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郭永懷先進事蹟感想精選8篇範文

郭永懷先生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彙報工作途中的空難奪走了他正在華年的生命,而在空難發生的那一剎那,他與他的警衛員用生命護衛了國家的機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時代印記!以下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郭永懷先進事蹟感想精選8篇範文,歡迎閱讀。 
郭永懷先進事蹟感想精選8篇範文
 
郭永懷事蹟感想()
 
郭永懷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兩彈”模型捐贈給榮成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當天,中物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田東風,中物院型號總指揮、科協主席譚志昕,榮成市委副書記呂劭偉,榮成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曲衛偉等參加活動。
 
郭永懷出生於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國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終年59歲。1999年,郭永懷被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多年來,榮成一直十分重視郭永懷的事蹟宣傳。為更好地讓市民瞭解他的事蹟,XX年,榮成在博物館廣場東側豎立了郭永懷雕像。近年來,又與中科院力學所等單位密切聯絡,為建立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打下了基礎。
 
今年結合中央提出的“兩學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將展館建設提上議事日程,組織專業力量,高水平策劃、高標準建設,先後到北京、四川綿陽、梓潼與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懷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蒐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歷史文物。郭永懷事蹟陳列館位於榮成博物館一層,展覽面積XX平方米,有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6個視訊。根據郭永懷院士的生活工作經歷,陳列館擬劃分為八大板塊,分別是“榮成之子 潛心求學”“馳名海外 毅然歸國”“兩彈一星 功勳卓著”“儒家情懷 大師風範”“獻身科學 壯烈殉國”“懷瑾佩瑜 愛在天際”“高山仰止 永遠懷念”以及多媒體教育廳。內容涵蓋了郭永懷的出生、外出求學、歸國、從事力學和國防科學研究,直至犧牲的完整人生軌跡。通過對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場景的復原,讓人們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懷的儒家風範和大師情懷,全面展示了郭永懷院士的卓越功勳。
 
當天捐贈的模型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模型。呂劭偉在捐贈活動中表示,郭永懷是為“兩彈”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是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榮成人民的驕傲。“兩彈”模型是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重要展品,濃縮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精神,是對郭永懷卓越貢獻的重要展示。對面向黨員幹部、青少年、社會公眾全面深化黨性教育、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義。今後,榮成將不斷組織社會各界向郭永懷同志學習,切實發揮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作用,傳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
 
據介紹,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是山東省首個院士紀念館,國內展示新中國科學家風采的重要展館,也將成為對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郭永懷事蹟感想()
 
 郭永懷先生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座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我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優秀力學人才。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我國的導彈與核彈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先生1909年4月4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榮成市。郭家世代務農,父親郭文吉粗通文墨。1918年,9歲的郭永懷在三叔郭文秀開辦的學堂裡讀書識字。1922年,在石島鎮(今石島管理區)明德國小就讀高小。1926年,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取青島大學附中。1929年夏,進入南開大學預科班學習。由於他勤奮好學,所以名列前茅。他還同胡世華、陳振漢等組織了一個新穎的讀書會微社,切磋砥礪,鑽研學問。1931年,先生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轉入本科,攻讀物理。由於他對光學感興趣,於1933年轉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35年畢業後,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和吳大猷等一起研究過喇曼效應。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永懷曾回家鄉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淪陷,郭永懷又輾轉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半工半讀,研究過湍流理論。在青少年時期,他先後得到過顧靜薇、饒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導,
 
所以不僅具備了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而且也確立了“科學救國”的思想。
 
1939年,郭永懷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生。經過一些波折,於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應用數學系主任辛格指導下從事研究。他僅以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可壓縮粘性流體在直管中的流動》的論文,並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導師辛格的讚賞。1941年5月,他又來到當時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在航空大師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工作。他主動提出要進行當時空氣動力學的前沿問題跨聲速流下連續解的研究,並於1945年獲得博士學位。在留學期間,由於有名師指導和良好的研究環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為他在以後1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奠定了基礎。
 
1946年,西爾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懷前去參加業務領導工作,歷任副教授、教授之職。實際上,郭永懷在這10年間是當時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三個主持人(即西爾斯、郭永懷、康脫洛維茨)之一。這10年也是郭永懷從事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他著重對跨聲速理論與粘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可壓縮無旋亞聲速和超聲速混合型流動和上臨界馬赫數》(與錢學森合作)、《關於中等雷諾數下不可壓縮粘性流體繞平板的流動》、《弱激波從沿平板的邊界層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決了跨聲速流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邊界層的奇異性,他改進了龐加萊、萊特希爾的變形引數和變形座標法,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為此,錢學森於1955年在《Advance sin Applied Mechanics》雜誌上發表文章,將這一方法命名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懷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離超聲速流動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聲速激波邊界層干擾和離解效應。郭永懷因在空氣動力學與應用數學中的研究成果而馳名世界。
 
