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4年新課標培訓心得參考6篇

心得體會是我們對經歷的反思和總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和實現自己的目標,其實不管寫什麼型別的心得體會,大家一定要先確定好主題,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2024年新課標培訓心得參考6篇,供大家參考。

2024年新課標培訓心得參考6篇

2024年新課標培訓心得篇1

學生通過學習英語掌握基礎的英語知識,培養他們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學會“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學會與人溝通交流,瞭解異國文化,傳播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有效工具。就人文性而言,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英語開拓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有“大教育觀”要“大氣”,要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要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不要做“目光短淺”的教師,只注重考試分數,不注重學生學習語言的感受,不去體會考題以外,經典文字對學生的影響。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注重英語課程工具性和文字性的.統一。教師大力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掌握相關的有效教學策略,提高對教學的理解力判斷力和建構力。總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英語課程有利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最後,我們英語教師要不斷的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首先要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加強基本功訓練,多爭取參加高層的業務進修,積極參與教學教研活動,研讀教學論文,吸取別人的好經驗,好辦法,應用於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其次多進行橫向聯絡,同科老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學習其它學科的教學經驗,拓寬知識面,再次加強英語教學,以促進國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2024年新課標培訓心得篇2

我所要說的很少,但是今天我確實學到了一點東西,所以說我今天就是進步的。

拋開張主任的開篇語和賀老師的新課標解讀不談,我只想說一說我看到的那一節課。

先來說說這位老師,王延安,一位42歲的國小教師,依然能夠站在這樣一方講臺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摯愛,我覺得很難能可貴。他的幽默,他的言談,他對孩子的用心足可以證明他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再來說說他的課,當然,作為晚輩,我很榮幸能聽到他的這節課,自知也沒有什麼資質給他談課,只是出於學習和共同進步的目的,有句話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我相信這句話王老師做到了。

在他的課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虛設的學生操作,不是形式的小組交流,更不是假意的師生評價,從王老師的課堂上我更深體會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真諦。

或許我們這些80後、90後的年輕教師就是缺乏王老師身上的一點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具體我也說不上來,是對教育的那份熱愛?是對孩子那顆慈父般的心?是自身缺乏的那種幽默?是對自己業務水平的不斷攀登?是當年考大學的那股衝勁?是……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

2024年新課標培訓心得篇3

聚焦核心概念落實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4年版)》內容結構化分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4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在課程理念、目標、內容等方面都有明顯變化,明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課程理念,確定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在這一理念下數學課程內容的結構和具體內容都有調整,理解和把握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特徵有助於準確把握《標準》,並有效落實於教學實踐。

一、《標準》內容結構化的特徵分析

為體現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根據課程內容結構化整合的理念,《標準》在內容結構上進行了調整,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下整合或調整了學習主題。

國小由原來的兩個學段調整為三個學段,各學段的主題變化較大。國中階段的主題變化不大,某些表述有所調整,如事件的概率改成隨機事件的概率。“綜合與實踐”領域雖沒有內容主題,但變化較大的是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並將部分知識內容融入其中。

(一)內容結構化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通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呈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

在“數與代數”領域,國小三個學段的主題由原來的“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探索規律”“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個整合為“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這不只是形式上的變化,更是從學科本質和學生學習視角對相關內容的統整,更好地體現了學科內容的本質特徵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數與運算”主題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將數與運算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組織,體現二者之間的密切關聯。國小階段的運算都是數的運算,包括整數、小數、分數運算。數與運算不可分,數的認識包含數的抽象表達、數的大小比較等,自然數從小到大就是一個累加的過程,從1開始每增加一個後繼(+1)就得到一個新的數,其中蘊含了加的運算,數的大小比較也與運算密切相關。運算的重點在於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算理的理解最終都要追溯到數的意義。如加法運算,整數和小數的加法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分數的加法是相同分母的分數直接相加,也就是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相加,即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法計算都可以理解為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將數與運算整合成一個主題,有助於從整體上理解數和運算,為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提供基礎。“數量關係”主題突出了問題解決的內容載體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常見的數量關係、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和探索規律等內容得到整合(方程移到第四學段),這些內容的本質都是數量關係。從數量關係的視角理解和把握這些內容的教學,有助於從整體上認識這些內容的核心概念。數量關係的重點在於用數和符號對現實情境中數量之間的關係和規律進行表達,凸顯用數學模型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在數量關係主題下,包含了用四則運算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和運用常見的數量關係解決問題,從數量關係的角度理解字母表示關係和規律、比和比例等內容。國中第四學段的“數與式”也是數與運算的延伸,本質上是數的認識擴充套件,以及數與式的運算。“方程與不等式”“函式”兩個主題要求學生較為系統地學習數量關係,並進一步學習變數之間的數量關係,探索事物的變化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與運算”和“數與式”構成了一個統整的主題;“數量關係”和“方程與不等式”“函式”構成了一個統整的主題。

