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黨史故事100講心得體會6篇

體會的寫作需要結合我們自身的思緒才行,很多人覺得寫心得體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其實只要我們結合自己的收穫經歷寫就很簡單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黨史故事100講心得體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黨史故事100講心得體會6篇

黨史故事100講心得體會篇1

1、陳雲對家人實行“三不準”

當下的一些貪腐案例顯示,不少貪官背後有個貪婪的老婆,或者坑爹的子女。

如何避免權力濫用在親屬身上?共和國早期領導人之一的陳雲,對家人實行“三不準”的故事,給所有領導幹部做了生動的表率。

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時任東北局黨組織重要領導職務的陳雲,就向親屬子女提出了極為嚴格的“約法三章”: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不準翻看、接觸只供他閱讀的檔案、材料;不準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

對於陳雲的“三不準”要求,他的親屬子女幾十年如一日,一絲不苟地認真執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陳雲的愛人于若木在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工作,上下班和陳雲走的是同一路線,儘管順路,但她一直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從沒有搭乘過陳雲的小汽車。

他的女兒陳偉華在1977年國家恢復大學聯考後,從農村考進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國家人事部工作。

考慮到教學一線教師緊缺,她在陳雲的鼓勵下毅然放棄了國家機關的工作崗位,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當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直至退休。陳偉華棄政從教的事蹟成為當時教育界的美談,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陳偉華憶稱,“文革”期間,父親被下放到江西,在那裡待了2年7個月,“一家7口人分散於全國各地,後來姊姊曾到江西給父親做飯,照顧他的生活10個月”。爸爸對姊姊說,“你在我這兒10個月,沒有給國家幹事,是為了照顧我,你不能拿國家的工資”。讓姊姊把這10個月的工資全部退給了單位。

2、徐海東戒酒

徐海東,在共和國十位大將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戰鬥中負傷最多最重的一位。徐海東剛到革命隊伍時,也帶來一些舊軍隊中愛喝酒和打罵士兵的習氣。

一次,徐海東不用菜幾口喝掉了半斤白酒,醉倒後敵人打過來差點被俘。受到黨組織批評後,他深刻作檢查,下狠勁把酒也戒了。

3、彭德懷摘畫像

1949年10月1日,彭德懷在張治中、陶峙嶽等人的陪同下,來到新疆首府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彭德懷走著走著,忽然在沸騰的人流裡發現自己的畫像,濃黑的眉毛頓時擰了起來。他一個箭步衝過去,擋住了那幾個抬著畫像遊行的人。抬畫像的群眾一下子沒認出彭德懷,詫異地問:“你要幹什麼?!”彭德懷指了指他們抬著的畫像,說:“這個人模樣太難看,你們就不要舉著他過街了!”抬畫像的人一怔,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彭德懷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畫框上的 畫像。

抬畫像的人氣憤至極,一把揪住彭德懷,大聲叫道:“你知道我們抬的是誰嗎?這是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常勝將軍彭德懷!”幾個民兵見狀也圍攏過來,指著彭德懷:“快!把這個壞人抓起來!”彭德懷不由得笑了:“同志們,同胞們,我就是彭德懷,就是這個畫像上的人!”大夥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彭德懷接著說:“你們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給你們提一點要求,以後不要抬著我的畫框子來回走了,你們要舉,就舉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畫像,舉象徵革命的紅旗!”眾人聞言,熱烈鼓掌。

4、黃克誠不怕拉下臉

1980年1月,主持總參工作的楊勇,為歡送調離總參的李達、張才千,歡迎調來總參工作的張震,在京西賓館請他們吃飯共花去400元。事後有人舉報他們公款吃喝,當時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的黃克誠知道後,並沒有因為楊勇、張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寬要求。他嚴肅批評了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僅要查,還要處理,誰出主意誰出錢。”在旁人看來,黃克誠這種做法是撕破臉皮,不顧楊勇、張震和他當年共同浴血奮戰結下的深厚戰鬥情誼,其實不然。

聽說黃克誠要查這件事,楊勇當時認為這是在小題大做,心生不快。但當黃克誠給楊勇打電話說:“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楊勇放下電話,立馬就趕到黃克誠那裡,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說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隨後楊勇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400元補上飯錢。並作了檢討,了結了此事。

5、陳雲寫信要求停發接濟費

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蘇省吳江縣人民政府縣長楊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來信。信中寫道:“縣長同志,中財委陳主任的姐姐陳星……據說縣政府對她很照顧,謝謝你們……請你們查一下,每月接濟陳星多少錢(或多少米),已經接濟了多少次。陳主任講,現在補貼增加了,幹部家屬不必再要公家接濟。請你們於12月份起,即停發陳星的接濟費用,不必客氣。以後由陳主任自行幫助解決。盼你們即(及)早復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為“中財委辦公室”,時間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說的陳主任,就是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中財委)主任的陳雲。

接到來信,楊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當時國家工作人員的經濟狀況。而陳雲一家七口,需要接濟的親戚又多,是當時中南海有名的困難戶,其“自行幫助解決”,實在有點難。因此,楊明並沒有照來信說的去及時辦理。

不料,一個月後,北京的第二封信又來了。信上說:“吳江縣長同志,我們於上月27日寄去一信,請於12月份起停發陳主任之姐在你縣所領的家屬優待費,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陳主任現在供給較前提高,所以提出應自己補助其姐。但究竟過去由縣政府補助多少,請即告知。並請即告處理情況,為盼!”這次的署名是“中財委祕書室”,時間是11月28日。

這兩封信,雖然不是陳雲親筆所寫,但很顯然,表達的都是陳雲本人的意思。

原來,陳雲自小家境貧寒,且兩歲喪父,四歲喪母,儘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顧,但年幼的陳雲一直由姐姐陳星照看。因此,陳雲一直把照顧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國剛成立不久,考慮到陳星當時年過半百、獨自一人生活、又沒有收入來源,陳雲便託當時的蘇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給陳星捎過一些錢接濟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將陳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顧她,因陳星不習慣,在北京只住了6個月就回到了吳江。陳星重新回到吳江後,當地政府根據情況對陳星發放了一定的家屬優待費。

6、王樹聲大將拒禮

1959年,王樹聲在軍事科學院上班時,他天天拿著飯盒到公共食堂排隊買飯。接待外賓和出國訪問時,外賓送他一些大小禮品,他都如數上交國庫。一次,新來的勤務員幾次將小禮品拿到車上說:"王部長,人家說了,這禮品是送給首長您個人的。"王樹聲卻嚴肅地說:"我這個國防部副部長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外賓打交道的,禮品怎麼會是贈送我個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們革命戰士的一個起碼準則,今後務必牢記啊。"

7、王樹聲大將住平房去世

60年代初,總軍械部建制撤銷,王樹聲的住房成了其他單位的屬地,有關部門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決定另選地點為他建造新居。他們先是為他選擇了一處某自治區的駐京辦事處,這裡環境相當幽靜,王樹聲看後感到也滿意。但當他了解情況後搖起了頭,連說:"不妥,不妥,這有違我們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幾年以後,他們又在東城為他找到了一箇舊院落,獨門大院,相當理想,但當王樹聲得知這裡原是一個民主黨派的機關,只因工作人員都被紅衛兵趕跑了而空著時,又搖起了頭:"這是違反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的!"最後,他們又在五淵潭附近為他選擇了一處環境幽雅、風景如畫的宅基地,王樹聲先很滿意,可當他注意到為自己建房要遷走幾戶老百姓的民房,還是搖起了頭:"我看這件事還是算了吧!不要因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趕走了"就這樣,王樹聲大將在他進京時修建的那座平房裡,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長辭人世。

8、開國少將肖永正規定面前人人平等

1935年,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一天,紅四方軍總指軍徐向前在雪山上來回巡視正在爬雪山的部隊。突然發現一位紅軍戰士揹著一隻大鍋,一步一喘,艱難地行進著。這位戰士沒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條草袋。他立即發話:"快去把連長找來!"不一會兒,九連連長跑步來到徐總指揮跟前。徐向前嚴厲批評道:"這個同志還披著草袋子,凍成這樣兒啦?你們是怎麼搞的,去把司務長找來!"連長膽怯地報告道:"徐總指揮,他就是司務長,叫肖永正,他的棉衣臨出發時脫給房東老鄉穿了。""什麼,他就是肖永正!" 徐總指揮走到這位叫肖永正的紅軍戰士面前,從他背上接過鍋,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隊下山後,徐總指揮在方面軍全體幹部會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動不已:"有個連隊司務長,棉衣發下去了,戰士們都穿上了,他卻把自己的棉衣送給沒有衣裳穿的房東,自己披個草袋子過雪山,背上還揹著一口鍋!他就是三十九團九連的司務長,叫肖永正!""肖永正是個正派的糧草官。我們有這樣的糧草官,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9、粟裕“走後門”

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後門”。大兒子粟戎生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後,從一名普通士兵幹起,在祖國的南陲駐紮了4年。當這支部隊調回內地的時候,恰逢中蘇邊境形勢緊張,珍寶島燃起戰火,粟裕託“關係”走“後門”把粟戎生送到前線。次子粟寒生入伍後,一直在條件艱苦的海軍艦艇上工作,因長期海上作業,寒生落下了風溼性關節炎的病根。

10、傅玉和:親自下令槍斃貪汙抗日稅款的堂弟

1944年秋,馬口維持會會長樑某自當上會長後,勾結日寇,助敵作惡,拒交抗日稅費,傅玉和奉命帶領十餘名隊員化妝為馬幫,通過了日軍兩道崗哨,進入馬口鎮內,把樑某抓了起來。

傅玉和並沒有槍斃這個漢奸,而是向他宣傳新四軍政策,望其按規定上繳稅款,隨後將其釋放。

頗有戲劇性的是,傅玉和這一招竟有奇效。三日後,樑某居然如實向新四軍繳納稅款。此後,樑某還主動協助新四軍購買藥材等軍需物資。

還有一次,傅玉和帶隊前往商戶家徵收稅款時,卻被告知已經收過了,並有字據為證。抗日稅款竟然有人敢冒領,傅玉和當即下令,“嚴查此事。”

事情很快查個水落石出,原來是傅玉和的堂弟帶人來收稅款,立了假冒的字據,並私吞了稅款。依據新四軍的規定,私吞稅款超過5塊者當被槍斃,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餘塊大洋。

軍法如山,傅玉和雖和堂弟感情很深,還是下令將其槍斃。

11、王建安視察拒陪同

1977年初夏,王建安到廈門某軍視察,軍、師領導準備開車陪同前往卻被攔下。王建安一臉不悅地問:“你們來幹什麼?”領導們說:“給首長帶帶路。”王建安反問道:“怕我丟了不成?你們去,我就不去了。”說罷,領導們只好退下。

12、公務用車豈能接娃娃放學

1956年,楊明鬆剛剛接任賀炳炎的警衛員。前任警衛員交接時告知,司令員有四個子女在成都軍區八一國小寄讀,每個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員子女回家度假。

楊松明想,八一國小距軍區大院有7裡多路,難不成接幾個娃娃還要去擠公共汽車?楊明鬆於是自作主張,向司機“發號施令”派車,“周師傅,出個車,把司令員的娃娃接回來!”

當天傍晚,一輛蘇制吉姆牌高階轎車從八一國小開回賀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學校憋了一個星期的孩子們歡叫著衝出車門,嬉鬧聲驚動了正在客廳休息的賀炳炎。

賀炳炎走出門外,頓時兩道濃眉擰得緊緊的。他把警衛員楊明鬆叫進客廳,嚴厲地說,“以後,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車去接。你坐公共汽車也行,喊個三輪車去接也行,這個專車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

楊明鬆低下了頭,紅著臉默默地聽著。從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員的專車去接娃娃了。

13、吳永光下雨不準用車

1970年,吳永光調任武漢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後,配了一部專車。但他除了外出辦事,一般很少用車,上下班20多分鐘的路程從來走去走回。

一次,他最喜歡的小女兒吳笑娜請老師到家裡教小提琴,離開時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兒想用車送送老師,吳永光堅決不同意,說:“你送老師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車。”最後,女兒只好打著雨傘,一步一腳泥水,送老師去坐公共汽車。

後來,吳永光病重,長期在軍區總醫院住院,而他的汽車停在大樓門口。二女兒吳笑春在隔壁樓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趕著要去火車站買出差的火車票。吳永光的司機看不過去了,說:“我開車送你吧!”吳笑春婉言謝絕了:“爸爸都不隨便用車,我辦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還是坐公共汽車去吧。”說完,就撐傘走向了瓢潑大雨之中。

14、吳德峰走後門沒門

解放後,吳德峰長期擔任政法戰線的領導工作。有一次,他繼母的一個侄兒因為當過國民黨特務而被人民政府逮捕,親戚前來求情,他嚴肅地說:“我們是共產黨,不是國民黨,求情無濟於事”。親戚無功而返。

鎮壓反革命時,吳德峰的胞弟吳世悉被群眾舉報,當地政府認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漢將其抓回保康縣。親屬們到武漢求時任武漢市長的吳德峰幫忙,讓他給當地政府打招呼關照。吳德峰不但沒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說服親屬,要嚴格按照當地政府的政策辦。

吳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期間,原來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決一些個人問題,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絕。他對來人說,“正因為你原來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嚴格要求你、愛護你。我們都是黨培養多年的幹部,可不能拿黨的原則當兒戲!”

由於吳德峰總是把前來疏通關係的親朋好友拒之門外,他的勤務員常常感慨,“要走吳老的後門算是沒門,他叫你連窗戶都爬不進去!”

15、樑斌三次辭官的故事

樑斌從1948年底到1952年初,在襄陽工作了五個年頭,領受了四個第一。即第一任宣傳部長,第一任襄陽日報社長,第一任黨校校長,第一任團青委書記。在這裡留下了剿匪反霸、減租減息和土改運動,親手創辦襄陽建國後第一張報紙《襄陽日報》等足跡,同時也為孕育 《紅旗譜》、《翻身記事》等巨集篇鉅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最終,樑老以其常人無法想象的執著,為人們留下了以《紅旗譜》為代表的數百萬字的寶貴文化財富。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享譽海內外的文學巨匠,一位功勳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資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卻三辭官。

樑斌第一次辭官是1952年。那是湖北省委書記李先念親自點將,調他擔任新武漢日報社社長。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辭官,為寫他的長篇鉅著《紅旗譜》。隨後,他調任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只做一個機關黨支部書記。

第二次辭官,是樑斌辭去中央文學研究所機關黨支部書記,以便專心創作他的《紅旗譜》。

第三次辭官,是樑斌找到中組部的領導要求辭去職務,那位領導準備安排他到天津去當副市長,又被他辭掉了。

後來樑老終於如願,在河北省文聯掛了個名,從此專心地創作《紅旗譜》。別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卻主動要求越做越小。

16、王樹聲“收購”家鄉送的茶

王樹聲喜歡喝家鄉的綠茶。上世紀六十年代,一次家鄉去人給在京的麻城籍首長每家送來幾盒茶葉。他先是歡喜,後是發愁,最後還是堅決不收。來人說:"這是一點家鄉的土特產哦?"他卻一本正經地說:"你們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我是堅決不能收的!"但因為他確實太愛喝家鄉的茶了,他還是捨不得讓來人拿回去,於是就硬給了八十元現金將幾盒茶葉買了下來。當時他每個月的工資才三百四十元。

17、董必武為六角錢寫檢討

1941年,由於受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的影響,重慶紅巖村八路軍辦事處的生活條件極其艱難。辦事處的財務工作重擔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統戰工作委員會書記董必武掌管。為了維持辦事處機關的正常運轉,董必武殫精竭慮地撥打著這把“小算盤”,親自制定機關伙食標準,實行包乾調劑。為了改善辦事處的生活狀況,董必武在處理千頭萬緒的工作的同時,對辦事處機關的伙食開支嚴格管理和監督,他要求辦伙食的同志既要想盡辦法改善領導和同志們的伙食,又決不能亂花一分錢。有一個月,在月底伙食費結算時,賬面上有六角錢的開支平不了。為此,董必武十分自責,堅持要做檢討,許多身邊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錢不是大數目,沒必要小題大做,也不用做檢討”。董老對身邊的同志們說:“我們黨的經費來得不容易,每分每釐都是同志們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我們只有精打細算的責任,沒有浪費鋪張的權力。”之後,董必武執意在機關大會上作了檢查,並親自向黨中央寫了檢討信。

18、嫌夫人帽子買貴董必武作自我批評

新中國成立後,董必武住進了北京。董老的夫人何蓮芝怕他年歲大了,受不得風寒,就將自己在延安大生產中勞動所得而積攢下的錢給他買了一頂帽子。董必武問花了多少錢。何蓮芝怕他嫌貴,就騙他說只花了二三十元錢。過了些時日,董老又向何蓮芝問起這頂帽子的價格。

何蓮芝依然沒有改口說:“你怎麼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元嘛!”

