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模板8篇

優秀的讀後感可以記錄我們內心的真實情感,一篇出色全面的讀後感才能帶動大家的情緒,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我在圍城的讀後感模板8篇,感謝您的參閱。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模板8篇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1

一直以來,《圍城》充滿了興趣,卻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作罷。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圍城》是女性必讀“四大名著”之一,這,便是我對《圍城》起興的頭子。這個寒假,終於下定決心,細細品完了《圍城》。

在《圍城》的《序》裡,作者寫到“在這本書裡,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這句話不只闡明瞭作者寫這本書的起點是揭示社會,揭示人性,也揭示了《圍城》具有一定現實性的內涵。

這本書涉及到的“某一部分社會”是1937年後的社會,書中涉及了侵略、淪陷、逃亡的李詩,這些穿插在文中的社會背景充滿了動盪不安的因素,而主人公的社會卻一直很平靜,二者之間的強烈對比,凸顯了主人公的性格,這也正是作者的文字精髓,運用文字的靈活與強厚的文字功底。

?圍城》開篇出現的一幕幕情景式發生在一艘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vicimte de bragelonne)”號。在《圍城》裡,首先出現的是蘇小姐,里昂大學的博士留學生,長得清秀,說話客氣。隨著情節的發展,主人公方鴻漸,一個假博士上場,與“熟食鋪子”鮑小姐在船上上演了幾天的風流事。讀《圍城》第一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方鴻漸的“博士”由來。二是與鮑小姐在西菜館的故事。方鴻漸為敷衍父親和岳父,用錢買了個??

麼德國克萊登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由這個學位又衍生出衣錦歸國等一系列事件。細讀這個部分內容,一方面怒罵方鴻漸無恥,另一方面又感嘆留學生的虛偽和大眾的無知。而方鴻漸與鮑小姐在西菜館發生的倒黴事讓我捧腹大笑之餘,不得不感嘆作者的用字之精準,表達之到位。

?圍城》圍繞方鴻漸這個主人公穿插了四個女人,並以此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寫歸國的主人公與“熟食鋪子”鮑小姐(後來看註釋才明白鮑小姐姓氏的由來,因鮑魚之肆是臭的,因此命為鮑小姐);第二部分寫在岳父(婚配女子已死,但仍陳岳父)的銀行當個小職員時,與蘇小姐和唐小姐之間的事,第三部分則寫到五人行至三閭大學任教的事;第四部分寫主人公與他的妻子孫小姐之間的事。

?圍城》這本書充滿了女人,性格鮮明的女人。讀到第一部分時,對主人公充滿了鄙棄,接下來對主人公無限的無奈,再者替主人公擔憂,最後體會到主人公的無力,致命的無力。方鴻漸這個角色,充滿了矛盾,無知卻有點才華,懦弱卻挺善良,沒出息卻總有人幫,人不怎麼樣卻總有人喜歡。讀《圍城》,讀方鴻漸的故事,品味自己的人生。在這部小說裡,主人公唯一喜歡的是唐曉芙,許是作者的厚愛,不願意,把她嫁給方鴻漸。很喜歡她說的一句話“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到我以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待我”。

在第三部分,孫小姐就已出現,可是,她的存在感卻很微弱。

以至不敢相信最後她竟然成了方鴻漸的妻子。孫小姐是五人行的一員,是位“嬌弱的上海小姐”,在經過三閭大學之行後,對方鴻漸有了情愫,後來在三閭大學的經歷促成了他們的婚姻。他們的婚姻很令人意外卻不得不感嘆沒有比這更好的安排。

?圍城》裡最難懂的是蘇文紈---蘇小姐。在一開始的郵船上,對方鴻漸有了好感卻喏喏不前;回到上海後,積極主動卻總讓方鴻漸心虛不已,略帶強制的行為讓方鴻漸逃離;後來在香港辛楣的親戚家與方鴻漸夫婦偶遇,她的尖酸刻薄躍然紙上。說到辛楣,他本姓趙,是蘇文紈青梅竹馬的玩伴,從小就喜歡蘇文紈。他原是做官,又認為教書育人才能更好的造福人們,因此去三閭大學做教授並推薦方鴻漸一同去,後來因被誤會又從三閭大學逃走,最後又做了官。讓我不解的是,蘇文紈在方鴻漸身上的婚姻希望破滅後,她沒有選擇有錢有勢有前途,又長得一表人才的趙辛楣,卻與富有才華其貌不凡的曹元朗,曹先生踏進婚姻的殿堂。後來才知,二人婚姻背後有著各種利益的雜合。蘇小姐由一名博士留學生變成後來的走單幫販私貨頭子,這其中有必然的聯絡,卻道出了矛盾所在,時局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與將來。

