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資本論的心得體會5篇

寫好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培養自己的觀思考能力,從而提高我們的思想認知水平,每一次心得體會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一次拓展,讓我們更加開闊自己的思維和視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讀資本論的心得體會5篇,感謝您的參閱。

讀資本論的心得體會5篇

讀資本論的心得體會篇1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著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讀資本論的心得體會篇2

要理解《資本論》被稱為“資本主義的血史”,我認為帶著下面這個問題去閱讀,或許能夠初見端倪:還在第四章中,在闡明貨幣之所以成為資本,只是因為貨幣的一部分被轉化為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並且被自由工人所出賣的勞動力時,就發生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勞動力究竟是從哪兒取得的呢個別人手中超多的貨幣量究竟是如何地,透過什麼方法積累起來的呢

“圈地運動”是我僅能想到的原因,這是高中教育留給我的。閱讀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發現自己的思考和學識有多狹隘。馬克思說道:“但是,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為前提,而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超多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因此,這一整個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迴圈中兜圈子,要脫出這個迴圈,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出發點。”從那裡來理解,所謂“原始”積累是在資本及與其適合的生產方式產生之前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當“原始”積累到達必須力量和潛力的時候,它就辯證地轉化資本,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給源源不斷的動力。

以前,在高中的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解讀“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本以為這僅是馬克思個人仇資的心理表示,畢竟在當時,我只認為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對立面的人。讀罷《資本論》,才發現這正是恰如其當的評述,甚至如果還有更貶損的話語,我不介意用它來描述資本積累的原始過程。歷史是被建構出來的,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的印記,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麼一段歷史,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虛構的歷史,遲早會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如果說,資本積累不外是不斷地進行著對僱傭工人的剝奪,對他們的無償勞動的佔有,而這種剝奪又是隱敝的,被掩蓋在物的關係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規律發生的,那麼原始積累就是對生產者生產資料的剝奪,其目的是在於把他們變為僱傭工人,這種剝奪並不為物的關係所掩蓋,它在商品流通規律之外進行,是超經濟的因素。下面我將具體闡述原始積累是如何使大多數人變成無產者而少數人成為資本家的。

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是從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開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強行拆除農民的住房和公認的小屋,把耕地變成了牧羊場,超多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同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和伴隨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侵吞,對修道院等的壓迫,把住在裡面的人無情地拋進無產者行列。把人從地產上清掃出去,對“神聖的所有權”進行最無恥的凌辱,對人身施加最殘暴的暴力,在那個時代,所有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無怪乎托馬斯莫爾在自己的《烏托邦》一書中就宣稱:“羊在吃人”。所有這些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結合,為城市工業造成了超多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

我一向用“不受法律保護”來形容那些無地無產者,因為他們確實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法律的保護,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來壓迫剝削他們的血腥法律,能夠說,他們是時代的犧牲者,同時也是奉獻者,因為他們的非自願地犧牲造就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幾乎一夜間,超多無地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但是這個不受法律的無產階級不可能像她誕生那樣快地被新興的工廠手工業所吸收。再者,這些突然被丟擲慣常生活軌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新狀態。他們大批地變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於習性,但大多數是為環境所迫。我們甚至不曾想過法律能夠這樣:它對大多數人為何淪為流浪者在所不問,甚至鼓勵把農民淪為無產者的行為,但它卻對流浪者施加酷刑,並要他們發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從事勞動”,而沒有人“願意使用”還要被割耳朵。多麼殘酷的諷刺!他們的家園和土地已經被剝奪,勞動市場早已飽和,法律卻要求他們“從事勞動”,否則就對他們施加酷刑。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於反對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轉變為這種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剝奪者。能夠這樣說,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並不少於血腥剝奪者的工作。法律還在另一個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雖然規定了工資的最高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

最低限度。“支付高於法定工資的人要被監禁,但理解高工資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資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處罰。例如,伊麗莎白的學徒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規定,支付高工資的人,監禁十天,而理解的人,則監禁二十一天”。有關僱主和僱傭工人之間的契約以及解約期限等條款規定,對違約的僱主只提出民事訴訟,而對違約的工人則提出刑事訴訟。工人的狀況極端惡化,貨幣工資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的程度。正如亞斯密所說:“每當立法機關企圖調解僱主及其工人之間的糾紛時,它的顧問總是僱主。”所有這些在這天看來,都是那麼不可思議,那些法律變成了可笑的反常的東西,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存在過,並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原始積累,造就了大資本家。

“資本是天使資本是魔鬼資本能讓我們一步登天,也能讓我們落入萬丈深淵。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資本的模樣,你心中的資本模樣如何”透過《資本論》,我瞭解到原始積累的殘酷性以及後續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超多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但是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佈。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後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不只是出於階級鬥爭的思考,更是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讀資本論的心得體會篇3

從資本的總公式看,剩餘價值不可能發生在貨幣本身上,因為貨幣作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實現商品的價格。它如果還是採取貨幣形式,價值量也就不能增大。剩餘價值也不可能發生在商品的出賣上,因為這個行為只是價值的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