董老搖了搖頭說:"你呀,騙我還說我不相信你,你自己看看。"說完,取下帽子,指了指帽子裡沿的標價。

何蓮芝頓時就鬧了個大紅臉,原來,何蓮芝買帽子時,沒有注意到帽子裡還有標價。

之後,董必武在開黨員生活會的時候,還專門拿這個事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評,並寫了一個橫幅掛在自己的書房裡:“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性習於儉,儉以養廉。”

19、彭德懷的“特權”

1940年4月,朱老總根據中央決定返回延安,八路軍前線總部只留下彭總和左權副參謀長,彭總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總翻山越嶺到黃山洞水腰兵工廠視察,總務科的同志知道彭總胃不好,不讓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麵條,還炒了雞蛋、豆腐、土豆、白菜,湊成四個菜。彭總問:“工人吃的和我們一樣嗎?”程明升廠長回答:“差不多。”彭總二話沒說,背起手就出門了。他來到工人吃飯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飯炒白菜,彭總回來問程廠長:“這是誰讓做的?”程廠長說:“您有胃病,為您做麵條是經伙食委員會研究決定的。”彭總的表情更加嚴肅起來:“我有胃病你們知道,難道工人中就沒有得胃病的嗎?你們知道嗎?給我打小米飯來,不吃麵條。”程廠長知道犟不過彭總,只好把麵條給了傷病員。

20、賀炳炎探親“三辭劉專員”

賀炳炎上將,祖籍湖北宜都。1951年11月,時任解放軍青海軍區司令員兼第一軍軍長的賀炳炎攜妻、子回鄉探親,途經宜昌。前來碼頭迎接的宜昌專署專員劉真,是他的老部下。

專署招待所是棟百年老屋,陳舊簡陋,食宿條件差。老首長遠道而來,劉專員當然想把生活安排得好點。他精心挑選,找到桃花嶺專署機關接管國民黨的一幢洋樓,請賀炳炎一家去住。

誰知賀炳炎一口謝絕,“招待所條件再差,總比打游擊時滾泥巴睡地鋪好些嘛!”

軍區首長回鄉探親,宜昌的父母官自然想盡下地主之誼,想請賀炳炎和其親屬吃頓便飯,略表歡迎之意。

可是,劉專員幾次在賀炳炎面前提起此事,都被謝絕了。雖然如此,老部下總覺得不盡地主之誼未免失禮,還是備了一席薄酒。

不料卻惹得賀炳炎滿臉不高興。他繃著臉說:“現在不少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我們能節省的要儘量節省。早就講了,不要請客,怎麼還要這樣辦!”劉專員只好作罷。

賀炳炎臨行前,劉專員又提出陪送老首長回鄉。賀炳炎抿嘴一笑,詼諧地說:“我回家探親,你去幹什麼?你去,我還要僱一頂八抬大轎抬你這個父母官!”說完,兩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21、餓倒在糧食挑子旁的糧草官

一日,鄧可運奉師長湯慕禹、政委陳培蔭的命令,率24人的運糧隊,每人挑兩籮筐稻米,160多斤,徒步300多里路,運糧到正在鬆口作戰的紅二十四團。

運糧隊頭一天走了120多里路,上路時一人發的五個糠菜糰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戰士們都已飢餓難忍。於是,隊長劉海門吩咐隊員打來溪水,架鍋生火,準備煮飯。

“住手!”剛檢視環境歸來的鄧可運看到一戰士抱著籮筐朝鍋裡倒米,他大喊道:“誰讓你倒這麼多的米,把鍋裡的米撈出一多半,做成稀飯。”說罷,他又帶著戰士一起去山裡挖野菜。這日晚飯,大夥吃了一頓野菜稀飯。

吃過晚飯,鄧可運將劉海門叫到一邊,耐心地給他講糧食來之不易,講前方戰士流血流汗,對糧食如何急需,講為什麼不能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道理。說得劉海門心服口服,連連點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鄧可運帶頭以野菜充飢,不吃或少吃糧食,使得運糧隊戰士非常感動,也紛紛效仿。

第三天午後,眼看就要到達目的地鬆口,只聽“咚”地一聲有人倒地,大夥兒循聲望去,只見鄧可運栽倒在地,他挑著的兩籮筐米撒得滿地。

這時,賀龍軍長正騎馬經過,見狀過來檢視,一眼就認出了鄧可運。賀龍接過警衛員手中的水壺,扶著鄧可運喝了兩口水後,問:“可運,你怎麼啦?”

還沒等鄧可運張口,隊長劉海門搶先答道:“賀老總,鄧處長是餓的,他一路為了省糧食,自己很少吃糧食,光吃野菜。頭一天上路,一人發了5個菜糰子,他捨不得吃,還送給別的同志兩個。第二天我們做野菜稀飯,他第一個上去先給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給大家吃……”

賀龍聽罷,在鄧可運肩上親切地拍了拍,說:“同志哥喲,有你這樣的好同志,我們紅軍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22、朱正傳分到皮襖讓給同志

1944年冬天,地委機關搞到一些皮襖筒子,分給地委委員每人一件。但缺少一件不夠分配。朱正傳也收到一件,他問:“是否地委委員都有?”祕書長說:“還少一件,有位領匯出差在外,還沒有分到。”朱正傳同志說:“這不好,我年輕,不怕冷,把這件給那位同志吧。”朱正傳堅持不要,仍然穿著那件白布裡子青布面的舊長袍過冬。

朱正傳平時喜歡抽菸,但那時候也難得有錢。而一旦發了津貼費,碰上住在集鎮附近的時候,幾位同志一起上街,朱正傳就買菸請大家抽。他買一包煙,如同行中有四人抽菸,他就每人分5支,他自己也留5支。大家稱他的做法叫“二一添作五”。

23、胡錫奎與一個數字的故事

6月末的一天傍晚,他從河邊散步回來,又象往常一樣坐在八仙桌前點燃了那盞帶罩子的煤油燈。他從案頭拿過一摞稿件,聚精會神地審閱起來。過了不久,他忽然喊道:“通訊員,快去把小鄭找來!”

小鄭是宣傳部幹事,駐地離城南莊有七八里遠,鄭幹事奉命趕到時,已是深夜。胡錫奎請他坐下,微笑著問:“你在這稿子裡寫‘邊區軍民一年拔掉2993個據點’有什麼根據嗎?”

小鄭聽了一愣,看看自己寫的那稿子忙說,數字是從一本雜誌上抄來的,有根據。

胡錫奎拍著他的肩頭說:“小鄭呀!你只要想想邊區周圍有多少敵偽據點,那就會發現這個數字不大對頭。我們寫文章是要給人家看的,稍一不慎就會出差錯。不準確,那人家就會說我們說假話,不實在,黨的威信就會受到損害。你說,這不應該引起我們注意嗎?”

鄭幹事聽了慚愧地說:“我…我錯了。”胡錫奎又鼓勵他幾句,就立即打電話給 聶老總詢問,通過核實,“2993”原來是“293”之誤。

此事傳開後,在宣傳部和整個區黨委機關幹部中引起了很大震動,帶來了機關工作作風的轉變,大家對待工作比以前更加嚴肅認真,辦事更加紮實謹慎了。四十多年後的小鄭,即是身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鄭天翔同志,還經常以這個數字的事來教育大家。

24、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蘭考縣原設有一個頗具當地特色的“勸阻辦公室”,專門勸阻外出逃荒的災民。焦裕祿把消極的“勸阻辦公室”改建為積極的“除三害辦公室”,先後抽調了120多名幹部、老農和技術人員,組成一支“三害”調查隊,在全縣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控流沙調查研究工作,焦裕祿也參加了這次調查。

當時,許多同志考慮到焦裕祿的慢性肝病,擔心在大風大雨中奔波會使病情加重,都勸他不要親自參加一線調研,到時聽取專門彙報就行了。但他拒絕了勸告,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為此,他多次去老飼養員肖位芬的牛屋住,向他討教治沙經驗;也同新分到林業局的兩位大學生交朋友,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鼓勵他們的泡桐研究……

風沙最大的時候,就是焦裕祿帶頭下去查風口、探流沙的時候;雨最大的時候,就是他帶頭下去冒雨涉水、觀看洪水流勢和變化的時候。他認為越是大風大雨的惡劣天氣,越是掌握風沙、水害規律最有利的時機。為了弄清一個大風口、一條主幹河道的來龍去脈,他經常不辭勞苦地跟著調查隊,追尋風沙和洪水的去向。

調查隊日復一日實地考察研究,跋涉了5000餘里,掌握了大量蘭考“三害”的第一手資料。全縣84個大小風口,經調查隊一個個查清,編了號、繪了圖;全縣大小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閘等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洩洪圖。

25、黃克誠深入基層被戰士認成股長

黃克誠下部隊視察,喜歡到連隊找幹部戰士談心。他不帶警衛,不事先打招呼,走到哪裡問到哪裡。1950年夏,他去湘西視察,來到第四十七軍某連,正趕上連隊吃午飯,他就蹲在地上邊吃飯邊和戰士們聊家常。戰士們以為他是團後勤處的處長或股長來了解伙食情況的,便七嘴八舌地講,湖南菜辣椒太多,開始不適應,現在習慣了,有個調皮的戰士向黃克誠提出,來個吃辣椒比賽。黃克誠欣然應戰。笑談間有人到連隊找黃克誠回機關吃飯,這時,戰士們才知道,他原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省委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個個驚得直伸舌頭。

26、胡耀邦不做“過路神仙”

1963年5月間,胡耀邦帶領地委工作隊到瀏陽農村做社會調查,到達瀏陽後,立刻就召開了“四查四幫”運動動員大會。會後,胡耀邦到了官渡區的沿溪公社聯盟大隊調查,召集部分農民開座談會。會上一些農民反映大隊長張啟流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並且有經濟上“四不清”的表現,進而懷疑此人經濟上也有問題。胡耀邦便在這個大隊住了一晚,想親自把張啟流的問題查個水落石出,但第二天他因突然另有急事要去處理,於是留下兩名工作人員後就匆匆走了。

張啟流得知胡耀邦要調查他的問題,但這位大隊書記不以為然,放風說,胡耀邦是過路幹部,湘潭地區這麼大,十個縣,走一遍都來不及,不可能管到一個小小生產隊,今天來明天肯定走,我不怕他。他得意洋洋地對群眾說:“你們想告倒我麼?哼,別高興得太早,上面來的人都是‘過路神仙’——歇歇腳就走了!”然而,張啟流怎麼也沒料到,兩天後胡耀邦又回到了聯盟大隊。他聽說張啟流大放厥詞和洋洋得意的情形後,哈哈大笑地對群眾說:“好傢伙,好傢伙,真有意思!”接著,他又對彭仲先(時任官渡區委書記)等陪同的幹部說:“我就不當‘過路神仙’,我住下來,不走了,不查清問題,不收兵!”胡耀邦這一住就是一個多星期,徹底查清了大隊部的經濟賬和存在的經濟問題。他對張啟流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又本著實事求是和教育挽救的原則,合情合理地對張啟流作出了處理。

27、劉伯承獨創“重疊待伏”戰法同一山溝兩次殲滅日軍

1937年10月,日軍佔領河北石家莊後,沿正太鐵路西犯,妄圖一舉攻取太原,瓦解國 共兩黨的晉北抗日聯盟。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遂率兵揮戈東征。

經縝密偵察,八路軍獲悉日軍勁旅二十師團的迂迴部隊,向山西平定開進,前鋒直指太原。其輜重部隊千餘人在測魚鎮駐屯,負責向前方供應彈藥糧食。劉伯承斷定日軍將於10月26日經七亙村向平定運輸軍需品,遂令部隊利用七亙村、南峪之間的有利地形埋伏。

果不出所料,26日拂曉,測魚鎮日軍龐大的輜重部隊,在步兵200餘人掩護下向西開進,結果中伏被殲。此戰共斃敵300多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和大量軍用物資。八路軍僅傷亡10餘人。

前方需要彈藥和糧食急如星火,日軍必然儘快再向平定運輸軍需品。劉伯承預料日軍會以為八路軍不會在同一地點再次設伏,便一面製造假象,佯裝撤離遠去;一面果斷地在隔了一天後,於同一地點再次設伏。

28日上午,日軍又從測魚鎮出動,這次警戒更加森嚴,以100餘騎兵和300餘步兵掩護輜重西進。11時許,早已隱蔽於此的八路軍等日軍輜重進入了伏擊圈後,各種武器一齊開火。日寇被擊斃百餘人,八路軍又繳獲一大批軍需品和騾馬。

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讚歎不已,稱此戰為“戰史上的奇蹟”,譽劉伯承為“當之無愧的名將”。後來,不少國家將這一戰法寫進了軍事教科書。

28、李先念無懼降6級

1937年底,李先念同志從新疆回到延安後,先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中央馬列學院學習。六屆六中全會閉幕後,馬列學院和抗大的廣大學員都陸續安排了工作,走上抗日前線。

一天,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譚政找李先念談話:“先念同志,組織決定你到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當營長,你有什麼意見嗎?”李先念的回答是“堅決服從組織安排”。

從軍政治委員降至營長,連降6級,許多西路軍幹部戰士都為他感到委屈。但李先念相信組織不抱怨,他風趣地說:“管他呢,就是一擼到底,叫我去當伙伕、馬伕,也要在我們黨和部隊裡幹下去。”

毛澤東知道了這件事,一定要見李先念。在延安鳳凰山麓的窯洞裡,兩雙大手緊緊握在一起,毛澤東第一句話就是“這樣處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嘛”。

29、一根油條引發的整風

1927年春,賀龍將軍率領國民革命軍獨立十五師駐紮鄂城縣城關鎮。時值第一次國共合作行將破裂,賀龍部隊的軍餉經常被國民政府扣發,使官兵的生活沒有保障。一次,一個跟隨賀龍多年的老兵因飢餓在永大茶葉鋪拿了兩吊錢買了油條充飢。群眾將此事反映到賀龍那裡,引起了賀龍的高度重視。他立即下令將那個士兵軍法從事,並親自到茶葉鋪還錢並賠理道歉。

30、聶榮臻力排萬難帶領科技大軍造出導彈原子彈

1960年8月,蘇聯停止了對我國的技術援助。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聶帥拍案而起,大聲疾呼:“我們被逼上梁山了,自己幹吧!”“蘇聯專家撤走了,我們還有自己的專家!”

