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兒童王讀後感參考8篇

好的書籍也有值得我們記錄的地方哦,寫讀後感就是不錯的記錄方式,其實會寫讀後感我們的思維邏輯能力是會得到很大的提升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兒童王讀後感參考8篇,供大家參考。

兒童王讀後感參考8篇

兒童王讀後感篇1

在《國小數學教學策略》這本書中,吳正憲老師說過:好課不是靠說出來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來的,好教師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的。所以說看到這本書,我愛不釋手,雖說平時的工作很多,沒大有時間讀書,但是每個星期都拿出一點時間,看看這本書,然後寫寫讀書筆記。

上次介紹了《國小數學教學策略》中的提問和理答的策略,這次重點介紹一下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的策略這個策略。

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評價,教師運用怎樣的評價語言,能夠適時貼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到學生的積極性,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又該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評價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促進學生積極地思維,最終促進學生的不斷髮展?帶著這樣的問題,我細讀了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這個策略。

美國心理學家佛洛姆說過;squo;人性最深刻的稟賦,就是被賞識的渴望國小生渴望受到表揚,讚賞的慾望更加強烈,作為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善於欣賞的眼睛,捕捉每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然後用語言將他放大,將他點燃。

1、關注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行激勵評價:

例:劉德武老師所執教的《釐米的認識》中,有一個片段:在尺子上從幾到幾就是1釐米。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從左到右進行觀察並分別說出,在尺子上從0到1是一釐米,從1到2是一釐米,從2到3是一釐米,……這時候,有個學生從右到左觀察,說出從4到3是一釐米,這時劉老師,豎起了大拇指,讚賞的說道:有新意,有創意,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一般人都習慣從左到右依次往後看,一說到4,就往後想到5,所以從4到5是一釐米,可是這個同學的想法與眾不同啊!他不僅會順著想,還會倒著想,從4到3也是一釐米,棒不棒?

學生簡簡單單的回答squo;從4到3也是一釐米,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孩子們應該掌握的知識,不會過多的去表揚孩子,只會一帶而過。而劉老師卻能夠抓住這一個細節,對學生的發言用讚賞的語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鼓勵有新意,有創意,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眾不同啊!這樣的讚賞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喜愛與欣賞,他給學生帶來的是肯定,是愉悅,是自信,給予了他成長中需要的營養與動力,也許未來的小發明家會由此誕生。想想自己是不是斷送了許許多多小發明家的前途。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像劉老師一樣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然後用語言將他放大,將他點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抓住學生瞬間的閃光點進行激勵評價。

策略中介紹了劉德武老師在教學中策略,抓住了孩子在口算2.5*4和2.4*5,孩子們紛紛搶答,有一名學生稍微提前了一點,劉老師對這個孩子提出了特別的表揚:我特別清楚地聽到那個穿紅衣服的男同學最快說出得數,特別的敏捷,儘管也許就快出了零點零幾秒,但是就佔得了先機。思維敏捷可以帶動語言敏捷,當然前提是觀察敏捷,2.5*4=10,2.4*5=12,這兩道題也容易混。

思維敏捷的教師帶動思維敏捷的學生,語言敏捷的教師教出語言敏捷的學生,觀察敏捷的教師發現觀察敏捷的學生。雖說在我的課堂中,也捕捉到不少學生的閃光點,但是這種情況的出現,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常規課堂中,如果是公開課,心裡想著下一個教學環節是什麼?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會不會完成,。而對學生的發言,有時候沒有仔細的去聽,就像上次王康的課堂,教師沒有仔細的去傾聽學生的發言,更沒有對學生的表現給出一個很好的'評價。

3、適當的延遲評價給予學生自悟的空間。

好的課堂教學應當為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不應該急於得到結論,更應該關注學生獲取結論的過程。

