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屈原》心得體會5篇

我們只有梳理好自己的思路,才可以寫出有質量的心得體會,心得體會的寫作也是需要注意其格式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屈原》心得體會5篇,供大家參考。

《屈原》心得體會5篇

《屈原》心得體會篇1

奸臣的陷害,王君的昏庸,百姓的疾苦,楚國的危在旦夕...當你知道這一切都是你無法挽回時,你獨處汨羅江畔,看滔滔江水,訴說自己的愛國忠情,訴說自己的報國之志.你縱身一跳勾畫出了最美的曲線.你選擇了與日月爭輝,同時你也選擇了讓後世的我們無比痛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你的壯志.忠誠為國,造福百姓.舉世皆濁,惟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這是他的心,這是一顆飽受折磨,無可奈何的疲憊之心.

你曾多少次攜長劍,為楚王進諫,卻一次次地被舊貴族所排擠,淹涕嘆息,仰天長問,你又能奈何?

汨羅江畔,留下你那憂鬱的足跡,你已隨著時間流逝,但是,你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永遠駐足在我們的心中.

屈原,你留下了自己的味道----曠達,不畏生死!

屈原

空氣開始凝固,風欲呼未能。

你最終還是來到了汨羅江岸,顏色憔悴,形如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的誹謗,不同的人生價值觀,你最終選擇了與日月爭光。

用盡力氣,抹不去的你悲傷的回憶。你——屈原,楚懷王左徒,天下幾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當年,你是多麼地精明能幹,你是多麼地擅長言辭,你又是多麼地明於治亂。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們以小人之語謗君子之為,他們以小人之言嫉君子之才。於是,你,被疏遠了。

在寂寞的風中,你在行走,伴隨著也的靈魂。你賦《離騷》,還記得那雄言豪:亦於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眾女疾餘之峨嵋兮,謠諑謂餘以善淫。是的,沒想到當年大名鼎鼎的出國大夫,最後卻一敗塗地。

風,還是很寂寞,在雲中翻過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道直行,你盡智竭忠,但你終日被謗,你心裡怎能無悔無恨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

你最終選擇了與汨羅江共存亡。這一天你出現在了汨羅江口,顏色憔悴,形如枯槁。就連漁夫都能看得出你心中那顆不悅的錦囊。但他詫異地問你為何出現在此時,你終於道出了心中的那些不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你寧願付長流而葬於江魚腹中,也不願意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

這就是你,大地堅持的自豪的脊樑。你,就在這一年的這一天,縱身一躍,以轉瞬即逝的生命表達了對楚王的憎,又以高尚的情操表達了對楚國的愛。

你的選擇是明智的,既然匆匆地來,為何不能匆匆地走。你實現了心中的那個偉大的夢想,即使你成為魚腹中的佳餚,你也要與楚國永遠在一起,永遠不分離。

沉淪的光明中,灼灼生輝的只有這汨羅江中一顆不屈的心。

《屈原》心得體會篇2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賽龍舟、飲黃酒……中國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個傳統節日。但直到現在,對於端午節的起源民間有著不同說法:楚人紀念屈原,越人紀念勾踐,吳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紀念屈原說。唐代詩人文秀有一首詩這樣寫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據說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後,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並拋灑食物防止魚蝦傷了屈原的遺體。此後每年的這一天,當地群眾都要舉行這樣的活動,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從此,划龍舟、包粽子成為端午習俗的主要內容,這一習俗也逐漸被人稱為端午節的由來。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他滿懷愛國主義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信念!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執著追求人生的永恆、價值、理想的時候,時刻關注著國家的興衰。然而,屈原的下場卻是個悲劇。

我想如果憂國憂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國是如此強大,看到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抵禦各種災難,屈原還會去投江嗎?今天的我們是何其幸運,身為中國人,我們繼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粽葉飄香,端午吃粽,緬懷屈原,永生不忘!”期盼下一年的端午。

《屈原》心得體會篇3

兩千多年前,是誰在分辨滄浪之水的清濁?又是誰不忍心國家遭難而懷石投江?又是誰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慨嘆?是誰懷著滿腔抱負卻落得國破家亡?

你的才華,你的抱負,你的憤怒,你的悲嘆,只換來了奸臣的排擠。楚懷王的昏庸,你心中的抱負無法揮散,你懷著難以仰制的憂鬱悲憤,在國家破碎.家人分離的昏暗中寫出了感慨千古.離恨交加的文章-------《離騷》。

