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8篇

寫心得體會是一種讓我們能學習經驗知的方式,心得體會就是將學習或者生活中獲得的啟發用文字記錄下來的重要文體,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8篇,供大家參考。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8篇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篇1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造福人類的寶藏,是全人類的珍貴遺產。禮儀規範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禮儀規範講究提升自我修養,尊老愛幼,尊師重道,談吐高雅,舉止文雅,待人處世合乎道德規範。禮儀是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程度的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社會風貌的現實反映。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活水源泉。民族力量的核心動力。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充分重視、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不僅可以豐富禮儀的人文內涵,而且可以提升學生對禮儀的認識,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培養高品質的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禮儀,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文明的延續,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並以禮儀文化的歷史悠久及影響深遠為世界所景仰。我國傳統禮儀,即儒家所提倡的“禮”,它所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倫理風範、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隨著歷史的發展進步,我國傳統禮儀在其延續中不斷揚棄和完善,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禮儀不僅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方式,如禮貌、禮節、禮賓等,還具有其深層的精神內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養。顯然,禮儀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並更有利於時代的進步。

禮儀是為維護社會秩序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符合禮的精神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它既表現為外在行為方式,又表現為傳統的民俗習慣。從深層次看,它體現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曆史長河裡不斷髮展、創造而形成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稱。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外顯地體現在民族風俗習慣、飲食建築、生產生活內容甚至各種經典、文獻、制度當中,而且它已經內化成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我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就非要了解“禮”不可,而學習禮儀,也必然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豐厚的基石,只有融入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把握禮儀之精神核心。

當今,人類處於一個文明、開放的時代。無疑,一個時代的開放意識愈濃,其社會交往活動愈顯示出它的價值,而作為維護健康和正常社會生活的禮儀規範,則更體現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斷言,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的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因而處在社交活動中的個人儀表、儀態及禮貌規範,通常對其交往效果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大量例項證明,一個具有良好禮儀風範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其端莊的儀表風度、得體的言談舉止、高雅的修養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輝,在各種社交場合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作為一名現代的大學生,不免要把中華傳統禮儀的弘揚融入到我們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禮儀教育由來已久,我國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視禮儀教育,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在高校,開設禮儀課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社交能力和人文道德修養。當代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禮儀素養等方面都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高校禮儀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極為重要和必要的。

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不足,促使高校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由於歷史的慣性,一些人仍缺乏對青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的充分認識,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還有不少欠缺。據調查表明,不少大學生對中國歷史、哲學和文化遺產知之甚少,這種欠缺不僅影響到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與弘揚,也影響著學生個人的素質與修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甚至國家的未來發展。這種情況的存在,客觀地提醒我們,在加強對大學生理論知識傳授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養成教育,其中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就是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豐富禮儀教學的內涵。在高校禮儀教育中融人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是讓學生們簡單、機械地因襲傳統,我們應本著辯證的態度,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傳統儒家文化中維護封建皇權與宗法等級制的思想,“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存理滅欲、義利對立的價值取向等,都已落後,就要拋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諸如自強不息、謙和好禮、見利思義、篤實寬厚、修己慎獨、誠信知報等則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永恆的魅力,值得繼承和發揚。要善於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現代禮儀的精神源頭,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與內涵的豐富。如禮儀的規範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要有禮有節,友善相處,求得“人和”;要顧全大局,化解矛盾,求得“和諧”。因此,在進行禮儀學習時,就要正確地理解禮儀規範的目的和作用,認識禮儀規範中蘊含的一些傳統文化思想,幫助理解和諧是一種秩序,協作是一種美德,學會合作共事,協調關係。共同發展;保持寬容的心態。把禮儀作為增進感情的催化劑,互相尊重、友愛,從而牢固樹立團結和諧的思想觀念。在禮儀學習中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之精髓,使禮儀學習擺脫實用和功利性,將現代與傳統更科學地結合起來,從中汲取力量,進一步完善創新。

