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傅雷家書讀後感精選四篇

《傅雷家書》中父親給他留下了這麼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本書對人們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發揮了啟迪作用。那麼傅雷家書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精選四篇,以供參考查閱。
傅雷家書讀後感精選四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

隨著資訊化世界的發展,在這個網路世代,人們彷彿已經和書寫漸行漸遠。書信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現在是視訊聊天的時代,可是人與人之間距離不見得比舊時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機械的文字冷冰冰的,缺少了書信中書寫人手下那濃濃的情感,與淡淡的書香。

早聞傅雷的育子之道,而當這次讀完《傅雷家書》,心中不免還是蕩起一層漣漪,每一封書信字裡行間都充滿了他對子女的諄諄教導與深深關愛。懷揣一份感動,心繫一絲景仰,讀完靜坐回憶,感觸最深的就是傅雷對兒子那真摯充滿期待的愛……

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的學者,我國著名的文學藝術翻譯家,育有一子一女。《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孩子的信,而這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並最終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由於在傅聰幼年時傅雷先生對他的教育過於嚴格,導致父子二人關係並不親密。面對這樣的父子關係,傅雷先生在通訊伊始就對兒子表達了自己的悔恨,並且在以後的信中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不適當的地方,並感嘆兒子能夠避開這些不利因素,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藝術家。

《傅雷家書》收藏了從1954年開始長達十餘年共計兩百餘封的信件,字裡行間滲透的是傅雷夫妻對兒子生活的關心,對兒子成長進步的欣慰,他告誡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遇困境不氣餒,獲嘉獎不驕縱;要有尊嚴,有強烈的民族榮辱感,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另外在日常生活注重勞逸結合,對待感情需謹慎不要過早投入,他認為傅聰應以事業為重,如此細緻與全面的關心,閱讀之後我不禁被傅雷的精神深深感動,感動的是傅雷不僅在學術上的成績令人信服,更難能可貴的是傅雷對子女那種細緻的,體貼入微的愛,這是一種將畢生心血全部寄託的根深蒂固的愛。

很多人認為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是一種天性,但傅雷對兒子傅聰與女兒傅敏的愛則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愛,這源於傅雷對子女特有的教育和關愛方式,他始終把教育和藝術放在首位,簡單的呵護和疼愛放在第二,從《傅雷家書》中也可以看出,在兒子的成長途中,傅雷採取的更多的是嚴格的管教,有時甚至有點不近人情,這一點在少年傅聰的成長過程中尤為明顯,顯然這無法得到很多人的認可,特別是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教育上的大勢所趨,人們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疼到心坎裡,捨不得他們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但細細品味,傅雷的這種教育使得傅聰在音樂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賦與實力,施展自己的才華,也為其成為鋼琴大師奠定了堅實而又有力的基礎。

縱觀《傅雷家書》,它是以一種家常談話的口吻,字裡行間流露的是質樸,真實的感情,平易親近,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也因為這樣的一種真實,在讀完之後,這本書中的諸多細節仍然令我回味,這本書裡烘托的情感讓我久久不能忘卻。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段話,“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通俗的語句,字裡行間將傅雷的愛子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這段話寫於傅聰剛出國不久,對於一直在身旁的兒子,傅雷感慨頗深,既有對兒子成長的欣慰,也有對兒子目前生活的關心與寄託。作為父親,傅雷希望自己培育的兒子能夠成人成才,而今也已經實現,但是孩子剛離開,不捨之情還是溢於言表,孩子出國是為了熱衷的鋼琴事業,這一點卻又是傅雷一直希望的結果,這其中夾雜的對子女的複雜情感怎能不讓人動容?兒子不在身邊,感覺失去了好多,感觸也多了好多,這些回憶讓我們也清晰的理解傅雷“愛恨交織”的愛……

《傅雷家書》更像是一部人生紀錄片,記錄的是一段濃濃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誘,從中感受他那高尚而又正直的靈魂,傅雷不僅僅是在給他的孩子指引方向,更是在給剛剛起步的中華民族指引方向,他也讓我們瞭解了那個年代的歷史,那個年代中華民族的父輩對子女和國家的情感,他的思想成熟不失穩重,理性評價社會的同時,帶來很多自己生活的獨特見解,印象深刻的是這其中還包括與兒子談馬哲中悟出的諸多人生哲理,現實而又客觀,真實中蘊含對兒子的深深關切,和對這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深眷戀。

而從《傅雷家書》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種說不上的酸楚。父母們一輩子的操勞,為了誰?他們雖然無法像傅雷那樣與自己的子女溝通,可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傳達他們的關愛,半百的年紀,漸漸花白的頭髮,爬上眼角的皺紋,長滿老繭的雙手,還有那雙時時充滿期盼的眼睛,幾十年如一日,他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愛呵護著我們,面對我們的不解與叛逆,他們又偷偷的流過多少淚水,但還是堅強的給予理解,微笑相對,其實他們的嘮叨和教誨是對我們最最深切愛的詮釋,我們需要做的是理解他們的愛,感恩他們的付出,用我們的努力和成績讓他們感覺到欣慰,最後感謝全天下父母畢生的操勞!

