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昆蟲記》的讀後感精選8篇

讀後感寫好可以加深大家對這本書籍的印象,寫讀後感需要側重表達的是我們讀書後的感受,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昆蟲記》的讀後感精選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昆蟲記》的讀後感精選8篇

《昆蟲記》的讀後感篇1

這個世界上有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為了探索昆蟲的生活,使用了一生的經歷。它的名字叫作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他將他一生的調查結果,寫進了一本史無前例的書——《昆蟲記》

當我讀完《昆蟲記》這本書的時候,在我的腦中聯想到了各種昆蟲的畫面,有正在揮舞著自己的雙刀的螳螂,有正在捕食的蝗蟲,有正在歌唱的蟬等等。

之所以喜歡法布林的《昆蟲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布林真真切切地向我們展示出了昆蟲們的一生。他從產卵,孵化,生活,到最後的死亡。無時無刻的都在向我們展現昆蟲世界的精彩和美麗。他經常運用比喻,擬人的方法。將我們拉進了昆蟲的世界裡,讓我們和昆蟲談話,讓我們聆聽昆蟲的聲音,讓我們深入昆蟲的世界裡。

在《昆蟲記》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蟬這個章節。這個章節。法布林讓我知道了蟬的生理習性,發聲的原因,生長的過程以及天敵。

這其中令我啊最美。印象深刻的就是蟬的一生非常漫長,但是又非常短暫。它用四年的地下生活的黑暗,換來了一個月陽光下的燦爛時光。用這一個月的時光吸取樹汁,歌唱著歌。他讓我明白了。只要有所付出就一定會有所回報。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知道了我們一定要敬重每一個生命,人並不是最神聖的,在這個世界除了我們人生活,還有各種各樣的昆蟲們。他們都是一個個生命。他們都有得到自己的住所,食物,生活下去的權利。所以我們應該保護這些昆蟲,而不是隨意的殺害他們,只有這樣才可以讓這個世界繽紛美好。

《昆蟲記》的讀後感篇2

?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是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科學文藝作家。他一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物理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緻的菌類圖鑑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裡克米斯特拉爾讚不絕口。

?昆蟲記》是法布林耗費了畢生的心血所著的,是一部描述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食性和婚習的昆蟲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學寶藏。不僅僅這本書值得讚揚、褒獎,作者研究昆蟲的過程更是值得我們認同與尊敬的:在法布林的那個年代,研究昆蟲就是將昆蟲解剖,研究內臟或者是將昆蟲浸泡在燒酒中,再瞪大了眼,觀察它們的頭、胸、腹、爪、翅、觸鬚等,再將它們分類。可是他們對昆蟲的生活習性及那些器官的用途卻漠不關心。當時的生物研究室就是酷刑室、碎屍間。而法布林卻不一樣。他在“荒石園”裡,讓昆蟲們活蹦亂跳地生活著,讓它們仍然自由自在的鳴唱,而他就在旁邊全神貫注地觀察著,有時能從早待到晚,真是廢寢忘食。並且,他的記錄正像他文中的一句話:“既未胡亂新增,也未掛一漏萬。”處處都細緻入微、通俗易懂。他讓血腥、冷酷的生物學變得生動而趣味。

?昆蟲記》一書,不僅僅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更蘊含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林精神。我們要學習法布林的精神,執著、專注的追求自我的目標,認真的觀察與探索;尊重、善待一切生命。

《昆蟲記》的讀後感篇3

?昆蟲記》是法國的著名科學家和科普作家法布林的著作。他用了一生和時間,在非常困難與非常艱苦的環境下,仔細觀察了各種各樣昆蟲的生活,還有它們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而進行的鬥爭,然後將他觀察到的寫成了這部好書。

讀了這本書,我由衷地讚歎大自然的神祕景色。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在我們不注意的某個角落,每一刻都發生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瞧,那蜘蛛織的網來,比設計師設計的還規範;還有那黃蜂建造的巢,實在太精美,雪一樣的白,摸上去比天鵝絨還要軟。

當我讀完蟬的部分的時候,我更是感動萬分,為了那地面上短暫的三個月,它們要在那暗無天日的地下要孕育三年,它們的每一次鳴叫,都是在為自己的生命喝彩,雖然它們自己幾乎是聽不到的,但這是一種對生命的珍惜呀!