我覺得《圍城》這本書的一個特色是插入了許多異域文字。像方鴻漸到張先生家拜訪這一段,張先生是浙江沿海人,在洋行工作了二十幾年變得洋裡洋氣的,說話總是嵌入英文,從此顯示自己身份高貴,卻只讓我讀到他的做作與愚蠢。再如,曹顯示寫的詩糅合了法語。讀到這些,雖不甚明瞭,卻在疑惑中加深了對作者的佩服。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2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這句哲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就牢牢的刻在了心裡。妙言妙語如珍珠般美好。

說來遺憾,現在才拜讀大師的經典著作,有點為時已晚,但也覺得好書從來不怕被晚看。沒讀以前,對《圍城》一點了解都沒有,根本無暇顧及內容講什麼,唯有一種理所當然,這種理所當然就是經典自有經典的價值,發不發現,它的價值都在那裡。

三百六十六頁的紙張,被我翻了四個晚上,每晚看一百頁,一點點,一句句,讀一讀,品一品,雖也沒有醍醐灌頂的徹悟,但也不乏妙語連珠的精闢。

佩服於作者信手拈來的博聞強識,讚歎於作者起轉承合的橫溢才華,羨慕於作者運用自如的八斗高才。與一本好書邂逅,與一種哲思相遇,與一段他人的人生重逢,與一場傷感喟嘆的經歷擦肩……文字連著書裡的悲歡離合和作者的思想花火帶我們在各色各樣的世界和人生裡徜徉。

說起《圍城》的內容,也很簡單,就講民國時期留洋歸來的方鴻漸少爺在國內暗戀失敗後去鄉下教書,過程中認識了同事孫小姐並結為連理後夫妻卻在婚姻裡不如意的故事。

但正是這種大多數人都走一遭的路,錢鍾書卻在這普通的歷程裡這裡提煉出人生哲理。書的最後一點是楊絳先生對書里人物的一點背景介紹和對錢鍾書的生平的一點介紹,寫的很可愛很甜。瞭解一部作品就忍不住瞭解作家,這是一種情感需求慣性,當我看到書中人物多多少少與作者的人生聯絡的時候,好激動好開心,彷彿自己的人生也跟它們有了交集似的。

我記得有本書裡說他是以生命的極限去探索人文學術的極致。特別喜歡這個帶著哲理性的標題《圍城》,精闢有精妙的詞語,可以是象徵,可以是比喻,可以是擬人,也可以是雙關,無論怎麼解讀,都有意思。

他在書裡用精巧犀利、洞察世事的機智描寫中,融入層層縷縷的人生哲理,讓你欲罷不能,讓你點頭稱是,讓你共鳴地五體投地。

在《中國現代經典文學賞讀》中,說道,《圍城》為人稱道的藝術手法之一便是對反諷的高超運用。錢鍾書極為擅長從抓住人物的言語談話入手進而發展到對人物深層認知結構的闡發。他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了包括方鴻漸在內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社會的人情世態。

配合這樣的賞讀品讀《圍城》的滋味兒真的是美妙絕倫。《圍城》所揭示的愛情問題、婚姻問題、事業問題,乃至人生萬事的“圍城”現象都透漏著社會上的現象。

解讀裡還說,鴻漸的名字,從《易經》裡解讀出來,像一隻四處漂泊,無落腳的孤雁。我忽然就感到一種難過,為方鴻漸的逐漸落魄難過,也為對婚姻的瞭解帶來的失望而難過,更為一種掙脫不開逃離不掉的多舛命運而難過。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連自己的婚姻事業都不如意,那麼再多微小的如意也填補不了漏氣萎靡的命運,就覺得這是很大很大的不幸和悲傷啊。

如果從一開始就貧窮,不知世上還有自己不知道的好物,那也便是能把滿足的活著,倘若見識過甚至擁有過那些好物,而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一點一點從自己命裡溜走,這種痛苦比一無所有的前者還要深刻和難捱吧。

方鴻漸自己就是沒什麼真才實學,倒是挑三揀四,愛情和事業中都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堅持,稀裡糊塗地結了婚,然後在爭吵中心累和不知所措。