文中介紹了吳正憲老師在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學二分之一,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自己所發現的二分之一。有的用一半表示,有的畫圖表示,如:畫個圓,平均分成2半。等等各種方法。這是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二分之一,並說明,這就是你們生活中見到的一半,,現在你們對自己表示的方法,願意擦得可以擦掉,願意保留的頁可以保留。這時有兩個孩子不願意擦掉,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其中一個孩子把自己的圖畫擦去了,只剩下一個孩子還是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吳老師耐心的等待他並出示了百分之一,這個孩子畫著畫著,放下筆:說:不畫了鵝,畫圖太麻煩了!此時吳老師握著這個孩子的手微笑著說:感謝你,你終於接受了這個分數。

這一點是不是值得的我們老師所借鑑,給每個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間。

有效地課堂教學評價源自於正確的學生觀,教師只有從內心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接納學生,才能夠通過自然,誠懇,真摯的評價語言對學生進行有效地評價。

兒童王讀後感篇2

重複對於兒童文學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會給故事帶來敘事節奏的韻律感。借鑑民間童話式的重複本無可厚非,但不應影響敘事的程序和節奏。

湯湯帶著想象力超凡的“鬼童話”走進了眾多讀者的世界,為中國當代童話創作帶來一個新奇的視角。在以往的鬼童話中,湯湯為兒童讀者創作的“鬼家族”並不嚇人,相反卻處處透露出一股純真透徹的溫馨氣息,而“溫馨的愛”也似乎成了湯湯鬼童話的一個顯著標籤。“奇異童話系列”既延續了湯湯童話一貫的靈氣與鬼氣,更彰顯出了日常生活的溫馨和愛意。

“湯湯奇異童話系列”包括《喜地的牙》、《青草國的鵝》和《一隻蛤蟆叫太陽》三部童話,作者巧妙地圍繞著兒童身體“異化”(或動物化)這一相似主題來講述成長的故事。其中,《喜地的牙》選擇了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親歷的“換牙”事件為題材,使得作品更貼近現實生活,也更有感染力。作家對人物成長困境和苦難進行了直接、細微的展示,並在唬人的惡魔面具下深藏愛意,使其成為三篇童話中最具衝擊力和震撼力的一篇。

?喜地的牙》中的主人公喜地是個發育稍遲的男孩,9歲時才等到第一顆牙齒鬆動,他在家人歡欣的期盼下等待換牙。可事情的發展卻出人意料,掉了牙的喜地變得像個惡魔,生病,發脾氣。更恐怖的是,他每長出一顆新牙,身體都會變一次,陸續長出長耳朵、長脖子、綠面孔、蜥蜴似的尾巴……然而自始至終,媽媽和姐姐歡天都用滿懷溫情的愛來包容和接納“妖魔化”的喜地,藉助愛的力量來對抗成長困境。最後,喜地在媽媽和姐姐的呵護下戰勝了“兔子人”的魔法考驗,終於完成換牙過程。

面對“換牙”這一常見的生活現象,湯湯產生了童話的靈感,她在《喜地的牙》中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異常好玩的故事。不過,她並沒有停留在“編一個好玩的故事”的層面上,而是嘗試將新穎有趣的童話延伸至一個擁有豐富的“成長寓言”。孩子的成長過程大多伴隨著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楚、煩惱與折磨,這個考驗不僅針對孩子本人,也關係到整個家庭。因此,孩子的成長不是個人的成長,而是家庭共同的成長。喜地身體的疼痛和變化便是其成長困境的隱喻。面對考驗,媽媽和姐姐表現出的對喜地的愛與永不氣餒的樂觀精神,以及小男孩喜地的倔強和早慧,都讓人心裡為之一動。對於兒童讀者而言,閱讀這本書,不僅是享受簡單的閱讀快感,更能從中得到啟迪,加深自己對愛、對成長的理解。

作為湯湯童話不可或缺的元素,溫馨的愛在《喜地的牙》中可以說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或許是考慮到為兒童這個獨特群體創作的緣故,中國兒童文學作家大都不自覺地習慣用“俯下”的姿態來面對孩子,也更偏向於在作品中灌注“母性的、溫柔的愛”,因而呈現出過多甜膩膩的“愛”。值得肯定的是,湯湯在這部童話裡對“愛”的表達是清新自然的,具有現實生活氣息,書中很少有矯揉造作之言。