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國小三個學段的主題整合為“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圖形的認識重點是圖形特徵的探索與描述,圖形的測量是對圖形大小的度量,圖形的認識與圖形測量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圖形的認識是對物體形狀的抽象圖形進行表示,重點是認識圖形的特徵。圖形特徵的認識與圖形的測量有密切關係,如長方形相對的邊相等這一特徵,需要通過測量確認其正確性。圖形的測量離不開對圖形的認識,圖形測量的過程與結果都與具體圖形的特徵密切相關。探索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的問題,一定要與具體的圖形建立聯絡,對圖形特徵的把握直接影響圖形測量的學習。如學生在學習長方形面積時,在一個長和寬都是整釐米的長方形中,擺滿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面積單位的個數就是其面積。這樣的操作之所以可行,與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有關。探討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沒有這麼簡單,直接擺小正方形就行不通,要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才可以。圖形的認識和測量的整合,凸顯了兩個主題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絡,有助於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並使學生形成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圖形的位置與圖形的運動也是有密切關係的內容。在國小,圖形的位置重點是用一對有序數對描述一個點的位置(距離和方向也可以看作一對數),圖形的運動主要是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要認識到圖形運動本質上是圖形上點的位置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平移或旋轉,確定圖形運動前的位置與運動後的位置的關係,瞭解其中的變化和不變,也就是點的位置的變或不變,所以圖形的運動與圖形的位置有密切的關係。國中第四學段“圖形的性質”是“圖形的認識與測量”的延伸,學生要以抽象的方式進一步探索國小階段涉及的圖形,從基本事實出發推導圖形的幾何性質和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規作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圖形的變化”和“圖形與座標”是國小階段“圖形的位置與運動”的延伸,學生要進一步學習圖形在軸對稱、旋轉和平移時的變化規律和變化中的不變數,以及用代數的方法表達圖形的特徵,體現數形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圖形與幾何的相關主題構成一個整體。

在“統計與概率”領域,國小三個學段的主題調整為“資料分類”“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和“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三個,重點強調資料的處理。收集、整理與表達是資料處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於學生資料意識的形成。原課標中的“分類”調整為“資料分類”,與“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表達”一致,二者構成一個整體,都是以資料為研究物件,前者是後者必要的準備。學生可以從整體上理解統計離不開資料,二者都是用恰當的方法處理資料,從而逐步形成資料意識。國中第四學段的主題“抽樣與資料分析”和“隨機事件的概率”是國小三個學段主題的延伸,五個主題構成一個整體。

“綜合與實踐”領域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以主題式學習和專案式學習的方式設計與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對這一領域進行了整體設計,同樣構成一個整體。

(二)內容結構化反映學科本質的一致性

內容結構化通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為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以“數與代數”領域為例,對於“數與運算”主題,“數的意義與表達”“加的意義”“相等”“運算律”等是核心概念(大概念、大觀念或關鍵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數的意義與表達”,整數、小數、分數的認識與運算都與相應數的意義與表達密切相關。“數的認識”中從整數到分數、小數,都是從數量到數的抽象,核心的概念就是其意義和用抽象符號表達的方式。自然數表達為“十進位制計數法”,用0、1……9這十個符號和以十為基底的位值製表達所有的數,如235表達的是2個“百”、3個“十”和5個“一”,分數和小數也是用抽象的方式表達。“數的運算”中,算理和演算法的理解最終都追溯到數的意義,同樣具有一致性。在“數與運算”主題下,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這樣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去理解,這樣少量的幾個核心概念反映了這一主題的學科本質。在對該主題內容持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利用這些概念並通過遷移解決新的問題,相關的核心素養“數感”“符號意識”“推理意識”“運算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國中第四學段的“數與式”是國小階段“數與運算”主題的延續,數的認識拓展到有理數。運算不僅包括數的運算,還拓展到式的運算,但主題的學科本質是一致的,幾個核心概念也貫穿在主題內容之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也具有一致性。

對主題學科本質的分析,特別是主題核心概念的確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話題。上面僅是對“數與運算”主題學科本質一致性的簡要分析。對“數量關係”“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位置與運動”“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表達”等主題學科本質一致性的理解,以及相關核心概念的提煉,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三)內容結構化表現學生學習的階段性