你手足日戴刑具,頸上並繫有長鏈,穿著玄衣,披髮,在殿中徘徊。你悔不該將嬋娟託入著沼澤泥漿,你恨奸臣的勾結楚懷王的昏庸。

你不像後世的文人不停地哀傷自己報國無門,你只將你的赤膽忠心獻給國家而忘記自己。面對流放,你沒有反抗,沒有逃脫,沒有忿忿不平。有的,只是一聲長長的嘆息。

你的忠心耿耿,實在太真實了,感動了後世無數的人,卻從末被超越。

你的忠心耿耿,實在太真實,讓我彷彿能看見——

你就站在那裡,站在羅汨江邊,回望首都,然而那裡正泛起滾滾濃煙、火光沖天。楚國不再是楚國了,而是秦國的戰地了,你的眼神深情而又絕望,忍不住老淚縱橫。你有太多話想要訴說,卻說不出一個字。你又低下頭望著自己的倒影,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手腳都帶著腳鐐。但這些並不能掩飾你眼中的睿智。然而國已破家已亡,一人獨活,有什麼意思,你忽然抱起一塊石頭,大喊一聲:“吾與楚共存亡;”縱身向江心跳去,你忠君報國的火焰在冰冷的江水中悄然熄滅。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末悔。”

當我們在歷史的河邊駐足,遙望兩千多年前的你——屈原,誰能想到,你的一次人生之旅足足影響了中國千年。回望今天。中國已在騰飛,但我們仍然需要你的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照耀著國人的前進。

《屈原》心得體會篇4

屈原,一個可與日月爭光的人,一個為國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壯的史詩。

亂世

天地不仁。當春秋戰國天下大亂之時,才人輩出,百家爭鳴。而屈原,就在這麼一個戰爭紛紛的年代出生。是上天設計好的命運?還是他自己註定得承受這痛苦:空有一身的理想,卻不能得到施展;一身正直,卻被小人陷害;一顆愛國之心,卻最終只能看著國家滅亡……然而他在不斷奮鬥,奮鬥,他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幫助國家興旺起來……

一句離騷,讓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權貴的醜陋;一句天問,喚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傳唱了世間一切可傳唱之事。他的詩詞,沒有李白的灑脫,沒有李清照的婉約,沒有辛棄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脫俗的詩詞,讓人領略到了語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我彷彿感受到身穿戰甲手拿武器的戰士,抖落厚重的征塵,把戰友的頭顱擱置頸項的慘烈。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禱。

愛國英雄

他,懷著報國的理想,帶著滿腹經綸來到政治舞臺。這是英雄展示自己的舞臺。他勵精圖治,大整朝綱,然而,正是他的正直,也給他帶來了災禍:蒙受小人禍害,被2次流放,親友相繼被迫害……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造就了這麼一位舉世無雙的英雄。

結??

然而,他也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貢獻,脫俗的才華,還是擺脫不了世俗的結局:他走到汨羅河邊,望著那滔滔的江水,“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蒼涼的聲音刺破了黑夜,彌散在風雨中。萬聲寂靜,星光早已隱藏起來。夜,更加幽寂;風,更加放肆;雨,更加張狂。屈原抱著一塊石頭,縱然跳到水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聲音,在大地上空,久久盤旋。

這難道就是英雄的結局。

日月輪迴,斗轉星移。

每年端午,屈原,你又可曾看見,中華兒女,從你身上繼承的精神和對你深深的追念呢?

《屈原》心得體會篇5

尚記兩千年前,賈公過長沙,自慨命運之不濟,悒鬱思索,而做斯賦。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嘆,其悲嘆人才之不為用,而忠言不被納之意,蓋與君之所行謬矣。命吾於考場之上,端午佳節,重做斯賦,以吊先生之靈嗚呼,君雖為楚王之同姓,其血緣之親.可謂近矣,君累世為官,與楚王之忠心,可謂昭然也,然竟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終於鬱郁而沉於汩羅矣。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齊輝之才,一旦被疏,不復被用,雖心繫楚國,胸懷天下,豈不枉然。

餘嘆其感情之無用焉,君臨天下,當以理為重,奈何信奸讒之語,而疏遠信臣忠義之士也,懷王不用汝擊,終招患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於情也,人情莫不好悅己者,而惡直言者也,故莊宗雖有天下而終自戳於伶人之手,其沉溺於私情使然也。夫奸讒當道,以美色來誘之,絲竹樂之,財物亂之,使其遠正直而近讒邪,雖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於禍已至矣,乃有悔色,豈不晚哉?

人情有遠近.而緣有親疏,而公理無遠近,正道無偏邪,君於九天之上,可憶及昔日否,子蘭之流,力勸懷王之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子蘭豈不為楚王之親近哉,有骨肉之親,卻不能遠謀,有遠謀之臣,未有骨肉之親,情理相較,於情於理,競何如哉,懷王屈理從情,終至斯地,雖有天地為其悲惜,然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羅,去今兩幹餘載矣,夫兩千餘載之中,屈理而從情者,不可盡數,今日光華閃耀大地,然此事仍無有斷絕之時,餘作此文,畢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華,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從理,如此,則官不貪,如此,則民不奸,如此則百姓直田享用不盡矣。

懷王於冥冥之中,定當後悔不迭,特以為情乃理之末,而理為情之始也,理從情而家不立,則國不治,則天下難平,情從理,則行路之人,可為骨肉之親,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豈不如此哉?

標籤:心得體會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