宣揚傳統文化的崇德理念,著力塑造內外兼修的美好形象。“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禮儀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禮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教會我們做文明人,學會自尊和敬人,塑造內外兼修的美好形象。藉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可以避免學生因接受外來文化、功利思想等影響,而走向片面性、表面化,忽視對中國傳統美德的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以崇尚道德為首要價值取向。儒家認為道德教化和人格修養才是人生之要件,同時,強調通過“內自省”、“外慎獨”的方式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成為品德高尚的人。這與禮儀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在禮儀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崇德理念,用以養成學生自制與整飭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稷下學宮的《弟子職》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學規,它從尊師敬長到敬德修業,從課堂紀律到課後複習,從飲食起居到衣著儀表,都對學生提出丫明確的要求,這對當代大學生禮儀習慣、美好形象和高尚品德的形成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總之,通過在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加強中國傳統禮儀的薰陶,可以在精神上提升大學生的內涵與境界,讓我們自覺養成文明得體的行為舉止,不斷提高道德素養,真正塑造成為適應社會和時代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篇2

為促進學生提高禮儀意識,自覺踐行文明禮儀,弘揚傳統文化,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我中隊在本學期開展了“文明伴我行,禮儀伴我長”為主題的教育活動。 具體是:

開展“我身邊的禮儀”故事比賽,“校園競開文明花”演講比賽,“畫身邊的文明禮儀”等活動。

利用國旗下講話、週會、中隊會等時間,對學生深入開展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大力推進文明禮儀。

通過活動,我想談幾點體會:

1、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會影響到學生,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

2、建立文明監督小隊,各小隊要認真實施監督任務。

3、在學生中開展 “做文明學生,做合格小公民”。比一比,誰能在校勤學識禮、關心同學、尊師愛校,遇到師長要問好、行鞠躬禮,同學之間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做一個好學生;能在家孝順父母、關心親人、勤儉節約、愛惜東西、自覺做家務勞動,做一個好孩子;能在社會敬老愛幼、愛護公物、遵守交通規則、遵紀守法。

4、結合每週的升旗儀式,我們把它作為培養學生文明禮儀的一次莊重而嚴肅的教育活動。在升旗儀式過程中,開展看誰站最筆直、行禮最標準、歌聲最嘹亮的比賽,我們應該把愛國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禮儀養成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莊嚴實在、又有教育效果。

5、把樹立典型與帶動全面結合起來。

我們要弘揚先進,樹立典型。定期開展評比“文明小標兵”、“文明好學生”、“雛鷹爭章評比”活動,每月評比一次。表揚先進,鼓勵後進。

6、把學校與家庭結合起來。

學生的禮儀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應該經常和家長取得聯絡,和他們多交流,爭取他們的支援和理解,共同教育好學生。鼓勵學生爭當文明小標兵,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要最大限度地落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相配合,使學校的禮儀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 相信,通過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學生勤學、知禮,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習慣會進一步養成,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篇3

暑假期間,我認真學習了教師文明禮儀,對此有了新的認識。教師禮儀是教師在工作、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等方面的規範化的做法。禮儀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需要的儀式。禮儀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有禮貌的簡單層次、更是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使者,承載著推動全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責任,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語言是教師用來傳授知識和與學生交流溝通的工具,是教師對學生“言傳身教”的一種手段。教師是學生的良好表率。我身為教師,禮儀尤為重要,孩子天性好模仿,他們學習說話,待人接物,往往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作為孩子的教師自然是他們學習的榜樣。我意識到,應當用一顆平等的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放下教師的架子,對學生真誠相待,做學生的朋友,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