我們可以看到,媽媽對喜地的愛,是寬容的愛、堅強的愛。從尋醫、把記者擋在門外,到應對兔子人不祥的“警告”,從接納喜地到鼓勵喜地,媽媽不離不棄的守護令人動容。姐姐歡天的愛則表現得直接又純粹,作家在其言語間加入一些幽默元素,使文字充滿諧趣。例如:喜地牙齒鬆動時,歡天用誇張的口吻叮囑“一天最少得搖兩千次”;長了長耳朵的喜地戴著帽子上學遭到同學圍觀時,歡天“凶悍”地保護弟弟,用“母夜叉”來調侃自己的行為;喜地身體結成“繭”,歡天擔憂弟弟化蛹成蝶飛走的情節也讓人忍俊不禁。幽默在尋常日子是調味品,但在不幸發生時,它則轉化為對抗困境的勇氣。

在《喜地的牙》中,“我是媽媽”,“我是姐姐”,“我們不會拋棄他”,“我愛喜地”等類似的話語反覆出現,這種毫不動搖的純粹的愛,是媽媽和姐姐應對喜地成長困境的武器。若將童話投射到現實生活中,像這樣只有無盡的“包容”和默默的“承受”、“忍耐”的愛可能不可信,也顯得力量不足,但在童話語境中卻能給人帶來奇異的感動。

不過,這種情感的單一指向卻帶來了童話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足。姐姐和媽媽對喜地一味地愛和包容,沒有出現心理上的任何波動和掙扎,這就使得這兩個角色過於單薄、平面化。同時,作家在兒童心理的把握和兒童語言的表達上,也顯得不夠準確。喜地的姐姐在心理、語言、行為上都沒有很好地表現出“兒童”的特徵,反而像極了一個“小大人”、“小媽媽”,她似乎和“媽媽”這一角色並肩而立,共同構成書中的母性形象。如果湯湯能夠更細緻地區分人物形象的特點,用更自然的孩子的眼光來敘事,會使這個故事更加魅力無窮。

另外,童話情節上的重複以及交待不足,也削減了故事的耐讀性。在很多時候,重複對於兒童文學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會給故事帶來敘事節奏的韻律感。《喜地的牙》作為一篇創作童話,借鑑民間童話式的重複本無可厚非,但作品中的情節重複已經影響了敘事的程序和節奏。喜地每次長新牙前發脾氣的表現以及家人的應對方式缺少根本性的變化,情節稍有囉嗦之嫌,使整部童話減色不少。同時,故事中兔子人的出現顯得突兀,影響到了故事的可信度。兔子人雖然為喜地不合常理的身體變化作了預示,但對於這場“考驗”的原因和目的並沒有提供必要的說明。故事最後以一場恍惚的夢倉促結束,給人留下無盡的困惑。

兒童王讀後感篇3

唐僧師徒自西天取經以來,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今天我要說的便是那其中一難三打白骨精。

話說那白骨精可真的是足智多謀,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明知唐僧心軟,卻還變成那老翁,老縕,以及他們的女兒。被大聖火眼金睛識破,一棒打走,但在唐僧那個凡人眼裡,孫悟空傷的是一條條人命。都說凡事事不過三,大聖連殺三人,以唐僧那慈悲為懷的性格,看不過去,將大聖逐出師門,以至於最後被白骨精抓走,沒了大聖的保護,唐僧慌了,才知道大聖是為他好,悔不當初。事後八戒去找大聖,大聖也是不計前嫌,救了唐僧。

