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菊花詞讀後感5篇

讀書從來都不是為了打發時間,讓我們一起好好的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一篇優秀的讀後感肯定是會融入自己的情感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菊花詞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菊花詞讀後感5篇

菊花詞讀後感篇1

菊花代表皇權、謙和、隱逸,而刀象徵著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鬥,而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令日本成為了一個令所有學者都費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時間迷醉於日本文化,極為痴迷地讚歎日本茶道中蘊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還有那日本建築沉寂、古典、稍縱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學中隱晦細膩、境界唯美的表達。這一種痴迷正如我之前對埃及的念想,尼羅河上夕陽籠罩的埃及,在太陽神拉的照耀下,時光永恆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單純從靈魂深處傳來的,對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對日本有所瞭解,是通過李兆忠的《曖昧的日本人》和《東瀛過客》,而喜愛日本卻因各種精美的文學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國》、《葉隱聞書》、《陰陽師》,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心中始終存在一個疑問,為何那個固守過去、傳承經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無芥蒂地接受現代文明,同時又可固守原有的傳統,這令人總是禁不住想要堆出“雖然……但是……”這樣的句式,這個答案唯有我在看了歷史的那部堪稱經典的著作時才得到瞭解決,它就是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花與刀》。

當時作者受到美國戰時情報局委託,針對二戰後美國到底該如何處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報告,作者果不負重任,雖然她的一生從未到過日本,但卻能從各種文獻和戰俘的口述中還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質,甚至連日本人都對這本書對他們的瞭解程度不住地讚歎,成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認最佳讀本,至今暢銷不衰。

?菊花與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島國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在日本社會、軍事、文化、政治各種現象的體現,從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為的本質。書中介紹了日本人的道德觀、情感圈、自我修養、兒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藝術性。

日本人的特點正如文中所說“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蠻橫又有禮、既刻板又善變、既保守又易於接受新的方式。”他們即可與美國保持親密無間的距離、站在同一戰線。他們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決絕的櫻花,花開後又迅速凋零,那決絕的姿態不帶一絲眷戀,因而造就了她如夢幻一般的美麗,形成了日本文學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為一個古老文明的傳承者,我們歷來以傳授者自居,而始終不肯接納外來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種文化都其獨有的民族性。其實在那遙遠的唐朝,與我們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開展起了“脫漢運動”,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與他們的文化特點息息相關。從《菊花與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徵,在以後閱讀日本文學時,可以從他們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瞭解他們的思想。

菊花詞讀後感篇2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名字叫《風雨中的菊花》。文中的小男孩讓我很感動。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向路人乞討,不知道遭受了多少羞辱和拒絕,男孩終於攢夠了20美元。他到花店買了一株萬壽菊,只是為了給死去母親的墓上獻上一束鮮花。

愛,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要輕視任何骯髒外表下裝著的乾淨清澈的心靈。小乞丐苦苦哀求得來的20美元,只是為了給死去母親的墓上獻上一株花。20美元,這對許多人來說只是施捨,但對男孩來說確實生存的必須。世俗的眼光永遠是隻是看到表面,心中暗暗盤算著利益關係,得出一個自以為正確的結論,少有人能看到背面的真實。飄搖於人世的風雨中,小乞丐因懷一份愛而存有無懼無畏的勇氣,讓所有陰霾的日子都有了暖暖的色彩。

11月28日,這一天,是感恩節。時間可以讓人丟失一切,唯有親情是割捨不去的。高爾基曾說過:時間的流逝,許多事情都已經淡化了,可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顆星星永遠閃亮,那便是親情,當然,在這一天,我們應該感恩的人不只有親人,還有教導過我們的老師,幫助過我們的人……這讓我想起一篇文章,叫做《愛之鏈》。我想,如果每個人都像《愛之鏈》中的喬依和老婦人一樣,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那這個社會,將充滿了愛,將會更美好!