我十分佩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而付出的精力。對待昆蟲,法布林就像是對待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一樣,不論是帶有劇毒的蠍子,還是令人作嘔的食糞蟲,他都給它們餵食,為它們不辭辛苦地為它們找伴侶。他十分細心地呵護它們,善待它們。

看《昆蟲記》以後,我越發感覺人類要和自然和諧相處。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的勇氣,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奮鬥!

《昆蟲記》的讀後感篇4

寒假中,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是《昆蟲記》。這本書對我的感觸很深。

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大世界。

整本書中的昆蟲使我感到有趣至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和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般的東西。在這兩排尖銳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邊探測,一邊悄悄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探測土的性質。

作者寫的這樣生動,是因為他的細緻觀察。而我,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有一次,老師讓寫觀察事物的作文,我總是找不到題材,原因就是我日常觀察不夠細緻。慢慢地,我也學會了觀察,有一次放學路上,我發現了一群螞蟻在來回跑動,仔細觀察才知道,螞蟻們在把一塊大的食物切成小塊,一塊塊搬回家……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細心觀察,細緻推敲,才能體會生活的樂趣,瞭解世界的奇妙。

假期裡,我讀了法布林寫的《昆蟲記》,裡面的昆蟲多姿多彩,千奇百怪。

法布林對昆蟲的喜愛已經到一種痴迷狀態,昆蟲在自然界裡顯得那麼微小,可是他傾注了畢生心血,下苦功夫研究。他對昆蟲身體的觀察細緻到從觸角到外殼的每個部分。

在他去野外觀察時,難免會生出疑問,回到實驗室後就模擬昆蟲的生活環境,把它們飼養在裡面,不斷觀察,反覆思考,反覆實驗,直到弄明白為止。

這種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參考,對嗎?

《昆蟲記》的讀後感篇5

這幾天我讀了《昆蟲記》。它上面記載著許多昆蟲的特點和生活習性,這些都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法布林靠著對昆蟲的濃厚興趣和堅持不懈的觀察才走進了昆蟲學界的大門。

之所以我每次寫作文時都沒有題材,沒有內容,要想老半天才能想出個事例,是因為我不怎麼觀察,不研究一些東西,也沒有堅持不懈的毅力。而我身邊有一位非常愛觀察的人,他就是我的伯伯,他是大學老師,他教的是物理。

記得有一次,我坐著伯伯的汽車,一路行了2個小時,到了我爺爺奶奶家。他先把行李拿回家去,然後端著個杯子,拿出一張椅子,坐在了黃豆田前,注視著最前面的一株黃豆。我見他看得這麼仔細,我也來看,可是我什麼好玩的東西都沒看到,只看見那葉子上有幾個黃色的洞,就問伯伯:“你看到了什麼,我怎麼什麼也沒看到呢?”伯伯說:“看到那片葉子了麼?”“嗯,看到了,就是有幾個黃色的小洞。”“對,就是那幾個小洞,你知道罪魁禍首是誰嗎?”“不知道。”伯伯把一片葉子掀起來,“我看見了!是那個葉子下的毛毛蟲。”“對,就是它,他吃多了,不動了,在睡覺。”“哦~~我知道了。”

伯伯通過仔細觀察查到了罪魁禍首,我以後也要像伯伯一樣,爭取做到巴甫洛夫說的:“觀察,觀察,再觀察。”

《昆蟲記》的讀後感篇6

“夏天,蟬喜歡在枝頭上唱歌;而螞蟻則喜歡在辛苦準備過冬的糧食。冬天,蟬上門來乞討,螞蟻說:‘夏天你在唱歌,冬天去跳舞好了!’”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寓言>故事,從此蟬是一個乞討為生的小人;螞蟻是一個勤勞吃苦的好人。可法布林先生的《昆蟲記》中的第五卷中的一個篇文章《蟬和螞蟻的寓言》說法迥然不同。