欣賞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推動孩子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人類有許多方面的品格是人生的頂峰,這就是一個人的自尊心。”要想贏得學生的喜愛和尊敬,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學生,並且要讓學生從心底裡接受你的這份情感,只在口頭上說說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上要做到潤物細無聲。俗話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只要我們付出真愛,就一定會獲得豐厚的回報。如果我們動不動就對他們諷刺、挖苦,使他們喪失上進心,破罐子破摔,這樣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我們應該採用表揚、鼓勵。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學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我們的國家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通過學習我意識到:作為塑造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一名教師,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行為舉止,做到大方、得體、自然、不虛假。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注重形象禮儀,做到儀表衣著文明。教師的衣著整潔、典雅、美觀,則具有導向和潛移默化的久遠影響。如果衣著不修邊幅,衣冠不整,蓬頭垢面,顯然不雅。而女老師超時髦,超前衛的著裝也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因為我們是國小教師,面對的是模仿能力很強的學生,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物件。在注重外在的衣著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內在德行的修煉,做到自然適度,外在儀表與內在素質相一致。

總之,從事了教師職業,就意味著我們的整個人生航程將面臨著一種人格上的挑戰。我們必須鼓足勇氣,義無返顧的朝著人格發展的新高度不斷攀登;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平時嚴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師德形象為學生樹立一個表率,為建立和諧社會貢獻綿薄之力。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篇4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要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校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學校特點,以政教處為依託,少先大隊和各班中隊為主陣地,狠抓學生養成教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葉聖陶先生生前呼籲:“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校通過學習、論證,轉變辦學思想,明確辦學重點,統一了辦學思路。一致認為,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健康的人生的基礎是建立在良好行為習慣之上,不管是美好的品德,還是較強的學習能力,一切都依賴良好習慣的培養,抓住了習慣培養這一條主線,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以主管德育和教學校長任副組長,以政教主任、教導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品德教師和骨幹班主任等為組員的養成教育領導小組,負責養成教育工作計劃的制定、組織與實施,評估與獎勵等全面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職責明確,分工具體,指揮暢通,運轉協調。保障養成教育工作的經費投入、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學校將養成教育納入整體工作計劃之中,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檢查、有反饋、有成效。要求國小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前提是得讓他們知道要養成哪些好的習慣,哪些習慣是好的。通過背誦,學生明確了要養成哪些好的行為習慣,更知道了已有的行為習慣哪些是好的,需要堅持;哪些是壞的,需要改正。

抓養成教育的關鍵是抓行為教育。我校的班主任、任課教師、中隊輔導員都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講禮貌的文明行為習慣、擁有良好的品德作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全校上下一致行動起來,通過舉行各班主題班會、全校演講比賽,促進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習慣;通過校園廣播、宣傳報欄樹立典型,激勵學生向榜樣看齊。

抓了一段時間,學校的養成教育初見成效:在自習課時間,你走進校園,學校中央挺立的的垂柳樹靜悄悄的,操場上盛開的白丁香靜悄悄的,花壇裡的花花草草也靜悄悄的;走進教室,伴著舒緩悅耳的音樂,學生們有的看書,有的畫畫,有的練字„„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了。耳邊除了優美動聽的音樂,昔日的嘈雜、爭吵再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和諧的校園啊!在課間,學生們或在花壇之間,或在綠樹之下散步、談心、讀書;或在操場上、球場上跳繩、踢毽子、拍巴掌、跳皮筋兒„„昔日的追逐、打鬧已無影無蹤了。這是多麼有序的校園啊!兩人相撞,怒目相向的沒有了,誠懇的道歉、真切的問候多了;校園教室,隨手扔紙的沒有了,俯身撿紙的多了;師生見面,形同陌路的沒有了,互相親切的問候、甜美的微笑多了;花壇之中,損花折樹的沒有了,澆水、施肥、除草的多了„„這是多麼文明的校園啊!看著這些動人的情景,我們喜在眼裡,美在心頭,這都是養成教育結出的碩果啊!