菊花詞讀後感篇3

這是一個感恩的小故事,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卻最深刻。

它裡面主要講了:一名叫多爾的先生在途中遇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伸出黑乎乎的手向每一個路人討錢,多爾先生剛開始以為是這個小男孩是個騙子,但還是給了他一美元。突然,當他在一個鮮花店又遇到那個小男孩時,只見小男孩捧出一枚枚閃閃發亮的硬幣,其中或許還有多爾先生剛才給他的呢。小男孩之後選了一束萬壽菊就走了,這讓多爾先生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就在多爾先生第三次看到小男孩時,眼前模糊了!因為小男孩手裡捧著一束萬壽菊迎著風雨向一個公墓走去……

故事結束了,我的眼淚就吧嗒吧嗒地淌了下來。心裡想著,這是個多麼孝順的孩子啊!即使他是個窮孩子,沒有吃的也沒有住的,生活在這麼貧困的家庭裡,更何況他的媽媽已經不在世上了,想想與我們這些同齡的人,或許還有些人連自己的爸爸媽媽的生日都不知道,可是這個小男孩仍然愛著他的媽媽,也清清楚楚地記得媽媽的生日,儘管他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飯了,可他還是不忘去路邊乞討給媽媽買一個生日禮物。哪像我們這麼幸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裡,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經常得到父母的關愛,還經常給父母操心,想到這裡,我很慚愧。

所以,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吧!而且當遇到困難時,我們不能逃避,想想這個小男孩是如何克服的,想想那束菊花是怎麼在狂風暴雨中怒放的……

菊花詞讀後感篇4

前幾天,我在《智慧背囊》裡讀到了一篇關於感恩的文章,題目是《風雨中的菊花》,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

一位名叫多爾的先生在出差途中,遇到了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在沿街乞討,一開始,他以為小男孩是個騙子,不過還是給了小男孩一美元。但是當他在一家鮮花店裡再次遇到小男孩的時,多爾先生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小男孩捧出一堆閃閃發亮的硬幣,選了一束萬壽菊。這時多爾先生看到卡片上寫的是送給我最親愛的人,祝媽媽生日快樂!當多爾先生第三次看到小男孩時,眼睛溼潤了,因為小男孩手裡捧著一束萬壽菊迎著風雨向一個公墓走去……

讀到這兒,我的心震憾了,眼淚不知不覺地淌了下來。想想我們這些與小男孩同齡的人,生活在優裕的環境裡,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從來都覺得父母對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為我們慶祝生日;給我們買玩具;買生日禮物……而我們連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就更別說送一份禮物給父母了。

與小男孩相比,我很羞愧,雖然小男孩的母親已經去世了,但是小男孩仍然清清楚楚地記得媽媽的生日。儘管他已經很久沒有吃飯了,但他還是給母親一份生日禮物。從現在起,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身邊所有的人。

菊花詞讀後感篇5

看了美國作家本尼迪克特寫的《菊花與刀》後,我對日本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有了新的認識。日本對我們中華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齒,對日本是恨之入骨。像我這樣的反日情緒,我們滿懷激情的中華兒女大都存在。我覺得如何理解日本這個對中華民族文明帶來過深重災難的民族,是值得中國人關注的課題之一。看待問題不能只是盯著一個角落看死了,我們需要用辯證統一的觀點去分析。對於日本,我們也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這也是我們作為21世紀新一代青年的必備素質。《菊花與刀》這本書便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種瞭解日本的渠道。看完之後,我對日本少了一份衝動的情緒,多了一份理性的認識。

先說說這本書吧。書名“菊花與刀”,用日本最具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來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動人的藝術性。在書中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徵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歷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書還是一部將深刻的思想和流暢的語言完美結合的典範,在學術界和普通讀者中都深受好評。對於在歷史上曾飽受日本民族帶來深重苦難的中國人,認真閱讀和思考本書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本書也被認為是瞭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讀本,被日本學術文化界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由此可見《菊花與刀》的確是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值得我們去深讀。

