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教育刊讀後感優質8篇

讀後感是我們讀完一本書之後最重要的證據,我們在閱讀了相關的文學典籍之後,一定不能忘記讀後感的寫作,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教育刊讀後感優質8篇,供大家參考。

教育刊讀後感優質8篇

教育刊讀後感篇1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這些是我在看李鎮西名著《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中所摘抄下來的句段。李老師是我最崇敬的名師之一,今讀了他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裡,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整篇文章裡,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著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而且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為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這是我看《愛心與教育》手記三“鍛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記中的程樺、楊嵩、黃金濤分別是不同型別的孩子。程樺愛好廣泛,學習非常優秀,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膽子小;楊嵩腦子靈活,悟性很高,可很“調皮”,上課時有些“不務正業”; 黃金濤自控能力較差。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李老師採用了因材施教的辦法。對於程樺,李老師從談心入手,推薦書籍作鋪墊,

一步步引導他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樹立遠大志向發展;對於楊嵩,李老師從引導他戰勝自我開始,逐步過渡到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對於黃金濤,李老師則發揮了“日記”這個教育載體的作用,讓黃金濤用日記記下自己的心路歷程,通過不斷地總結、反省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經過李老師費心地調教,三個人都漸露出耀眼的光芒,為他們以後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鋪墊。

李老師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著他的教育例項,我也在心裡記下了他所說的在培養“優生”的問題上,應注意的幾點:

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

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

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

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

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中用自己的行動很精闢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李老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傳統的教育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唯分數論”的思想嚴重侵蝕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所以也就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現象。隨著課改的春風吹進,很多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視,德育問題也毅然被擺在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許是由於教育體制的不夠完善,對教師考核方面的條例欠缺,抑或是教師本人對理論認識的不到位,總之,也還存在著“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

在轟轟烈烈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實實地落實到位,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儘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只要贏得了學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育刊讀後感篇2

我繼續閱讀《愛的教育》,書裡講到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他們進行的愛的教育和孩子對父母的愛和孝敬都讓我特別感動。

在《母親的一封信》中,媽媽批評兒子安利柯,因為她看到兒子安利柯在回家路上對一個窮苦女人和她的骨瘦如柴的孩子無動於衷的態度,她很難過,責備他太冷漠無情。媽媽讓兒子好好想想很多很多聰明的好孩子,在繁華的大城市裡無衣無食是多麼令人寒心的事情。他希望安利柯再遇到向他乞討的母親千萬不要冷漠地走開,要幫助他們,幫助了他們心裡會感到甜滋滋的。

在《父親的一封信》中,爸爸教育孩子在街上走路時不小心碰到別人,一定要說聲“對不起”;碰到醫院的擔架時,要停止說笑,擔架上躺著的是病重的人或去世的人;對殘疾人不要另眼看待,他們是不幸的人;在街道上發現未熄滅的菸頭,要把它踩滅;路上有人向你問路,要熱情、禮貌地告訴他。這位爸爸說:雖然這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是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儒和,是最容易從他們在大街上的行為舉止看出來的。

在《替父母分憂》得故事裡,很懂事的姐弟倆覺得家裡可能遇到了不幸,他倆就告訴媽媽以後不吃水果了,吃飯也要簡單些,不要花很多錢。也不要再買新衣服和鞋襪。上學前後和節假日幫家裡幹活,不用請人花錢幹了。他們跟媽媽說:“只要爸爸媽媽少一些麻煩,只要看見爸爸媽媽快樂的樣子,我們什麼都願意幹!”

在《馬克尋找母親》的故事裡,因為家庭遭遇了一連串的不幸,負債累累。母親為了還債,去阿根廷當傭人。馬克為了尋找母親,歷經千難萬苦終於找到了生重病卻拒絕治療的母親。驚喜萬分的母親見到了日夜想念的兒子,馬上催促醫生給她做手術。

這幾個故事是不是給了我們最好的愛的教育?

教育刊讀後感篇3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我讀完了《愛的教育》。

這本本書通過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表現了在學校和家庭中,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以及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簡單樸實,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卻讓人感動不已。例如,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故事中馬可爾的媽媽在工作期間,一直和家裡保持著聯絡。可自從有一次他媽媽寫信說身體不適之後,就和家裡失去了聯絡。收不到媽媽的信,馬可爾非常的不安。最後,13歲的馬可爾決定去尋找媽媽。父親也相信兒子一定能成功。

馬可爾在萬里尋母的旅程中,歷經了艱難險阻,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好心人的幫助,終於找到了病的奄奄一息的媽媽……讀到這裡,我不禁為馬可爾對母親的愛而熱淚盈眶。想想自己,和馬可爾同樣的年齡,卻常常惹媽媽生氣。為了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衝媽媽發火。回想起來,真是太不應該了。

愛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字,可有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忽略對身邊親人的愛。

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周圍的一切,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們,愛我們,幫助我們,我們多麼幸福啊!

