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關於《創業史》的心得體會範文

在看完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之後,相信大家一定有了許多的見聞感受,不妨將自己的內心所想記錄成一篇心得感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精選關於《創業史》的心得體會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精選關於《創業史》的心得體會範文

 

創業史閱讀心得體會1

她們長久掩映在樑生寶公而忘私的奪目光輝形象裡,掩映在樑三老漢樸質執拗的老農情態裡,也掩映在蛤蟆灘“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傑作為反面典型的正規化意義裡。然而每次讀完《創業史》,引起我心靈持久震顫的卻總是她們——《創業史》裡的女人們。吸引我目光的是她們悲劇性的婚戀和曲折的命運。雖然依據最俗常意義的道德界分,她們又可分為兩個小小的陣營,好女人秀蘭和改霞與壞女人翠娥和素芳,可她們無一例外地承負著情感之苦。她們在小說裡的呢喃心語被“人民”意識形態特定的粗率閱讀趣味輕易疏忽了。也許柳青塑造這些女人們的本意只在映襯主要人物的偉岸或卑劣,但卻無意間呈示了那一時代道德秩序與女性生存的真實圖景,也為我們回返探求十七年文學的倫理精神提供了生動的個案。

社會倫理籠罩下的個人之痛:

好女人秀蘭和改霞的故事

所謂社會倫理通常指擁有穩固的制度性保證的社會主體倫理形態,它具備超越的宰制力和統攝力。建國後十七年的社會主流倫理脫胎於戰爭年代的“革命倫理”,其核心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基本品質包括大公無私、勤勞質樸、誠實忠信等等,整體體現為一種意識形態化的自我犧牲的禁慾主義價值理念。在這種倫理秩序中,社會的公共倫理規範、社會成員的公共美德與日常生活準則以及社會風俗習慣是高度同構的,而且由於其建構的法權保障和以人民名義的道義立場的神聖性和巨集闊性,便為種種兩難的道德處境提供了終極的解釋。換言之,在這種大一統的倫理秩序中,個人實現其道德潛能的唯一途徑便是融於人民的整體意願之中,或如劉小楓先生所言:“個體命運的在世負擔已被這種事業倫理背後的歷史進步的正當性理念解決了。”秀蘭與改霞的愛情之痛便在此意義上獲得了崇高的昇華。

秀蘭和改霞都是包辦婚姻的承受者。秀蘭七歲便被樑三老漢訂了出去,與未婚夫楊明山連面也不曾見過,更沒有感情基礎可言,然而在普及婚姻法的大潮中,改霞退了婚,生寶拒絕了童養媳,惟獨秀蘭的包辦婚姻得到了保守與進步勢力的一致認可,原因在於楊明山是個志願軍戰士,他所投身的革命事業亦具有無上的光榮,這榮耀也披及了秀蘭、秀蘭的家庭和秀蘭的婚戀。而楊明山在戰場負傷立功之後,他的英雄形象和國家賦予其的道義光芒更是為這樁無愛的婚姻平添了莊嚴的合法性。秀蘭對未婚夫的愛無疑是真誠的,可這愛與其說是情感的依戀,毋寧說是對英雄的敬重,她獻身愛情的物件與其說是楊明山,毋寧說是楊明山所代表的革命事業。在秀蘭整個婚戀的過程中,她自己的選擇始終是被排除在外的,先是父親替她擇定了女婿,後是國家倫理的絕對正當性替他認定了女婿。當秀蘭的朋友們看到楊明山長相平庸的照片而為她惋惜時,當她必須不顧舊鄉俗去未過門的婆婆家時,她內心都湧出了許多苦楚,但是當她念及自己是“光榮的志願軍的未婚妻”時,所有的苦楚便渙然冰釋,個體性的痛苦經驗被國家倫理的巨大感召力輕而易舉地化解了。