我十分的傾佩大聖,能夠有那樣的胸襟,並且有武力可以撐起整個團隊。

另外我也十分佩服白骨精,是個有腦子的妖精,沒有駑莽行事,自己的頭腦和野心成正比,並且武力值也是不錯的雖然比不上大聖,不過也是值得傾佩學習的。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凡事要動腦子,眼見不一定為實,萬一就是障眼法呢,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觀感覺,要學會思考,不衝動,要理性。要學孫悟空的智慧,也要學唐僧悲天憫人,可要猜亮眼睛看清事實,還要學白骨精的足智多謀,但不能幹壞事,要用在幫人上面。

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是所有的可憐人都是好的,有很多可憐人也是壞的,做人一定要擦亮眼睛。但也不能濫殺無辜,因為也有很多好人。

兒童王讀後感篇4

這個寒假,我讀了《給世界的請柬》這本兒童文學書。

在這本書裡,共寫有49個故事,分別以小說、詩歌、童話等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故事是那樣的精彩,那樣的有趣,使我讀得愛不釋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阿泥”這個故事。

它講的是:在只有混沌和黑暗世界裡的一團泥巴,在泥人柳的手裡有了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從此他看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非常驚喜而又十分留戀,可惜他只能擁有一個月的生命,之後他又將變回一團泥巴。於是泥人柳幫他想了個辦法—它先讓這團泥變成一個男孩,然後讓他去找一個女孩子,並且要想辦法拉她的手,拉滿10次,每次要拉100下,之後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生命。那團泥變成男孩後,心裡很是興奮,一心想去拉住女孩子的手,並且想拉滿她10次,因為那樣的話,自己就可以獲得真正的生命了!自己就可以實現心中的“夢想”了!但同時泥人柳又告訴他:那個被他拉滿10次手的女孩子會因此而聽不見,看不著讀到這裡,我不禁為那女孩子而感到惋惜,同時又為那團泥不能完成美夢而難過不已。怎麼就沒有兩全的辦法呢?我多麼想看到兩全其美的結局啊!於是我便繼續往下看。

當阿泥采綠(變成男孩後的阿泥的化名)在拉滿女孩9次手後,他的內心十分痛苦。如果繼續往下拉滿第十次手,自己就能變成真正的人,但同時採藍就變成了從前的自己了。他不想是那樣的結果,因為此時的他們倆已經成為了好朋友了,於是采綠提意玩起了“你是泥巴人”的遊戲。最後他終於掙扎著,痛苦地掙脫了採藍的手,重新又變回了一團泥巴。但此時的他卻無怨無悔,並且還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因為他已真正地成為過一個人。

讀完這個故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有些事情,只要是自己真正經歷過、品嚐過其中的味道,便也不會遺憾了,哪怕美好的時光是那樣的短暫,時間的長短已不那麼重要了。

兒童王讀後感篇5

最近閱讀了邱學青寫的《學前兒童遊戲》一書,系統地瞭解了幼兒園遊戲的一些理論、結構、分類,深有感觸。

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含義是什麼呢?何為基本活動?基本也就是根本,具有基礎的、本質的性質的性質,基本活動就是本質性的活動。“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就是幼兒園所開展的活動本質上應該是具有遊戲的性質。而遊戲這個概念,似乎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提起它誰都知道,但遊戲究竟是什麼,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對於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有這樣幾種錯覺:

1、給任何活動都冠以遊戲的名稱。

如果把“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理解為以遊戲活動為基本活動,那就難免可能導致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以幾個遊戲名稱來安排活動,就好像廚師燒菜時,每道菜都離不開鹽一樣。遊戲作為調味品存在於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之中,而這些遊戲活動之間可能都是沒有什麼本質聯絡的,它們是孤立的、分割的。這種理解只能達到形式上以幾個遊戲活動來填充主要的活動時段,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這種做法相對於過去那種不重視遊戲的現象是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它僅僅是形式上給予了關注。