作者本尼迪克特對於日本的評價是日本文化有雙重性,就像菊花與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日本人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忠貞而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這樣看來日本的確是一個讓人覺得很矛盾的名族,日本人有著雙重性格。

作者以戰爭為起點,先寫到戰爭中的日本人,並且還費了不少篇幅。最使我震撼的便是日本人認為精神將贏得對物質的勝利。日本人一直強調精神的重要性,對物質主義甚至到了鄙夷的地步。這也深深的體現在戰爭中。他們將軍艦和大炮只視作不滅的“日本精神”的外部表現。他們鼓勵士兵說:“我們的身體越是沉重,我們的意志,我們的精神就越能凌駕於肉體之上。日本打勝仗的時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營以及他們的軍人也一再說,這場戰爭不是軍備與軍備的較量,而是美國人對物質的信仰同日本人對精神的信仰之間的決鬥。日本人相信精神能戰勝一切,這一點深入到他們對外的戰爭以及對內的國民管理中。此外,戰爭中日本人經常說安全感與士氣不過是一個精神準備的問題。當遇到麻煩時,日本人對其國民的照例交待是說這是早已預知的,所以絲毫不必擔心。這樣似乎告訴國民,我們居住在一個可預知的世界下,任何事情都是我們預先知道的。這樣的說法便給了日本國民一種安心感,使他們可以很淡定的面對一切。其實我感覺這一方面也是在說日本人強調精神上戰勝一切。他們通過培養精神以鼓勵民眾和士兵,讓他們充滿希望無所畏懼。

接下來,作者向我們說明了日本人是如何的各守本分的。日本是一個等級深嚴的社會,他們相信秩序和等級制度。這一點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人與人之間是一定要分清身份等級的。日常交往中的細節動作也都反映出一個人的地位如何。同時日本人同我們中國人一樣也十分尊崇孝道。早在公元6、7世紀,日本就接受了中國人那套系統的孝道理論,同時也採納了中國的佛教、儒家倫理以及世俗中國文化。但是孝道的表現特點難免有所修改,以適用於不同的日本家族結構。“孝行”在日本是一個只限於家族內部面對面的成員之間的問題。它意味著在一個幾乎只限於自己父親、祖父、他們的兄弟及後裔的團體中,根據輩份、性別和年齡佔據一個適合於自己身份的地位。由此看來,日本人是一定要分清等級的,他們各守本分,做著自己該做的事。這樣的守舊也使日本歷史上一度落後,被西方國家欺凌壓迫過。1853年的“黒船事件”後,許多日本人覺醒,力圖推翻幕府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明治維新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的。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期間,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都得到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直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為了亞洲強國,東方唯一的帝國主義列強。

此外日本人的負恩感在書中的描寫也是很經典的。當日本人說“我得到某人的恩”時,這就意味著“我對某人負有義務的重擔”,他們把這種“債權人”、這種施恩者稱為他們的“恩人”。“記住一個人的恩”可以是互忠互愛之情的一種純真流露。日本國小二年級的教科書裡便載有一篇題為“別忘恩”的小故事。無論是“皇恩”、父母之恩、師恩,日本人都十分的重視。為了還恩他們可以做出很大的犧牲,日本人認為受恩惠便是欠了別人的債,自己也承受著的負擔。於是日本人便常說:“一個人永遠無法報答恩的萬分之一。”此外,書中出現的一詞“義理”,其內涵也算是日本獨特的範疇之一。義理不同於義務,在日本人眼裡,“義理”可以解釋為“正當的道理人;應該遵循的道路;為向社會謝罪而不情願地做的某種事情。”“義理”在日本人看來是對難以承擔的關係的一種充分表述。於是日本人常說“義理最難堪”這句話。

?菊花與刀》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啟迪。它帶領我去客觀真實得認識我以前所不瞭解的日本,這個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是一個很複雜的民族,他們有菊花的美又有刀的狠,他們有著雙重的性格。

標籤:讀後感 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