根據學生髮展年齡特徵和學習循序漸進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內容各學習主題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被安排在四個學段。不同學段提出了相應的水平要求,表現了學生學習的階段性特徵,這體現在各主題不同學段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段目標”之中。以“數與代數”領域“數量關係”主題為例,在國小三個學段表述為“數量關係”,國中第四學段的“方程與不等式”和“函式”則是國小階段數量關係的延伸和發展,在體現內容的整體性和學科本質一致性的同時,四個學段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對比第三學段“數量關係”主題和第四學段“方程與不等式”主題的部分學業要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階段性特徵(見表1)。

從數量關係的角度看,兩個主題的學科本質具有一致性,但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例如,關於等式的基本性質,第三學段的要求是“在具體問題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質”,第四學段則是“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質”;關於代數思維,第三學段的要求是“在具體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係、性質和規律”,第四學段則是“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意義”。瞭解各主題的階段性要求,不僅對特定學段內容的理解和教學要求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助於教師瞭解同樣主題在不同學段的特徵,從而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未來學習的需求。階段性特徵也體現在同一主題下對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要求上。例如,“數量關係”和“方程與不等式”主題,第三學段重點強調幾何直觀、模型意識(在內容要求中)和初步的應用意識,第四學段強調建立模型觀念。

二、課程內容結構化的現實意義

?標準》強調,課程內容的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這是本次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結構化特徵,在內容設計上體現了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為什麼要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內容結構化有什麼現實意義?下面對此作一些簡要分析。

課程內容組織有多種模式,遵循學科的邏輯、學生髮展的邏輯抑或解決社會問題的取向,不同設計理念構成不同樣態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進行的課程組織方式。重視學科結構,是以學科邏輯為主線,以有助於學生理解和促進學生髮展為目標的課程設計理念。“學科結構的學說對於課程的規劃和組織具有指導作用和實際影響。內容的連貫與綜合、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都與所採用的結構概念聯絡著。”許多教育學者對其有明確的論述,如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對學科結構的價值、意義和方法作了系統闡述,施瓦布強調學科內容結構在課程教學設計中的作用。縱觀學科結構研究的理論,結合本次課程修訂提倡的理念,數學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一)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的基本原理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目的在於體現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個學科的基本原理,進而促進其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將學科內容恰當地組織起來,進而形成適應學生理解和遷移的知識結構,避免學生簡單孤立地學習知識與方法,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合理的結構體系,這是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基本理念。布魯納認為,“簡單地說,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例如,在數學中,“代數學就是把已知數同未知數用方程式連線起來,使得未知數成為可知的一種方法。解這些方程式所包含的三個基本法則,是交換律、分配律和結合律。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三個基本法則所體現的思想,他就能認識到,要解的‘新’方程式完全不是新的,它不過是一個熟悉的題目的變形罷了。就遷移來說,一個學生是否知道這些運演算法的正式名稱,比起他是否能夠應用它們來,是次要的”。學習內容的這種關聯是通過學科的核心概念實現的,在結構化的內容體系中,知識之間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學科知識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打通知識之間關聯的鑰匙就是學科的基本原理。布魯納強調教學要注重基本觀念的運用,認為“一門課程在它的教學過程中,應反覆回到這些基本觀念,以這些觀念為基礎,直至學生掌握了與這些觀念相適應的一整套體系為止”。學科結構化的目的是使學習者瞭解所學內容的關聯,而不是對個別知識的掌握。學習者從內容的關聯中體會其中的核心概念(或基本觀念),並將這些核心概念在其後的學習中反覆運用和強化。施瓦布對學科結構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為“學科結構是部分地由規定的概念體系所構成”“不同的學科具有極其不同的概念結構”。近年來有關學科的大概念、大觀念,學科核心概念的進階等方面的研究重點,都與學科結構的理念一脈相承。

前面分析的《標準》內容結構整體性特徵體現了這樣的理念,一個主題內知識與方法之間構成一個整體,這些內容通過核心概念建立起聯絡,使具體內容的學習不再單一而碎片化,而是強調在具體內容中體現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例如,數與運算中“數的意義與表達”“相等”“運算律”等是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是學習相關內容的關鍵,在學習具體內容時,學習者將不斷地回到這些核心概念,從而在整體上理解掌握相關的內容。