在國外工作期間,郭永懷一直在等待機會,要用他的科學知識為祖國服務。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終於出現了這種機會。這時,郭永懷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優越條件與待遇,於1956年11月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並立即投身於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在國內工作的12年期間,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領導國內的力學與國防科研上,並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九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國防科委空氣動力學專業組成員和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籌備組副組長、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等職。1956年,郭永懷參加了制訂“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擔任了力學專業副組長。他和力學界的其他專家一起審時度勢,分析國際上力學研究的動向,並根據我國的國情,制訂出學科近期發展規劃與遠期奮鬥目標,確定高等學校力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定,為我國隨後若干年的發展方向確定方針大計。規劃的實施使我國的力學研究從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論工作的狀況發展到能夠通過現場測試、大型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等多種手段進行重大專案研究的現代力學階段。
 
郭永懷回國以後,就身體力行倡導高超聲速流動、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新興領域的研究。他親自參加力學所電磁流體組每週一次的學術討論會;60年代初,他組織了北京地區高超聲速討論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問題組人員踏踏實實地學一本書,一方面又鼓勵大家深入實際。他指導研究生從事這些新方向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對於新學科方向的發展,他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和精闢的見解。
 
郭永懷對於國防工業和科研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許多重大的專案。從1957年11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起,他就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星際航行座談會,大力倡導我國要發展航天事業,並就許多技術問題,如運載工具、推進劑、姿態控制、氣動力、氣動熱等發表了許多重要見解和主張。在第四次座談會上作了“宇宙飛船的回地問題”的中心發言,對氣動減速、氣動加熱、燒蝕防熱、回地軌道設計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分析,還提出了利用舉力面的設想。隨後,當研製人造衛星提到議事日程上時,郭永懷參加了負責衛星本體設計的人造衛星研究院的領導工作。1964年,郭永懷參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籌備工作。他認為應將再入物理現象的研究作為這個專案的理論研究方向,並明確提出建立高溫物理所的主張,對實驗裝置的籌建工作他亦費盡心血;1967年,郭永懷參加了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擔任了主管技術工作的副組長。他首先就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服務物件、研究手段、重點裝置、測試方法等提出了建議,並和錢學森一起為該院規劃了藍圖,為以後空氣動力學研究發展中心的建設奠定了基礎;為了發展我國的“兩彈”事業,郭永懷更是嘔心瀝血,從理論到實踐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多次赴現場參加準備工作。
 
從外貌看,郭永懷身體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雙鬢斑白,平時不苟言笑,總愛沉思。他工作起來,精力卻是超人的。1963年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後,他與許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應。為了及時研究新情況,郭永懷頻繁往來於北京和基地之間,每次又會增加一次身體不適應,嚴重損害了健康。有人勸他少跑一些,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在生活上,郭永懷的簡樸也出了名,一支鋼筆從中學時代竟一直使用到犧牲。周恩來總理深知科學家對於新生的共和國的意義,所以常常叮囑郭永懷等科學家不要乘飛機。但是郭永懷先生為了趕進度仍經常飛來飛去。最後,我們民族的悲劇還是發生了。郭永懷先生飛機失事,享年59歲。
 
可以說,在飛機遇險、生命將盡的最後瞬間,這位可敬的老人想到的只是用身體保護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技資料!
 
周恩來得知郭永懷犧牲的訊息,眼睛頓時溼潤了。錢學森更是傷感不已地嘆息:“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優秀力學專家離開了人世。”。
 
郭永懷為我國的力學事業,也為人類的航空航天事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他的學術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個中國人、每個力學工作者值得引以自豪的。為了表彰郭永懷的功績,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於1968年12月25日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郭永懷事蹟感想()
 
郭永懷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郭永懷事蹟學習感悟,歡迎閱讀、學習!!! 郭永懷事蹟學習感悟(一) 1968年12月5日凌晨6點左右,首都機場附近的村民聽到一聲巨大的轟響,隨後,就是一個巨大的火球和濃濃黑煙直衝雲霄,把白霧照得血紅。後來人們隱隱約約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飛機在即將著陸時突然失事,一頭紮在了機場附近的玉米地裡。
 