在書中專靠趁火打劫,絲毫不講客氣的乞討者,是螞蟻;心靈手巧,樂於與受害者分享利益的工匠,那是蟬。蟬,一種走火入魔的歌唱家,不管天氣多麼炎熱,它都會叫個不停。它渴了,就在痛飲樹枝上的甜汁,全身心的陶醉在糖汁與音樂間。而螞蟻卻在趁火打劫,卻在蟬身下偷取甜汁,把偉大的鑿井者趕走,雖然甜汁很少,但螞蟻認為喝一口足矣,因為下次還有機會。一等到蟬死了,從樹上掉下來,搬屍者就會把它搬進洞裡。是啊,螞蟻是在準備食物,可那儘量幫助它渡過夏日的蟬!面無表情的碎屍者就是“勤勞”的螞蟻。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我們判斷一件事情要從多角度考慮,既要看見它的對,也要看到它的錯,說像麻雀雖然是吃莊稼的,但它也是捕蟲高手,狼雖然是吃鹿的,但是一但自然界失去平衡,狼就會消失,鹿就會太多,森林植被就會減少;貓雖然是捕鼠能手,但它也傳播疾病;毒藥雖然可以消滅老鼠,但它也會要了鷹和蛇的命?這種例子不可計數,導致這種悲劇發生的原因就是人們只看見眼前的利益,看不見日後的結果,結果不能決定一切,不能用一件事,一個結果就給一個事物定性。其實,蟬是愛賣弄喉嚨,但它也不是懶惰;螞蟻並不是趁火打劫,只是合理的利用。所以說,思考一個問題要從多方面入手,不然怎麼會有“三思而後行”這個成語呢?

曾子曰的:“吾曰三省吾身。”是啊,我們只指責別人的不對,而我們自己呢!是不是多次反省自己?不僅要多次反省自己,還要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只反省不夠,還要要找到問題和原因,才可以及時的改正。

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所以我們在幹一件事時要多思考,不僅要看眼前,還要要想日後,不僅看好處,還要看壞處。把“三思而後行”當作你和我的座右銘,讓我們以實際行動來證明“三思”的價值!

《昆蟲記》的讀後感篇7

昆蟲記讀後感開頭

1、最近我閱讀了《法布林昆蟲記》中的聰明的獵人--節腹泥蜂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從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2、法布林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的《昆蟲記》也讓我在讀時彷彿自己就是一隻在旁觀的昆蟲。每一隻昆蟲都有人一樣的情感。如:“已經慌了神的蝗蟲,完全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一招忘到腦後去了。”

3、在這個寒假,我終於把《法布林昆蟲記》這套書讀完了。這套書主要描述的是法布林原著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五隻昆蟲。書中每種昆蟲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十分可愛,我們甚至可以透過文字看到它們的喜怒哀樂。4、這一段時間,本就喜愛動物的兒子迷戀上了兒童版的《法布林昆蟲記》,每一冊都愛不釋手,什麼手術專家--沙泥蜂、聰明的獵人--節腹泥蜂、戰爭狂--紅螞蟻等等這些不起眼的小傢伙都被法布林先生賦於了生命與情感,兒子和他的昆蟲朋友彷彿相見恨晚,連玩橡皮泥都讓媽媽幫他捏出這些昆蟲的樣子,喜愛的程度可見一斑。5、《昆蟲記》不僅僅浸溢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林精神。在《昆蟲記》的引導下,我要繼續探索神奇的昆蟲世界。6、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書是《法布林昆蟲記》,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法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昆蟲學家叫法布林,他不怕嚴寒酷暑,日日夜夜的研究昆蟲,即使昆蟲有危害力他也不放棄,直到研究成功。現在的孩子們沒有經歷很艱苦的生活,但我們要獲得成功就要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7、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8、法布林再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難,但是再大的困難也沒有擋住他探索的道路,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9、《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的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的動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10、今天我讀完了《法布林昆蟲記》一書。我從書中認識了許多的昆蟲,讓我最感動的是:執著的母親--狼蛛。11、在讀《昆蟲記》時,我甚至能想象昆蟲在活動的畫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祕的大自然。蟬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務,蜘蛛再捕獲食物……神祕的自然中也有這麼有趣的事物,我對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細的一面。(.)