(二)有助於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

內容結構化使得零散的內容通過核心概念建立關聯。核心概念(關鍵概念、大概念、大觀念)可以把主題內零散的內容聯絡起來,促進知識與方法的遷移。“核心概念是可以把領域或主題內,甚至跨越不同領域、不同主題的更為基本的概念、方法和問題聯絡起來的具有支配性的概念,是促進有意義的、聯絡緊密的知識的一個實用而強大的工具。例如,‘等分’這個核心概念(一個整體可以被分為大小相等的幾個部分)為兒童發明用於公平分配物品的非正式方法提供了概念基礎,等分(類比公平分配的非正式的形式)就為理解包括除法、分數、度量和平均分在內的正式概念奠定了基礎。”內容結構化可以通過核心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類內容中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核心概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強化更多的知識與方法,並將其運用於新場景的學習之中,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學生學到的是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的一套學科內容體系,而不是簡單的零碎的知識和技能。在布魯納有關學科結構的理論中,人們所熟知的“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任何年齡的任何人”的觀點,聽起來似乎有些極端,但從內容結構化的視角理解,這裡的基本原理並不是形式化的術語表達的抽象的學科概念,而是支撐某一類知識體系的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的表現形式可以處於不同層次和不同水平。對於不同年齡的學生,可以用恰當的方式使他們在不同水平上認識其表達方式,如數學中的“相等”是一個核心概念,對於用“=”來表達相等的關係就有不同水平,有研究將其分為“機械的操作型,靈活的操作型,基礎的關係型,互相比較型”等不同水平。“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絡,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專案、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正是反映了課程設計的結構化理念。早在20世紀90年代,北京的特級教師馬芯蘭就以結構化的思想梳理了國小數學的核心概念,並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由十幾個最基本的概念為知識的核心,把國小中的主要數學知識聯絡了起來。‘和’這個概念則是知識的核心的核心。在學生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時就開始以滲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過滲透‘和’的概念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加、減計算’‘理解加減關係’‘加減求未知數’‘簡單應用題的結構’”。馬芯蘭通過數學內容的結構化,以核心概念為線索構建學習內容體系,對“數與代數”領域中的540多個概念之間的從屬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將起決定作用的十幾個核心概念提煉出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用較少的時間使學生理解核心概念,可提高國小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通過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實現國小數學教學減負增效。

近年來有許多關於“大概念”及其在學科課程教學中作用的研究,促進人們深入地思考其理論與實踐。“廣義的大概念指的是,在認知結構化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方式,是為避免課程內容零散龐雜,用居於學科基本結構的核心概念或若干居於課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整合相關知識、原理、技能、活動等課程內容要素,形成有關聯的課程內容組塊。狹義的大概念同樣是出於課程結構化的目的,同時強調學生對核心概念本質的理解,特指對不同層級核心概念理解後的推論性表達。”這裡提到的“大概念”“核心概念”都與課程的結構化密切相關,只有在具有結構化特徵的學科內容主題中,核心概念才有可能得到凸顯,發揮引領、深化的作用,帶來持續發展。

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的課程內容結構化,有助於課程實施者更好地把握課程內容本質,在分析和提煉學習主題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理解具體學習內容的學科本質,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結構化的課程內容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實現“用少量主題的深度覆蓋去替換學科領域中對所有主題的表面覆蓋,這些少量主題使得學科中的關鍵概念得以理解”。這樣的教學設計之所以能夠實現少量主題的深度覆蓋替換所有主題的表面覆蓋,是因為利用知識與方法的遷移,而在遷移中發揮作用的則是“關鍵概念”,這裡的關鍵概念與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三)有助於準確把握核心概念的進階

學習進階的研究是針對學科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展開的,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類學科中有大量的研究。數學學科的學習進階研究在國外由來已久。儘管數學學科學習進階研究與科學領域的有所不同,但在本質上具有共同的特徵。國內對於數學學科學習進階的研究雖然剛剛起步,但也有學者對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等主題中核心概念的進階有系列的研究。學習進階研究重點關注四個必備的要素:大概念及對大概念的解析;界定清晰的各進階層級;檢驗學生所處水平的測評工具;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干預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進階的研究可以看作布魯納學科結構理論的延續與教學實踐的支援。布魯納認為,教授學科基本結構有四個重要意義:一是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學科更容易理解;二是使學習的內容更容易記憶;三是更容易實現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四是縮小高階知識與低階知識之間的差別。這些關於學科結構重要性的觀點,與學習進階的基本要素有異曲同工之處。就學科內容結構化的現實意義而言,我們還需在上述學科結構的四個意義的基礎上增加一條,就是結構化的內容對於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以核心概念為主線的結構化學習主題,有助於課程實施者從學習進階的視角整體理解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明確每一個階段完成的學習任務所達成相關核心概念的階段性水平。隨著學習程序的遞進,學習內容不斷擴充套件,相關核心概念的水平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步形成。結構化的內容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輕鬆,更持久,“一個人越是具有學科結構的觀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內容充實和時間較長的學習情節”。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建立積極的情感體驗,而持久的學習經歷也有助於活動經驗的積累和核心素養的形成。內容結構化,凸顯學習主題的整體性和一致性,並通過主題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心概念來實現。

