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黨的指揮槍心得總結

       黨指揮槍的原則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鬥爭實踐中確立和逐步完善起來的。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黨的指揮槍心得總結,希望能幫助到你。 
黨的指揮槍心得總結
我們都知道我軍的建軍原則是“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也就是“黨指揮槍”,可很多人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黨指揮槍”,為什麼和大部分國家不一樣,它的重要性到在哪裡。
 
要了解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我們黨史、軍史上有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典故,大家多少都會有些瞭解,但如果不是科班出身,或是從事政治方面工作的同志,可能很多同志都講不出它們的作用和意義。然而,作為充滿愛國之心的我們,你也許不知道黨史、軍史中所有的重要典故,但“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一定要有個深入的瞭解和清晰的認識,因為它們在黨史和軍史上有著重要奠基作用:三灣改編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古田會議明確了“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它們是兩個獨立的歷史故事,但是又有著相應的聯絡和遞進關係。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那一段歷史發生過程。
 
這就要從秋收起義講起。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組織秋收起義,指揮3個團的軍事力量向敵人發動了進攻。剛開始時,起義軍聲勢浩蕩、奮勇直前,所到處勢如破竹,打了幾個漂亮的仗。但到後面碰到敵人厲害的戰隊,又遭到了叛軍背後攻擊,就有點招架不住了,打了幾個敗仗,接連敗退。更嚴重的是,部隊在節節潰敗中很快出現了許多問題:一是戰鬥頻繁,傷亡慘重,逃兵不斷;二是官兵水土不服,疾病盛行,病死了不少;三是某些軍官軍閥作風突出,打罵士兵,不得人心;四是官兵思想混亂,喪失信心,無心革命,留戀故土要散夥。在這樣一種慘淡的情況下,秋收起義時3個團5000多人的力量,死的死、逃的逃、走的走,到現在剩下不到1千人,編制凌亂,士氣低下,急需改編整頓,提振士氣。
 
 
 
為了找安全的地方養精蓄銳,整頓秩序,毛澤東帶領隊伍來到了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想到由於連續作戰失利,加上環境艱苦,很多人革命意志發生動搖,或投降敵人,或當了逃兵,隊伍凝聚力如此之差,毛澤東眉頭緊鎖,茶飯不思。但就在這個時候,毛澤東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這麼士氣低下的情況下,有一支隊伍卻保持的非常完整,除了戰死的、病死的,幾乎沒有逃跑、投敵的,這麼強的凝聚力是怎麼來的呢?這支隊隊伍就是紅軍一團。為此,毛澤東就把一團的負責人叫過來問。原來一團裡共產黨員比較多,從團到營、連乃至班裡都有黨員,許多共產黨員還擔任著指揮職務,他們在平時經常和官兵作思想工作,講明鬧革命的必要性,官兵出現思想和心理問題,又及時上前疏導,消除顧慮,讓官兵一心跟著隊伍走。
 
 
 
一團給了毛澤東很大的啟發,他不斷地思考這個典型團隊,想到南昌、秋收起義相繼失敗,深刻地認識到“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改編勢在必行,最關鍵的問題是採取一種什麼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實將部隊置於黨的領導之下,保證部隊凝聚力強,歷經艱難險阻不潰散。
 
經過思慮再三,毛澤東意識到以往將黨支部建在團一級是不夠的,黨組織和黨員在連、排、班處於空白狀態,這非常不利於黨對軍隊的密切掌握和組織指揮作用。於是毅然決定將黨支部建立在連隊,做到連有支部,排有黨小組,班有黨員,營以上各級建立黨委,在部隊建起嚴整的黨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對部隊的凝聚作用。
 
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和“支部建在連上”的時代背景。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對實現黨對軍隊的領導,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
 
 
 
後來,毛澤東等在領導“工農武裝割據”鬥爭中,深切體會到“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隨著戰鬥形勢的發展和革命隊伍的不斷擴大,加入了大量的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分子,加上戰鬥頻繁,環境惡劣,生活艱苦,部隊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整頓。因此,流寇思想、軍閥作風,重軍事輕政治等非無產階級思想滋長嚴重。毛澤東曾力圖糾正這些錯誤傾向,但由於當時歷史條件,毛澤東的主張沒有得到紅四軍領導層大多數同志所接受,甚至在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中落選前委書記。1929年8月,時任前委書記的陳毅抵達上海,就紅四軍這一情況向黨中央作了詳細彙報。中央非常重視,成立了由周恩來、陳毅等人組織的委員會,專門研究討論,並擬定了《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來信”,要求紅四軍前委和全體幹部戰士維護朱德、毛澤東的領導,肯定毛澤東的政治主張,並明確毛澤東仍為前委書記。
 
怎樣糾正和克服紅軍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建設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和人民軍隊,成了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新問題,成為紅四軍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課題,也成為古田會議必須召開的重要因素。
 
 
 
1929年1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古田廖氏宗祠隆重召開。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和《古田會議決議》的主要內容對黨指揮槍的原則建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以下三點可以看出:
 
(一)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個規定,從根本上劃清了新型人民軍隊同舊式軍隊的界限。
 
(二)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也就是明確軍隊同黨的關係,是堅決服從黨的領導。
 
(三)闡明軍事和政治的關係。軍事和政治不是對立的,軍事要服從於政治,絕不允許軍事來指揮政治。
 
這就從理論上闡明瞭黨對軍隊領導的原則,並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確立了黨領導軍隊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
 