抓養成教育的要持之以恆。養成良好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校要求全校師生都作長遠打算。教師,允許學生習慣形成有個過程;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師生密切配合,老師督促學生認真練、經常練,師生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常言道,三歲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習慣之為常。”而培根在《論人生》中便明確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可見,幼年養成習慣的好壞對人的一生有直接影響。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決定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基本素質程度,決定整個民族素質優劣的大事。我們作為教育者,肩負著社會賦予我們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重任,必將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嚴抓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我們相信,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隨著養成教育的深入,文明之花一定綻放在美麗的校園!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篇5

近日,學校組織教師觀看了《教師文明禮儀》專題片,針對當前的教育改革發展形勢,對於廣大教師來說具有不尋常的意義,看了之後,頗有感觸。

對廣大教師學生來說,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和培訓,是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實施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了,但對於廣大師生來說,受傳統觀念和習慣的影響,師生在傳統文明禮儀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存有許多不足。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加強師生文明禮儀教育,既是對中國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也是當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質的迫切需要。

文明禮儀程度能反映出教育的整體質量。沒有良好的家教,就不能培育出優良的品格,沒有文明向上的社會風氣和健康的育人環境,就很難培養出合格的符合未來需要的有用人才,沒有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就得不到很好的訓練。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示範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良好的習慣影響學生的性格,而性格又往往影響著人一生的命運,教師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將會對許多孩子的一生產生無數的影響。

針對教師的文明禮儀培訓,是提升教師師德素養的需要。今天的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教書匠,行傳道、授業、解惑之職,教師被冠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責任是重大的,其職業生涯中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是全方位的。讓學生的心裡充滿陽光,自己的心裡就要有陽光,讓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教育不僅僅要成就一個個體,更要對整個社會負責,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負責。當前,教師的師德素養問題,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加強教師的文明禮儀培訓,提升教師師德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加強文明禮儀培訓,是時代賦予教師的高要求。社會在不斷髮展進步,對教師的形象和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時期新形勢,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師德素養,塑造良好的師表形象,以適應時代賦予教師的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懂得文明自律,禮待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做為人民服務的教師,做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篇6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容幷蓄,和而不同。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李的洋務運動、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後都殊途同歸——目的只有一個:維繫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並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現在人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我想這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當我看到t;t;世紀大講堂>>裡面有一個鐘情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國人說韓國人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的時候,我前幾年的憤怒已經被現在的無奈代替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年輕人,尤其是網民對韓國人非常反感,其反感程度大大超過了日本,說實話我覺得挺奇怪的。後來開始傳出韓國人掠奪中國文化遺產的事情,從四大發明到文人墨客,都成為韓國人爭相論證有韓國血統的物件。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一個成熟國民對自己國家自豪感的重大來源。偏偏韓國人最喜歡搶中國文化。但這是真的麼,這些基本都不是真的,除了端午節和韓國的端午祭有名字上的衝突以外,其他的所有有關韓國掠奪我們文化遺產的事件都是我們自己捏造或者誇大的,這事情說出來其實挺難接受的,但事實就是如此。當一個國家用著我們的傳統文化來教育我們的時候,我們不是應該深刻的反省的嗎?說實話,我並不喜歡韓國,看過幾部韓國電影,有兩三部很不錯,其他也都一般,那些不錯的電影也普遍壓抑,我絕對不會看韓劇,我絕對不會聽韓國歌星唱歌——但我絕不討厭韓國,我甚至尊重韓國。如果你瞭解一些韓國的民主程序,你應當敬佩韓國人民。韓國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是他們居然向世界的部分,全亞洲,尤其是中國輸出了他們當代的文化。你不管這個文化深刻還是膚淺,韓國做到了,韓國還輸出了他的自主商品品牌,而且還都不低端。文化還是一樣的文化,我們中國是五千年文明,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號,韓國、日本這些禮都是從我們中國傳過去的。現在傳過去以後,被他們整個吸收了,而且融化在他們生活裡面,也融化在他們歷史裡面。