內容結構化的階段性特徵凸顯學習進階的程序,學習進階的階段性特徵通過關鍵內容的教學體現出來。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提供了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的促進學習進階的路徑,透過關鍵內容的深度學習實現核心概念的理解與進階。以“數與運算”主題為例,“數的意義與表示”可以看作一個核心概念,其核心要義是如何從數量抽象為數,如何將數用符號表達出來。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四個學段中,學生學習有關數的內容時都與這個概念建立關聯。第一學段認識20以內的數、百以內的數、萬以內的數;第二學段認識十進位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第三學段認識分數和小數的意義,自然數的性質(奇數與偶數、質數與合數);第四階段認識有理數。每一個階段雖然認識具體的數不同,但其學科本質都指向核心概念“數的意義與表示”,都是用抽象的符號和計數單位表達數。例如,35表示的是3個十(十位),5個一(個位);35表示的是3個1/5(分數單位);-35表示與35相反的量。每一種抽象的符號表達,都與具體的數量關聯。如何建立起這種關聯,學生在不同階段對於這種關聯的理解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這種關聯,都需要通過結構化的學習內容來實現。把握其中的核心概念,並在學生學習進階過程中實現內容與方法的遷移,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整體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為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可能。

三、內容結構化帶來的挑戰與契機

課程內容結構化對課程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教科書編寫和教學改進等提供了契機。內容結構化體現了內容統整的理念,避免了知識的碎片化。在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中,將關聯密切的知識內容統整,體現了核心概念為主線的內容一致性。內容結構化為教育者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深刻理解主題的內容和方法,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學科的核心概念,從體現核心概念的關鍵內容入手,促進學生對其學科本質的理解,形成知識與方法的遷移,逐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內容編排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為線索

?標準》對領域下的主題進行了整合,凸顯了數學學科的本質,體現了主題內容的一致性,為教科書編寫和教學設計提供了更多選擇和組織的空間。

首先,主題的整合將帶來教科書呈現上的變化。《標準》除“綜合與實踐”領域外,國小階段和國中階段分別列出七個和八個學習主題,如“數與代數”領域包括“數與運算”“數量關係”“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式”五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構成一個整體,其中蘊含了反映主題學科本質的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學段具有一致性和階段性。例如,國小的“數與運算”主題和國中的“數與式”主題具有共同特徵,其學科本質具有一致性,“數的意義和表示”“相等”“運算律”等作為統領的核心概念體現在不同學段的相關內容之中,而在不同學段又具有階段性特徵,抽象的程度不同,表徵的水平就有所不同。教科書的呈現既要考慮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與組織,也要體現其階段特徵。對於“數與運算”主題,現有的教材大多是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分成不同的單元進行設計。有教材將“100以內數的認識”和“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安排在一下和二上的不同單元。依據《標準》對“數與運算”主題的整體理解,可以考慮將10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運算安排在同一單元,使學生在理解數的意義的同時,探索100以內加減法的算理和演算法,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和掌握這個內容。數與運算的結合,不僅促進學生對算理和演算法的理解掌握,反過來也可以幫助學生從運算的角度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有助於學生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的形成。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數與運算內容都要採取整合的方式來編排,即使分成不同的單元進行組織和設計,也可以用整體的觀點理解相關內容,以把握數與運算的關聯。“圖形與幾何”領域將“圖形的認識”與“圖形的測量”主題整合為“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主題,強調圖形的認識與測量關聯,從整體上認識圖形與測量。與其相關的核心概念可能包括“圖形的特徵”“圖形大小的度量”等。幾何中的測量都是對圖形的測量,圖形測量的本質是確定圖形的大小,從一維、二維到三維,分別用長度、面積、體積表達。對一個圖形完整的認識,包括對其特徵(如長方形的邊和角及其關係)的認識,也包括對這個圖形的周長、面積等度量的認識。例如,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可以從邊的長度的測量視角進行探索。將圖形的認識與測量整合成一個主題,為圖形與幾何的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不僅可以把周長和麵積這樣的測量問題整合起來進行分析和理解,也可以嘗試將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問題整合起來進行教材的組織和教學設計。