通過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決議,使黨的組織真正深入到了廣大士兵之中。從此這支部隊就有了靈魂,有了明確的行動綱領,徹底擺脫了舊軍隊的習氣和農民的自由散漫作風,成為面貌煥然一新的新型人民軍隊。
 
黨指揮槍的後續發展
 
1932年9月12日,《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關於紅軍中黨的工作訓令》中,第一次出現了“保障黨在紅軍中的絕對領導”的字句。
 
1938年11月6日,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又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針對張國燾同黨爭權的歷史教訓,提出:共產黨不爭個人兵權,不要學張國燾。但要爭黨的兵權,爭人民的兵權,並形象地將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表述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
 
黨指揮槍原則三大的基本精神
 
(一)人民解放軍必須完全地絕對地無條件地置於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任何情況下,決不允許軍隊鬧獨立性,決不允許任何個人向黨爭兵權;
 
(二)除共產黨和她的助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組織,可以根據黨中央委員會的指示在軍隊中工作以外,其他政黨都不得在軍隊中發展和開展工作;
 
(三)人民解放軍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服從於和服務於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這就是為什麼黨的宗旨也就是我軍的宗旨原因所在。
 
 
 
黨指揮槍的重大意義
 
1.軍隊有了靈魂
 
一個人沒有靈魂,等於是活著的死人;一支軍隊沒有靈魂,就難以擔當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我軍的軍魂就是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因為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才解決了我軍為誰槓槍、為誰打仗、怎樣建設等一系列關係到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
 
2.軍隊戰鬥力更強
 
鴉片戰爭以來,幾乎所有的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們,可以說舊中國是一部屈辱史。而我軍的軍事鬥爭史,則是一部勝利史。我軍戰史記載的數百個戰役,基本上都是小米加步槍,以小勝多、以弱勝強,充滿了傳奇色彩。後面大家熟悉抗美援朝戰爭、助越自衛反擊戰,更是打得西方勢力四十年來不敢再動中國。
 
    3.軍隊更加忠貞不渝
 
在我軍八十多年的漫長曆程中,始終沒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隊被敵人拉過去,始終沒有任何野心家能夠利用軍隊來達到個人目的。長征途中,擔任紅軍總政委職務的張國燾,自以為位高權重、人多槍多,企圖另立中央,分裂黨中央和紅軍,最後變成了孤家寡人,投奔國民黨時連警衛員都不跟他走。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定為“接班人”,權傾朝野,但當他最後叛逃國外時,除了身邊幾個死黨外,連一兵一卒也未能調得動,落得個“折戟沉沙”的下場。再看近幾年xxx、xxx、徐才厚、郭伯雄等案事件,他們都是位高權重的人物,但是他們凌駕於組織之上,搞獨立王國,甚至密謀重大活動,因為動用不了部隊,軍隊仍然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被個個擊破,成為階下囚。
 
 
 
新時期,要警惕“軍隊非黨化”圖謀
 
在的新歷史條件下,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政治戰略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極力鼓吹“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對他們這些觀點和圖謀,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在中國鼓吹“軍隊非黨化”,其目的是以改變中國的軍事領導體制作為突破口,進而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從而根本上摧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像鴉片戰爭那樣想再次瓜分中國財富。
 
首先,社會主義國家上基本上都是黨指揮槍
 
蘇共中央總書記兼任前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職務。
 
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兼任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
 
越南共產黨總書記兼任越共中央軍事黨委書記。
 
古巴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兼任武裝力量總司令。
 
其次,西方軍隊本質上也並沒有“非黨化”
 
有人說,西方國家軍隊是“非黨化”的,如美國憲法明文規定“軍隊不屬於某一個政黨”,“總統是武裝部隊總司令和最高統帥”。從字面看,美軍好像是一支“非黨化”軍隊。但實質上,美軍及所有西方軍隊只是形式上“非黨化”,本質上並沒有“非黨化”。西方國家軍隊統帥也是出於政黨,是執政黨的領袖。不論是美國的總統還是英國的首相,都是資產階級政黨的領袖。因此,總統和首相統帥軍隊,實質上就是資產階級政黨統帥軍隊。
 
第三,“軍隊非黨化”涉及國家生死存亡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二戰期間,希特勒的軍隊兵臨莫斯科城下,儘管德軍從炮鏡中看到了克里姆林宮上空高高飄揚的蘇聯紅星國旗,但還是沒有戰勝蘇共領導的蘇聯紅軍。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蘇軍卻在西方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攻勢面前不戰而敗。1991年8月19日,原蘇聯共產黨的一些高層領導人成立了“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企圖控制局勢,但在這個黨和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蘇軍有的部隊按兵不動,有的部隊陣前倒戈。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告訴我們,無產階級政黨放棄軍隊領導權之時,就是開始喪失執政地位之日,也是這個國家被瓦解之時。
 
 
在古田會議召開85週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組織黨內部分代表來到古田會議遺址,並指出:“我們再次來到這裡,目的是追根溯源,深入思考當初是從哪裡出發的,為會麼出發的”。習主席講到:“歷史,往往在經歷時間沉澱後可以看得更清楚。回過頭來看,古田會議奠基的政治工作對我軍生存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重申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強調“支部建在連上”、“黨指揮槍”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立軍之魂,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有絲毫的動搖。我們要時刻聽從黨的指揮,維護黨中央核心地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標籤: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