傅雷家書讀後感

對我而言,《傅雷家書》實在是一本好書。

初讀此書,會感到乏味,無趣,因為我覺得這只是一堆雜亂的書信,甚至連成書都太過牽強。但是,讀完我才恍然大悟,這並非只是父子之間瑣碎的家常話,這其中包含了許多。

這是傅雷對於兒子傅聰的牽掛之心,也是父親深沉而又嚴格的愛,傅雷是一位文化素養,高學識淵博的父親,他能夠理智的教育孩子,幫助孩子,他總是會預料到一切,可能發生之事,給兒子提出建議,當然也愛說些瑣事家常。

其次,書中所有書信內容,都很具有文采,雖只是普通,日常的來往書信,卻又像極了精雕細琢,不過倒也符合他作家,翻譯家的身份。誠然,如果讓我用心去花很多時間來寫一篇作文,我也決不會有傅雷所寫的信那樣優美。

像傅雷夫妻一樣,我的父母何嘗不是對我關懷備至,他們對我的愛,雖然沒有傅雷那樣文采飛揚,但卻沒有比傅雷夫妻少任何一點對子女的關心。我曾厭倦父母的嘮叨,認為其不值得一聽,但也可謂是天縱之才的傅聰,也是在父母的嘮叨中成長的。現在,我也意識到父母的嘮叨,是十分可貴的,因為除了父母之外,沒有人會花時間來關心你的生活了。對於父母理應該是尊重和感激。

“家書始於墨跡,墨跡止於絕筆。”這是書中序言的一句話,的確如此,這本書不僅僅是書信,也包含了傅雷的大半生,書,我們毒的盡,可人,我們讀不完。

傅雷家書讀後感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古代書信是一種重要的通訊方式,而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寫了數百封家書,從而摘編成了今天的這本《傅雷家書》。

在這本書裡主要摘編了傅雷先生在1954年開始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所寫的家書,這本書充滿了父愛,是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籍。

在書中有段文字讓我深受體會,“你媽說你的信都是閃閃發光的,耀眼生輝的。當然你渾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豔麗,青春的生命,才華,自然寫出來的有那麼大吸引力了。我和媽媽常說,這是你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希望你能好好享受,體驗,給你一輩子做個最精彩的回憶。”這讓我不禁想到了在一檔節目中,一位女明星曾述說這她眼中青春的含義:如果不趁年輕去做一些想做的事,等到十年後,二十年後,你就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為當你長大後,會被生活中的瑣事限制,只有趁青春,才能品味不同的生活。這讓我深有感觸。

在閱讀這本書時,看到傅雷先生既是嚴父,又是慈父,在兒子的藝術追求中十分嚴格,但對遠離故鄉的兒子卻又有幾份關愛。在書中有許許多多傅雷先生對兒子關愛的語句,同時也有著傅雷從自己身上所明白的道理,將這些傳授給了兒子。這好比我們是一張白紙,而人生是一支畫筆,而父母就是已經完成的畫,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畫面。

從這本書中,我們也領悟到了許多道理“先為人,次為藝術家,終為鋼琴家。”,在做任何事時,做人是第一位,正所謂“學藝先學人”同樣像我們述說這個道理。

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傅雷先生是一個細心的人,他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授予他不同的道理,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為人處世。天下父母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我們要到長大後才會明白什麼叫“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但感恩卻可以隨時開始。如果有什麼想說的話給父母,卻又不敢與父母交流,我想寫幾封家書也別有一番風味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

“待人要謙遜,做事要嚴謹,遇事不逃避,戒驕戒躁”。“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是做音樂家,最後是做鋼琴家。”在《傅雷家書》中,傅雷對於傅聰的人格、道德教育都很嚴格。傅聰長大後去國外留學,傅雷卻對自己的過分嚴厲感到自責。

《傅雷家書》那一封封的書信中,深沉而又偉大的父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傅聰也體會到了父母對他深厚的關愛。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對父母能像傅雷朱梅馥那樣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例教育兒子,又有幾個孩子能像傅聰那樣幼時對父母言聽計從?我們本就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只能更加努力學習,豐富知識,充實自己。

親情在教育、批評、讚賞中一一體現。面對父母的嚴厲批評,我們要麼默不作聲,要麼嚴詞拒絕。傅聰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批評,是因為傅雷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的父母時常將我們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但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我們總會因為這種批評而更加“討厭”父母,與之對抗併產生隔閡。而傅雷則用和朋友商量的語氣,讚賞的視角,激勵代替批評,表揚代替斥責,心平氣和地跟兒子交流,進而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使得傅聰對父親給予的愛越來越容易接受,順利完成學業且終有所成。

各位父母大人,你們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給子女寄予厚望,作為晚輩的我們都能理解。問題是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時什麼都聽進去,這一道坎不好邁。大人們是否也應該向傅雷學學呢?批評要適度,不然不就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好心不就辦成了壞事?

不過,大多數的我們也不會因批評而放棄追夢的。

願天下的父母們多一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