有兩具燒焦的屍體緊緊地抱在一起。兩具屍體早已燒得面目全非,如同半個焦炭,但是卻保持著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姿勢。許多年輕的戰士都被這畫面嚇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動彈。後來來了首長,人們才有勇氣嘗試把他們分開。
 
他們抱得很緊很緊,加上瞬間死亡,所以屍體無比僵硬。把他們分開的時候,必須很用力,就像掰斷一大塊木炭,由於纏繞在一起,把他們撐開的時候不斷髮出斷裂的聲響。
 
當“轟”的一聲把他們終於分開,所有人立即腦袋嗡的一聲,一片空白,時間彷彿定格一樣,所有人都無法說出一句話。因為把他們分開後,他們驚訝地發現,兩具屍體的胸部中間,是一個皮質的公文包,雖然有點燒焦,但是在兩個人相擁的身體的保護下依然完整,開啟後:一份熱核導彈試驗資料檔案完好無損。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來接應的士兵當場跪地痛哭,那就是他們力學所的副所長: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
 
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早已被燒得辨認不出來,當時是根據頭後連著脊樑那塊沒有燒完的一點點白頭髮,認出了郭永懷。
 
郭永懷事蹟感想()
 
9月3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兩彈”模型捐贈給榮成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當天,中物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田東風,中物院型號總指揮、科協主席譚志昕,榮成市委副書記呂劭偉,榮成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曲衛偉等參加活動。
 
郭永懷出生於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國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終年59歲。1999年,郭永懷被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多年來,榮成一直十分重視郭永懷的事蹟宣傳。為更好地讓市民瞭解他的事蹟,XX年,榮成在博物館廣場東側豎立了郭永懷雕像。近年來,又與中科院力學所等單位密切聯絡,為建立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打下了基礎。
 
今年結合中央提出的“兩學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將展館建設提上議事日程,組織專業力量,高水平策劃、高標準建設,先後到北京、四川綿陽、梓潼與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懷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蒐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歷史文物。郭永懷事蹟陳列館位於榮成博物館一層,展覽面積XX平方米,有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6個視訊。根據郭永懷院士的生活工作經歷,陳列館擬劃分為八大板塊,分別是“榮成之子 潛心求學”“馳名海外 毅然歸國”“兩彈一星 功勳卓著”“儒家情懷 大師風範”“獻身科學 壯烈殉國”“懷瑾佩瑜 愛在天際”“高山仰止 永遠懷念”以及多媒體教育廳。內容涵蓋了郭永懷的出生、外出求學、歸國、從事力學和國防科學研究,直至犧牲的完整人生軌跡。通過對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場景的復原,讓人們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懷的儒家風範和大師情懷,全面展示了郭永懷院士的卓越功勳。
 
當天捐贈的模型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模型。呂劭偉在捐贈活動中表示,郭永懷是為“兩彈”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是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榮成人民的驕傲。“兩彈”模型是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重要展品,濃縮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精神,是對郭永懷卓越貢獻的重要展示。對面向黨員幹部、青少年、社會公眾全面深化黨性教育、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義。今後,榮成將不斷組織社會各界向郭永懷同志學習,切實發揮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作用,傳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
 
據介紹,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是山東省首個院士紀念館,國內展示新中國科學家風采的重要展館,也將成為對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郭永懷事蹟感想()
 
中科院院士郭永懷,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兩彈一星”元勳。1968年12月5日,他在飛機降落失事墜毀中犧牲。犧牲的時候,他把裝有資料的皮包緊緊抱著,資料才得以保留了下來。
 
他為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他以赤子之心報效祖國,為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核事業尖端技術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
 
研究空氣動力學馳名世界
 
郭永懷出生于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後來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留學時,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接著他選擇了空氣動力學最難的課題“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作為博士論文題目。1941年5月,他來到當時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在航空大師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工作。
 
1946年,西爾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懷前去參加業務領導工作。於是,郭永懷成了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1949年,郭永懷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探索開創了一種計算簡便、實用性強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正是因為在跨聲速流與應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懷很快就馳名世界。當時人類雖已實現了飛行的夢想,但飛機的飛行速度並不理想。聲障是提高飛機飛行速度的難關。郭永懷和錢學森經過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並得到了實驗證實,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毅然回國獻身核事業
 