其次,具體內容主題歸屬的變化有助於課程實施者準確理解其學科本質。《標準》對一些內容調整了主題歸屬,如“用字母表示數”和“百分數”由原來“數的認識”主題下分別調整到“數量關係”和“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表達”主題下。用字母表示數在以往的標準和教學中只是作為數的進一步抽象,數是數量的抽象,字母又是對數的更一般的表達,是更高層次的抽象。《標準》將用字母表示數調整到“數量關係”主題下,重點將用字母表示數理解為事物之間關係和規律的一般性表達,其內容要求是“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關係、性質和規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學業要求為“能在具體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係、性質和規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從數量關係角度來理解字母表示數的學科本質,其教學的重點和意義與以往相比就會產生變化,從某種意義上彌補了國小階段不學簡易方程帶來的缺失,有助於發展學生初步的代數思維。“百分數”的內容移到“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表達”這個主題下,凸顯了百分數的統計意義。以往百分數在“數的認識”主題下,學生更多是從數的意義理解百分數,將百分數看作特殊的分數。但百分數主要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從統計意義上理解百分數更能清晰地瞭解其來龍去脈。百分數的內容要求是“結合具體情境,探索百分數的意義,能解決與百分數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感受百分數的統計意義”。這些內容主題歸屬的變化,有助於課程實施者準確理解具體內容的本質,為合理的教學設計創造條件。

(二)內容分析凸顯學科本質的整體特徵

分析學習內容是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的前提,其重點在於對學科內容的整體理解。課程內容結構化為整體上理解相關內容的學科本質提供了線索,有助於確定一類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關鍵內容和重點難點。以“小數除法”為例,在現行某版本的教材中,這個內容單元和相關的前後知識安排如表2所示。

學習內容的單元分析一般是將單元作為整體,分析這個單元內容的本質及其不同內容之間的關係,確定單元的重點和難點等。從主題視角看單元內容的本質及其關聯,並且將本單元內容與前後相關的單元內容建立聯絡,會對其本質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小數除法”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數與運算”,主要內容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從教材內容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前三個內容是不同型別的小數除法,體現這個內容的核心概念是“計數單位個數‘累加’”。從計算方法的角度確定哪個具體內容(例題)是重點,有助於學生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而後三個內容“近似計算”“迴圈小數”“混合運算”不屬於計算方法,近似計算和混合運算都與問題的情境有直接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涉及問題解決能力,其核心概念與計算方法不同。《標準》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領域對“數量關係”主題有“能在簡單的實際情境中,運用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問題”的學業要求。而迴圈小數在本質上是數的認識的擴充套件,之所以在小數除法單元中呈現,原因之一就是解決類似1÷3這樣的問題時出現了迴圈小數,其重點不是除法的問題,是數的表示的拓展,是如何表達迴圈小數和迴圈小數在具體情境中怎樣取捨的問題,其核心概念是“數的意義與表達”。這兩類問題雖然不是該單元的重點,但與小數除法的計算有關,可以看作小數除法的應用,其本質是問題解決和數的表達。施教者在對內容進行縱向整體分析時還要了解前後單元的相關內容。從表2可以看到,四年級與小數除法相關的內容有整數除法、運算律和小數的意義等,五下進一步學習的分數除法,與整數除法和小數除法的算理相關。數的運算的重點在於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與算理直接相關的核心概念是“計數單位的‘累加’”,這一核心概念在四年級和五下都會在不同的運算單元中重複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相關內容在學科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將能夠突出地體現核心概念一致性的內容作為關鍵內容組織教學,有助於實現知識和方法的遷移,使這些相關內容在整體上形成一個“大單元”。內容結構化有助於從整體上把握內容的關聯,清晰地梳理數的運算內容的線索,以及不同階段“數與運算”主題之間的聯絡。將對主題學科本質的整體理解運用到具體的內容分析之中,有助於深刻理解具體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以及單元內容的重點和關鍵內容的確定。

(三)教學活動突出關鍵內容的單元整體設計

內容結構化促進課堂教學改進的持續研究,從關鍵內容入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實現核心素養導向目標的重要路徑。《標準》結構化的內容設計在領域下以主題的形式呈現,具體內容要求呈現學科知識與核心素養兩條線索。主題的整合更加凸顯學科內容的本質特徵,以及相關內容之間的聯絡。通過教學內容的縱向分析,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的發展脈絡、學科本質的一致性特徵以及內容之間的關聯,同時把握一個主題內容重點體現的核心概念以及蘊含的核心素養。教學設計與組織應當採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思路,從整體的視角分析內容本質和學生學情,聚焦核心概念,確定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針對單元中的關鍵內容設計與實施體現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下面以小數除法為例,藉助表2作簡要分析。