兩個月後,我國將發射自己仿製的p-2導彈。聶帥親自到實驗基地主持發射試驗,他一下飛機,顧不得一身疲勞,徑直來到發射現場,向基地負責同志瞭解測試情況。

聶帥撫摸著彈體,深情莊嚴的叮嚀:“這是我國自己製造的一枚‘爭氣彈’,一定要嚴肅認真,不能有絲毫馬虎。只能搞好,不能搞壞。”

當火箭噴著火舌呼嘯而起後,聶帥和參試人員一起盡情鼓掌、歡呼。指揮所只是簡易房,能遮風擋雨但不防震、不防爆,要是發射出現意外,後果可不堪設想。可聶帥根本不顧自身安危,只關心著這枚導彈的發射程序。

1962年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但3月份的發射試驗卻失敗了。

在那個風言風語的時代,有流言說要追查失敗的政治原因。聶帥聽到後,生氣地說:“科學實驗和打仗一樣,沒有常勝將軍。不允許失敗就是不講實事求是。”由於聶帥親自過問,力排“左”干擾,才避免了一場無端的政治追查。

31、為鬧革命與兄弟分家

1926年,25歲的劉德全對母親說:“我們家要對佃戶、長工、鄉里鄰舍客氣些,要尊重人家。貧苦農民有困難,我們要儘量幫助,也可以拿錢拿糧賙濟窮人。”他還勸母親燒掉契約,把田分給佃戶。

劉德全的這種行為使這個地主家庭尤其是四哥劉稻軒大為惱火。他暴跳如雷,氣急敗壞地說:“不得了,家門不幸,竟出了個不孝子孫,這個家非給他敗了不可!”他還捶胸頓足地對弟弟劉德全吼道:“我們分家算了!”

劉德全毫不示弱,他警告老四他們:“天下是要變的,工農階級要翻身解放,任何人也擋不住!”劉氏兄弟就此分了家。

32、摳門的方誌敏

土地革命時期,方誌敏曾是模範根據地的建立者。作為根據地最高首長,他規定,從自己開始,所有幹部一律減衣縮食,每天只有四分錢菜金。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做演出服,便從紅軍在白區繳獲來的物品中要了一塊絨布。方誌敏知道後,馬上把妻子批評了一頓,並要求她立即送回。

方誌敏也有不“摳門”的時候。那時,部隊向外購買一支槍,要花50塊銀元“天價”。買一批槍,花掉的錢堪稱巨資,他一點不含糊,果斷批准。

33、任弼時大喊陳獨??

1927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在武昌舉行擴大會議,會上,在團中央負責的任弼時力主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展武裝鬥爭,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以挽救革命。會議一開始,年輕氣盛的任弼時就要求發言。但陳獨秀卻說:“要發言的人很多,你等一等吧!”一連三次都是如此,任弼時再也忍不住了,他氣憤地大聲說:“不!總書記同志,你不能壓制批評,我現在一定要說!”接著,他從口袋裡掏出一份意見書,鄭重地宣佈:“我代表團中央,在此報告《團中央致黨中央政治意見書》。”陳獨秀很生氣,最後竟失態地衝上前去,伸手奪過意見書撕得粉碎,大吼道:“這是黨的會議,青年團沒有資格發言!”任弼時針鋒相對地說:“誰有真理誰就有資格發言!”接著,他簡明地提出黨應迅速行動起來,組織武裝,堅決同國民黨右派進行鬥爭,警惕新的“四·一二”政變的出現……陳獨秀聽不下去了,拍著桌子喊道:“不要說了,你懂得什麼?”任弼時堅定地對大家說:“同志們,真理最後會勝利的!”

34、“秦老專”的本色

在襄陽市政府機關大院,至今還流傳著七十年代未的一個小故事。一天,被人們尊稱為“秦老專”的襄陽地區行署副專員秦志維從外面回機關。當他推著自行車準備進行署大門時,一個門衛攔住問道:“同志,你找誰?”

“我不找誰,我就是機關里人。”

“你是機關哪個單位的?”門衛疑惑地打量這位腳穿草鞋,頭戴草帽,身背黃掛包的老人。

“我叫秦志維……”秦專員耐心地答到。

正在這時,一位機關幹部碰巧路過此處,他驚訝地問到:“這不是秦專員嗎,怎麼被擋駕了?”值班的門衛一聽傻了眼,趕忙賠禮說對不起。秦專員親切地說:“沒關係,沒關係。”望著眼前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門衛心裡直犯嘀咕,他是專員?我咋看他不象啊!

象這樣的誤會,秦志維同志遇到多次。這位1933年參加革命,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紅小鬼”,一直保持著我黨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他平時穿著極為樸素,在機關食堂就餐時也十分節約,下鄉檢查工作也是經常以步代車,以自行車代小汽車。秦專員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

35、7歲女孩兩次給李先念寫信

1952年10月,沔陽縣(現仙桃市)有一位17歲的農家女子閔全貴,深受封建婚姻壓迫,遭受著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摧殘。她向沔陽、洪湖兩縣法院申訴離婚,沒想到兩縣法院互不負責,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於是,她給時任湖北省委書記李先念寫了一封信,請求幫助。

一個普通民女的信件,寄給省委書記,無異於石沉大海。然而,這封信還是很快到了李先念的手上。原來,李先念不論多忙,每天仍然堅持看人民來信,看黨報上的批評文章,寫批語,瞭解民生疾苦。

過了較長一段時間,兩縣法院仍互相推諉,設定各種障礙,未予解決。為此,閔全貴又給李先念寫來第二封信,反映這一情況。李先念再次寫出批語,批評了這種惡劣的官僚主義行為。

為此,省有關部門組成一個專門承辦這一案件的工作組,深入沔陽、洪湖兩縣調查,迅速做出公正處理,使年僅17歲的閔全貴衝破重重阻力,獲得了婚姻自主權。

1984年7月,報社收到閔全貴的一封來信和一張全家福照片,她滿懷喜悅地報告了她一家十口、祖孫四代的幸福生活,真切地感謝李先念和湖北日報對她的熱情幫助。

36、惲代英為亡妻守義十年

惲代英,1895年出生於湖北武昌,曾擔任中國首個蘇維埃政府的祕書長。人們最稱道惲代英的,不僅是他的一手好文章,更在於他的道德情操。

在情感甚篤的妻子沈保秀難產去世後,惲代英曾“跪於岳父前申明不復娶”,此舉不僅是懷念亡妻,也是向“男尊女卑”挑戰。他雖才華譽滿天下,卻拒絕眾多提親求愛者。

“守義十年”後,惲代英約妻妹沈葆英到珞珈山亡妻墳前,悼念說:“古人強迫女人守節,我堅決反對,而我為你守義,卻是心甘情願的。我要給那些歧視婦女、不守信義的人看,人間還有真情在。”

後來,他與長期敬佩自己並由他引上革命道路的沈葆英成婚,才結束了“守義”。

惲代英具有超人的堅定意志且甘願苦行,當年便有人稱他像“苦行僧”,並以印度組織反英的“甘地”作為他的綽號。他受聘安徽某師範時,師生們仰其大名前往碼頭相迎,不料他卻穿草鞋自挑行李到了校門口,結果被視為“腳伕”而拒之門外。

37、毛澤東“未便再薦”的故事

李淑一是烈士遺孀,又是楊開慧的親密朋友,能詩善文,有人請求毛澤東將她推薦到中央文史館。1954年,毛澤東為此寫信給祕書田家英說:“有人求我將她薦到文史館為館員,文史館資格頗嚴,我薦了幾人沒有錄取,未便再薦。擬以我的稿費若干為助,解決這個問題,未知她本人願意接受此種幫助否?”,文史館選人以嚴而拒納,這是嚴於用權,毛澤東同志“未便再薦”,沒有以權壓人,這更是嚴於用權,同樣都是為了一個“公”字。

38、劉伯承拒過生日

1942年12月,劉伯承迎來50歲的生日。中央決定並指示,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為劉伯承舉行萬人慶祝大會活動,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績,鼓舞敵後軍民的鬥志。劉伯承得知為他舉辦祝壽活動的訊息後,內心十分不安,始終不願意說出自己生日的具體時間,政治部只好自行決定,在12月16日為劉伯承慶祝生日。與此同時,八路軍129師的各報記者前往師部採訪劉伯承,希望他談一下自己的經歷,都被劉伯承婉拒。被潑了冷水的記者不甘心地進一步申明說:“師長,不是給您慶賀50歲壽辰嘛!這是我們的工作呀!”劉伯承聞言後更堅定地拒絕說:“慶啥子壽嘛!我不曉得。你們無事找事,不要這樣搞好不好?群眾都還沒有吃飽肚皮!走吧!走吧!”

39、周恩來讓侄子一輩子留在淮安

1961年7月3日,周恩來的侄兒爾輝在北京結婚。結婚後,新郎回鋼鐵學院工作,新娘回淮安縣工作,成了一對牛郎織女。當鋼鐵學院知道了周爾輝和總理的關係後,決定把女方調到北京。

周恩來知道後,親自動員侄兒侄媳一起到淮安工作:“這幾年遭受自然災害,中央調整國民經濟,北京大量壓縮城市人口,國務院正在下放壓縮人員,你們為什麼搞特殊化,不帶頭執行?”爾輝夫妻很快回到淮安縣,同鄉親們一起建設家鄉。

40、陳雲的樸實生活

延安時期,陳雲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他對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反感。有一次他批評隨意扔掉飯菜的惡劣現象,並提出一句名言:“吃飯要照鏡子。”就是不僅要把飯菜吃完,還要用饅頭擦淨盤底的油漬,讓盤子像鏡子一樣乾淨。陳雲對待自己更加嚴格。1938年3月,陳雲和于若木(下圖)舉行了十分儉樸的婚禮。結婚當晚,陳雲只花一元錢買了些糖果、花生,請一起工作的同志來熱鬧了一下,就算是辦了婚禮。婚後兩人一直相敬如賓,感情很好,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

41、羅厚福帶領新四軍戰士屋簷雪地度除夕

1942年臘月三十的晚上,祝福的爆竹聲“噼噼啪啪”響過之後,熱鬧一天的孝感季店鄉馬家灣總算靜下來了。這時,在凜冽的寒風中,一支隊伍悄悄地向這兒開來……

一清早,年過花甲的馬大爺為圖吉利,特意起了個早床,搶先第一個“出行”。

開門一看,皚皚白雪把眼睛刺得生疼,突然發現屋簷下,草堆旁,蹲著一尊尊雪人。馬大爺一陣納悶:“莫非是菩薩真的顯靈,保佑我們這些百姓?”就在這當口,雪人紛紛站了起來,發出嗶嗶剝剝的炸響聲。這下可把馬大爺驚呆了,他木人般地站著,看著雪人朝自己走來。

雪人走近了,老人昏花的眼睛透過斑駁晶瑩的冰層,看到了灰布軍裝。“啊,新四軍!”馬大爺大聲叫起來,急忙跑過去,一把握住戰士們凍僵了的大手。

原來,羅厚福帶領新四軍分割槽部隊執行緊急任務後路過馬家灣時,天色已晚,他怕大年三十攪了鄉親們的好夢,嚴令戰士們不得叫門進屋。

馬大爺看到戰士們臉上烏紫,凍得直抖,又心疼又好氣,連連責怪:“為什麼不叫門,為什麼不叫門啊?”戰士們聽了,樂得直笑:“大爺,這是紀律。”“紀律,也不能挨冷受凍啊!”馬大爺越說越氣:“不知老羅怎麼搞的?我找老羅算帳去。”

42、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43、宋慶齡申請加入共產黨臨終前實現夙願

新中國成立後,她作為國家領導人,在國際和國務活動中更顯示出了一個偉大女性的崇高風範,獲得普世尊敬。為了便於代表黨的統一戰線,為黨做更多的工作,她一直未能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病危中,她最後一次向黨中央鄭重提出入黨申請……

宋慶齡一生得到了很多頭銜和榮譽,但宋慶齡卻對中國共產黨黨員這個光榮稱號情有獨鍾,一生曾三次向組織提交入黨申請,而且在她病危中仍然不忘最後一次向中央提出入黨申請,這說明在她心目中,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這一稱號比任何頭銜和榮譽都要光榮都要重要。

不僅從宋慶齡入黨的次數,而且從她知道自己入黨後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她對黨員身份的渴望。宋慶齡1937年第一次申請入黨時,當聽到聯絡人對她說“你和共產黨員一樣”後,她表表現地特別高興,還要請聯絡員吃飯。就是在她病危中,當聽到中央已經批准自己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眼含熱淚。宋慶齡一向給人的感覺是堅毅和剛強,但當她聽說自己入黨後的眼淚說明了她流落出一生的感動,她一生為之奮鬥的就是要得到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這一稱號,因為這一稱號對她來說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

44、為修繕西花廳自我批評

有關部門趁周恩來外出,對西花廳舊房進行保護原建築物的修繕,把地面方磚改成地板,牆壁粉刷,柱子油漆了一下,還添了一些新的辦公和生活用具。

周恩來回京後指著房間裡的新添傢俱說:“把那些東西統統搬出去。否則,我不進去!”事後,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對我是最熟悉的吧!你們花那麼多的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眾中會產生什麼影響?……”

45、私事要花個人錢

1956年的一個星期天,周恩來到北京中國照相館照相,準備出國時送給外國元首,要照相館再多印幾張。照相館職工為了表達對周總理的愛戴,特意精心印製了4張12寸照片贈送總理。幾天後,周恩來讓工作人員前去結賬,要求照相館開兩張單子,一張是因工作需要的那些照片由公家付錢,另一張是總理自己留下的幾張照片連同照相館贈送的那4張,由總理個人付錢。

46、不許“估計”“大概”“差不多”

周恩來十分重視數字和百分比的準確性,不允許用“估計”“大概”“差不多”的字眼回答問題,更不允許不懂裝懂。對計劃專案,數字要詳細審查,親自筆算。有一次為了及時核實糧食定量,已經連續工作了17個小時的周恩來,一進臥室便戴起老花鏡聚精會神地計算起來。前去送藥的護士見此情景心疼地說:“像這樣具體的技術性工作,不好讓別的同志幫你做一下嗎?”周恩來嚴肅地說:“你說這是具體的技術性工作,怎麼能這麼看呢?這可不是小事,關係到億萬人民吃飯的問題。”

47、警衛西柏坡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了,中共中央決定儘快召開七屆二中全會。2月底,參加會議的同志陸續來到西柏坡。為了保證會議安全,周恩來找來負責大會警衛工作的方誌純彙報準備情況。他問:“如果出現最壞情況,你們能阻擊多久?”方誌純回答:“中央需要我們阻擊多久,我們便堅持多久!”周恩來看著他們,略帶批評的口氣說:“光有決心不夠,要有切實的措施和精確的計算。”他不僅想到敵人可能從地面上來,而且還想到如果來了空降部隊該怎麼辦。

48、病危中的吶喊

1975年,江青一夥又借幾十年前的“伍豪事件”向周恩來潑汙水。9月20日,北京305醫院做好了一切準備,周恩來將在這裡進行第四次大手術。他要身邊的工作人員找來一份材料,是他於1972年6月在中央批林整風彙報會上所作的關於國民黨造謠誣衊登載所謂“伍豪問題”的專題報告講話錄音稿。還讓鄧穎超將這個講話錄音整理成書面材料。手術前,周恩來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躺在手術架上強撐著病體,看了一遍稿子,用顫抖的手鄭重地簽上“周恩來”三個字,並註明“於進入手術室(前),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日”。在被推往手術室時,他突然用盡全身力氣大聲地說:“我是忠於黨忠於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這是周恩來對邪惡勢力的控訴,他簽署的是一份留存清白在人間的重要檔案。

49、陳雲的祕密

上世紀60年代,為回籠貨幣,國家實行高價商品政策。陳雲的妻子于若木花高價買了一床毛巾被,誰知第二天就降價了。花了冤枉錢,陳雲卻對妻子說:我是主管經濟的,這是國家的經濟機密,我怎麼可以在自己家裡講。

50、王樹聲大將為什麼幾次搬新家未遂?