教育刊讀後感篇4

今年暑假,我懷著一顆很好奇的心讀完了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愛的教育》”。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那無私,博大的愛,它讓我十分感動。

這本書是以日記形式編寫的小說,書裡的故事雖然每篇都很短,但是每篇內容都非常好,也告訴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道理。

書中提到的一件事讓我非常感動:敘利亞為了替父親分憂,所以沒晚12:00起床幫父親抄寫東西,他因為疲倦不堪,所以學習的時候總是睡著,他父親就打他,罵他。但是敘利亞還是一直堅持著。終於,在一個晚上,父親發現了真相,從此以後,父親更加愛他了。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非常感動,我不禁想到了我地媽媽,她白天忙著做家務,做完之後,還要監督我和哥哥學習,幫我們檢查作業,複習課文等等,就像保姆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和哥哥,毫無怨言。

以前我看到父母那麼操勞,並沒有體會到他們地辛苦,當我讀完了這本書時,我就能體會到了。以後我一定要多幫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地事,多多理解他們,不再惹父母生氣。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的受感動。讀這些故事真是讓自己受益匪淺,以後我一定要在學校,在社會學習這種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精神,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性活動,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群,用自己的愛心來薰陶別人,讓愛在人們心中永駐!

教育刊讀後感篇5

?愛的教育》,這本書一直吸引著我,吸引我的,似乎不是文學的價值,而是那一個個溫暖的愛,比如父子之愛、師生之愛、同學之愛……

首先,《愛的教育》這個題目讓我思考:愛究竟是什麼呀?是每一個人身邊都有的嗎?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嗎?這一連串的問題一直困擾在我的腦海中,等我慢慢地去解答。

讀書的過程,讓我慢慢地揭開了那一個一個的謎底。其實,愛,它就像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的空氣一樣,每一天都在我們的身邊,只是常常被我們忽略。比如老師的愛,老師在我們犯錯誤的時候,常常批評我們,教育我們。愛是最簡單的,而最簡單的愛常常容易被我們忽略。愛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平凡之中見真情。

在《愛的教育》當中,那一群活潑開朗的同學之間,也產生了一個個愛的故事。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有的生活在富有之家……但無論是身體不好,還是家庭情況不好,他們都是一群快樂的少年,快樂生活,互相幫助,一直生活在愛的懷抱中。他們的愛,是那溫馨的友誼而創造的,他們的愛,是那偉大的團結而創造的。

在《愛的教育》中,那一個個美妙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愛國。祖國,那是讓我們成長的地方;祖國,是一個讓我們去愛的地方。愛,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說的,但有些人總是沒有發現到,沒有做到。

?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真正感悟到了愛是存在的,每一個人身邊都是有的。它還讓我明白了: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教育刊讀後感篇6

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像教育家一樣教育孩子》。在這本書裡,蔡笑晚全面地敘述了對孩子蔡天文的培養經過。

一、學前教育。

1、出生兩個星期便進行“專注力”的訓練。即用琴聲和笛子的聲音去引起孩子的關注。這種“專注”習慣的培養,對後來注意力集中有很大的好處。天文長大後,讀書學習和處事都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使在街頭,他都能專心學習。

2、帶路訓練。天文會走路之後,他父母每次出門,不管是拜訪親友還是外出散步,總讓孩子走在前著,為大人帶路。幾次以後,他就能大膽地獨立前進了。這種訓練在於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獨立走人生之路,並大大培養孩子的自信。

3、語言訓練。在四個月時,天文父母就對著他念《三字經》、唱兒歌,唱催眠曲。一週歲時,常常教他念《三字經》、《弟子規》,三歲時,念《千字詩》、《今日詩》、《明日歌》、《十二詩經》、《朱子格言》,還有一些民謠。而這些,天文那時就能大段大段地背下來。

4、數學訓練。三歲以前,主要是認識一些數字,進行一些最簡單的加減運算。三歲以後,對孩子進行了正規訓練,讓他背加法表和乘法表,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趣味數學的故事,讓孩子解答其中的數字問題,以此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興趣。

二、中國小時期的教育

1、入學準備時的教育。天文入學前的一兩年,蔡笑晚就帶著天文到學校看學生上課讀書,天文看得很感興趣,很羨慕。經常問什麼時候能上學。他父親就跟他講:再過一個新年你就能讀書了。於是他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等待著,那年春節的時候,他特別高興,因為終於盼到了讀書的時候。入學後,蔡笑晚與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取得溝通,反覆說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觀點,並把孩子的性格特點告訴老師,同時向學校領導和有關老師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多獎勵,少懲罰。第二、可以溫和的地方決不嚴厲。第三、作業儘量精簡,使學生有自由發展的餘地。這些做法,使天文很順利地開始了學習。