12、你瞭解昆蟲嗎?尤其是瞭解節腹泥蜂嗎?寒假我看了一本書,專門描述節腹泥蜂的,名字叫《法布林昆蟲記》。下面就跟我一起進入昆蟲的神祕世界吧。13、《昆蟲記》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14、《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昆蟲記讀後感範文

?昆蟲記》是法布林花了一生的心血完成的。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的世界是有那麼多的奧祕,這種奧祕讓我又有了新的夢想――當一名昆蟲學家去研究昆蟲的奧祕!

從這本書裡我知道了螞蟻怎樣和蚜蟲合作,寄生蟲是怎樣潛入其他昆蟲的家,禪是怎樣脫殼……但是最讓我佩服的還是屎殼郎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他們為大自然無私的奉獻。屎殼郎在許多人們心中都是有著不好的形象,但是因為有屎殼郎為我們清理大自然的垃圾,我們的才有乾淨的環境居住,如果沒有了屎殼郎,可能地球現在到處都是髒兮兮的大便。雖然屎殼郎受到這樣的恥辱,仍然無私的奉獻。我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關於屎殼郎故事:在以前,屎殼郎因為吃的是大便,所以被許多昆蟲看不起,這時有的屎殼郎就嘗試吃草生活,後來許多屎殼郎因為營養不良死亡了。過了一段時間,森林裡沒有昆蟲清理垃圾,森林裡到處都是昆蟲的排洩物、枯萎的植物,昆蟲們現在才知道了自己錯了,立刻去請屎殼郎為它們清理森林,後來森林又變回了原來美麗一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其他人的一個缺點而看不起他們,要從被人身上發現優點。屎殼郎是一種只知道工作的昆蟲,它的一生差不多都在工作,它跟懶惰的寄生蟲相差就是一個南極一個北極。屎殼郎的家是住在地底下的,屎殼郎一出生就先把母親留給它的“遺產”(一個梨)吃了維持生命,最後經過一次次的脫殼,它就成為一個健壯的屎殼郎青年。屎殼郎中有許多小偷,它們為了不用勞動也能的到勞動果實就不折手段的搶自己同胞的食物,有時還避免不了一場激烈的戰爭。但是如果哪隻屎殼郎的食物被偷了,它只能自認倒黴重新再去尋找食物,就算它認識偷它食物的屎殼郎,當它們再見面時,被偷食物的屎殼郎也會友好地跟偷它食物的屎殼郎打招呼。這就是屎殼郎的品質。屎殼郎雖然在我心目中也有不好的印象,但是現在我對屎殼郎又有了一種敬佩之情。[昆蟲記讀後感開頭]

《昆蟲記》的讀後感篇8

又是暑假讀書時……

潘老師笑眯眯地走上講臺,拿著書目單,在黑板上寫著:《昆蟲記》《寂靜的春天》《唐山大地震》……

看到《昆蟲記》,我的心情就不好了!國小,老師推薦我看過,裡頭都是那些另我討厭的小昆蟲,有狼蛛、黃蜂、松毛蟲……

媽媽勸我說:“這本書多看幾遍,對你國中科學有好處的。”

我反駁道:“早著呢!”

如今,我再一次翻開《昆蟲記》,懷著求知的心態去閱讀著……

這是昆蟲的王國。辛勤的蜜蜂、威武的螳螂、歌唱得蟈蟈……

我知道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昆蟲常識和生活習性:螳螂在飢餓時會吃自己的同伴;螳螂的眼睛在白天時是透明的,在晚上就變成不透明的;小條紋蝴蝶是利用嗅覺來找到異性的;大孔雀蝶求偶是在黑暗中進行的;蟬在地下“潛伏”四年,才能鑽出地面,在陽光下歌唱五個星期……

法布林就像一個孩子,喜歡爬在樹上、趴在地上觀察昆蟲,讓我想起了兒時的我,東爬西爬的,好不開心!可現在因繁重的學業而早就淡忘了這種快樂,而這本書又讓我重溫往日的快樂!

當我被《昆蟲記》所吸引時,我似乎就在那個伊甸園中,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的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為下一次實驗做準備。

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讀書,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不過“多讀書,讀好書,每次讀書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是我得出最值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