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1學習袁隆平精神及事蹟感悟1000字範文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 世界人民也必將銘記, 這樣一位讓夢想超越現實的科學家。袁老還有一個夢:“我曾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 籽粒像花生米一樣大, 我和助理們一塊在稻田散步, 在稻穗下乘涼”。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1學習袁隆平精神及事蹟感悟1000字範文》,歡迎參考查閱。
2021學習袁隆平精神及事蹟感悟1000字範文
感悟1
  
  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真正解決吃飯問題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決祖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飯問題上誰的貢獻呢?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標準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歷史課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學家;他是創造水稻畝產1200多公斤神話的當代神農;他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戰鬥在科研第一線的雜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夢想嗎?他的追夢經歷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他的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超級水稻個頭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帚那麼大,稻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他這個夢想真夠高的——不但水稻長得高、產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饑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為了能讓大家都吃飽飯。他這個夢想也夠遠的,遙遠得像一個特不現實的神話。從1960年7月發現奇異的稻子,採花藥進行鏡檢,反覆種植、實驗,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種法,從14000多個稻穗中仔細搜尋出6株不育株,兩年春播、翻秋,僅有四株繁殖了兩代。1970年,他翻山越嶺跟助手到海南,終於找到“野敗”取得突破性進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的制種技術。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閒時光,忍受了多少無知無聊者的冷嘲熱諷啊!從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級雜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實研究成果的“三產四豐”工程,他風裡來雨裡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樂在其中。如今,他名滿全球,水稻畝產早超一千公斤,個人品牌價值超過千億,依然不辭勞苦在田間忙碌,追求著水稻高產的“上不封頂”。他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遠的夢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學無國界,他的另一個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為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領導的團隊為近80個國家培養了14000多名技術員,40多個國家大面積種植雜家水稻700萬公頃,普遍增產20%以上。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奈及利亞等地,因為種植他改良的雜交水稻,畝產從每公頃3噸增加到10。8噸!他還牽掛著吃大米全靠進口的賴比瑞亞,每年花掉兩億美元,國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廣雜家水稻,讓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為長期在泥裡水裡穿梭,不用特意健身減肥照樣健康。他身家千億照樣開幾萬塊錢的車僅為代步,甚至穿著20幾塊錢的衣服。他根本沒心思對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幾億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為吃飯發愁,這種普濟眾生的快樂是任何吃穿、豪車別墅都無法比擬的。他九十高齡依然躊躇滿志,一息尚存追夢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時間追求夢想,高遠的夢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價值。
  
感悟2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著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著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裡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著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裡?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裡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位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著世界,關注著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著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感悟3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訊息得到確認後,眾多網友紛紛以圖文形式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網路社交平臺深切緬懷這位讓中華兒女吃飽吃好的長者,“山河同悲、先生千古,您是真正的英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致敬稻田守望者!”“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緬懷,致敬!”。正如網友所說,5月22日的微信朋友圈,“滿屏都是袁爺爺”……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訊息之所以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就在於他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幾十年如一日,始終把國家和人民放在心上,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與農業科學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讓很多人吃了飽飯,結束了忍飢挨餓的日子,他是共和國的脊樑,人民的功臣。
  
  在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的今天,珍惜糧食就是對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緬懷。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少數人不珍惜糧食,不愛惜食品,浪費現象還比較嚴重。前段時間,某選秀節目的粉絲為“打投”偶像,將買來的某品牌牛奶大量拆開並直接倒入溝渠中,只留下瓶蓋內的二維碼。視訊曝光後,引發輿論強烈批評。現在,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已沒有缺衣少糧的人,但從世界範圍看,還有很多人掙扎在貧困和飢餓線上,特別是這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忍飢挨餓的人更是比前些年多。我們只要“手中有糧,心裡就不慌”,只要有糧,就可以轉化成我們需要的東西。
  
  節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更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堅守的道德良知。杜絕食品浪費,既需要剛性約束,也需要個人自覺。在剛性約束方面,除了繼續重拳整治公務接待領域的浪費、紮實開展全民“光碟行動”外,還要加大執法力度,及時向浪費行為亮出法治之劍。對於普通百姓,要從道德層面上加以引導和約束,在外就餐或宴請客人時,適量點菜,理性消費,如果剩餘飯菜比較多,要主動打包,回家加熱後再食用。在家裡做飯做菜時,要吃多少做多少,儘量不浪費。對於為了追星而把“牛奶倒溝裡”之類的典型個案,已屬於傷風敗俗的惡性事件,光靠道德譴責已不夠,還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依法嚴懲。
  
  袁隆平院士雖然走了,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那些忍飢挨餓的日子。在能夠吃飽穿暖的今天,我們應該更加懂得節約才對。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黨和國家已多次吹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號角,是倡導,更是警醒。節約,需要我們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家裡的餐桌做起,重拾厲行節約的光榮傳統,把反對浪費作為發自內心的自覺行動,在全社會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氛圍,這就是對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緬懷!
  
感悟4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送別儀式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各地群眾手持鮮花弔唁,現場莊嚴肅穆。
  
  送別,終有一別;悲拗,久久難息。袁隆平院士的傳奇一生,自此畫上句點。傳奇落幕,而榮耀永恆。畢其一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袁隆平,早就與田野融為一體。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如此之深地改變了現代農業,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狀態,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形態。袁隆平的巨大貢獻,超越時空,亙古不滅。
  
  科學家永遠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奔跑逐夢,而袁隆平院士則將他的雜交水稻科研征途,跑成了一場終生的馬拉松。一路走來,留下無數的驚喜與奇蹟。自從在1974年培育出第一代秧苗,在40年間,袁隆平已培育了數代“超級雜交水稻”,比常規稻增產20%,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中國人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袁隆平的才華與勤奮,專注與堅守,收成滿滿,功德無量。
  
  矢志不渝,無比簡單無比純粹,始終將水稻“高產更高產”作為一生奮鬥的目標。作為學者的袁隆平,與作為耕耘者的袁隆平,在“水稻”這一古老的物種上重疊躍升,最終迸發出了驚人的力量。這種“力量”,足可撼動經典科學理論的桎梏,足可讓中國人端牢飯碗,足可讓全球消除飢餓見到希望。“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一稻濟世,仁士仁心。大師巨擘,成就斐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同樣追逐夢想的人們,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們都受惠於袁隆平的成果,我們都感念於袁隆平的品格。現實的相關性,情感的接近性,讓無數人從四處趕去送袁老最後一程。常懷感恩之心,長記稻中真義,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送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須知飯碗裡的糧食,都其來有自。國士無雙,先生千古!再送一程,願直抵星辰,願照耀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