2、追求遊戲活動的熱鬧場面。

對“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錯誤理解有可能使各種活動都一味地去追求遊戲的外在形式,追求熱鬧的場面,幼兒也許是感覺在玩,但活動目標的達成可能就會大打折扣。比如:在一個大班的主題活動中,教師要求幼兒自己選擇材料、自己構思,把自己的想法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結果有不少幼兒選擇了繪畫這種形式,但從畫面反映出來的水平只相當於對中班、甚至小班的要求。僅僅追求遊戲的外在形式,而不從活動內容本身去考慮其遊戲性,所得到的結果也許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幼兒園教育在促進兒童發展方面的作用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

3、以單一的遊戲形式貫穿一日活動

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就是什麼時間段的活動都是以自由遊戲活動為主。難免有老師會質疑這樣的問題:難道連幼兒上廁所、吃飯、睡覺也要以遊戲來進行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幼兒園可能就是一個絕對自由的地方,先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了起碼的行為規則和要求,培養出來的人也許會不適應國小的正規學習。

兒童王讀後感篇6

在這一學期裡,我們讀了一本書,叫做《一千零一夜》,這本書由二百三十四個故事組成,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負盛名、擁有最多讀者和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之一。《一千零一夜》的資料奇幻詭異,包羅永珍,大小故事盤根錯節,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情節錯綜複雜,結構靈活簡潔,心理描述細緻入微,合情合理,所以深受我們中國小生的喜愛。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令我佩服的人物,比如拯救了千千萬萬個女子的桑魯卓、勇敢機智的馬爾基娜、酷愛旅行的辛巴達、聰明的小姑娘、熱心腸的小姑娘和善良的冬爺爺等眾多人物。但最令我佩服的還是馬爾基娜:從前,波斯王國有兄弟倆,哥哥叫卡西姆,弟弟叫阿里巴巴,有一天,阿里巴巴出去砍柴,他看見一群人念著咒語進了石洞,又念著咒語出來,於是,他跟著唸了咒語芝麻開門進去裝了一些財寶出來,並送給了嫂子一些,嫂子很嫉妒,於是卡西姆來到阿里巴巴家,向弟弟說明一切,阿里巴巴把咒語告訴了他,當他明白後,也去拿財寶,結果忘了怎樣出來,於是他被強盜殺死了。之後,強盜要去抓其他明白咒語的人,一個強盜明白是誰了,於是便在他家的門上用小刀做了標記,女僕馬爾基娜發現了,將每個人的房子上都走了標記,之後,一個強盜什麼標記都沒做,只是記住了那房子長什麼樣貌,於是,他帶這其他人偽裝成販油的,進入到了他的家中,聰明的馬爾基那用熱油燙死了那些強盜。

這告訴了我們,只要機智勇敢,就必須能成功。

兒童王讀後感篇7

在我小的時候,總認為:森林只有春、夏、秋、冬、;我認為:動物是沒有靈性的。但是,我讀了《森林報》後,我的這一切看法,都隨著讀《森林報》這本書後,隨之而改變了。

大家一讀題目,大家都可能認為,《森林報》是森林裡的報紙,但是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你的想法是錯。你仔細的讀過《森林報》後,會發現,這和報紙大不相同。

其實,《森林報》是一本分成春、夏、秋、冬十二個月森林裡各種事的書,它裡面記載著許多森林裡得大事小事。這本書可以讓你跟加深入地瞭解森林,探索、發現森林的奧祕。

從這本書中,我發現,原來森林得春、夏、秋、冬可以分成冬眠甦醒月、候鳥返鄉月、歡歌樂舞月和辛勤築巢月等等。這些月份,都蘊含著許許多多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讀完後,都可以讓你回味無窮。

在《森林報》中,我發現動物原來都是有靈性的。每個小動物都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思想,可以向我們一樣思考問題,他們還有自己說話的方式。

其中,我最難忘的是“林中大戰”這個章節。這裡以著生動、活潑、有趣的語言,來描寫了一段別開生面的森林大戰。雲杉、白楊、白樺都依靠頑強的生命力來佔領一片片砍伐地,來獲取勝利。但是在勝利背後,都有著一個個刺痛人心的小故事。