改霞在小說中似乎時時在流露自己的個性意識,她抗婚三年,衝破了包辦婚姻的羅網,以至引起樑三老漢等老派村民的不屑,同時她十分羨慕秀蘭,柳青這樣寫到:“改霞從心眼裡偷偷羨慕秀蘭:愛人是朝鮮前線立了戰功的英雄,自己在家裡安心得意學文化。有這樣的愛人,大概走路時腳步也有勁,坐在教師裡也舒坦,吃飯也香,做夢也甜吧?”然而這段描述顯然使得改霞事先反對包辦婚姻的動機有了相當含混的意味,其似乎在昭示這樣一個問題,改霞抗拒的不是不合人性的包辦婚姻制度,而是她包辦婚姻的物件並不是“思想前進的、生活有意義的青年”,換言之,如若改霞的夫家也是志願軍戰士,她不獨不會抗婚,反會幸福無比。看似自主的決斷,實則早有意義的指引,埋設在改霞心底的依然是社會主流倫理強大規約下的超驗準則,她對生寶的愛慕也體現了這一點:“剛剛萌生了愛情要求的改霞,那時候對生寶是這樣愛慕。要不是兩人覺悟高,要不是兩人的品格都好,他們可能在生疏的渭原縣城裡什麼沒人的角落,抱住親嘴哩。但他們僅止於熱烈地談論土地改革,其他的雜念,在他們對革命狂熱的思想上找不到空隙。”“土地”改革的巨集大敘事代替了纏綿的情話,“親嘴”被視為雜念而放於戀愛之外,最私密的情感交流如此般被置換為上進青年相互砥礪的懇談會,社會主流倫理巨大的宰制力彰顯無遺。深恐個體性的愛干擾了對方投身的革命事業,這是造成兩人誤會的根結所在。最終兩人因緣錯失,撫慰他們各自心情的是建設國家的熱情,一個紮根農村工作,一個“奔赴祖國工業化的戰線”。

好女人秀蘭與改霞的故事已然呈露了在個人情感與集體責任之間自我意識的分裂,但是這種分裂的創傷在為國獻身的精神激勵下一勞永逸地彌合了。她倆在遭逢情感的困頓時,有的只是片刻的躊躇而沒有選擇與決斷的艱難。

鄉村倫理浸潤中的道德歸罪:

壞女人李翠娥和素芳的故事

如前所述,十七年的社會主流倫理體系中蘊涵著相當濃重的自我剋制的禁慾主義價值觀念,正是在此層面上,社會主流倫理與民間傳承的禮教倫理構成了共謀的關係,雖然二者在“禁慾”的內涵所指上不盡相同,意向達成上更是相去千里。

作為民間文化構成基本維度之一的民間倫理具有滯後性和超驗性的特點。生存於民間的大眾既是傳統禮教倫理的載體,又是其生成體。“五四”新文化運動雖然在儒家解構儒家精英倫理上功效卓著,但對深廣久遠的民間倫理卻也莫可奈何,不惟如此,中國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所特有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和由此孳生的民粹主義傾向又強化了對民間倫理尤其是鄉村倫理的認知心態。由戰時的革命倫理脫胎而來的社會主流倫理雖然擁有強大的法權保障,但若要在廣大的鄉村獲得農民發自內心的認同便必然要從民間攫取為其所用的道德資源,而社會主流倫理與民間倫理在“克己”問題上的態度同一性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契機。

社會主流倫理與鄉村倫理的同一主要體現在政治思想過硬的人也必然是民間認定的道德理想主義的化身,如《紅旗譜》裡的朱老忠,如樑生寶和好女人秀蘭與改霞;反之,政治立場落後的人或階級敵人,首先也是褻瀆民間道德的傷風敗俗之輩。女人的失貞與淫蕩是最為民間倫理所不齒的,而對李翠娥和素芳的道德歸罪正萌於此。

李翠娥是前國民黨軍的窮下士白佔魁的婆姨,又是姚士傑的情人,她的放蕩成就了村民視之為“卑賤”的口實,更由於其投懷送抱的物件是奸詐的姚士傑,翠娥的放蕩在道德敗壞之外更平添了一種在政治上的自甘墮落。然而,支配翠娥的實際上不過是石裡克所謂的“自我實現的倫理觀”,她的放蕩是有原則的,柳青寫道:“在全部蛤蟆灘、下堡村和黃堡鎮同她發生過關係的男人裡頭,只有姚士傑真正對她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男性誘惑力。她情願將她卑賤的身子,讓姚士傑愛怎樣擺弄就怎樣擺弄,她只要討得這個富有的強人的歡喜,她就心滿意足了。”這裡面不無為愛在所不惜的莎菲式的勇毅味道。後來當姚士傑拒絕了她精心的求歡要求之後,李翠娥確然感到了一種不乏真摯的情感的痛楚。