的確是這樣,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而且中國人是一個崇尚“禮”的民族,但是在物質文明急速發展的今天,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這個“禮”字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被我們中國人漸漸地淡忘了,這個“禮”字到底傳承了一種什麼樣的儒家文化?我想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這個要追溯到西周開國之初。周公他對我們中華文明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叫做“制禮作樂”。眾所周知商朝的物質文明非常發達,我們現在博物館裡看到許許多多最精美的、最雄偉的青銅器幾乎都是商朝的,像司母戊大方鼎,但是它在精神上,它是一個侏儒,現在我們所出土的十幾萬片甲骨文都是商王占卜的記錄,他事無大小都要占卜,真是叫“不問蒼生問鬼神”,他這個商王非常迷信鬼神,迷信天命。認為他這個國家是天給他的,誰都奈何他不得。周公就吸取教訓吧政策轉移到了民眾上面。周公改革政治,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道德的團體”,要用道德把貴族、平民和一般的人,用道德把它維繫起來。

儒家認為人性不能放任,人是動物的靈長,人應該對自己的性情有所把握,所以有人經常講“性情中人”,但是這也是需要一個度的,我們要時刻把握好這個度。

國學大師錢穆說過這個民族五千年它要形成一套文化的,中國這文化的核心是“禮”,你不能把這些東西都丟光了,現在我們連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都記不全,卻還是過聖誕節什麼節日的,根本不是偏要跟風。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血管裡流的血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要珍愛自己的文化、珍愛自己的傳統。近代以來,我們由於受到外來侵略,在這種很特殊的情況下,我們不是想全盤西化,就是想全盤蘇化。自己的民族文化挺立不起來,沒有文化自信,沒有文化自覺。而現在的中國文化是加速度的在流失。四大文明古國,有三個都已經是失落了,我們是唯一一個沒有被中斷的,要看我們大家有沒有文化自信,有沒有文化自尊。

有沒有能力保得住中國文化。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篇7

我國自古有“東方禮儀之邦”美譽,禮儀一直被當作人生的基礎課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禮儀發展史。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人在社會中生活,必須學會講究禮儀,才能立足於社會。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句老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國小階段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最關鍵的時期。我校的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正是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小生進行禮儀教育,來加快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長,影響學生的一生一世。在學校的“學校現代公民教育的實踐研究” 之“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行動研究”子課題研究帶動下,作為班主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 積累傳統禮儀文化,滲透文明禮儀教育之根本。

從誦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入手,滲透文明禮儀之根本教育。

?三字經》《弟子規》孩子們雖然在一、二年級時已經背誦過了,但是當時是否理解了呢?卻不得而知。現在重新複習誦讀,五年級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每週誦讀五條《論語》,他們就能輕鬆,愉快地完成任務。在誦讀的過程中,他們驚奇地發現:原來《三字經》《弟子規》裡的很多內容大多都來自於《論語》。比如:《論語》中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與《弟子規》中的“弟子規,眾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都講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這樣,他們一邊背誦,一邊聯絡舊知,熟記了誦讀的內容,加深了理解,滲透了做人的根本——仁、義、禮、智、信。在誦讀這些國學經典中傳承了我國文明禮儀的文化,明白了許多做人的根本。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文明禮儀行為習慣養成。

1、開展豐富的文明禮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 。為了使弘揚傳統美德與文明禮儀教育具體化,生動化,貼近生活實際,真正起到教育實效。我班從三月份開始就開展了一系列的文明禮儀系列的主題班會活動。如:“徵集文明禮儀班訓”、“如何使用禮貌用語”、“講中華傳統禮儀故事會”、“文明禮儀小品”展演活動、“文明禮儀演講比賽”和“文明禮儀書法比賽”活動。活動中,人人蔘與,個個都當演員,人人都背詩歌,既鍛鍊了同學們的表演能力,又生動的對自己和同學進行了教育。活動中,我們討論出了具有班級特色的班訓,評選了最佳演員、最佳課本劇、最具創意獎、最佳演講能手、小小書法家等多個獎項。這一系列的活動增加了孩子們的榮譽感,加深了他們對文明禮儀的認識,力爭要做校園“文明禮儀小標兵”。