教人明白,戀愛不是婚姻,婚姻是雞毛蒜皮一地。方鴻漸其實是不幸的,他的愛情和婚姻都沒有圓滿,別說圓滿,連稱心如意都未曾達到。他在情感的路上一直坎坷,而事業也如情感浮浮沉沉沉沉,故事最後,孫柔嘉回姑媽家了,方鴻漸一個人伴隨著鐘聲面對剛吵完架的屋子……

明天的太陽照常升起,可他已經在短暫的愛情和婚姻裡飽受痛苦和折磨,在國破家散的危難中,只爭一片桃源也是痴心妄想了吧,他的明天又該何去何從呢……

解讀裡也這樣提到:他也對生存的感受極其深刻,因此,錢鍾書藉助方鴻漸的人生經歷寫出了人類存在的孤獨和世界的荒誕性。

所以,儘管人類是群居的高等動物,但對於孤獨,真的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人不經歷孤獨,正如沒有人不經歷痛苦一樣,但孤獨和痛苦的滋味兒是所有人不願意經歷的,因為不僅僅是不好受,更是一道沒有答案的問題,但你無法停止不去做這道題。

解讀裡提到的這一段話很令人深思,說,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而婚姻看似經過了自由選擇卻依然脫不了盲目和失望。在方鴻漸這裡選擇已然喪失了權利的意味,無論如何人生的幸福與樂趣似乎與進取無關,人生或者生命本質上只是一座虛化的圍城。在小說的結尾,方鴻漸慢慢沉入了生活的底層,迷失了自我而又陷入了心灰意懶的絕望當中。在各處無法尋獲安慰之後,他最終沒了感覺也沒了希望,只希望有個可以回去睡覺的地方。

那麼,我發現,任何一一個時代都有其悲劇性,我們每個人都在承受著時代的共運下還承受著各自不同的命運。

我太難了。我好想替方鴻漸說出這四個字,告訴他,你看,其實大家都一樣,各有各的難處,人活著,就是在不斷的解決著接二連三的問題。

生存困境也在任何時代都是共性,沒有選擇也許就是一種選擇。方鴻漸的個性比較軟弱和隨遇而安,他雖然也很聰穎,但他總缺乏抗爭和改變的勇氣,想得過且過,然後發現連得過且過都沒有能力做到……

仔細想想,是不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軌跡啊,人生就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到頭來,還是發現,真理哲理道理都懂,但做到做不到又是另一回事。

可人活著,希望還得自己給,氣還得自己打,油還得自己加,雖然辛苦,但還是會選擇滾燙的人生啊。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3

早就知道《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說,說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瞭解《圍城》,知道有這麼一本書,知道中國文學史上有位叫錢鍾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鍾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麼記得了。不知那時是因為什麼原因竟然未讀。現在想來真是可惜啊!說到錢鍾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為我一直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現在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著名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著名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說,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係,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說。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於一些心情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著,那時我的.作文修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長篇小說,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閒之餘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並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不過不知怎麼,也不知為什麼,後來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說。儘管以前也曾翻閱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懺悔錄》、錢鍾書的《圍城》,但我以為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才是我真正意義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4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藉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閱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圍城》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一群原離戰爭烽火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幸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英,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瑣的李梅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

?圍城》初看讓人覺得是一部言情小說,細看我覺得更是一部人情小說。作品描寫的不僅是方鴻漸的感情經歷,而是一代知識分子對工作、愛情、婚姻迷茫的心理狀態。書中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倫中的夫妻關係。書中孫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聰明,千方百計地追上了方鴻漸,結婚後,經過生活的磨練,工作的變遷,漸漸得地發覺他的許多缺點,他既善良又遷就,既正直又軟弱,婚姻慢慢地出現了危機,整天在吵架中度過,最終走自破裂,這樣的婚姻生活,現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裡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幹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人們普遍想衝出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而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在人們心中卻成了圍牆,把他們包圍住了,而人們卻要想方設法衝出去。”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5

何謂圍牆,城內城外的人看不見雙方,各自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圍牆》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

主人公方鴻漸留學坐船回國,還買了個“假博士”學籍,在船上,他認識了善於調情的鮑小姐,與他同船的跟他同班的女博士蘇小姐早就看中了方鴻漸的“木納”。而這一切,方鴻漸尚不可知。回國後,由於得知學歷造假事件被蘇小姐發現,方鴻漸隔日登門拜訪,卻遇到了唐小姐,唐小姐大概是整部小說裡方鴻漸唯一的真愛了,然而唐小姐的聰明伶俐和方鴻漸的老實沒用形成鮮明的對比。