建國後,王樹聲就任總軍械部部長,按照規定有關部門打算給他修建一套裝置齊全、裝修較好的住房。但王樹聲謝絕了。他堅持不建單獨小院、樓房,只建一般平房。這樣,他全家六口人,就居住在一幢狹窄低矮的平房裡。

總軍械部撤銷後,他到軍事科學院工作,組織上決定為他另覓地方,建造新居。開始,找的房址在玉淵潭附近,風景宜人。老將軍一眼看中,正待說定,忽然看見不遠處有幾處民房,即問礙不礙事。規劃人員說,如果要在這裡建房,就動員那幾戶人家搬遷。王樹聲思忖片刻,擺手說:“還是算了吧,憑什麼要攆人家老百姓!”

後來規劃人員在故宮筒子河畔找到一處明清時期古建宅院,當時無人居住,就請王樹聲過目。王樹聲覺得很不錯,便問“這麼好的地方,為什麼沒有人居住呢?”陪同人員說,這原是西藏某上層人物的住所,“文革”中搬走了,如果首長選中這個地方,把老房子拆改一下就行了。王樹聲一聽,連連搖頭說:“不妥,不妥,少數民族同志的住房不能佔,這是民族政策,他現在不住,以後還是會把他請回來的。再說這是古建築,破壞不得的,麻煩你們再選一處看看吧。”

又過了一陣子,規劃人員在北京飯店西邊找到一處無人居住的四合院。王樹聲一看比較滿意,但一問,這原是某民主黨派的辦公場所。王樹聲斷然說:“算啦,算啦,怎麼好占人家民主黨派的機關呢。”陪同人員說他們早被紅衛兵趕跑了。“那是胡鬧!”王樹聲眉頭一鎖道:“民主黨派關係到我黨的統一政策,我怎麼能占人家的房子呢,他們遲早會回來的。”

就這樣,王樹聲一家仍住在原來簡陋、低矮的平房裡,一住就是十幾年,直到他去世。

51、劉少奇勤於學習被稱為“劉九書櫃”

劉少奇從小就喜歡讀書,由於他在家裡排行老九,所以左鄰右舍都稱他“劉九書櫃”。

早年求學期間,曾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和莫斯科東方大學與劉少奇兩度同窗的蕭勁光回憶說:“到了東方大學後,少奇同志一心撲在學習和工作上,他幾乎沒有個人愛好,從不閒聊天,也不隨便上街。我們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時候,多是在學習俄文、閱讀《共產黨宣言》、思考著中國革命問題。”

從蘇聯回國後,儘管他長期鬥爭在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連天的烽火前線,對於讀書學習他一刻也不放鬆,他有句名言:“沒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年底,正值抗日戰爭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一次新四軍支隊司令張愛萍去看望劉少奇,當時已是深夜一點多鐘,他進屋一看,劉少奇正在微弱的燭光下專心致志地讀書,順眼望去,“書頁上畫了好些紅的藍的圈圈點點,有的上面還批了字”。

即便是病休期間,劉少奇也不放鬆學習讀書。有一次,劉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覺得這正是讀書的好機會,於是在從北京動身時,就把厚厚的幾本范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簡編》塞進了行李包。劉少奇對風景如畫的西子湖畔沒什麼興趣,整天在屋裡埋頭攻讀。他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時坐著讀書,可以一連幾個小時動也不動,進入一種陶醉、忘我的境界。休假結束時,幾大本的 《中國通史簡編》讀完了。以這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來讀書,是劉少奇終身堅持的一種生活狀態。

52、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請酒

1903年6月,剛滿17歲的董必武考取了秀才,獲得附學生員的資格。按照當時的規矩,獲得功名的人回來,鄉里鄉親要在東門放鞭炮迎接,還要送禮、請客,慶祝這件大喜事。

但董必武卻認為中了秀才“沒有什麼了不起”,他故意繞道回家,請父親向親友、鄰里說明一二,並堅決不收禮物,只是按照舊規做了一件新長袍和一頂新帽子。後來他仍穿著舊衣舊鞋,自己挑著行李長途跋涉,四處求學。樸實之品格,可見一斑。

53、毛澤東禁徇私:親戚排隊3天沒買到票

1949年8月,韶山解放了,毛澤東的堂弟毛澤連、表弟李雲鳳趁著秋收後的農閒,到中南海看望毛澤東,毛澤東興奮地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啊!”

暢談過後,毛澤東交代兩位遠道而來的弟弟:“你們在北京住上幾天,還是早點回湖南去。”並解釋說,“我當主席了,是革命的需要,要替人民辦事。我們是革命者,不能搞打虎親兄弟那一套,要為人民服務,為大多數人謀福利。”

閻長林派警衛戰士金武森送他們去前門東火車站買票坐火車。

當時火車站沒有預售票制度,只售當天車票。警衛們帶著毛澤連、李雲鳳到火車站排隊買票,誰知人太多了,連著兩天都沒買到。

當晚,閻長林把警衛班班長武象廷找來談話,叮囑他說:“武班長,明日你親自到火車站送他們,一定要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武象廷接受“政治任務”後,第二天天不亮,他就起了床,把兄弟倆叫上,然後一起頂著寒風,到達了前門東火車站。

儘管這次來得比前兩次都早,但售票處還是擠滿了旅客。他按順序排了半天隊,好不容易要到售票口了,只聽見“啪”的一聲,售票視窗關上了。

武象廷一下傻眼了,望著關掉的售票口,又氣又急。他走過去敲開了售票口的門,央求售票員說:“能不能售我兩張票,只兩張,有萬分緊急的事情!”還說了好多感謝的話。可售票員把臉一板,不高興地說:“沒票就是沒了,再說好話也不頂用。”

武象廷只好找到車站辦公室主任,把毛澤東兩位弟弟為回湖南老家連著三天都沒買到票的情況從頭到尾說了一遍,最後說:“實在是沒辦法,只好請你幫我買兩張車票。”主任聽後,滿口答應。

這項“政治任務”完成了,武象廷回到中南海後卻始終不敢把這件事如實告訴毛澤東。因為警衛員們都知道,毛澤東不允許親戚甚至身邊的工作人員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如果工作人員“走後門”,肯定要挨批評,並且還要寫檢討。

54、周總理的十條家訓

周恩來和鄧穎超1925年結婚,但膝下沒有親生子女,故此收養了三個乾女兒,所認的三個女兒(孫炳文之女孫維世、孫新世,弟弟周恩壽之女周秉德)都是父母和周恩來至親的朋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周恩來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家過去失去聯絡的一些親戚來找的多了,他們有的想託周恩來幫助辦一些事情,這讓周恩來很傷腦筋。同時,三個“女兒”在外面表現如何呢?在自己的親戚和相識的友人中,會不會有人利用自己的影響去謀取一些違背原則的個人私利?為此,周恩來提出,要給大家立個規矩,三個“女兒”都表示贊同。 周恩來說:“這個規矩不光是給你們的,也是給我們周家所有親戚朋友的,大家都得遵守,誰要不遵守你們也可幫我監督。”“你們每個人就抄一份放在身上,便於隨時提醒自己。以後我們周家的親戚朋友來了,也要發一份給他們。”

這十條家訓是:一、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我,只能在出差順路時來看看;二、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我代付伙食費;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許請客送禮;六、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七、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八、生活要艱苦樸素;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通過這十條家訓,周恩來對親屬提出了比他人更嚴格的要求,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周恩來的弟弟周恩壽在內務部供職時,周恩來特地向內務部部長曾山提出,要給周恩壽的幹部級別定低一點兒、工資向低標準靠。鄧穎超作為黨內元老定級為行政五級,本無可非議,但周恩來仍要壓低一級,按照六級的標準給鄧穎超。至於周恩來的侄輩周秉德、周秉健等人在他生前沒有額外沾上一點兒的“光”。對於孫維世、孫新世這對烈士的女兒,周恩來對她們雖然關愛有加,但也是嚴格要求,從不許她們有一點兒特殊。

多年以後,這位開國總理逝世,他的所有親屬,特別是鄧穎超都是嚴格遵守這十條家訓的。鄧穎超逝世後,有關報紙公佈了她生前所寫的一份遺囑,其中有兩條尤為引人注目:一、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來共住的,是全民所有,應交公使用,萬勿搞什麼故居和紀念館等。這是我和周恩來同志生前就反對的。二、對周恩來同志的親屬,侄兒女輩,要求黨組織和有關單位的領導和同志們,勿因周恩來同志的關係,或對周恩來同志的感情出發,而不去依據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給予照顧安排。這是周恩來同志生前一貫執行的。我也堅決支援的。此點對端正黨風,是非常必要的。我無任何親戚,唯一的一個遠房侄子,也很本分,從未以我的關係提任何要求和照顧。

55、毛主席7個月不吃肉識破炒青菜裡偷放的雞湯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曾48次下榻東湖賓館,主席詩意地稱這裡是“白雲黃鶴的地方”。那麼問題來了,在湖北停留期間,領導人每天吃什麼?

在世人看來,按主席的地位,每餐都應是美酒佳餚、山珍海味,十盤八碟是少不了的。其實,主席的生活十分儉樸。平時吃得最多的就是家常蔬菜。

1960年5月,主席到武漢時,隨行人員就特別囑咐“不要弄肉給主席吃。要不,主席會發脾氣的。”原來,當時國家面臨經濟困難,主席給自己訂下了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定量。在那些日子裡,主席有7個月不吃一塊豬肉,有時工作一天只吃一盤馬齒莧或菠菜之類。

有一次,廚師心裡實在過不得,靈機一動做了一道“素菜湯”。他先將母雞清燉,然後取出雞肉,再將雞湯裡的油汁過濾乾淨,最後將青菜下進湯裡。主席吃飯時似乎有所醒悟,便詢問菜湯裡怎麼有雞湯味,廚師只能敷衍說是多放了點味精。

毛主席還發明瞭一道“娃娃菜”,自己幾乎天天吃。所謂娃娃菜,其實就是蘿蔔苗的葉柄燒製而成,連農民都不吃,因為它清苦粗糙。主席說,“我就是愛吃它的苦味。”而且還把這道菜推薦上了國宴。

1960年,毛主席在武昌東湖客舍設國宴招待朝鮮客人,他向外賓介紹,“這道娃娃菜營養價值很高,中國皇帝也吃娃娃菜。蘿蔔在中藥書上有名位,叫地陽參,很補人哩……”

其實,主席說的“娃娃菜”,史料無從稽考,倒把在場的好多人逗笑了。後來,每次國宴,主席都沒有忘記娃娃菜。

56、朱德21年從未領過元帥的工資

1956年9月17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共產主義者應當是沒有私心的人。”這是朱德身居高位時嚴格律己的基本準則,更是他貫徹共產主義信仰的真實寫照。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他堅決不要元帥工資,直至他去世的21年間,從未領過元帥的工資。跟隨朱德多年的祕書郭仁後來回憶說:“委員長從來沒有拿過元帥的工資,委員長逝世後大家才知道這件事。”

在生活上,朱德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尤其是在擔任中央重要領導職務後,每頓飯也都是三菜一湯,三盤菜是兩素一葷。早上洗臉也捨不得多放水,朱德總是對服務人員說:“要注意節約,節約一滴水、一分錢。自來水不是自來的,不能浪費。有錢不能亂花,要支援國家建設。”

平時,朱德穿的都是舊衣服,破了補上補丁繼續穿。連床上的被褥和床單都是打著補丁用了二三十年的,子女們和工作人員要給他換新的時,他總會說:“衣服被子只要整齊乾淨就好,補補能穿能蓋,何必買新的?給國家節約一寸布也是好的。這比戰爭年代好多了,那時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

1959年,他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後,接見外賓較多,考慮到國際影響,工作人員準備為他做兩套新衣服,好在參加外事活動時穿,他就是不同意:“我的衣服不是很好嘛!把錢省下來可以支援國家建設嘛!”後來經過各方面人員的共同勸說和動員,他才勉強同意只做一套新衣服,並且堅持自己出錢。

三年困難時期,由於家裡來往的客人多,虧欠了50多斤糧食,工作人員想讓機關補上。雖然這是政策允許的,但朱德還是很堅決地拒絕了這個建議——他不願意享受特殊照顧,不願意讓國家多為他花一分錢。最後,朱德堅持和一家人吃菜糊糊,硬是用“以瓜菜代糧食”的辦法把虧欠的糧食全部補了回來。

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講過:我只有兩萬元存款,這筆錢不要動用,不要分給孩子們,作為我的黨費交給組織。他還曾對孫輩們說:“我是無產階級,我所用的東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後一律上交國家。我最珍貴的是屋裡那張毛主席像,可以留給你們;我讀過的書,你們可以拿去讀。”

晚年的朱德更加珍惜時間,每天睡眠時間很短,到了吃飯的時候,總得再三催促才能走出辦公室。他總是說:“我能做的事情就應該去做,這樣可以為毛主席分擔一些工作,年輕的同志也可以騰出手來做我做不了的事情。”

有一次,女兒朱敏勸他:“你是近90高齡的人了,這樣會吃不消的。”他認真地說:“人活著是為什麼?活著就是要工作,要革命!”有時孩子們也勸說:“爺爺,你要注意保重身體啊!”他總是說:“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啊!時間很寶貴。共產黨員要全心全意為無產階級服務, 生死不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57、周恩來:對數字不許說“大概”

周恩來一向以儒雅著稱,但他對工作卻非常嚴格。不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長們曾說過:這輩子有“兩怕”:怕主席的威嚴,怕總理的認真。

確實,周恩來對那些不負責任的人和事會予以嚴厲批評,尤其是對那些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部長們,要求更高,有時甚至會讓人下不了臺:“你簽了字,問你情況答不上來,那就是官僚主義!”

一次,周恩來主持國務院會議,各部委逐個彙報工作。其中,一位部長照著稿子一字一句地念著現成的材料,甚至不時還唸錯了。開始,周恩來雖然不滿,但還是剋制著,只是嚴肅地提醒說:看清了再念!但接下來,情況依然如故。“不對!”周恩來再也無法控制心中的火氣,且迅速說出了相應的準確數字予以糾正。

後來,周恩來對這位部長說:這些檔案送國務院時都是蓋過章的,說明已經你們審閱過,為什麼還要念錯?“這項工作是副部長主持,是辦公室主任籤的字。”那位部長忙解釋道。

“那麼,這裡的問題到底是制度不健全還是責任心不強?”“有制度問題!”周恩來先嚴厲批評,再放緩聲音:有些檔案質量很差,可也蓋了章送到我這裡。我批了退回去重寫。現在我宣佈一項明確規定:凡是向黨中央國務院送檔案,不能只以蓋章為準,要有部負責人、各委辦直屬局負責人簽字才能送。這樣,以後我在檔案上發現問題,部長簽字我找你部長,副部長簽字我找你副部長。你簽了字,問你情況答不上來,那就是官僚主義,就必須作檢討。

趙煒是周恩來、鄧穎超身邊工作時間最長的祕書,他對周總理務實工作的精神感受甚深。

1958年,全國掀起大鍊鋼鐵運動,周恩來需要隨時掌握全國鍊鋼的進度。在他的辦公室,豎著一塊大黑板,上面畫了表格,有全國鍊鋼的各種資料。那時在財經組工作的趙煒每天要在周恩來起床前將更新的資料寫在黑板上。一天,趙煒剛填好數字,周恩來迎面走了進來,指出上面有個資料不對。趙煒就迅速回到辦公室重新核對,結果發現數據沒錯。周恩來知道後立即說:哦,那是你對了,我記錯了。

周恩來就是這樣,近乎苛刻地對待每一個數據,“大概”“可能”“也許”這類詞是堅決不能說的。

58、聶榮臻力排萬難帶領科技大軍造出導彈原子彈

1960年8月,蘇聯停止了對我國的技術援助。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聶帥拍案而起,大聲疾呼:“我們被逼上梁山了,自己幹吧!”“蘇聯專家撤走了,我們還有自己的專家!”

