!因此,直子的死,也是預料中的事情!

玲子:玲子是生活中的見證者!她在受到女同性戀者女孩的騷擾後,由於丈夫沒有及時帶自己離開這是非之地,最終受不了人們的流言蜚語,而住進了療養院!這是生活的一個插曲,經過療養,她最終又走向了社會!!

整本書裡的人物,可以說各個都有神經病!只是病情輕重不同而已!這是現實生活壓力(工作、生活、學習、愛情等)造成的必然結果!因此,有的人看似快樂地活著:有的人卻依然痛苦地活著;有的人進了精神病醫院;有的選擇了自殺!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

有人點評村上春樹的作品,說面對生活的孤獨和無奈,主人公是一種把玩孤獨的姿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既然我們擺脫不了孤獨,那就把玩孤獨吧!可又有幾個人真的放得開,又有幾個人真的把玩得起呢?大概只有我一個人放不開,也把玩不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