?森林報》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它裡面的一個個小故事,都是生動而有趣的。相信你,仔細地讀完《森林報》後,也一定會像我一樣,對《森林報》愛不釋手的。

兒童王讀後感篇8

捧起《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這本書,我就不禁回想起十多年前在師範讀書的美好生活。張興華老師的這本《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的前身是一本綠色封面的小冊子,大約不過薄薄的一百多頁,在師範讀書時人手一本,當年的.我覺著這本小冊子遠比大部頭的教育學、心理學好讀、實用、親切。這本《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在每一篇的架構上,保留了原來的“教學例項——心理分析——教學運用”的三部曲,對原有的內容進行了拓展和整合,我注意到原有的部分內容幾乎是進行了重寫,全書變成了三百多頁,可想而知凝聚著張興華老師的多少心血,讀著這本書彷彿能夠感受到一位一輩子致力於兒童數學教學心理研究的長者對教育、教學和兒童的一種痴迷和情懷。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有以下三點:

一、數學教學要研究兒童的學習心理。

學習的主體是兒童,兒童具有好動、好玩、好勝、好奇等個性心理傾向。正因為有了這些特點,兒童才對整個世界都充滿探索的願望。有效的數學學習必然建立在對兒童學習心理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要總是用成人的思維一廂情願地去設計教案,而是要真正走近兒童、瞭解兒童、研究兒童。只有摸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才能有高質量的教學預設和精彩的課堂生成。我認識到:數學教學只有基於兒童的學習心理展開,才能真正開啟兒童的數學學習大門,促進兒童的發展。

二、數學教學要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而且要努力做到在準確解讀和把握兒童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努力調整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使其儘可能地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才能真正創造出最適合兒童的數學教學,併發揮數學教學的最大效益。實際上,好的數學教學須指向兒童的學習,並建立在兒童的學習心理之上。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必須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利他們能動地進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獲得新知意義。目前我正從事著低年級的`教學,在實踐中我深有體會,低年級兒童好玩、好動、喜歡新奇的事物,每天的口算練習對他們來說顯然就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而大家都知道口算應作為教學的常態常抓不懈。怎麼辦呢?

我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學習心理,從多方面做好口算教學工作:

1、堅持要求學生每天練習口算,為激發學生天天練習口算的主動性,我特地設計了“小蜜蜂口算練習自主記錄卡”,如果練習全對,小朋友就自己在相應的日旗下用個性圖案記錄。

2、每週設定一天為“口算日”,在這一天裡組織班級口算競賽,及時批改並表揚競賽全對的小朋友。

3、每月評選班級月度“口算王”,當月幾次口算競賽全對者當選為月度“口算王”,每學期評選學期“口算王”,口算全對次數最多的前五位當選為學期“口算王”。這樣的口算練習模式受到了家長和小朋友的歡迎,在活動和目標的指引驅動下,孩子練習口算的主動性增強了,興趣變濃厚了,口算練習質量更是得到了提高。反思我自己探索出的關於口算教學的做法,不正是順應了兒童的學習心理嗎?

三、數學教學要適當用好激勵措施。

這本書不僅不惜篇幅專門用第六章講來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培養,而且仔細研讀書中的教學例項會發現:張興華老師特別重視教學評價對孩子學習的促進作用。“你真會想問題”“你想得和數學家一樣”“你真有創意”等等教學評價語言無不給學生莫大的鼓舞和成功感。早在清代,教育家顏元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適當地用好激勵措施,的確能讓孩子們的數學學習充滿陽光和愉悅感,為什麼我們要那樣地吝嗇自己的表揚呢?

合上這本書,張興華老師那“誘而導之”、“喚而醒之”“鼓而舞之”的課堂就浮現在我的眼前。很可惜,那本師範裡發的小冊子不知什麼時候已經不慎弄丟了,幸好,我又擁有了張興華老師幾乎重新編寫的這本《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我還只讀到一點皮毛,以後還要認真讀多遍。

標籤:讀後感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