兩個月後,我國將發射自己仿製的p-2導彈。聶帥親自到實驗基地主持發射試驗,他一下飛機,顧不得一身疲勞,徑直來到發射現場,向基地負責同志瞭解測試情況。

聶帥撫摸著彈體,深情莊嚴的叮嚀:“這是我國自己製造的一枚‘爭氣彈’,一定要嚴肅認真,不能有絲毫馬虎。只能搞好,不能搞壞。”

當火箭噴著火舌呼嘯而起後,聶帥和參試人員一起盡情鼓掌、歡呼。指揮所只是簡易房,能遮風擋雨但不防震、不防爆,要是發射出現意外,後果可不堪設想。可聶帥根本不顧自身安危,只關心著這枚導彈的發射程序。

1962年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但3月份的發射試驗卻失敗了。

聶帥心情沉重,卻鼓勵大家說:“科學試驗室允許失敗,關鍵是要從失敗中得到教訓。”

在那個風言風語的時代,有流言說要追查失敗的政治原因。聶帥聽到後,生氣地說:“科學實驗和打仗一樣,沒有常勝將軍。不允許失敗就是不講實事求是。”由於聶帥親自過問,力排“左”干擾,才避免了一場無端的政治追查。

聶帥在1956——1966這十年時間裡,帶領科技大軍攻堅關、排萬難,研製成功導彈、原子彈,為我國尖端技術和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人們稱聶榮臻是“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偉大奠基人。”

59、陳賡創辦軍事學院曾堵廁所逼著周恩來做批示

1952年6月,中央軍委把在朝鮮指揮作戰的志願軍代司令員陳賡調回國,任命他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

陳賡開始了艱難的辦學,然而擺在陳賡面前的是,一無校舍,二無教師,三無教材和裝置。

困難嚇不倒他,一個月後,陳賡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選定在哈爾濱建院。又過了一年零三個月,新中國第一所多軍種綜合性的軍事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正式成立。錢學森在參觀完哈軍工後說:“這麼短的時間辦起這樣一所完整的、綜合的軍事技術學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蹟。”

殊不知,陳賡為創造這一“奇蹟”,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

辦學最大的困難是師資力量缺乏。陳賡向著名專家求教,列出教授名單,想方設法從各地大學調人,並多次拿著名單請周恩來總理批示。

1952年11月5日,陳賡又找到周總理,周總理正在主持會議,陳賡就在門口等。會議中間周總理上廁所,剛從廁所出來,陳賡就遞上了報告。周總理說:“什麼事這麼急?連解手時間你都不放過。”陳賡說:“您不是讓我抓緊時間建哈軍工嗎?”總理開玩笑地說:“你真有辦法,找到廁所來要我辦公,這是你的一大發明。”周總理看完報告,立即作了批示。

陳賡以非凡之舉為哈軍工請來大批的優秀教授和專家學者,對他們非常關心。陳賡自己住小平房,而把學院一棟最好的樓房作為他們的宿舍,併為他們專門建了飯廳,請廚師為他們做飯。他還親自抓專家、教授的家屬就業、子女升學等問題。

對陳賡的做法,當時有個別老幹部不理解。對此,陳賡給予了嚴厲批評:“你們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徵,是革命的功臣。可他們十年寒窗苦熬出來,也不容易呀。現在我們國家的國防建設迫切需要科學技術知識,你們懂嗎?你們是老共產黨員,調你們到這裡來,是讓你們來發揚光榮傳統、來帶作風的,不是來攀比照顧的!”他接著說:“辦學校好比開飯館,飯館名聲怎麼樣,關鍵看大師傅手藝,教授就是掌勺的大師傅,學員是就餐者,我們幹部是端盤子的,為教員、學員服務。”

辦學不能沒有教學科研大樓,為了建樓,陳賡經常深入基建工地,遇有重大事情,隨即與基建辦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談解決。他不顧自己在戰爭年代留下的腿傷,多次爬上腳手架同工人交談,檢視工程質量。僅僅7個月時間,10萬平方米36棟教學科研大樓便拔地而起。

戰爭年代留下的傷痛、長期艱苦的生活和超負荷的工作使陳賡的身體每況愈下。醫生一再叮囑他少活動、多休息,可他卻不停地操勞奔波。1960年底,陳賡知道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愈發抓緊時間,想為黨多做些工作。他惦念自己親手創辦的哈軍工,提筆給院黨委常委寫信,提出自己對調整後的學院工作的建議。然而,哈軍工的師生怎麼也沒有想到,這竟是陳賡寫給他們的最後一封信,1961年3月,陳賡大將與世長辭。他逝世時,董必武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寫了一首輓聯:“從軍原是為人民,百戰勳勞總不矜……”

60、周恩來一個個給清潔員、廚師拜年

1963年歲末,周恩來、陳毅一行對阿爾巴尼亞進行為期九天的訪問。經過了民間活動、官方活動,加上阿方舉行的跨年晚會後,已經是除夕之夜的凌晨四點了。

總理的翻譯範承祚在四樓的辦公室裡整理好一天的翻譯檔案資料後,已經是凌晨四點四十分。他躡手躡腳地下樓,準備回到位於總理房間隔壁的他的臥室。

就在他儘可能放輕腳步怕吵著總理時,一聲無比親切熟悉的聲音傳來:“小范啊,怎麼還不休息啊,明早還有事呢。”

定睛一看,只見總理身披舊尼大褂,站在走廊盡頭和警衛員在談什麼事。他不理解總理為什麼說明早還有事,因為明天是大年七年級,而且經他翻譯的行程安排表上,明天上午是沒有活動的。但是小范也沒敢多問就回房了,累得合衣躺下,領帶都沒有解開就睡著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時,總理的換班警衛就把小范叫醒了,“快起來,總理等你呢。”一看錶,才早晨五點多,他想起凌晨總理說的“有事”,就趕忙爬 起。

來到大廳,看到已經穿戴整齊的周總理,神采奕奕,風度翩翩地從行宮的漢白玉臺階上拾級而下,完全看不出他已經連續參加了幾天的活動,而且很可能昨晚又是一夜沒閤眼。

金碧輝煌的大廳經早起的工作人員清掃收拾,已經又煥然一新,想象不出兩個小時前這裡剛辦過一場盛大的狂歡。此時大廳幾乎沒有任何人,顯得很安靜。

可就在總理剛走到了大廳裡,大廳的門竟突然打開了,湧進來幾十號阿爾巴尼亞行宮的工作人員。他們在一大清早做完打掃後,沒想到來自中國的總理也這麼早就起來了。

於是他們驚喜萬分地湧到總理的身邊,都想一睹周總理的風采。而總理似乎並不吃驚,他一個個地與這些清潔員、廚師、接待員、倉庫保管員等握手問好,給他們拜年。有拿著簸箕的清潔女工侷促地站在牆角,不好意思上前,總理也一併地上前握手,表示感謝。

這時,小范才明白總理說的“有事”原來是這麼回事。總理特意在大年七年級的早晨,在沒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況下,來給阿方的工作人員拜年。

遺憾的是,因為現場沒有任何中方和阿方的官員,也沒有中外記者,所以這溫馨的一幕,沒有留下任何圖片和報道,只是在這些工作人員的心裡,留下了永遠值得回憶的感動。

61、李先念借馬幫助老百姓娶老婆

1939年起,李先念率領部隊挺進豫鄂邊區,孤懸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李先念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從一件小事中可見到他是如何走近群眾的。

有一年冬天,本來是大喜的日子,但是大悟縣白果樹灣的一家老百姓卻犯了難。這天寒風凜冽,村裡的路面已被凍成“玻璃”,異常光滑,迎親的隊伍根本無法抬著花轎在上面行走,老百姓一時都犯了愁。

這件事情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村裡的軍隊士兵和老百姓聊得很熱,但是大家都一籌莫展。眼看迎親的時間就要到了,村裡的人只能乾焦急。

“就讓新娘親自走上門咯。”士兵們和老百姓開起了玩笑。顯然,這是“不合禮數”的,農民們雖然平時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講究,但真要到了這種重要的節日他們可不敢有半點馬虎,畢竟這是“面子和裡子的問題”。

不經意間,這個笑話傳到了李先念的耳朵裡,他馬上脫口而出:“這有什麼難,就騎我的馬,風風光光多氣派,就這麼辦!”

當時村裡只有李先念擁有一匹棗紅馬,這是組織專門配備給首長的戰馬,村民們和士兵們想都不敢想去碰首長的馬,但是李先念一再堅持:“我們打仗不就是為了老百姓嗎!”

當士兵把這個訊息告訴迎親的老百姓時,大家都樂得合不攏嘴,禁不住感嘆道:“這樣的首長打心眼裡為老百姓,不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一心想著為老百姓解決問題,就連這樣的小事也替老百姓著想。”

62、要像“苦瓜”一樣做人

鮑先志是在"苦海"裡泡大的。1歲喪母,5歲喪父,由叔祖父收養;15歲投身革命,19歲參加紅軍,與我軍著名將領、被認為是電視劇《亮劍》李雲龍原型王近山和開國上將陳錫聯義結金蘭,且為兄長。

鮑先志對家屬子女要求非常嚴格,他常常教育子女要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子女結婚,鮑先志只給100元錢。組織上給他配的專車,家人誰也不準用。但鮑先志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卻總是關懷備至。在得知家中的炊事員得了肝炎後,鮑先志親自與其談心、聯絡醫療單位,並拿出500元貼補醫用,這在當時不是一個筆小數目。不僅如此,他還親自將小夥子送上火車,囑咐他安心治療。

鮑先志經常給子女講,做人要像"苦瓜"一樣,苦瓜無論和什麼菜一起炒,只有苦瓜苦,而其它菜不但不苦反而更香。其子女都把"苦瓜"精神作為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並且講給兒孫,使之成為鮑家的"傳世家訓"。

63、開國上將陳再道“被改姓”不改回

陳再道,本姓程。小時候,因聽長輩謬傳"九李十三陳,都是一家人"可以不分姓氏,他信以為真。加之麻城方言中"程"、"陳"讀音不分,參軍時被人筆誤為陳姓,由此沿用不改。紅軍時期,有老鄉發現這個錯誤,勸他改過來。他根本就不想在宗族姓氏等小事上花心思,說:"姓什麼還不是要提著腦袋幹革命?"到了晚年,有人和他調侃說:"你的大號搞錯了,錯的好哦,這樣閻王找不到你本人,你就要多活百兒八十歲了!"將軍道:"麼能那樣緊活,能活過八十就心滿意足了。再多活就是白吃人民的糧食,白花國家的錢!"。

64、何耀榜司令為戰鬥拒絕高位截肢保守治療

何耀榜同志是鄂東軍區的副司令員,身負重傷,特別是雙腳感染潰爛,如不及時治療,將會危及生命。

10月13日,六縱衛生部人員看了何司令的傷情後,頓時一個個嚴肅起來,霎時間,大家都沉默不語,空氣彷彿凝固了。良久,還是所長王子豐首先打破沉靜,緩緩堅決地說:"事不宜遲,必須立即施行高位截肢手術"。何司令從同志們的表情上已經看出自己的病情不尋常,但一想到今後的戰鬥,沒有腿,可怎麼辦?於是以探詢的口氣說:"能否不截肢,保守治療?""只有截肢,且只有在膝蓋上部截肢,治療才有把握。"醫生們耐心解釋著,他們多麼理解司令此時此刻的心情呀,對於一個馳騁沙場,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戰將來說,有什麼比一雙健全的腳重要呢?可眼下何司令的傷情太嚴重了,不截不行啊!

"要截肢,必須在膝蓋以下。"何司令以不容置辯的口氣說。"你們講的道理我懂,不過,鋸掉膝蓋以後,我連馬都不能騎,還怎麼指揮打仗呢?同志,請想想辦法吧,倘若手術真的失敗了,我毫無怨言!"這是多麼高尚的精神,多麼偉大的人格啊!

65、王新亭將軍的家規

1963年的一天,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上將王新亭同志,偕同夫人田維新到北京飯店參加一個為外國軍事代表團舉行的招待會。

當王新亭夫婦談笑風生地和大家握手的時候,一個青年軍官走到田維新面前舉手敬禮:“媽媽,您好!”人們同時一驚。

大家不約而同地看看那年輕軍官和田維新同志,又不無疑惑地望望王新亭將軍。其中的一個負責同志正要開口詢問王副總長,王新亭將軍右手一揮,笑著說:“進去吧,時候到了。”

人們疑惑不解,似乎在問:“王嶽生的父親不是總參的參謀王進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王新亭和田維新有6個孩子,其中就有5個參了軍,為了叫他們丟掉高幹子弟這根柺杖和大紅傘,經受一個普通戰士應有的鍛鍊,還是在大兒參軍之前王將軍就和田維新商量立了一條家規——“子女從軍紀律”:孩子入伍填表時,在直系親屬一欄中只准寫:“父親,王進,總參謀部參謀”,入伍後不許透漏父母親真實姓名和職務,否則就是違反紀律、破壞家規。

以後,他們的5個孩子先後在南京、北京、二炮等部隊服役,個個都嚴守了這條家規,因此和他們一道共事多年的戰友,誰也不知道他們就是王新亭將軍的子女。

66、不為一臺照相機搞特殊

1954年,董必武率領黨政代表團去東歐訪問。臨行時,他15歲的兒子對隨行的工作人員說想要一臺照相機。這位同志出國後和使館的同事聊天時順便提到了這件事,使館的同事當真給買了一臺。回國後,董必武見孩子擺弄照相機才知道這件事,並叫祕書立即帶上照相機和相當於照相機市價的錢款到外交部去作檢討,請外交部決定留照相機還是留錢款。外交部的同志深知老董的脾氣,知道他一貫公私分明,就留下了照相機。

67、劉華清力勸弟弟在家種田

在劉華清將軍的故鄉湖北大悟縣呂王鎮劉家院子,還有他的一個親弟弟劉梅清在家務農。據78歲高齡的陳文清老人回憶說,家人每次去看望劉華清,他總會給家人一點路費,但絕不多給錢。有時,家人和他談及安排工作、找關係、要錢之類的話題時,將軍總會很不高興,且絕不會辦理。

有一年,老縣長黃世鵬和劉梅清拉家常,說:“你家老三當這麼大的幹部,你怎麼還在家種田?”劉梅清說,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時,劉華清回家吃了頓午飯,這是他投身革命後第一次還鄉。臨走時,劉梅清想跟三哥一起走。劉華清說,“弟兄四個,就你身體最好,希望你在家把田種好。你留在村裡有田種,有活幹, 不是很好嗎?”就因為這句話,劉梅清守著老屋當農民。後來,劉梅清為自己的事去找哥哥,都被拒絕,便當了一輩子農民。

黃世鵬說,劉華清做事很講原則,他沒有因為“虧待”弟弟而照顧子侄輩,劉梅清的一個兒子還是因為參軍轉業,才得以到國稅系統工作。

68、葉挺將軍寧肯餓肚子也不吃嗟來之食

皖南事變後,葉挺同志被蔣介石羈囚於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在地——恩施。

葉挺同志囚居恩施期間,國民黨反動派軟硬兼施。一面戒備森嚴,如臨大敵,派特務以“勤務兵”名義進行監視;一面不斷指示達官要人,前來遊說勸降。葉挺同志大義凜然,予以痛斥:“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是時,國民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主席陳誠為了“軟化”葉挺同志,曾親以“老同學”之名,饋送奇缺之物,葉挺同志皆拒之不受。