首先,基於自然單元內容的整體分析,形成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的反映該單元與前後相關單元之間聯絡的內容的整體理解。以教材的自然單元為形,以單元和單元之間內容本質與核心概念為魂,從自然單元入手進行內容分析,既容易操作,又可以從自然單元分析中將學習內容延伸、拓展,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整體理解。表2顯示“小數除法”單元的核心內容是“數與運算”主題中的小數除法,其重點是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與整數除法有密切關係,需要追溯到整數除法,特別是有餘數除法的教學,教學設計時有必要考慮喚起學生這方面的認知,特別是核心概念“計數單位個數‘累加’”的運用。小數意義的理解對於小數除法算理的理解不可缺少,教學中應採用恰當的方式幫助學生運用小數意義理解算理。除了這個主題外,第四至第六三個內容又涉及數的認識和問題解決等,教學中應與相關的核心概念關聯,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其次,確定單元中的關鍵內容。關鍵內容是能更好地體現所學內容的學科本質和核心概念的內容,並且蘊含著相關的核心素養。表2中第一至第三個內容是不同型別的小數除法問題,這些內容中能較為集中地體現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的內容可以作為教學的關鍵內容。從該單元的教材安排看,第一個內容是小數除以整數,可以理解教材的編者將這個內容作為關鍵內容的設計思路。這樣的設計不無道理,這個內容直指小數除法運算,學生直接面對的是小數除法,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被除數是小數時怎樣計算,可藉助這個問題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吳正憲基於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對內容進行整體分析基礎上,將第二個內容“整數除以整數商是小數”作為關鍵內容,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4個人吃飯,付給服務員97元,這頓飯他們要aa制”,讓學生根據這個情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本身並不難,但在進行運算時發現97÷4=24……1,這是一個有餘數的除法。在aa制的情境中,需要將餘下的1繼續除,在整數除法的範圍內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餘下的1怎麼分”引起學生學習過程的認知衝突。這個問題的解決直接引出小數除法計算算理的深度探索。將小數除法與以往學習的有餘數的除法聯絡起來,運用學生學習的前概念,可以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從有餘數的除法引入可以喚起學生相關的核心概念——計數單位個數“累加”與細分,並讓學生將其運用於新的問題解決之中。當以“一”為單位的1不夠除以4的時候,將其變成以十分之一為單位的10個0。1,就可以除以4,商是2(2個0。1),接下來的計算都是這個方法的推理。這個例題作為學習這類內容的關鍵內容,對於深刻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後,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基於學生的基礎和前概念,組織圍繞關鍵內容的學習活動,有助於促進學生整體發展。關鍵內容體現學科本質,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要基於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對當前學習內容的理解水平以及存在的困惑,提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並採用多樣性的策略與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合作交流,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深度理解所學內容,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在小數除法教學中,師生圍繞“餘下的1怎樣分”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再對有代表性的方法進行討論、質疑、交流,最後實現問題解決,在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的同時,學生的推理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等核心素養獲得發展。

課程內容結構化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中國小數學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應引起充分的重視。伴隨著《標準》的頒佈與實施,圍繞課程內容結構化的理解及其引起的深化教學改革的探索將成為重要的研究話題。

2024年新課標培訓心得篇4

1:學生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與實際聯絡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3: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2024年新課標培訓心得篇5

跟著李霞老師關於《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解讀的講座,翻開了新的科學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新課標給我呈現出的亮點:

“立意”——體現了基於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

“整合”——體現了學習進階和跨學科整合;

“一體”——體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一、“立意”——體現了基於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

20xx年版課標中,從四個維度凝鍊了核心素養。基於素養的立意,以關注人的視角定位科學學科的教育價值。除了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外,還要教給學生適應社會、解決問題的獨特視角、思維方法,建構科學本質觀,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精神層面的整體提升。

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既能反映科學課程獨特育人價值,又能反映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共通素養,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體現了科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整合”——體現了學習進階和跨學科整合

從20xx年版課標中提出的18個核心概念減到13個核心概念。20xx年版課標在課程內容上最大的改變就是忽略了四個領域嚴格的領域分界,突出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一方面基於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和興趣特點,完善學習進階來配合學生髮展。比如低段關注的是具體現象、具體事物外在特徵的觀察、描述、分類等;到了中段要求學生要在關注具體事物和外在特徵的基礎上,分析現象,重點訓練歸納和推理;高段關注事物的結構、功能的變化和相互關係。體現出老師在學段之間採用教學方式應該遵循從指導——引導——組織的進階,來幫助學生思維發展。