隨後方鴻漸同好友一起要去北方學校當教授,途中與他們同行的還有孫小姐和另外兩人,孫小姐此番前去任教的很大一個目的,其實是為了找個丈夫,由於家裡人對她不管不聞,孫小姐到了適婚年紀,開始為自己做打算,與她同行的和她去到學校之後所遇見的人中,有些人太過精明,有些人太過猥瑣,唯有方鴻漸,老實無用而又好騙,兩人最終走進婚姻的殿堂,卻又因為雙方家庭思想上的強烈碰撞而導致不合,最終草率離場。

縱觀全文,表面上細說婚姻,實則講的是不同層次的人的人生。主角方鴻漸有條件能接受到西方先進文明的指導,得到留學機會,可惜什麼也沒學會,只學會了輕浮,而封建思想裡的怯懦和卑微卻依舊保留著,留學回來的他只能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朋友的施捨,結婚之後更是面臨著妻子家人的鄙視和自家人的思想壓迫,還有失業的無助以及妻子的咄咄逼人,這一切使得方鴻漸逃離不出生活所設定的圍牆,他只能兜兜轉轉,越陷越深。

其實那個時代,圍牆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被困在屬於自己的圍牆裡,然後逐漸變得目光短淺,只活在自己被圍住的一小番世界裡。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6

圍城這一部寫在解放前的著作,寫出了人們生活的困頓,寫出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的種種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同時也寫出了人們在對待愛情、婚姻、人際關係等等方面的進進出出、無奈與矛盾。

船甲板上的對話,“那麼,你就是搖籃裡睡著的小寶貝了。瞧,多可愛!”等等表現了即使是知識分子,在人前人後不一的形象,可說是無奈,更可說是對人的不真誠。一段對鮑小姐欲的描寫想來既是對在外留學生不能好好學習知識而吃喝玩樂的諷刺,也是對中國現狀的擔憂。

方鴻漸與周家的關係是一個圍城,已經進去了,想出出不來,在這個密封的圍城裡,方鴻漸喘不過氣來,只能壓抑著自己,跟著一群市儈“談笑風生”。方鴻漸自己的家是保守迂腐的,這個家還停留在封建社會,方老先生看起來似乎在一些方面是明智的,是有父親形象的,但事實上正是這些所謂的明智阻礙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方鴻漸“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時髦,鄉氣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製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釘,也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這段真切描寫了當時的中國嚴重存在的“拿來主義”,不分是非黑白,把西方國外的東西搬進家門。後面對張先生的描寫更是說明在中國存在很多這樣自以為是,不瞭解事情真是含義情況下誇誇其談,愛眩但又沒有本錢眩。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寫方鴻漸跟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的關係。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喜歡讓所有的男人在她身邊打轉,還以為自己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她卻安之若素。唐曉芙似乎是圍城中最好的人,因為對方鴻漸來說她是虛無縹緲的,可望不可及的,她是一個幻象,所以變得純潔而可愛。這篇幅中對人物的描寫也很是到位,“詩人”曹元朗寫的是不文不類卻自認為很了不起,翹著尾巴卻連狐狸都不能像,可大家仍誇獎一通。大家的交往是如此的不真心,小人之交甜如蜜般。趙辛楣想追求蘇文紈,也付出行動,從這個篇幅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相對來說更會生活的人,特別是在那個時代背景。這些文人騷客賣弄文學的嘴臉在這個篇幅中被描寫得如此可笑,很具有諷刺意味。

方鴻漸終於還是聽從了趙辛楣的話去三閭大學。沿途上,他們遇到了種種困難,最後通過關係到達了三閭大學,而關係這個在中國例行了多少年的東西,過去,現在將來都將例行下去。路上行人的勢利眼,看人看外表,看著裝,對有身份的人阿諛奉承而對老百姓則愛理不理。在這段中女主人公孫柔嘉出現了,人如其名般,剛開始孫小姐顯得如此溫柔,乖巧。李梅亭的小氣,自私,像一個真正的生意人,帶著藥去邊遠地區以十倍的價錢賣,而骨子裡有當時中國人的懦弱,無能。

到了學校後,教授不教授等級的劃分也是如此的荒唐,而老師們對這個等級分法的看法也是那麼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拿著假貨在社會上招搖,也不顯得丟人現眼,而且還理直氣壯得在那爭著等級的高低。更讓人覺得可惡的是愚鈍的不只那些腐朽的老師,還有學生,學生也是一樣的荒唐,看老師的教書的水平不是看實力,而是看文憑,看學位,而且認知能力也那麼差,不能很好認清怎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而去欺負老師,沒有了尊師重道的美德。在學術圈,所謂的文人們是如此的虛偽,不真誠。而在這裡,方鴻漸成了那個唯一一個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說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而高鬆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裡在裡邊如魚得水,他們會捨得走出這個圍城嗎?