因此,剩餘價值只可能發生在第一個行為g—w中所購買的商品上。不是發生在所購商品的價值上,而是發生在所購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因為互相交換的是等價物,不可能因交換而發生價值變化,只能從所購商品的使用上發生。“要從商品的使用上取得價值,我們的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幸運地在流通領域內即在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因此,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種特殊商品,這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

“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這句話指出了三點:

(1)勞動力是在“活的人體中存在的”,它既不能離開人體,又不等於人體。

(2)勞動力是“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它只能在運用時,即在勞動時才表現出來。

(3)勞動力是“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不能把勞動力等同於體力。一個白痴和瘋子即使有體力,也不能算勞動力。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歷史條件

第一個基本條件是:在商品交換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從屬關係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從屬關係的前提下,勞動力只有被它的所有者自己當作商品出賣,它才會出現在市場上。第二個基本條件就是:勞動力所有者只有自己的勞動能力可以當作商品出賣,沒有別的東西可賣。其實,不僅勞動力成為商品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前所考察的商品、貨幣這些“經濟範疇”也都帶著歷史的痕跡。資本的出現,標誌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這個“資本主義時代的特點是,對工人本身來說,勞動力是歸他所有的一種商品的形式,他的勞動因而具有僱傭勞動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從這時起,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決定勞動力價值的要素有三個:

第一,因為勞動力只是活人的能力,所以勞動力生產要以這個活人的存在為前提。活人維持生命,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至於這些生活資料的種類和數量應該是多少,“生活資料的總和應當足以使勞動者個體能夠在正常生活狀況下維持自己”。所謂正常生活的維持,不僅包含著自然條件如地理環境和氣候決定的自然需要,而且還包含著一個由歷史形成的生活習慣所決定的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人是會死的,必須依靠人口繁殖使自己永遠延續下去。“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總和,要包括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

第三,使人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知識和技能,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這就得花費一定量的商品等價物。“勞動力的教育費隨著勞動力性質的複雜程度而不同。”

總之,“勞動力的價值可以歸結為一定量生活資料的價值”。生活資料的價值改變,勞動力的價值也隨著改變。

勞動力價值的實現和它的使用價值的讓渡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勞動決定的。貨幣所有者在交換中得到的勞動力使用價值要在使用中即消費中才表現出來,而勞動力的消費是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現在,讓我們跟著勞動力買賣雙方到生產場所去看一看吧!在那裡,原料等等生產資料是按十足的價格支付的;而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勞動力的買賣是在流通領域進行的。“那裡佔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是指交換雙方都出於自願、自主,“平等”是指等價交換,“所有權”是指“雙方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是指“雙方都只顧自己”,為自己的特殊利益結對的。然而,這些只是外部表現,不是經濟關係的實質。

一旦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就會看到,“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這才是自由、平等、所有權背後的真實關係——資本剝削關係。

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最能反映他生活的時代和實踐中心的要求,這種理論也因其與實踐中心緊密對應,而形成對時代精神能更好把握的理論硬核。理論之樹常青,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在當今社會仍閃爍著耀眼光芒。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以“資本動力學為核心的生產力理論、哲學智慧對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貫注、社會人文關懷或是以人為本”也順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時代思想的弄潮兒。以資本動力學為核心的生產力理論,從理論上直接把馬克思《資本論》的建設性核心和---的一貫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經濟哲學思想的核心聯絡起來了,從實踐上提供了國際經濟全球化和國內現代化建設實踐所需要的哲學理念。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本的動力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現代化建設的財富增長目標,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同時,我們也可能減輕資本野蠻面的破壞性和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為此,我們也需要在經濟全球化與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注入哲學智慧及弘揚其人文關懷,促進以人為本的思想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把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運用於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既使中國經濟的發展呈現了“跨越式”態勢,又避免了過去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曲折與苦難,建立了經濟發展的新規則。以---、-----為核心的黨中央沿著---開創的建設道路,繼續著把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貫注到經濟建設中去的創造性活動,又創造了新的實踐和成功。

社會人文關懷是自由與權利在法制與民主制度架構內的哲學弘揚,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建設實踐中的運用。

讀資本論的心得體會篇4

?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讀後感最近我拜讀了著名無產階級領袖馬克思的作品資本論,雖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沒有深刻的思想去聯絡社會經濟。但是相對於高中裡政治課上枯燥地死記硬背來說,現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對於商品和勞動的看法,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貨幣作為研究物件的,在讀完第一章之後,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擺放在商店櫥櫃中或網上放著照片讓人挑選裡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務員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個首席理髮師三個小時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貨幣。因為商品的概念不僅僅是其本身有價值,而是他可以通過交換而轉到把它當作使用價值使用的人的手裡。因此我們評判商品的時候並不是看它是不是實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價值並且通過交換而具有了使用價值。比如一頓美味的晚餐比一頓原材料相同但平淡無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感覺得到的東西。因此,服務是具有使用價值的。但是同時也不能只是單純為別人,就像封建社會中農民給地主交租的糧食,並不因為是為別人生產的,就成為商品。而在這裡就是一個第一章非常關鍵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個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無疑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鋪墊概念——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人類的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