素芳“鄙棄白佔魁的婆娘李翠娥和隨便什麼男人都搞”,然而她卻沒料到加諸自己身上的非難比他鄙棄的李翠娥有過之而無不及,她的悲劇遭際與其說是姚士傑誘姦造成的,不若說是被村民的鄉村倫理意識合圍壓迫致成的。素芳十六歲時被流氓引誘失身,然後又被作為結種的工具娶進了拴拴家,而“她是多麼不滿足於僅僅做拴拴生娃子的工具啊!和拴拴在一起的淡漠無情,沒有樂趣,使素芳感到多麼委屈啊。”她看上了生寶,卻遭到了對方的“鄙視”,當她把親手做的毛襪子給生寶時,生寶卻不客氣地這樣申斥:“素芳!你老老實實和拴拴叔叔過日子!甭來你當閨女時的那一套!這不是黃堡街上,你甭敗壞俺下河沿的風俗!就是這話!”樑生寶這番言語已完全站在了民間倫理的立場上,彷彿一個宗法族長在訓斥失節的族人,而素芳無意中遭逢的身體之痛也成為生寶攻擊她的理由,只是因為失貞彷彿海絲特·白蘭的紅字標記,在民間倫理中是無可辯駁的原罪。生寶自己擺脫了童養媳,衝破了封建包辦婚姻的枷鎖,卻又不自覺地成了維護別人包辦婚姻的幫凶。此中的根結在於,如果生寶陷於與素芳的曖昧情感糾葛中,他會喪失其在民間的道義支撐,從而妨害他獻身社會主流倫理的純潔和清白。面對生寶求愛不得,不但鑄成了素芳新的道德罪過,亦強化了村民對其名聲不好的心理認知,而生寶卻藉此給自己的道德光輝又添亮色,以致才十幾歲的少年歡喜思量:“多虧生寶哥的品格,對素芳嬸子表示冷淡,躲避;要不然,下河沿這個選區,不知會變成什麼汙七八糟的地方。”

直到被姚士傑抱住的那一刻,素芳心裡被蔽抑的個性意識復甦了,“老老實實愛勞動的拴拴,什麼時候那麼親熱地抱過她呢?世界上還有不卑視她,而對她好的人啊!不打她,不罵她,不給她臉色看,而喜愛她,她的心怎能不順著堂姑夫呢?”(被姚士傑誘姦的素芳竟將之視為一種自我價值獲得認同的標誌,當姚士傑給她五塊錢時,她拒絕了,“她覺得接了錢,她就太下賤了,太骯髒了。她簡直不是人了。她生活裡需要另外的一個男人,而不是出賣自己。”這是十七年文學中罕見的讓人倍感心酸的一幕,也是作者至有才情的一筆,它真實映現了在社會主流倫理與民間倫理聯手擠壓之下個體自由倫理的扭曲和枯萎。

“壞”女人素芳的故事在《創業史》中通過歡喜和素芳的視角講了兩次,可見柳青對這個小人物傾注了頗多的情感,而且言談間分明流露出對她的惋嘆和同情,從而與他著力塑造的道德理想英雄樑生寶有了唯一的一次價值疏異,也讓我們得以窺測到作家真實的倫理態度。

在“十七年”中,無論社會主流倫理還是鄉村倫理都是他律的,它們聯手強制性地提供給社會成員所應遵循的道德綱要和行為準則,使全民的道德生活有了一個可共享的價值—意義體系,普適於社會、集體、家庭與個人等各個層面。但在個體情感等微觀層面,共契的他律道德固然重要,自律的個人私德也必不可缺,正像韋伯所言,沒有一樣道德可以同時用來調節 “*愛關係、商業關係、家庭關係和政治關係”,因為這些不同的關係依據的是“一些完全不同的善惡報應原則”。在《創業史》裡,個人私德或曰個體自由倫理或者主動讓賢於神聖的社會主流倫理,或者被民間倫理壓制,總之完全被放逐在外。此中曲折,饒人深思,是“十七年文學”倫理精神的一個側影。

創業史閱讀心得體會2

何為創業?創業就是創家立業,而樑生寶就是這樣努力的人。

樑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來到了下堡村,也許是緣分,村裡的樑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下堡村裡開始了他們的艱辛創業。

樑生寶是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候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和繼父一同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也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勤勞、樸實的優秀品質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正因為有了這些,他才在革命的途中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互助合作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幹的領袖人物。

古人說: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樑生寶就是這麼一個有遠見的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樑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等小牛犢長成壯牛,那時種地也不遲。