再一個是在三閭大學發生的所謂的愛情的糾紛,這場糾紛也顯得如此的可笑。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但他被孫柔嘉看上了,而且通過“某種方式”得到了他。對方鴻漸來說這個婚姻是他的圍城,在還沒進去前,他不知所以,就這麼進去了,在進去後,他渾渾噩噩得過日子,他也有想衝出來的衝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結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後,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並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裡明白,不用我說。”結果柔嘉心虛之下,說“本來不是說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後糟蹋”方鴻漸,結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於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他家祖傳的那頂破銅鐘噹噹噹噹噹噹敲了六下,似在嘲笑,對人生的諷刺和嘲笑盡包含在這悵然悠悠的鐘聲裡了。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衝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著一群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由於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錢鍾書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7

早就聽說錢鍾書先生的語言幽默風趣,於是趁著這假期稍微空閒的時光,選讀了《圍城》一書,看《圍城》首先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裡面人物語言的風趣睿智。整本書處處都有新奇形象的比喻,這些比喻或諷刺或幽默,總在適當的時候出現,給小說的敘述輸入新鮮的血液,彷彿給那炸土豆條抹上番茄醬一般——令人百般回味。當然純粹的搞笑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而《圍城》語言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在給人一笑之後還可令人百般品味,在風趣的背後是豐厚的內涵。例如“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一句,乍一看讀者臉上必定是一笑,然而細細品味之後,你會發現你不得不由衷地認同這一句話,越加品味便越能覺得其哲理之所在。

上面是初看《圍城》時對文字的感觸。而當看完了全文時,我又不得不對人物的命運有所思考。最後鴻漸的命運可以說是當時一些知識分子的命運的真實寫照。他有著一種特有的淳樸。這可以從他買甲文憑時候的心理活動中看出,雖然作假,但是卻依然在心理上保持著正直,以讀書人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而他買完甲文憑之後,卻不去使用它,因此只在三閭大學混到了個副教授的職位。相比之下,那些買文憑並且厚著臉皮拿出來的人的醜惡嘴臉可見一斑,讀後感《《圍城》讀後感500字》。不得不說這是對黑暗社會的一種真實寫照。

而另一段反映現實的地方,則是他們去三閭大學路上的所見所聞,以及同行的人們的所作所為。公路站長的只認外表穿著,司機的暴躁,李梅亭的乘機倒賣藥品,無不顯示著社會的空虛,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落後與汙濁。相比之下,鴻漸倒是有一種特別的可愛了。

而小說描寫鴻漸在上海生活的兩段,其中在戰爭之下,人們的思想卻是麻木的,依然聚會玩樂,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依舊腐朽,諷刺意味更為濃重了。

總之,初讀《圍城》一書,以上便是一些膚淺的感受,或許,其中有些更加深層次的含義,要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日後的細細品味才可以得出吧。

我在圍城的讀後感篇8

有一些流傳甚廣的經典作品,由於這樣那樣的緣由,形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感知甚至偏見,那便幾乎再也不去閱讀或沒有意願閱讀了。直到一天,突然翻開,讀罷,發現全書所述所講與讀前印象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書的內容是那麼或深刻,或有趣,或文筆優美深厚,令人有一種深深的感知上的錯落感,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老舍的《駱駝祥子》,和錢鍾書的這本《圍城》,帶給我的正是以上的種種感觸。

錢鍾書的這本書,文筆細膩精煉,對人物的刻畫和心理描寫十分突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錢老做比喻、打比方的深厚功力了,文中處處可見錢老那精妙絕倫的比喻了,令人十分歎服。

所謂圍城,我的理解是,婚姻是一座圍城,工作是一座圍城,朋友是一座圍城,家庭是一座圍城,處處皆是圍城,有人的地方便有圍城,這世上的人,都逃不出圍城的圈圈。總結一句就是,人生就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不過是人生的圈圈裡,對於不一樣人生的渴望和躁動罷了。

因此,不管你的圍城是痛苦,還是快樂,願意留在原地,還是渴求外面圍城的生活,我們都應當讓自己處於一種開放的狀態之下,只管去嘗試,只管去體驗,最終呢,套用沃爾什的觀點來說便是:經驗生命中的一切,最終成為我們自己。

因為,如果心裡沒有圍城,這個世界上便也不存在什麼圍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