陳誠沒辦法,只能來硬的,從生活上折磨葉挺同志,日給兩餐,且為發黴之包穀與糙米。郊區雜草叢生,蚊蟲成陣,連破舊蚊帳也不給予,迫使葉挺同志只好“赤膊抗蚊瘧,睜眼等天明”(葉挺同志在恩施所賦詩句)。但葉挺同志始終不為所屈,常以“寧肯餓肚子,也不吃嗟來之食”自勵。在艱苦環境中,他帶領獨生女開荒種地,飼養豬、兔、雞、鴨,以己之汗水改善生活,沒有為五斗米而折斷自己硬朗郎的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也沒有趨炎附勢,而是抬頭挺胸做一個真正的人。

69、不做“紅牆裡的貴族

有一天,劉伯承帶著子女去參觀中山陵,到了那裡才知道園區因故不能接待參觀者。劉伯承正準備返回時,中山陵的負責幹部趕來邀請他們進入參觀,但他一口回絕。回家的路上,劉伯承對子女說:“爸爸雖然是個高階幹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員一樣,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因此也應該按規定辦事,不能搞特殊化。”

劉伯承還對子女下農村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十分支援。他經常說,“幹部子弟生活優裕,如果長期脫離群眾,將會養成資產階級意識。”

1964年,劉伯承的小女兒劉彌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學院讀書,適逢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農村開展,大學生需到農村參加8個月的“社教”活動。劉伯承知道後非常支援劉彌群參加,並語重心長地對她說:“下農村是好事,不要讓人說我們是‘紅牆裡的貴族’。”

70、王必成將軍下部隊的“罷宴風波”

王必成將軍作戰機智勇敢,帶兵號令如山,令敵聞風喪膽。抗戰時期,所部新四軍一支隊二團,被江南百姓稱為"老虎團",他本人被稱為"王老虎"。解放戰爭時期,率華野六縱在孟良崮全殲蔣介石"王牌御林軍"整編七十四師,擊斃敵名將張靈甫,聞名全軍。和平時期,本色不變,以對黨的事業的赤誠忠實,對工作的勤懇紮實,對戰友的忠厚朴實,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一個鐵骨柔情的英雄形象。

王必成將軍吃飯喜歡一人獨餐,一桌一椅,一碗乾飯,兩碟小菜。很少與家人共餐,幾十年如一日。他下部隊視察,凡擺酒宴的,均嚴詞拒絕。直到宴席撤去,他才上席;宴不撤,決不上席。他下部隊經常會上演"罷宴風波"。從不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作出的決定,言必信,行必果。

71、劉華清上將為何兩次“走後門”

劉華清上將被譽為中國的“現代海軍之父”和“中國航母之父”,他身為高階領導幹部,居然也曾找人“走後門”。

一次是找國務院副總理。他的家鄉在湖北省大悟縣,這次“走後門”就是為家鄉說話。國家計劃修京珠高速公路時,地方希望高速路過大悟,以帶動老區經濟發展。劉華清認為這個想法十分合理,也符合國家有關扶助老區發展的政策,於是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寫信反映情況,他這次“走後門”如願以償,給家鄉人民送了一個“大禮包”。

還有一次是找中央有關部門。這次“走後門”還是為家鄉說話。大悟縣磷礦資源豐富,1983年,大悟縣向省裡和中央建議建磷銨廠,並將這個意圖向劉華清彙報。劉華清覺得建議很合理,於是向中央有關部門建議,後來國家計委派人到現場調查研究,批准了這個專案,這次“走後門”,他又一舉成功,給家鄉人民送了一個“聚寶盆”。

心繫革命老區,不忘家鄉父老,這就是劉華清的赤子情懷、平民本色。

72、宛希先堅決跟著毛委員幹革命

秋收起義部隊在萍鄉蘆溪遭遇敵人的包圍,盧德銘在突圍戰中不幸壯烈犧牲,部隊減員較大。1927年9月29日,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時,起義部隊剩下不到1000人,又因總指揮的不幸犧牲,餘灑度等人不斷散佈流言蜚語,隊伍裡籠罩著失敗主義的悲觀情緒,部分幹部士兵徘徊動搖,有的開小差,有的想回家。起義部隊再次面臨分崩離析的險境。這時,宛希先果敢地站出來,協助毛澤東瞭解和分析部隊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好士兵特別是幹部的思想工作,保持部隊穩定。

在毛澤東主持的前委會上,宛希先和其他前委圍坐在毛澤東身旁,熱烈討論了三灣改編的許多問題。會議確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實行軍隊內的民主制度,建立新型的官兵關係。第二天,三灣村前,毛澤東向全體官兵宣佈了前委的決定,然後宣佈"願留則留、願走則走",回家的每人發五塊錢路費。毛澤東的話剛剛講完,宛希先第一個站到毛委員身邊,帶頭舉起右臂,高呼"堅決跟著毛委員幹革命"等口號。在宛希先的鼓動下,一大批戰士爭先恐後地站到前面,願意跟著毛委員,"堅決革命到底"的口號此起彼伏。在這種氣氛感染下,一些想回家的戰士也紛紛表示願意留下,只有少數人離開了部隊。30多年後,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感慨地說:"宛希先是革命的追隨者。"

73、官兵要有鹽同鹹

1928年冬,賀龍率領紅二方面軍某部來到湘鄂邊的高山峻嶺之中,冰天雪地,寒風刺骨。賀龍和戰士們一樣,一身單衣,一雙草鞋,幾天吃不到一粒鹽,喝不上一口稀粥。有一次,炊事員想方設法弄到手指尖大一點鹽巴,給賀龍專門炒了一碗有鹽的辣椒。賀龍嚐了一口,知道是炊事員專給他做的,便將那碗辣椒倒進大鍋裡。炊事員上前阻擋,賀龍笑著說:“我們官兵一樣,有鹽同鹹嘛!”

74、李先念下連隊檢查工作自稱是通訊員

1943年的一天,新四軍第五師師長李先念到43團一連去檢查工作,正巧趕上連裡開飯。為了不打擾戰士們,他就徑直走進火房,要求炊事員給點飯吃。也是湊巧,這個炊事員是個剛入伍的新兵,還沒有見過李師長的面,而站在面前的這個人風塵樸樸,洗得發白的灰軍裝上還打著幾個補釘,於是就問他是那個連的,李師長嘿嘿一笑說:“我是通訊員。”

這個炊事員一聽就火了:“通訊員只能到營部去吃,連這個規矩都不懂?去,去,我這裡是按人派的飯。”

“糟!遇上鐵面包公,看來要餓肚子了。”李師長心裡這麼想,卻並不生氣,反倒笑著說:“你這個規矩自然是要遵守的,可營部的飯吃光了。哎,下不為例,少給點吃的可不可以?”

炊事員見此真是感到為難,正搓著兩手不知如何是好,李師長的警衛員林喜來找來了:“哎呀,師……”又是巧得很,這個炊事員與林喜來是同鄉,不等他下面的話說出來就忙迎上去說;“是喜來!你來辦麼事?”

林喜來對師長歉意地一笑說:“我來護送首長。”

“首長?哪個首長?”

“李師長唄!”

這個炊事員一聽可大吃一驚,呆呆地望著李師長。林喜來也是一驚:“怎麼,你還不認識……”

李師長忙打斷他的話,哈哈大笑:“小林呀,你這位老鄉好狠囉!硬是不給我飯吃。”

李師長的說笑聲驚動了連裡的幹部戰士,大家呼喊著“師長”擁進了伙房。“好狠”的炊事員這才如夢初醒,忙擦擦頭上的汗向師長賠禮道歉。李師長親切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執行規章制度就是要‘心狠’,就是要堅決嘛。好,好!看來我這個通訊員還不如你呀!”

75、5位戰士渡烏江

1935年元旦,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長耿飈化裝到烏江江邊偵察,他剛剛接到強渡烏江的任務。

烏江素以天險著稱,為遵義的天然屏障。江面寬約250米,深不可測。水流湍急,水溫僅有 10度,對岸敵人密佈崗哨,工事堅固。這麼寬的江面,如沒有渡河工具,渡過幾乎不可能。二師立即趕製竹筏,同時挑選出習於水性的18個戰士,準備派他們游水過江,以擾亂敵人的警戒,掩護後續部隊強渡。

第二天9時左右,18人中的8個勇士,每人各備駁殼槍一支,奮然躍入江中,帶著架設懸橋的繩索,向對岸游去。江寬水急,人雖遊至對岸,可繩索怎麼也拉不過江。只得以竹筏強渡,竹筏至中流時被敵擊沉,強渡無功而返。當夜,又組織第二次強渡,將單層竹筏改為雙層竹筏。4只竹筏同時強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邊。三連連長毛正華的第二筏劃至江中後也沒有了訊息。

第二天,強渡繼續進行,當竹筏劃至中流,只見從敵人工事下的石崖裡,跳出幾個人來,向著敵人一陣猛烈掃射,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落荒而逃,我們的竹筏這才順利地登了岸。這些接應的人是誰呢?

原來,毛連長於2日晚偷渡時,率戰鬥員4人登第二筏,這個竹筏不知怎樣竟然靠了彼岸。在他們登了岸後,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卻都不見來人。這種情況下,5位戰士只能圍坐在一堆,在烏江邊石崖下過了一夜。

第一批強渡的十幾個戰士與毛連長等會合了,在佔領了敵軍的崗哨陣地後,繼續向敵人仰攻,接連幾個手榴彈,在輕機槍掩護下,刺刀用上去了,敵人陣地被徹底奪取了,一個排死傷過半,其餘的倉皇逃竄。因此,天險的烏江,就這樣的被突破了。

76、6只木船過金沙

當紅軍到達金沙江畔後,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兵分三路搶渡金沙江:一路以一軍團為左縱隊,以龍街渡為渡江方向;二路以三軍團為右縱隊,以洪門渡為渡江方向;三路以軍委縱隊和五軍團為中央縱隊,以皎平渡為渡江方向。三路人馬均以最強的急行軍速度,趕往各自的渡口。一軍團和三軍團各自趕到龍街渡和洪門渡,都因沒有渡河工具,而被阻在金沙江畔。

這樣,紅軍全軍的目光一下都集中到皎平渡的中央縱隊身上。

劉伯承率領中央縱隊幹部團三營化裝成國民黨軍,乘守敵疏於防備的情況下,弄到了兩隻船,當即就把一排人送過江。過江後才知道,川軍在皎平渡並沒嚴加設防,僅有一個收稅哨卡。當紅軍戰士衝進哨卡時,從酣睡中驚醒的川軍官兵還以為是神兵天降。紅軍戰士很快就找到川軍的4只船,連同原先的兩隻船,現在已經有了6只船。

不久,紅軍千軍萬馬靠著這6只木船渡過天險金沙江。

當時是如何迅速而有序地過江的呢?陳雲曾回憶說:“一切渡河部隊均須聽命於渡河司令部。每船有號碼。船內規定所載人數及擔數,並標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時幾人上船,只得一路縱隊上船。每船除船伕外,尚有一司令員,船中秩序必須聽命於這個司令員。”紅軍的組織能力,除表現於組織秩序外,還與極好地組織船伕密切相關。船伕第一天只有18人,後來增加至27人。工人之所以能增加,由於紅軍渡河司令部除派黨的幹部進行宣傳工作外,並優給工資。當時每天日夜工資大洋5元。工人“日夜進食六次,每次殺豬。而共黨指揮渡河之人員,則每餐之蔬菜只吃青豆”。渡河以後,除工資外,各給船伕大洋30元,因此船伕對紅軍頗有好感,很多人因此參加了紅軍。

77、在休整中擴軍

紅一軍團突破敵人封鎖線後,來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這裡休整了一天。

這裡是當時粵漢鐵路的必經之地,鐵路剛剛在這裡開工,聚有許多來此打工的湖南農民。他們住的是用松樹搭成的窩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他們來此是因為家鄉遭受天災,原指望來此掙點工錢回去養家餬口,可工頭卻從來不發工資,遇有生災害病,工人們飽受煎熬,一些體質虛弱的人,已經奄奄一息。

紅軍看到這批湖南農民,立即救濟他們,給他們發放穀米和豬肉,併發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還給他們發了路費。在紅軍的感召下,工人們三五成群地來到部隊,紛紛要求參加革命隊伍。一些年紀大的工人為不能參加紅軍而嘆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參加紅軍,跟著你們一道走。”他們說:“我活到這樣大的年紀,從沒有看到這樣好的隊伍,從沒有看到這樣真正為老百姓謀利益的隊伍,你們一定要成功啊!”

對於參加紅軍的新戰士,紅軍將士都親切和藹地招待他們。一大群衣衫襤褸的工人,一下子就成為穿上軍裝的新戰士了。

第二天,部隊繼續前進,隊伍人數增加了數百人。

78、坐筐過繩橋會師

1935年6月14日,中央紅軍一部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達維鎮會師。紅三軍團擔負中央交予的維護交通、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任務。彭德懷親自率領十一團來到維古村。

這是個依傍高山、面臨大河的村莊。河上的橋已被敵人破壞,隔河而望,紅四方面軍的隊伍正向這邊走來。雙方雖是面貌可辨,可使盡力氣喊話,對方仍是聽不清楚。急中生智,他們互擲石頭,在石頭上纏上字條,相約在這裡架設懸橋。聽說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橋,彭德懷又來到以念。這裡的繩橋也受到破壞,上下兩條繩,只剩一條,河的對面就是紅四方面軍,雙方仍然沿用維古的方法,向對岸擲石頭。

十餘分鐘以後,接到這樣的一個字條:“我是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之一部到達了”,“我們是三軍團之一部,在此迎接你們。”雖然取得了聯絡,但雙方依然不能講話,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著。

就在為難之際,紅軍戰士在河岸的樹林中找到了。於是四方面軍的一個戰士坐在筐子裡將筐子拴在繩子上,從河對岸慢慢地蕩過來了。接下來便是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個又一個地渡過來。雙方終於會師成功。

兩天後,維古的懸橋經紅軍一方面軍 與四方面軍共同努力,終於架設成功了。

79、紅軍女戰士“接受檢查”

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翻越岷山,到達甘肅宕昌哈達鋪。

部隊進入宿營地之後,所有小販都向紅軍部隊圍攏過來。為避免買賣擁擠,各部紅軍戰士都只派出採買員去購買東西,而且買賣用現大洋。群眾覺得紅軍說話和氣,買賣又公平,這樣多的人馬一點不嘈雜,都感到有點驚奇。

在這裡更有意思的是幾位漢族、回族農婦對於紅軍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戰士產生了興趣,她們覺得這些女戰士言語行動明明是女子,但細看她們穿著戎裝、麻鞋,又纏上綁腿,配著手槍,雄赳赳地又引起她們懷疑。於是幾個農婦格外親熱地拉著一個女同志向他們家裡跑,因為她們對女戰士是男是女還抱一點懷疑態度,所以向女戰士“實行檢查”。紅軍女戰士當時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譁然一笑,然而那些“執行檢查”的農婦們則更進一步“親熱”,請那些紅色女戰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來了都請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請女客)。女同志不僅被請上炕,而且被農婦請吃了晚飯。

一般的戰士們雖然沒有農婦請吃晚飯,但各個伙食單位都買到了羊肉和白麵、鹽、油,與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數月不嘗鹽油之味的情形比較起來,簡直就像“困於囚籠之鳥兒,一旦逃脫而翱翔空中一樣”。