有執著的信念在胸膛,樑生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能讓村民們早些過上好日子,他主動外出買稻種,推廣育秧方法進山砍竹子。這所有的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顯功。信念使他更熱情:讓白佔魁加入農業社,幫助樑三老漢,正確處理與郭正山的矛盾。

聽黨的話,跟著黨走。他以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開始變得有野心,有目標。他要帶領農民們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我們現在正直青春,我們也要像樑生寶那樣有野心,有目標。我們要堅定信心,努力是唯一的方法。待到秋收之時,我們必將成為那稻田裡顆顆飽滿的稻穗。

創業史閱讀心得體會3

《創業史》是柳青的一部自覺實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述的是樑生寶買稻種、活躍貸款、進山割竹等事件帶領貧僱農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創業致富的過程。從創業史的寫作背景看,在歷史主義的思維下,我們不難看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黨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對農民而言,土地革命是一場內在的革命,農民是這場革命的主體,對土地的追求成為革命的強大動力,但是公有制的建立,需要農民交出他們的土地,這對農民是個很大的衝擊。在這個大背景下,《創業史》呼之欲出,成為這個問題的迴應者,被稱為是農村合作化運動的“史詩性著作”。

小說主人公樑生寶,是一個不怕艱苦、敢於擔當的年輕人,他排除萬難,堅持自己的理想,併為之行動,這都是作為一個創業者所必須的品質。但拋棄他在主流之上作出的貢獻,這個人物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上挖掘出更豐富的深層意義。

與樑生寶相對,徐改霞是柳青竭力用新的理念去塑造的一個新社會的新式女性,在她身上表現出了婦女對命運的抗爭精神。文字在敘述著新式人物樑生寶領導的互助組在戰勝重重困難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合作社的巨集大事件的故事縫隙,將樑、徐兩人的愛情故事情節鑲嵌其中,不僅增添了故事的可讀性,也將徐改霞這一女性形象從包辦婚姻到據理抗婚,從解除婚約到大膽追求愛情,從進校讀書到最終走進城市成為新時代的一名工人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展現了徐改霞不懈追求婚戀自主和人生理想的性格塑造過程。從這一個側面,作品勾勒了徐改霞這一人物不懈追求的心路歷程,真實反映了在農村的變革和現代化程序中農民的精神追求和城市夢想。

徐改霞身上繼承了“五四”以來女性覺醒意識,而婚姻的不自由使得這種自覺的覺醒有了發洩的突破口。作為新時代成長起來的新女性,徐改霞敢於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思想前進”“生活有意義”的青年才是她擇偶的標準。樑生寶積極上進,是年輕的共產黨員和合作社的帶頭人,是一位“政治運動的積極分子”,這正是她理想中的`物件。在她的積極熱情下,二人陷入了戀愛之中。

舊式包辦婚姻的陰影以各自的方式和原因分別從二人的身上退去,橫亙於二人間的最大阻礙也不再是阻礙,然而,甜蜜美好的愛情卻沒有得到一個幸福的結局。這其中固然是因為剛解放的農村中對於包辦婚姻的固執堅持,對男女自由戀愛的恐慌和強烈反對。

然更主要的原因在於樑生寶這個人物身上的“兩面性”和人格錯位。樑生寶一方面享受著徐改霞給他帶來的甜蜜愛情,另一方面是作為文字中的一號人物強加給他的“理念化”,他是“黨的忠實兒子”、“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在他的身上要體現出一心為公、公而忘私的優秀品質。然而,當柳青希望塑造的新式女性在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下逐漸成長,變得堅強、自主、果敢,缺乏傳統婦德溫柔、順從的因子時,已經“大大超出了男權話語的框架……徐改霞與人們看慣了的低眉順眼、被動順從的婦女形象相去甚遠”。所以,樑生寶時時感到壓抑和不自在,初時他在徐改霞前面還是帶有一絲農民的自卑的,而到後來,他與改霞的距離越來越遠,最後甚至是一直避開著她。樑生寶是一個有著新思想的青年,但在他內心深處又有著鄉土農民的傳統觀念,他很難接受“變化了”的改霞。