2、利用節日,開展“我是優秀好少年”系列少先隊活動。“三八”婦女節和母親節,我號召孩子們在家做優秀好少年,為母親做一件事,感恩母親做孝順父母的好少年;植樹節,我號召學生栽花、植樹,美化環境,做心繫祖國和他人的好少年。愚人節,我讓孩子們談“愚人”和“被愈”的感受,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尊重他人的重要,要做誠實的好少年。

這些多彩的活動豐富了傳統文明禮儀教育的內涵,鍛鍊了孩子們的能力,促進了文明禮儀行為的養成。

三、 抓住課堂教學,進行全文明禮儀教育。

現代的學生,很多時間都是在學校裡度過的,我們要利用好語文課堂和思想品德課堂這個平臺,利用好教科書這個素材,創設樂學氛圍,落實禮儀規範訓練,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有機統一於教材之中,把傳授知識和陶冶情操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例如,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的艱難歷程,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可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還有很多很多,如,《夢圓飛天》、《秦兵馬俑》《示兒》、《春望》等,這些內容的教學中我們都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還要求各學科在教學中都要滲透禮儀養成教育,授課時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揮、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四、 立足常規管理,常抓住文明禮儀教育。

文明禮儀教育要注重平時,不可今日做,明日不做,必須貫穿於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力爭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比如:上課鈴打響後,孩子們要迅速回到座做好上課準備;上課時,要起立站直,向老師問好,並行注目禮;課堂上聽講,坐在板凳上要頭正、身直、腳放平;升國旗時,要莊嚴肅穆,站直、立正、敬隊禮;見到老師,要恭恭敬敬的向老師敬隊禮;與同學相處,要寬容,禮貌用語不離口,等等。平日裡,同學們互相監督,互相提醒,發現做的好的,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發現做的不好的及時給予提醒。並且每週評選一個優秀文明小組和評選一個文明之星,以此來激勵孩子把文明禮儀行為養成習慣。

總之,在學校“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行動研究”活動的引領下,在班主任的用心教育下,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正在逐漸養成,學生素質在逐漸提高。我們還要結合爭創文明學校工作,充分發揮班集體的積極作用,來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努力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程度,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小公民。

文明文化的心得體會篇8

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體,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以自己的言行舉止、禮儀禮貌對學生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發生作用。因此,老師要十分注意自己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從各方面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能夠仿效的榜樣。教師的行為舉止要大方、自信。

作為塑造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老師,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行為舉止,做到大方、得體、自然、不虛假。在講臺上講課時,教師的目光要柔和、親切、有神,給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見之感。當講話出現失誤被學生打斷,或學生中出現突發事情打斷你的講課時,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這樣做有損於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老師站著講課,既是對學生的重視,更有利於用身體語言強化教學效果。站著講課時,應站穩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聳肩,或過於昂著頭。需要在講臺上走動時,步幅不宜過大過急。老師講課時,一般都需要配以適度的手勢來強化講課效果。教師的手勢要得體、自然、恰如其分,要隨著相關內容進行。講課時忌諱敲擊講臺、或做其他過分的動作。

教師承擔的主要任務離不開語言表達。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表達語言時應遵守的禮儀禮節。 語言表達要準確、音量要適當、語言要精練、講課可以適時插入一些風趣、幽默的話,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老師在與學生談話時要提前通知,有所準備。談話最好提前與學生打招呼,讓學生有一個思想準備,這既是一種禮貌,又是對學生的尊重。談話時,語氣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脣相譏,應表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還要注意分清場合,入情入理。在與人談話時,老師的表情要與談話物件、內容協調一致。不要言過其實,故意誇大事實。

最近學習的教師文明禮儀有關知識,發現自己存在不少問題。有時上課累了,就趴在講臺上講,有時倚在學生桌子旁上課,有時不認真講普通話,有時衣著不夠大方得體等等。所以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做到以上的要求不難,難的是能以身作則,堅持不懈,每時每刻都能以優秀教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標籤:心得體會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