紅軍經過短暫的休整,由此繼續向陝北行進,由於宣傳北上抗日的主張,由於秋毫無犯的紀律,沿途都受到群眾的歡迎。

80、中國共產黨第一份公開出版的政治機關報

黨的二大結束後不久,中共中央於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創辦了《嚮導》週報,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份公開出版的政治機關報。《嚮導》週報的首任主編是蔡和森,1925年蔡和森赴莫斯科後,由彭述之接任主編,最後八期的主編則是瞿秋白。大革命失敗後,《嚮導》週報於1927年7月18日停刊,共計發行了201期。《嚮導》週報在當時的發行量非常可觀,初期發行量約3000份,到1926年4月時已增長到2.9萬份。《嚮導》週報旗幟鮮明地宣傳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1925年黨的四大通過的《對於宣傳工作之議決案》對《嚮導》週報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在全國已取得“輿論的指導地位”,這份檔案還要求《嚮導》週報今後在宣傳黨的政策時“解釋當力求詳細,文字當力求淺顯”。《嚮導》週報刊登了不少宣傳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文章,其中不乏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樣的名作。

81、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史

1925年10月蔡和森赴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1925年底至1926年初,他受邀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共旅莫支部作了題為“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發展”的報告,後來由向警予等根據其筆記加以整理後在黨內流行,這是中共的第一部黨史。按蔡和森本人的總結,這部黨史“說明了黨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及黨的歷史使命和黨初期的工作”,“說明黨的政治狀況、勞動運動的發展及黨內部的政治生活狀況及一般的政治狀況”,“說明黨如何由小團體而形成大的政黨”。這部黨史開篇指出:“我們都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以我們絕對不會把一個政黨的產生當作是腦筋中幻想出來的或是幾個學者塑造出來的。一個政黨的發生,必有其階級的、政治的、經濟的背景的。”由此可見,蔡和森是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黨史研究的,蔡和森不是就黨史說黨史,而是將其放置在中國近代歷史的框架中予以觀察分析,體現了他的理論追求與廣闊視野。

82、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

黨的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但黨的第一個章程是在1922年召開的二大通過的。二大通過的黨章共有六個部分,分別為黨員、組織、會議、紀律、經費、附則。二大黨章將紀律單列一章,下有九款條文,佔整個黨章29款條文的三分之一多,可見黨在成立初期即很重視以紀律約束黨員行為。二大黨章規定“全國大會及中央執行委員會之議決,本黨黨員皆須絕對服從之”,又開列了八種開除黨員的情形,包括“言論行動有違背本黨宣言章程及大會各執行委員會之議決案”“無故聯續二次不到會”“無故聯續四個星期不為本黨服務”“洩露本黨祕密”等。

83、中國共產黨第一批制式黨旗

中共黨旗長期沒有統一樣式。今天我們參觀位於武漢的中共五大會址時,可以看到會堂正中懸掛著馬克思、列寧、孫中山的畫像,畫像右方懸掛中共黨旗,這面黨旗以紅色為底色,正中以黃色寫著c.c.p三個字母,這是中國共產黨的英文縮寫。194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共黨旗式樣,長寬為三與二之比,左角上有斧頭鐮刀,無五角星”,會議還委託中央辦公廳製作一批標準的黨旗分發給各主要機關懸掛,這是中共第一批制式黨旗。1945年在延安楊家嶺召開了七大,會場上懸掛的黨旗左角上是錘頭鐮刀,與今天我們見到的黨旗基本相同。黨旗是黨的象徵和標誌,十六大黨章增加了對黨徽黨旗的規定,並單列為一章,這一做法沿用至今,十八大黨章明確規定“黨的各級組織和每一個黨員都要維護黨徽黨旗的尊嚴。要按照規定製作和使用黨徽黨旗。”

84、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校

1922年9月,中共領導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取得了勝利,這是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鬥爭。在1922年9月至1925年8月這三年時間中,安源這個位於贛西萍鄉的煤礦小鎮一躍成為“中國的小莫斯科”。安源黨校是中共第一個黨校,它於1924年12月開學。開辦初期由安源的黨組織與團組織各派30人進入黨校學習,劉少奇、汪澤楷等曾在黨校授課,學習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原理、俄國共產黨史、國際青年運動等,黨的四大後又重點學習了四大通過的各項決議。安源黨校的優秀畢業生還曾被派去蘇聯繼續深造。安源黨校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對日後黨校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85、王巨集坤將軍覺得自己不行

王巨集坤上將系王樹聲大將堂弟。從容大度,打起仗來足智多謀。他從小沒進過學堂,紅四方軍長征到達延安後,他為了能學文化,先後兩次求毛澤東為他寫介紹信深造,主席也先後兩次親自為他向紅軍大學和中央黨校寫推薦信。在中央黨校,他學到了很多終身受益的東西,文化水平和理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他越學越知自已的不足。

1937年,中央擬定他去鄂豫邊組建新四軍五師,由他任師長。他對自己進行全面分析,感到自己文化水平還是很低,要獨立負責一個地區的工作實在困難。他向康生提出,還是回一二九師當三八五旅旅長好,不能讓自已影響了革命工作。並求康生向主席求情。幾天後,王巨集坤接到中央通知,毛主席批准他的要求,另派李先念去了鄂豫邊組建新四軍五師。

1950年4月,王巨集坤接到命令,調他任海軍副司令員,一下子提了一大格,而且要他速到北京任職。王巨集坤發呆了:海軍是新兵種,高科技、現代化裝備的部隊,指揮官的水平要求高,自己的水平能勝任嗎?他求李先念向毛主席申請降級,李先念勸他還是去上任, 不要讓主席為這點小事操心,邊學邊幹,能勝任的。王巨集坤去北京上任後,又暗中讓人向毛主席提出,他當不好海軍副司令,下基層幹什麼都行。毛主席在一個有王巨集坤在場的會上特意說:“不少同志覺得適應不了革命需要,難以勝任工作,我就不明白,難道這些人還不想法建設好自己的國家,建設好軍隊,讓帝國主義及蔣介石來笑話我們無用嗎?邊學邊幹,幹要幹好,任何人不是萬能的,都是幹中學來的。”主席的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王巨集坤聽了很受教育,這之後他才安心在海軍工作,深入鑽研,為新中國的海軍初創立下了汗馬功勞。

黨史故事100講心得體會篇2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風風雨雨間走過了90年,從開始的步履蹣跚到現在的帶領中國全國人民建設民族富強團結的國家而奮鬥。黨慢慢的成熟了,雖然在年輕的時候犯過一些錯誤,經過時間長河的洗滌,淘出真理,去除弊病。在中國共產黨的90華誕到來之時,寫下這篇文章。歌頌我們偉大的祖國偉大的黨,堅定自己的共產主義信念。使得自己的思想更加的成熟,做事更加的穩健。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是學習黨史的過程,1921年到1949年一年,在風雨飄搖中的中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那段辛酸的奮鬥史。到現在中國不斷的發展,雖然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中國的發展進步,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到現在,一直是中國發展的領路人。這些都是一個大學生應該知道的常識。再次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史,使得我有新的想法。

目前,社會上會有這樣的聲音,說中國共產黨很黑。這樣的論調太以偏概全,對於剛入黨的同志,可能思想還不夠篤定,對於黨內發生的一些事情,認識還不夠深刻。黨記憶體 在的腐敗的想象,並不能一棒子打死說共產黨是貪汙腐敗的,你這樣會冤死了那些兢兢業業在為祖國的進步,民族的復興奉獻的共產黨同志。從共產黨的黨史來看,也存在著蠹蟲搞得黨內烏煙瘴氣,但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變,黨的三大作風不變。而且國家黨政機關也在重視黨內的問題,每年被雙關的黨員,被逮捕判刑的官員就是在向社會發聲 說:我們黨在發展,在不斷的自我完善。我總是翻出我入黨時候的那句話,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因為這裡有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依舊要大聲的說出,我為成為一名共產黨員而驕傲。黨需要我時,我一定要站出來。

每次有這樣的學習經歷,都是心靈的一次淨化,塵世嘈雜不堪,唯有心田寧靜如水才能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保持一份純真。才能燃燒盡自己的力量為事業奮鬥。為黨業盡力。

黨史故事100講心得體會篇3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通過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很有收穫。

今年是建黨100週年,黨的建立、黨的發展,離不開革命前輩在硝煙中前仆後繼,離不開無數英雄為祖國解放而奮不顧身,曾經的苦難造就了今天的偉業,讓人心潮澎湃,讓人無比光榮和自豪。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中國人民建立起富強民主的新中國,到今天有了建設和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好局面,100年的風雨歷程充滿艱辛和坎坷。我黨在歷經戰火洗禮和歷史考驗中發展壯大,其過程凝聚著無數革命領導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曆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性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我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公安機關要充分認識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深刻認識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推動各項事業新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堅定信仰信念、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推進自我革命、持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幹部民警能力素質、鍛造四個鐵一般過硬隊伍的必然要求。要以史為鏡、以史明志,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巨集大的未來貫通起來,增強歷史自覺,把牢正確方向,強化政治擔當,全力開創工作新局面。

我們要落實到五個聚焦,牢牢把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環節。一要聚焦政治能力提高。在學好黨史中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二要聚焦黨員領導幹部。黨員領導幹部要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突出政治功能作用,強化組織發動作用。三要聚焦從嚴管黨治警。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慎獨慎初慎微慎友,深刻汲取反面典型案件教訓,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經濟上的清白人、作風上的正派人。四要聚焦作風問題整治。要發揚務實作風抓好黨史學習教育,大力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三牛精神,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全所樹立靠作風吃飯、拿實績說話的良好氛圍。五要聚焦公安工作實際,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從群眾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決的小事做起,把群眾點點滴滴的小感激,彙集成對公安機關的大感情。

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我將以實際行動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1、始終做到講政治、顧大局。堅持黨的領導,把講政治放在第一位,高舉旗幟,聽黨指揮,做到方向不能錯,旗幟不能倒。提升自己的政治高度,始終同上級保持一致。

2、當好自身政治角色,促進本所黨建工作開展。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為主線,抓好黨建工作。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全面抓好隊伍班子建設,全面開展公安隊伍建設。

3、作為派出所幹部,必須顧全大局,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吃苦在前、衝鋒在前、擔責在前,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

4、儘自己所能幫助周圍的人,以集體利益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樂於奉獻,勇於自我犧牲。

新的號角已經吹響,新的偉大征程已經開啟。黨的100華誕的今年,共產黨及全國人民會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再接再厲、同心協力、不斷進取,紮紮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進而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以更加優異的成績來慶祝黨的100歲生日,100載艱苦卓絕,100載榮耀輝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此刻的新中國,我堅信:中國共產黨是時代的中流砥柱,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我相信,在黨的帶領下,我們的祖國將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天比一天繁榮。

黨史故事100講心得體會篇4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至今已有98年。今天,新中國在新時代迎來了黨的70歲生日。我們從黨史、新中國史中獲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讓廣大黨員幹部迴歸本心,本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更加自覺地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做到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學黨史新中國史,以史為鏡,主動明初心記使命,扛責任。

通過學黨史新中國史,我們要堅定信仰,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傳承紅色基因,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基層黨員領導幹部要主動把自己擺進去,真學深學,真抓實幹,學會運用歷史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培養歷史的眼光去發現問題,增強歷史擔當去抓問題並解決問題,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形成常態化機制,切實抓出成效。

通過學黨史新中國史,我們要堅定信念,讓初心使命在心底裡紮根,要堅持黨的宗旨職責,讓初心在行動中傳承。基層黨員幹部只有牢記為民務實初心和使命,堅持百姓需求在哪裡,基層工作就推進到哪裡;群眾困難在哪裡,黨員服務就延伸到哪裡,真正讓基層黨組織成為新時代新發展的“主心骨”,讓黨員幹部主動擔當作為,做農村帶頭致富的領“領頭雁”。

學黨史新中國史明黨之志,我們要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堅持奮鬥奉獻精神,培養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通過回顧黨史、新中國史,讓人們知道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如何走過來的,從而凝聚全黨共識,匯聚全黨力量,為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奠定了思想基礎。

黨史故事100講心得體會篇5

說起大興安嶺這四個字,在人們印象中應該是這樣的,中國最北,氣候寒冷,森林廣袤,荒蕪人煙,火災多發!這五句話,的確說出了大興安嶺的地理位置、天氣條件、森林儲備、人口狀況、自然災害等實際情況,概括得還是比較準確。

大興安嶺自1955年經歷三次開發以來,始終堅持一定要站住腳,一定要取得全勝的戰略目標,從開發創業、文化大革命、現代化建設、邁入新世紀、進入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戰勝各種困難,創造偉大奇蹟,實現了新的跨越。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英雄的大興安嶺人創造的,歷史沉澱之後,形成了突破高寒禁區的大興安嶺精神,這是大興安嶺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大興安嶺精神大家都不難理解,也會經常在報紙、雜誌和宣傳欄上看到這樣的表述,戰嚴寒,破禁區,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樹雄心,立壯志,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顧大局,愛集體,立足本職的務實精神;同甘苦,共命運,紮根邊疆的奉獻精神,這四個方面內容是1996年1月30日地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對大興安嶺精神具體內容的科學總結概括。多年來,通過持續的宣傳弘揚,大興安嶺精神已經固化到林區人民的心中,有力激發了大興安嶺人民熱愛家鄉奉獻邊疆的情懷。我喜歡學習歷史。閒暇之餘,獨自翻閱大興安嶺黨史相關書籍,從中瞭解到很多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特別是進一步學習瞭解了大興安嶺精神的歷史原因、形成過程、精神內涵和重要作用。在學習中思考、在歷史中探尋、在實踐中挖掘,對大興安嶺精神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由於自己曾經寫過一篇大興安嶺精神有關文章,對大興安嶺精神相關內容就特別關注,頭腦當中總會不經意間冒出一些想法和火花,平日裡思考最多的是大興安嶺人創造的這麼寶貴精神財富,為什麼納入不到全省四大精神體系當中?為什麼在全國地域文化品牌中影響力較小?卻說不出一二來。

沉思數月,推來顛去。有一天,在學習xx年地區兩會講話精神時,關於大興安嶺精神的表述引起了我的關注——大力弘揚新時代大興安嶺精神、火場精神、春防精神,不斷激發振興發展的精神動力。這給了我很大啟發,大興安嶺精神與火場精神是什麼關係,大興安嶺精神是否包括火場精神,答案毋庸置疑。大興安嶺精神肯定包括火場精神,大興安嶺精神與火場精神是包含關係,這是概括層面分析。但進入具體層面分析,那麼問題就來了,大興安嶺精神內涵豐富,具體有拼搏、創業、務實、奉獻等思想要素,這些體現了大興安嶺精神的核心要義,體現了大興安嶺人的奮鬥精神,但從文義層面分析,就缺少火場精神的相關表述。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經過反覆研究後,採取涵攝思維,大興安嶺精神是大前提,火場精神是小前提,大興安嶺精神可以作擴大解釋,拼搏、創業、務實、奉獻四個思想要素都不同程度的涵蓋著火場精神內容,火場精神又具體體現奉獻、犧牲、擔當等深刻內涵,大興安嶺精神與火場精神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大興安嶺精神是火場精神的昇華。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去拓展宣傳和謀劃實施,大興安嶺精神在全國就一定能夠叫響,那就是因為增加了全國人民都認同的火場精神這個核心要素。基於上述的想法,就需要從具體層面分析一下火場精神到底體現哪些內涵。

火場中的奉獻精神。奉獻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在撲打山火的時候,大興安嶺無論男女老少全員上陣,男同志趕赴火場一線撲打山火,女同志在家蒸饅頭、烙餅搞後勤並肩負著守護家園的責任,年長者和學生捐款捐物,貢獻力量。火場一線的同志在密林深處穿插,在冰冷河水中趟行,直奔火場;森林消防部隊、專業撲火隊同志忍受著火頭高溫煙燻炙烤,從不退縮;群眾撲火隊在深夜刺骨的寒風中,堅守清理火場邊緣;航空機群從早到晚往返在火場與基地之間,實施科學滅火。火場條件十分艱苦,吃的是喇嗓子的餅乾和方便麵,喝的是帶泥的山溝水,睡的是冰涼的火燒基地灰土地,但參加撲打山火的同志從來不叫苦不叫累,不向組織提要求,講條件,都是默默無聞地奉獻著,堅守著,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早日撲滅山火。