這從後來他對劉淑良和徐改霞兩人的比較中道出原委,他對劉淑良的映象是:“莊重、精明、說話有分寸。”“這女人的性情是比慌慌溜溜的改霞穩重得多。”“生寶望著大方正經的劉淑良的背影,覺得她真個美。連手和腳都是美的,不僅和她的身材相調和,而更主要的,和她的內心也相調和哩。生寶從來沒有在他所熟悉的改霞身上,發現這種內外非常調和的美。”而在改霞身上所表現出的敢於大膽追求愛情、自主選擇生活道路、拋棄傳統婦德等個性,樑生寶卻看作是不順從、不穩重,甚至有點不正經,缺乏調和的美。這已經超出了他的心裡想象和道德承載能力。他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他的心中燃燒著熊熊熱火——不是戀愛的熱火,而是理想的熱火……為了理想,他忘記吃飯。沒有瞌睡,對女性的溫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覺,和孃老子鬧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麼值得吝惜的了。”

顯然,此時的樑生寶人格已經分裂,毫無私心雜念,沒了七情六慾,僅剩下空殼的肉身而已。生寶為了合作社的“事業”也就不惜犧牲自己本來就十分脆弱的愛情了。

故事的結局毋庸置疑,權力話語下的愛情言說本來就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對愛情一往情深的徐改霞,在大膽追求後,卻最終失望至極。愛情受挫後的心靈苦痛更加堅定了她選擇“離開”的決心。在與命運抗爭和自我追求中,徐改霞這一人物的性格趨向成熟,這為她最終選擇離開蛤蟆灘而走進城市做好了精神和心理上的鋪墊

真正要從農村走向城市,徐改霞在心底是做了長時間的心理鬥爭的。參加國家工業化建設是50年代人們特別是農村年輕人的一種理想,並是內化為個人的一種自覺行動。但改霞的“心沉沉地下墜,她感到難受,覺得彆扭,翻來覆去思量一件事情——你是不是情願離開美麗的蛤蟆灘,到大城市裡去參加國家工業化嗎?她心裡想去呀!對於她,一個土改中出現的知識分子,一個嚮往著社會主義幸福美景的青年團員,沒有比參加工業化更理想的了。參加工業已經變成一種時尚了。工人階級的光榮吸引著改霞。靠自己的理想,她打消不了參加工業這個誘人的念頭。”她的心情又是矛盾的。當她為報考工廠徵求樑生寶的意見而受挫時,她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她“感到腦子有點麻木,感到失望”,“她的心被戳疼了”。樑生寶僵硬的態度、“帶有諷刺意味的笑容”更是給她心靈上一個沉重的打擊。

她一直在思考著何去何從的問題。她的心情是矛盾的、複雜的。但此時的她更看重自己的存在和感受,她認為“搞物件既不是為了吃穿有人管,更不是為了生理上的需要”。她不願成為“任男人擺佈,把男人的摟抱親吻看做賞賜的女性”。她時常想:“生寶想和她好,也是想叫她給他做飯、縫衣服和生孩子。”她也“不甘心當個莊稼院的好媳婦”,她覺得“離開生寶去住工廠,是正當的”,“是愛國的、前進的和積極的”,她的心就堅定起來,堅定了考工廠的決心。她所追求的“新生活”體現出了一種新的社會意識,體現出大膽追求自由婚戀的精神和一個新社會的女性主體意識的凸現。在“去或留”的二難選擇中,她“把這個人生問題,翻來覆去,想得很深、很細。……她想:生寶肯定是屬於人民的人了”。

當她感受到生寶的愛情是靠不住的時候,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能丟掉,毅然選擇了離開,“奔赴祖國工業化的戰線”,步入了城市,尋求屬於她的那一份天空。這是她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也實現了作為一個農民進入城市的夢想。儘管徐改霞的愛情觀曾受到過批判,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樑生寶和徐改霞兩人對國家意識形態的敬仰是一致的,一個是選擇進城當工人支援國家建設,一個是堅守在農村開展合作化運動建設國家,實質上殊途同歸,並無矛盾,唯一犧牲掉只是那“微不足道”的愛情罷了。

《創業史》作為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初期革命的史詩,在反映農村歷史面貌的同時,作者常常將自己的筆觸從廣袤的農村大地伸向了城市的一角,仰望城市。文字中不少的篇幅描寫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城市建設的情境,想象著城市工業化建設的熱潮以及農村青年報考工廠的場景。小說在抒寫了徐改霞這個農村女性對城市生活的嚮往以及對自我愛情的追求的心路歷程時,讓我們在徐改霞這位“美麗、勇敢和富於幻想的農村姑娘的性格特點”中多少也看到了一個隱藏已久的理想和一種不願屈從的果敢性格,體現出尊重和維護個體權利的現代觀念。中國農村正是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程序中逐漸萌生出現代意識,儘管這種意識讓人感覺是那樣的朦朧,卻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