2、擺地攤的教育。一般的家庭,任何一個負責任的父母,再窮也不能讓八歲的孩子分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但蔡笑晚認為,“擺地攤出租小人書”這件事可以是對孩子的一種很具體的素質教育,使他從小懂得人生的艱難,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並能激勵他去奮鬥、去拼搏、求上進、爭出路。於是,在天文八歲時的那個暑假,天文在自己家門口擺了個地攤。擺了一個星期,收穫還不錯。一個星期之後,天文還想繼續做下去,但他父親沒有同意。他父親說,現在你是求學長知識的黃金時期,有時間多看書、長知識,不能為了這些“小生意”浪費時間。

3、競爭意識的培養。天文在國小裡讀了三年之後,他父親給他轉學了,因為他原來的國小生源素質普遍較差。為了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必須讓孩子進入較強的競爭群體之中。天文因此而被轉到新的學校,新的班級。競爭意識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使孩子從小就養成奮鬥、拼搏的精神,不安於現狀、不安於平庸,要以自己的努力去爭優秀、爭先進,並讓他從小懂得競爭中的勝利者,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努力、最頑強不屈的人。他們不怕失敗,能從失敗中站起來,毫不氣餒地勇敢前進,去奪取勝利。但是,蔡笑晚也沒有勉強要求天文去爭取第一名,他總是說:優秀很重要,名次在前十名都是好的,差一兩名並不說明問題,偶爾在十名之外也不要緊,真才實學最重要,讀書像馬拉松賽跑,開頭所處的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衝刺時最先到達終點。

4、營造立志氛圍。當時,儘管家境貧寒,住的只是三十多平方米的百年老屋。但蔡笑晚卻在房子裡進行了一番苦心的設計,在牆壁上貼了很多勵志格言和家訓。還有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的畫像,如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愛迪生、法拉第、哥白尼等。讓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畫像和故事慢慢地滲透到孩子的心靈裡,樹立偶像的地位。這種氛圍對孩子確有很好的立志教育作用,使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大的心胸氣概、有一顆奮發向上的心。

5、培養早期行為習慣。

①誠實守信的習慣。為了培養孩子不說謊,作為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不能欺騙孩子,承諾孩子的事一定要兌現;孩子犯了錯誤,或考試成績很差,只要是實話實說,就不能給予嚴厲懲罰;相反,要給予特別的關懷,給予溫柔的開導和教訓,使他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安慰;孩子承諾父母的事一定要讓他能兌現,既不能給孩子過高的具體要求,也不能讓孩子承諾無法兌現的事;從小讓孩子養成“一諾千金”的習慣,孩子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他兌現,即使是不正確的事,也要妥善解決,決不能讓他失去信用。

②尊敬師長和禮貌待人的習慣。

③遵守時間的習慣。

④獨立自理的習慣。

教育刊讀後感篇7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經也拜讀過。這回,看完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對我這個才從學校畢業,又來到學校的師範生來說,好像又上了一場課。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就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先生”,年輕總是經驗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些日子以來,我依然虛心求教於年長者。對於教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行。而楊校長給我們這次機會,學習這些文章,無形中也給了我們鼓勵。我們從書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長的良苦用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於“師範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範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裡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來說,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著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好學生。楊校長就經常跟我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採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老師,對於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值得我這個初生之犢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就像於順華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三年來,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離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和同學們融入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於老師一組,他一邊改卷,一邊還在想著該給學生講些什麼,還想著學了這麼久了,考了這麼久了,再給學生們做什麼練習,他們只會更累更辛苦。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這個暑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思想的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教育刊讀後感篇8

?愛的教育》——這真是一本無與倫比的、能夠感動任何人的書!

當你看完這本書後,你就會深刻反省自己曾經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否造成過不好的影響;是否破壞了與他人珍貴的友誼;是否不珍惜父母那溫馨的關懷……

像最後的每月故事《海難》中寫道“‘要那個小的(“小的”指小男孩,即馬里奧)!船已經超載了,要那個小的!’水手喊”,馬里奧不是沒有生的機會,但當他看到朱莉埃塔胸前的血跡時,他也被震撼了,想到了朱莉埃塔在自己受傷時給自己包紮的那一幕。因此他在生與死的選擇中放棄了生的機會,他死留給自己,把生送給同伴。因為馬里奧知道,別人也許更比他需要“生”。

即使已經過去了四十四年,恩里科的父親也不忘他的國小老師,還專程來看望他,並像小時候那樣愛戴他、尊敬他。這是多麼好的一位父親!我頓時覺得恩里科很幸福,它擁有如此博學多識、如此溫文爾雅的父親!恩里科的同學們也很團結!正直的卡羅內,勤勞的柯萊蒂,用功的斯塔爾迪,勇敢的羅貝蒂,可愛的小泥瓦匠,品學兼優的德羅西……這是一群多麼友善的好夥伴啊!

我現在想把這本書珍藏起來,希望在多少年之後,我還能把它找出來,重新閱讀這本書,從新感受從這本書中透露出的對國家、對朋友、對親人、對任何人的愛!

標籤:讀後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