火場中的犧牲精神。犧牲是勇敢的,是挺身而出的。人與火的對抗就會有犧牲,就會流血流汗。在大興安嶺撲救山火戰鬥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蹟,他們有的是用生命保護了國家財產,有的是用生命保護了身邊的戰友,有的是用生命保護了森林資源,有的是舍小家顧大家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火災面前第一時間想的是百姓安危,義無反顧衝鋒在前,疏散群眾,搶救財產,而自己卻遭受了財產損失或者身體傷害,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些英雄人物譜寫了一曲曲英雄讚歌,形成了具有大興安嶺特色的火場精神,他們既是火場精神的精髓,也是大興安嶺精神的核心。他們犧牲自己的小我換來的是大興安嶺生態安全的大我,是大興安嶺最可愛的人。

火場中的擔當精神。擔當是協作的,是責無旁貸的。自大興安嶺開發建設以來,保護森林資源就是大興安嶺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撲打山火也是大興安嶺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保護賴以生存的森林資源,時刻準備應對突發火情,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面對大火無情的吞噬森林,大興安嶺人敢於亮劍,眾志成城,奮力抗魔,在撲火前線少則幾千人,動輒上萬人,有時還會有外援部隊,人員參與之廣,不亞於一場戰爭。森林消防部隊、專業撲火隊打主攻,群眾撲火隊打配合,後方群眾提供物資保障,彼此之間分工合作,科學撲救,相互支撐,共同對抗火魔。每一次撲救山火都是對大興安嶺人對黨忠誠的全面檢驗和考驗。實踐證明,大興安嶺人經受住了考驗,鬱鬱蔥蔥的森林、清澈見底的河水、自由棲息的動物就是最有力的回答,這是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綜上所述,大興安嶺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火場精神。大興安嶺精神與火場精神理論層面問題解決之後,就進入到事實判斷階段,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火與大興安嶺的開發建設始終相伴相隨,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史,也是大興安嶺人與火魔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史。在與火魔的鬥爭中,錘鍊了大興安嶺人品格,淬鍊了大興安嶺精神,這種戰勝火魔的精神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和點贊。從歷史的足跡挖掘火場精神。大興安嶺的第一次開發建設是因為1955年5月,黑龍江邊呼瑪縣額木爾西南發生特大森林火災,為了撲滅這場森林大火,黑龍江省調集5000餘人,特別是黑河增援大隊由蘇聯乘火車到達額木爾村。歷時26天經水陸空的配合和蘇聯的友誼幫助,終於將所有餘火清除,6月6日才將隊伍全部安全撤出火場。據統計,燒燬森林面積10.5萬餘公頃,不僅付出大量人力物力,還犧牲2名撲火人員。這場森林大火使人們深刻認識到,為保護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必須在大興安嶺腹地建立必要的防火、營林專業機構,為此,拉開了第一次開發建設的序幕。

隨著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持續開發大興安嶺,人們與火魔的較量也正式開始了。從1955年以來,大興安嶺發生森林火警火災許許多多,其中,1987年五·六大火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最大,過火面積達101萬公頃,佔大興安嶺總面積的11.94%,它不僅震驚中外、代價沉重,而且教訓深刻。在我的記憶當中,2003年以後,大興安嶺地區陸續發生了十八站5·17富拉罕火災、呼瑪北疆鄉火災、松嶺砍都河火災、呼中6·26火災等,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可以說,面對來勢凶猛的每一場森林大火,都是對興安人民的嚴峻考驗,千千萬萬興安兒女不懼艱險,衝鋒在前,與火魔殊死搏鬥,他們為東北乃至華北的國家生態安全、國防安全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的同志甚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大興安嶺的歷史畫卷,共同回顧那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場景和畫面,共同學習他們的光榮事蹟和偉大壯舉。

火場群英譜之肖永剛。他是大興安嶺地區森警大隊松嶺中隊排長。1963年入伍,成為一名森警戰士。1971年他在處理好母親的喪事剛歸隊時,南甕河施業區突發火情,戰友們讓他休息,可他說什麼也不肯,主動請纓參加撲打山火任務。火光就是命令,火場就是戰場。他所在中隊立即出發,騎上戰馬奔向火場。到達火場,肖永剛最先衝入火海,撲打火勢較大的火頭,經過全體官兵連續奮戰,火頭終於被撲滅,火場得到基本控制。戰友們正在休整做飯時,風向突變,附近幾處闇火被大風一吹重新復燃,頃刻間連成一片,直向宿營地撲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肖永剛沒有絲毫猶豫,決定首先保護戰士和馬匹,命令戰士把馬匹牽到安全隔離帶,自己衝向火海去搶救裝備和物資,當返回時火頭已經將他團團圍住。大火過後一片焦土,戰友們四處尋找肖永剛,怎麼也找不到,這時一名戰友在一處窪地內,看到黑乎乎燒焦的物品,經過仔細辨認,才確認是肖永剛,戰友們哭成一團,喊著他的名字。他獻出了年僅30歲的生命,森警大隊黨委追認肖永剛為中共黨員。

火場群英譜之李明久。他曾任漠河縣第二中學黨支部副書記。1987年5月7日晚,李明久留在學校值班。西山上大火已經把天空燒得通紅,濃煙滾滾,大火在逼近。李明久首先想到的是50名住校生的安全。他趕到宿舍時,學生們已亂成一團,李明久立即把學生組織起來,轉移到大河邊。學生安全轉移後,他帶領留校的教職員工奮力保住了教學樓。凌晨一點,有人捎信來,李明久的家人走散了。妻子和兩個孩子燒成重傷,大女兒失蹤。大家都說:你趕快回去吧!但他並沒有走。他想的是,在這關鍵時刻,共產黨員應該戰鬥在自己的崗位上。第二天,大批災民不斷湧入學校,秩序十分混亂,李明久把災民中的黨員幹部組織起來,組成災民管理小組,妥善解決了災民的食宿問題。直到5月14日,學校恢復了正常秩序,他才顧得上尋找失蹤的女兒,能找地方都找了,卻杳無音訊。直到5月22日,他才在路邊一片燒焦的叢林中,找到了女兒的屍體。17歲心愛的女兒,被燒得只留下一個鞋跟和一塊布片。他淚如雨下,大聲呼喊著女兒的名字,久久默立不肯離開。悲傷之後,在災民服務一線又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火場群英譜之娘子軍。1987年5月8日清晨,無情的大火直撲阿木爾林業局龍河林場,而場裡的撲火隊員及所有男職工此時正在依西肯鄉、興安林場參加撲火戰鬥,無法趕回來保衛家園。緊急之下,在家的4名幹部立刻決定採取以火攻火的辦法,在林場周圍打防火隔離帶,確保林場的安全。同時決定組織女同志打防火道。命令下達十幾分鍾後,一支由130多名18到40歲的機關幹部、學校教師、山場一線女工、知青和家屬組成的娘子軍,帶著油鋸、割灌機、大斧、鐮刀等工具,來到西南方向的樹林中,開始了打燒防火隔離帶的戰鬥。她們在灼熱的大火面前毫不畏懼,不顧濃煙薰嗆、臉被烤壞,個個爭先恐後,駕鋸放樹、用割灌機清灌木、打枝丫,到下午5點,一條長40米、寬20米的防火隔離帶打好了。此時,她們顧不上回家看一眼,又都加入了清理點燒防火線殘火的行列中,用人抬、肩挑,輪番往滅火點運水,為了加快速度,幾個娘子軍隊員跳進帶冰的河水裡,棉褲被水浸透了,腳凍麻了,她們全然不顧,夜晚回到家時,褲子鞋子已掛滿了冰渣。就是這支撲火娘子軍,使龍河林場轉危為安,為保護250多萬元的國家財產做出了貢獻。

火場群英譜之呂振超、董本福。1993年4月17日11時,韓家園林業局職工呂振超奉命駕駛大隊東風140汽車將撲火隊員運送到呼瑪三卡火場附近,董本福作為副駕駛也一路陪同。當隊員們輕裝上陣以後,呂振超準備調轉車頭,將車轉移到林外。忽然站在凍板道上的四個輪子打起滑來,而且越陷越深。正在這時,火場風向突變,火向汽車的方向燒來,汽車有被燒危險!為了車的安全,必須燒防火線,兩個人平日誰也不吸菸,身上都沒有火柴。董本福從車上找來了幾跟火柴桿,呂振超拿來了車上的點菸器,點燃了火柴,又點燃了汽油噴燈。呂振超拿著噴燈燒,董本福拿著風力滅火機打……兩個人呼呼啦啦燒開了防火線。不好,火來了,隨著董本福的喊聲,只見幾裡地外,四級大風夾雜著滾滾煙火向這邊撲來。本福,快停下手裡的活,我們把車上的油桶搬走。4個25公斤重的汽油桶,他們一個人拿倆,一口氣搬到離車一百多米遠的地方。彼時,3米多高的火蛇像惡魔一樣向這個方向撲來。別怕,要穩!呂振超不時地大聲安慰董本福。他倆急中生計,在汽車水箱中放出水浸溼了2床鴨絨被,包在汽車油箱的四周,接著又燒起防火線,前前後後他們在汽車周圍燒了近百米寬的防火線,保住價值6萬餘元的東風汽車。

火場群英譜之沈巨集淵。他是大興安嶺森警支隊二大隊三中隊五班副班長,2003年5月23日,在松嶺南甕河施業區樟松山撲火戰鬥中,沈巨集淵所在的部隊被大火圍困,實施突圍自救時,為掩護戰友撤退,他捨生忘死,迎難而上,堅持與烈火搏鬥,正當沈巨集淵準備撤離時,突然發現新戰士廉強還在大火中,危急關頭,沈巨集淵將自身生死置之度外,他對戰友說:兄弟你先走,我跑的快,給你斷後。說完之後就毫不猶豫迅猛撲上,奮力將戰友推出火線,自己用風力滅火機死死頂住火頭,為其他被大火圍困的戰友安全脫險贏得寶貴時間,而他自己卻被燒成重傷,獻出了年僅22歲的生命。武警總部追授他為捨己救人撲火英雄榮譽稱號,追認他為中共黨員。

火場群英譜之劉道福。2005年10月23日下午3時許,呼瑪縣北疆鄉象山村加河四隊一片火海,熊熊烈火在八九級大風的作用下來勢凶猛,十幾分鍾就把四隊的40棟民房、大部分糧食、農機具、飼養的家禽家畜等席捲燒燬。當時共產黨員劉道福是四隊隊長,年逾60。他是隊裡的防火巡查員,大火發生時他正在巡查,發現火情後立即撥打電話上報,使火災情況及時傳到了村黨支部。面對凶猛的大火,劉道福首先想到的是群眾,他來回奔跑幫助隊裡各家的老弱病殘轉移,由於過度勞累和煙火燻烤,劉道福昏倒在工作途中,幸虧村書記周忠祥及時發現了他,並組織人把他救醒。劉道福為群眾贏得轉移的時間並搶運出部分財產,但他家由於缺少勞力沒有及時得到財產轉移,房屋財產被大部分燒燬。劉道福當時是有時間和能力跑回家轉移財產的,可危難面前他想到的只有群眾,因為他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史料中記載著,1998年4月30日韓家園林業局發生火災,因火勢凶猛,無法轉移,森警戰士季海全、張少峰、於龍暉壯烈犧牲,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21歲、最小的僅有19歲,1998年11月19日省森警總隊政治部批准3人為革命烈士。在報紙上記述著,……他們只是火場精神踐行者的傑出代表,將森林資源和國家財產視為自己的生命,與火魔對抗,在關鍵時刻衝上去,在危機時刻不退縮,這些感人事蹟值得我們學習,也是大興安嶺人的驕傲和自豪。

此時此刻,我更加堅定了火場精神是大興安嶺精神的核心這個判斷是完全正確的。火場精神不僅體現大興安嶺人的頑強拼搏精神,而且還體現大興安嶺人的鬥爭本領,更能體現大興安嶺人的責任擔當。自大興安嶺開發建設57年來,人們與火魔的較量從來沒有停止過,未來還將長期對峙,時間跨度之長,鬥爭之殘酷,參與人之廣泛,在全國都是少有的,這樣的精神可以在全國叫響。那麼,為什麼在新時代要弘揚火場精神?火場精神為什麼可以成為大興安嶺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大興安嶺火場精神,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符合正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現實要求,符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發展趨勢,符合大興安嶺轉型發展的實際需要。火場精神不僅能激發大興安嶺人熱愛家鄉的熱情,而且能對外樹立良好形象,還能在全國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更能成為林區轉型發展新的文化經濟增長點。當前,大興安嶺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林區改革的後半篇文章進入攻堅階段,需要弘揚火場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匯聚力量,開啟新徵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興安。可以說,在大興安嶺生活的人們,或多或少地都有過撲打山火的經歷,他們是在火場精神的教育引導下成長起來的。為此,弘揚大興安嶺火場精神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氛圍。

在與身邊的同事交流中,大家感到弘揚大興安嶺火場精神,一方面需要注重加強思想教育,深入挖掘先進人物事蹟,形成火場事蹟圖書,將火場精神進機關、進校院、進企業、進社群,不斷增強大興安嶺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另一個方面,弘揚大興安嶺火場精神,需要再向前推進一步,將大興安嶺精神注入文化內涵,樹立敢於在全國叫響的品牌,實現由精神無形化向有形化轉變,將火場精神納入我區十四五文化產業專案規劃,拿出相關支援政策,有選擇性地在縣(市、區)建設火場精神標誌和景點,努力打造成為傳承紅色基因旅遊精品線路。同時,與經濟轉型發展相結合,特別是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借鑑紅色革命聖地先進經驗,建設大興安嶺精神紀念館,將火場精神作為獨立一個展廳,重點弘揚火場英雄人物,促進由文化品牌向文化專案轉化,有力助推林區轉型發展。在查詢資料過程中,我也感到我區史料保護工作需要亟待提高,火場精神的人物事蹟零散存放在史料書籍和報紙中,有的事蹟記述的不夠翔實,總結和提煉還不夠到位,這需要採取措施,搶救性地開展保護和收集工作。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火場精神是大興安嶺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的生動詮釋,火場精神已經深深的根植於林區百姓的心中,它將始終激勵我們不辱使命、勇往直前、攻堅克難……

:

黨史故事100講心得體會篇6

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通知強調,要把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作為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組織引導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瞭解黨史、新中國史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檔案、重要人物,瞭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瞭解中國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我們黨98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瞭解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在深入學習和不斷領悟中,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做到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

學習黨史、國史,是每一位黨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作為一名黨員在入黨前必須要了解黨的歷史和新中國史,一定要愛國愛黨才具備做一名黨員的資格。所以,每個黨員都應自覺將學習黨史國史,作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學習黨史、國史,有助於增強黨員的黨性修養。我們的部分黨員同志不注重學習黨史與國史,經常有不參加組織生活會的現象,不瞭解和不黨的發展歷史和重要決策,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搖擺不定,斷章取義,與黨組織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甚至做出有悖於黨員精神的錯誤行為。通過學習黨史、國史,黨員在學習的過程中,既學習到了一些成功的歷史經驗,同時也從歷史人物中學習到了他們的優秀品質,對於提高黨員素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學習黨史、國史,有助於黨員幹部提高工作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從中汲取有益於加強修養、做好工作的智慧和營養,不斷提高認識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斷提升領導工作水平”。只要堅持對黨史國史的學習,學習前輩的政治思想,然後在工作中靈活運用,領導幹部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思維會得到進一步開拓,對當前形勢的分析能力、把握趨勢、謀劃大勢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工作能力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

標籤:心得體會 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