以第一個核心概念: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為例。學習內容為:(1-2年級)讓學生知道物質有不同形式,顏色等;(3-4年級)認識物質可以由較小部分組成;(5-6年級)學生能夠意識到物質可能是由一些看不見微粒構成;(7-9年級)理解物質由多種微粒構成;認識元素符號、化學式等微粒表徵。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內容從對物質的巨集觀描述到微觀探究。

另一方面精簡內容、跨學科整合部分內容,反映了科技進展和專題教育要求,配合”雙減“政策,著力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例如:

(1)科學中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並不是完全孤立的。新課標忽略了四個領域嚴格的領域分界,提出了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與模型、穩定與變化四個跨學科概念,進一步實施綜合性改革。

(2)與修訂前相比,《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加強了綜合性,減少了概念和知識點的數目。核心概念由18個減少為13個,學習內容由75個減少為54個,知識點由207個減少為161個。

三、“一體”——體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20xx年版課標強化了課程標準對課程實施的有效指導,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建議,以及針對每個核心概念的學業要求、教學策略建議及學習活動建議內容。老師在課堂中靈活採用多樣化評價方法,可以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採用提問、觀察、作業、討論、展示、日誌、調查等方法;在解釋過程中採用核查表、量規、反思日誌、自我和同伴評價等方式;在結果呈現和交流過程中採用評語、檔案袋、成績報告等方式;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開展嵌入表現性評價的專案式學習。讓學生在情境中做,運用知識的技能,藉助評價工具,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

新課標真正告訴我們:

(1)“教”——教師如何把握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通過有效組織教學活動,達到育人目標;

(2)“學”——學生如何學,將學科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自身的核心素養;

(3)“評”——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

2024年新課標培訓心得篇6

當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的發展變革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中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部對普通高中《政治課課程計劃》及《政治學科教學大綱》進行修訂的基礎上,又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對高中政治課內容都作了區域性調整。課堂教學是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形式,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完成政治課的教學任務,要從實際出發,教好每一節政治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的。

一、以趣引思,使科學性寓於趣味性之中

新的課程理念強調要使學生在快樂中成長,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如何在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中貫徹這一理念呢?我想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產生注意力的基礎,是求知的動力。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不願聽,不願學,但又迫於大學聯考壓力不得不學。要上好政治課首先要扭轉學生中的這種思想和情緒,使學生感到政治課有趣,有理,有用,使他們快樂的學習政治課,並且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課的科學性比較強,因此我在講課的過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為主,把科學性和趣味性統一起來。當然科學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學性是基礎,要把趣味性寓於科學性之中。

在備課選材和講課語言的運用上注意恰當使用成語典故,漫畫,比喻等,可變抽象的理論觀點為形象生動,變深奧的道理為淺顯易懂,變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為活潑有趣。

二、採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過程結合起來,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在新課標指導下,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比較生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嘗試,而且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製造矛盾,使學生有思維碰撞。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並富有個性發表見解的過程,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培養了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新課程理念還強調學生既是評價的物件,也是評價的主體,應重視學生參與評價。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然後在班裡交流,學生經過打分、得分、答辯、同學間互提問題再打分等環節,培養了自我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

三、鼓勵質疑,巧設思維情境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釋疑解疑,有所進取。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愛因斯坦曾精闢的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課堂教學中設定疑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創設積極思考的教學氛圍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課新教材對概念既有理論的闡釋,又有事例的說明,似是無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此時教師應投石激浪,巧設疑問,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於“山窮水盡疑無路”,教師適當點撥,因勢利導,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講“價值”概念時,我設疑如下:“既然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那麼,價值也就是勞動本身,對嗎?”問題一提出,如投石擊水,意見分呈,或說正確,或說錯誤。我提問持肯定態度的同學:“既然價值就是勞動本身,那麼農民自產自食的糧食有價值,是商品,對嗎?”這又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波濤。多數學生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便順理成章的歸納指出:“農民自產自食的糧食雖然耗費了人的勞動,但它沒有用於交換,因而不是商品,沒有價值。”接著,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勞動產品也可以出賣,也有價格,這是否與勞動價值論相矛盾?為什麼?”這又引起學生們的熱烈爭論,大有“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勢。這樣,使學生在“無疑——釋疑——無疑”的過程中掌握了“價值”的概念。通過不斷的設疑,讓學生是始終處於積極思考的狀態,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