說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勞動。第一章中有這麼一句話:“如果把商品的使用價值撇開,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種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由此可以看出,勞動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唯一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勞動才能產生更多的生產資料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而勞動又分為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比如在一個公司中,上層管理人員並不會在工廠的流水線前進行操作,他們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腦力勞動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抽象勞動,而公司的員工則要通過體力勞動而產生價值,這就是具體勞動。如果這樣說的話那“工作不分高低貴賤”這句話是對的,因為凝結在商品中的都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但是為什麼社會中上層和底層的差距這麼大呢,體力勞動者通常要比腦力勞動者付出多得多的勞動,所謂的“剝削”——一些上層的資本佔有者往往根據自身的需要為不同的使用價值定義不同的價格。他們通常把自己的抽象勞動的價值定義地高得多,而在物質的交流過程中,總會有人的勞動被低估,比如一些底層的體力勞動者——他本身絕對不會是資本的佔有者,也不會是社會的強勢群體。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之處的真相,而馬克思的最終理想主義就是要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主義社會,從而擺脫這種不公平現象,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皮毛看法,而且建設大同社會任重而道遠,需要長期努力。

其次,通過對第一章的理解,我對貨幣的看法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觀,知道了貨幣不再是單純的金銀或是我們所用的紙幣,貨幣是一種具有價值尺度職能和流通手段職能的衡量工具。小時候家裡窮,總想著國家每個月的工資為什麼不多發點,現在想來十分汗顏。貨幣發行量是一門大學問,貨幣多了也會導致通貨膨脹購買力下降,想當年民國時期爆發過通貨膨脹的災難,上街買菜都要扛著一包包的金圓紙幣,而人人的富裕程度確是低的出奇,一個國家如果不顧自身的國慶和購買力胡亂發行貨幣將會影響到每一個國民的生活,這種影響比硝煙瀰漫,血肉模糊的戰場更恐怖。

除了這些書中馬克思的觀點以外,我對他研究哲學的論證方法也非常讚賞。馬克思在論證自己觀點的時候不僅僅是用例證來舉例論證,而且使用了辯證否定的哲學觀。馬克思非常重視《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而這一章,商品的二因素,勞動的二重性,尤其是價值形式這一部分,比較抽象,又不易理解。恩格斯曾致信馬克思說,“誰能辯證思維,誰就能理解它。

在對於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之間矛盾的兩個方面。馬克思指出,“相對價值形式和

等價形式是統一價值表現的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割的兩個要素,同時又是同一價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兩極。這兩種形式總是分配在通過價值表現互相發生關係的不同的商品上。”統一價值表現的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一方面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割,這方面是矛盾規律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是同一價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也就是對立性。同一和對立,構成矛盾規律的兩個方面。舉例來說,在講到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時,馬克思提出一個論題:“一隻羊和十隻羊的價值量一樣”這個完全無法證明的論題,但是這個論題又是從他的理論上提出的,在讀者無法理解的時候馬克思又在書中強調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分配在一隻羊和十隻羊上的時間不同”,這是一種先立後破,破而後立的論證方法,充分展示出了這位偉大的哲學家的矛盾觀。中國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非常看重這本資本論,曾經四次通讀三大卷僅對其進行批註,而毛主席所作《矛盾論》,正是根據書中的辯證否定的唯物主義哲學觀為理論基礎,論述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他也正是根據這樣的科學方法為中國革命制定路線和政策,指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讀了《資本論》第一章以後,我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體系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對其辯證否定的哲學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感悟,但是這些還只是面上的,其深刻指出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讀懂,今後的學習道路是非常漫長的,但是我相信有了這樣一個好的開端,我一定能夠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收穫。

讀資本論的心得體會篇5

通過四個月的讀書,結結實實讓我經歷了不一樣的人生,《資本論》看透了社會的真相。這一本好書,好書是值得讀很多次的,以後拿出來再看一看應該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吧。以下是算是《資本論》的一點體會:

1、提高對時間的感知

因為從畢業後開始記錄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長時間有很清晰的時間,久而久之,對時間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強了。而讀完《資本論》更是強化了我對時間感知,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時間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絕對時間的,沒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資本論》中對時間在勞動生產上對給出了自己的解釋——絕對勞動時間和相對勞動時間,通過對時間的壓榨,資本家獲得了額外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2、獲得內心的寧靜

讀書使人寧靜,到了夏天還涼快呢。

2022年是我認真讀書的開始,以往讀書都求快求多,去年買了幾百本書,算下來也沒看多少,而且永遠在一個讀不完的死迴圈狀態中。通過讀《資本論》,深刻的感觸到,讀書就要看經典,經典書經過時間的淬鍊,能流傳於後世必有其道理,通過讀這種書來獲得對世界的認識比從媒體和那種暢銷書來的實在。就像查理芒格說的一樣,我們要與逝去的偉人做朋友。多讀經典書,讀點費腦力的書,我認為這樣對於個人專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幫助。讀書不那麼焦躁,也不那麼急切,就是安安靜靜地看,一邊看一邊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會為了看到最後一頁瘋狂翻書(以前的壞習慣),腦袋中留不下一點讀過的內容。這是個過程,持續做下去必定會有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