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最新四篇

愛情是一本書,細細品味才會天長地久,讀著書,持盡寒枝卻終不可棲的寒鴉,那麼關於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範文四篇,供大家參考。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最新四篇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1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文化古國裡,中華文明,積厚流光,博大高深,先賢們留給咱們浩如煙海的精力財產――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殘暴,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能夠是人覺得3000年前,群雄蜂起,好漢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錄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也是最為有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思維深奧、氣概寬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跟文學的發展都發生了深遠影響,其開創的紀傳體通史方式為歷代“正史”首創先河。其豐盛的藝術價值被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所傳承並一直髮展。從魯迅“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度評估中就可看出它對後代的影響。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赫然的個性。活潑的語言,精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好像置身於一個個幽美的意境中。跟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為之而轉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想著主人公的感觸。輕鬆風趣的語言,緩和刺激的情節,恍如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期。各個時代的背景特點;各個國度的風土著土偶情;各個民族的風氣習慣,在《史記》中表示得酣暢淋漓,娓娓動聽。

讀《史記》,使我意識了腹背受敵中,烏江自刎的項羽;民不聊生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迫危難中,有勇無謀的藺相如;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剛毅與無畏;重耳在外亡命十九載,卻終登帝位,流芳百世;勾踐發憤圖強,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放逐蜀地,留下了《呂氏年齡》……歷史風波,世間百態。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2

最近正在閱讀《史記》,作為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作為其作者的司馬遷更是因其而銘刻於青史。

還記得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巨集願:“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於歷史,各家評說不一,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讀《史記》一書,它確是司馬遷歷盡心血而成的一家之言,但卻總覺得它遵循了先秦歷史傳記的原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讀司馬遷之《史記》裡的人物傳記,始終可以看到這一為人立傳的原則。

自從五四運動之後,我們離我們民族的本源漸行漸遠,總有人說我們是沒有根的一代。是啊,西學東漸之後,我們接受著西方的思想與文化,我們拋棄了太多屬於我們民族本源的東西。我們被束縛在這近百年的小小的傳統裡,遺忘了我們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我們已找不到去哪裡紮根。

華夏大地之廣闊,我們生根於其上。而負載著華夏大地的,正是民族與文化。然而在這廣闊的的大地上,卻被西來的黃土覆蓋,不去挖掘,便不會找到我們民族的生根的土壤。乍看之下,我們以為表面的那層黃土便是我們生根的土壤。

近百年由西方提出的尋求真實的歷史,還歷史以真實,我開始去以一個有慾望、會犯錯的普通人的模板去分析歷史人物,然後覺得所謂的中國的史書不過是為帝王將相宣揚功績的統治工具而已,覺得所謂歷史不過是由勝利者撰寫的謊言而已,覺得在專制的王朝裡留下來的不過是一部語言精美的小說而已。

然而現在想想,自漢以後,歷史選擇了儒家,作為儒家至聖的孔子,其推崇的正是立德、立言、立功這三不朽,寫史以此為原則本是理所應當。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史書的用處在於以史為鑑,以“三不朽”為原則寫出的史書,不正是可以將此用處發揮得更好嗎?不是更加可以警示世人,培養仁人志士嗎?

然而困於這百年來的對於歷史的觀點,對於史書,對於《史記》做出瞭如此誤會。

追尋歷史的真實沒有錯,但是我們觀閱歷史的原則不正是以那時的時代背景與思想來解讀嗎?然而囿於追求真實歷史,卻將這一原則視為無物,也是實所不當。

今讀《史記》,得出這一體會,也許是最大的收穫了。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相信以後然會有更多的體會與收穫。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3

《史記》是一部記錄著我國偉大歷史的著作,他的作者是司馬遷,這本書個館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線上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這本書,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一心為國家,為百姓著想,服務的以國之君,和只顧貪圖享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欺壓百姓的暴君,昏君。他們的性格,心裡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們統治出來的國家也是有著天壤之別。

正直的國君統治的國家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把國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條,而昏君的國家人民不能安居,被巨大的稅額所擊垮,民不聊生,文武百官也不得安寧。

一個好領導可以治理好一個國家,也可以帶壞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建立一個國家,也可以毀滅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給他的百姓幸福,也可以給他的百姓痛苦。可見一個好的領導是多麼的重要。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虞舜的人就用自己謙恭有禮和藹可親的風範,和對事的公正管理好了一個國家。

也有一個叫太康的昏君,糊塗昏聵,只知道吃喝玩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結果,這個國家沒多久就毀滅了。

所以,有一個好領導非常重要。還是那一句話——好的統領成就好的國家!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4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裡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為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著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裡,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為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為社會腐敗、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著個人利益,才會讓那些真正為國家著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才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