1955年,錢學森發來兩封書信,邀請郭永懷回國。郭永懷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優越條件與待遇,與夫人李佩於1956年11月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懷說。
 
1960年7月,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在華的核工業系統的全部專家,隨後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裝置和資料。中國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郭永懷擔任九院的副院長。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郭永懷的倡議和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制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採用上,他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爆法為主攻研究方向”。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最佳方案,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投爆所採用,而且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一直沿用。
 
郭永懷每天一大早便趕到現場,瞭解裝配工作進展和系統聯試結果,一旦發現問題便及時研究處理。在將要進入正式試驗階段的那些日子裡,郭永懷每天都要忙十幾個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吃飯也是席地而坐邊研究邊吃。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當閃光火球和蘑菇狀煙雲冉冉升起時,全體測試人員一片沸騰,郭永懷卻癱軟在試驗現場,身邊工作人員把他架到臨時帳篷裡的鐵皮床上,郭永懷太累了。
 
犧牲時仍緊抱絕密資料
 
1963年,科研隊伍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那裡氣候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溫度零下40多攝氏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他與許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應。為了及時研究新情況,郭永懷頻繁往來於北京和基地之間,有人勸他少跑一些,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式衛星迴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發現一個重要資料,急於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飛機。 他匆匆地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裡,還認真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彙報。12月5日凌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跑道,扎向了玉米地,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檔案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他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對我國科研事業極為重要的資料。
 
郭永懷犧牲的第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在他犧牲不到兩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1999年,他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
 
 
郭永懷事蹟感想()
 
1968年12月5日凌晨6點左右,首都機場附近的村民聽到一聲巨大的轟響,隨後,就是一個巨大的火球和濃濃黑煙直衝雲霄,把白霧照得血紅。後來人們隱隱約約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飛機在即將著陸時突然失事,一頭紮在了機場附近的玉米地裡。
 
有兩具燒焦的屍體緊緊地抱在一起。兩具屍體早已燒得面目全非,如同半個焦炭,但是卻保持著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姿勢。許多年輕的戰士都被這畫面嚇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動彈。後來來了首長,人們才有勇氣嘗試把他們分開。
 
他們抱得很緊很緊,加上瞬間死亡,所以屍體無比僵硬。把他們分開的時候,必須很用力,就像掰斷一大塊木炭,由於纏繞在一起,把他們撐開的時候不斷髮出斷裂的聲響。
 
當“轟”的一聲把他們終於分開,所有人立即腦袋嗡的一聲,一片空白,時間彷彿定格一樣,所有人都無法說出一句話。因為把他們分開後,他們驚訝地發現,兩具屍體的胸部中間,是一個皮質的公文包,雖然有點燒焦,但是在兩個人相擁的身體的保護下依然完整,開啟後:一份熱核導彈試驗資料檔案完好無損。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來接應的士兵當場跪地痛哭,那就是他們力學所的副所長: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
 
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早已被燒得辨認不出來,當時是根據頭後連著脊樑那塊沒有燒完的一點點白頭髮,認出了郭永懷。
 
郭永懷事蹟感想()
 
10月16日下午,一場郭永懷精神研討會在榮成舉行,郭永懷曾工作過的單位領導,郭永懷的部分學生、親屬,共同就郭永懷精神內涵進行交流研討,更好發揚郭永懷的精神。
 
郭永懷,似他的名字般永遠令人懷念。在列強對新中國進行露骨的核威脅之下,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一窮二白”的經濟困難局面下,在新中國下決心研製原子彈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雲、每一片藍天都見證了那段絕密且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歷史,見證了郭永懷以生命為代價投身祖國核事業的無悔追求。
 
在致力於我國核武器發展的8年多時間裡,從原子彈到氫彈再到導彈核武器,郭永懷究竟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沒人說得清楚。然而,郭永懷在生前談及這些,經常掛在嘴邊的卻是這樣的話:“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中國強大了,在世界事務中就會發揮更大作用„„”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已經被郭永懷等人鑄就成一座歷史豐碑。
 
緬懷,是為了更好地激勵。斯人已去,精神永駐。
 
“叔父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繼承他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精神,為國家效勞,為人民作出貢獻。”郭永懷侄女郭淑娥說。
 
王瑾是一名陳列館的講解員,看著修繕後的陳列館,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說,作為郭永懷先進事蹟講解員,今後會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學習領會郭永懷的精神,通過富含情感的講解,讓更多人全方位認識郭永懷、學習郭永懷。
 
大無畏的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當前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榮成來說,汲取郭永懷身上的精神動力迫在眉睫。
 
戰爭年代,榮成走出了100多位將軍,為全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如今,這裡已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前三季度,榮成全市預計完成生產總值840億元,同比增長8%,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實現由“速度經濟”向“素質經濟”的蛻變,由“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
 
永懷精神,常學常新。郭永懷的精神,鼓舞和激勵著67萬榮成人民在紮實推進創新發展、努力爭當走在前列排頭兵的征程上不斷超越。
 
1958年1月,郭永懷出任《力學學報》主編。1957年,錢偉長被打成右派。郭永懷了解錢偉長的學術功力,仍然請他任編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學報投稿,錢偉長髮現其論文中竟有51個基本錯誤,提出不宜發表。那位教授向編委會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許右派教授審查”,對此郭永懷不屑一顧,他說:“我們相信錢偉長的意見是正確的,這和左、右無關。”
 
1958年,教育界開展 “教育革命”,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運動中也出現了“左”傾傾向。有些人通過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庫達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釋,就認為這個定理不對了;通過觀察荷葉上的水滴可自由運動,就說NS方程的邊界條件是不對的;通過當時設計部門說,飛機的阻力現在還不能用邊界層理論算,就認為邊界層理論沒用。他們請來郭永懷,想讓他贊同這些“新發現”,不料郭永懷說:“我常想,一個新發現,要推翻什麼東西,應該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經過慎重的思考,你們說的問題,沒有經過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現象,就做結論。第二,要有真正的膽識,敢於做研究。你們對荷葉是很有膽量,但不是科學的膽識。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們不是這樣,是憑一時的熱情衝動。”
 
郭永懷事蹟感想()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在山東省榮成縣西灘郭家村。1929年進入南開大學預科。1931年7月,升入南開大學物理系。1933年~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讀。抗戰爆發後他輾轉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半工半讀。國難當頭,堅定了郭永懷科學救國的信念,他認為要使國家強盛起來,首先要發展軍事科學技術,發展航空事業。為此,他放棄了專修光學的夙願,改學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懷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師從辛格(e)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導師的讚賞。1941年5月,郭永懷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學家馮卡門的指導下從事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研究,以優秀成績獲得博士學位。那段時間在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工作、學習的中國人還有錢學森、林家翹、錢偉長等。
 
1946年,郭永懷受聘於美國康奈爾大學。此後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黃金時期,他對跨聲速理論與粘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人類突破聲障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他發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變形引數與變形座標法,為此,錢學森於1956年將這一方法命名為PLK方法。郭永懷因在跨聲速與應用數學方面的兩項重大成果而揚名世界。1955年7月,他被晉升為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郭永懷是懷著科學救國的願望漂洋過海的。受聘於康奈爾大學時,他就向校方表示:“我來貴校是暫時的,將來在適當的時候就要離開”;在是否申請接觸機密資料的表格欄中填了“不”;對於讓他申請加入美國籍的來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時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參加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康奈爾分會,經常和大家熱烈地討論祖國的未來。
 
1956年11月,郭永懷毅然放棄優越的物質條件,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
 
回國後,郭永懷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領導國內的力學與國防科研上。他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力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合辦的工程力學研究班班主任、二機部九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等職。他參與制定了我國力學學科的發展規劃,倡導開展新興力學學科的研究。他對我國的國防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參加了許多重大的工程和專案。他還參與組織、領導中國科學院的人造衛星本體設計,參與地空導彈的研製。
 
對待學術,他一向嚴肅認真。1957年,經國務院批准,高等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合作在清華大學創辦工程力學研究班,先後辦了三屆,學員300多人,他們成為我國首批力學科研和教學方面的骨幹。郭永懷和錢偉長組織並領導力學研究班的工作。郭永懷在1958年、1959年還曾擔任班主任,並親自講授《流體力學概論》。張涵信(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研究班第一屆學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回憶:“彬彬有禮的郭永懷先生,對力學工作十分嚴肅認真。他甚至連Supersonic是翻譯成超聲速還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為什麼翻譯成尤拉等都講究。他主張讀經典著作,他說這Prandtl的時代是流體力學的豐收期。Prandtl本人是個大權威,有學識有經驗,書寫得全面深刻,因此應該學習他的‘流體力學概論’。”
 
郭永懷為人樸實正直,在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他尊重科學,勇於講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