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通用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範文

冬至來臨喜樂多,愛心餃子暖心,冬至雪落,寒意脈脈,天各一方,山遙水闊,那麼關於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範文四篇,供大家參考。

通用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範文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1

繁華隱去了我們心中對家的思念,但對家人的暖愛卻永不磨滅。

這周藉著冬至我回到了外婆家。一進門,我就看見了外婆,多日不見,她的白髮更多了,背似乎也更駝了。我用生硬的本地話叫了句“外婆”,她看見了我,頓時笑開了花,一個勁地嚷嚷著:“哎呀!好,回來就好,就好。” 外婆轉過頭去,可我還是看見她眼眶紅了。我進了屋,桌子上擺滿了好吃的,還有外婆親手包的薯麵餃。

我拿起外婆遞來的筷子,夾了一個薯麵餃,嘖嘖嘆道:“外婆的手藝就是好,真好吃。”可外婆卻搖搖頭:“好吃就多吃點,只要你不嫌外婆髒,常回來看看外婆就好了。”看著外婆淚光閃閃的眼睛,我的頭沉重地再也抬不起來。

是啊!長期的隔離,我都不曾記掛外婆。我真自私,我悔恨、愧疚。外婆,對不起!就讓這冬至暖暖的溫情化作滿天相思的雨,滋潤我乾涸的心田,讓我學會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吧。

外婆在一旁催著:“多吃點,以後就吃不到了。”我的心隱隱作痛,難道今天的味道只能用來回味了嗎?我強忍著不讓眼淚滴下來,可是,就在外婆轉身的剎那,眼淚從我的眼角順著碗沿飛瀉而下,止也止不住……

冬至,冬天至愛的日子,把那份埋沒心中的愛回報給所有愛你的人,你才會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愛。沒有付出的收穫,沒有感恩的奉獻,沒有理解的寬容,那不是真正的愛。

外婆,也許我們的相處是短暫的,但我會永遠記住您那和藹慈祥的眸,年輪蜿蜒的頰,熱情的招呼與那雙溫暖的繭手。相信吧,我會常回家看您,因為,在這個冬天我感受到了您對我深沉的無法用言語敘述的愛。

誰說愛的奉獻要轟轟烈烈,一片冬至溫情,一次真誠的問候,一碗愛的薯麵餃,一句“我會常回家看看”……這不都是愛的感恩嗎?

常回家看看,看看外婆,看看所有愛你關心你的人吧。他們的幸福是我們用溫情勾勒的。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2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國農曆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但其實,冬至吃餃子也有一段古老的歷史!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相傳河南人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3

時光,在我們的忙忙碌碌、酸甜苦辣中一天天逝去,一張張日曆在春夏秋冬中匆匆飄散。不知不覺又到了年終歲尾,除了準備迎接新年,聖誕的氣氛也濃厚起來了。

不過,12月22日的冬至不僅是我國農曆中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在我國古代,不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一些隆重溫馨、豐富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習俗正在被人們淡忘和簡化。比如冬至,就是很多中國小孩所不知道的。

為了讓孩子們瞭解中華民族傳統的冬至節,弘揚民族文化,將富有中國特色的節日傳承下去,xx幼兒園小二班的老師和孩子們一起開展了“快樂冬至我傳承”的主題教育活動。

活動開始啦,老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先組織孩子們用觀看動畫片的形式,簡單瞭解了冬至的由來,知道了它是24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通過觀看動畫片,孩子們還了解了一些冬至節的有趣的風俗,例如包餃子、搓湯圓、吃餛飩等等。其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餃子的傳說。因為餃子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一種食品,但是對於它的來歷卻沒有知道的。

現在,孩子們明白了原來它是“醫聖”張仲景的傑作,知道了它的原名叫“嬌耳“,是張仲景為了救治遭受凍耳之苦的鄉親們而做的。後來,張仲景在冬至這天去世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從此都要在冬至這天包一頓餃子吃,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就不會凍耳朵啦!

接下來,老師們趁熱打鐵,引導孩子們進行了包餃子活動。老師把五顏六色的太空泥發給孩子們,然後一步一步進行包餃子的示範活動。孩子們認真的看著老師把太空泥揪成一個個小糰子,把它擀成薄薄的圓形,再在裡面放上彩色的“餡兒”最後把兩面對起來,捏緊,一個“餃子”就包好了。平時,只吃過餃子卻沒自己動手包過餃子的孩子們有了實踐的機會,都禁不住躍躍欲試,所以當老師示範完成後,都自己動手包了起來。一邊包,老師一邊交給孩子們一首兒歌《冬至到》。

“冬至到,冬至到;南餛飩,北方餃;曖曖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凍不掉。冬至到,冬至到,敬祖宗,把墓掃;會親訪友拜老師;平安幸福樂陶陶。冬至到,冬至到,這一夜,最長了;甜甜蜜蜜睡一覺;明天太陽會更好。”

在綿綿柔長的兒歌聲裡,在冬至那溫暖的陽光裡,看著自己包的五顏六色的可愛的“餃子”,孩子們覺得自己度過了一個溫暖難忘又別具一格的冬至節,體會到了冬天的美好。而這些,也充分體現了我園生活化園本課程的特點。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4

隨著天氣日漸寒冷,南方的白天越來越短,人們在一派安詳和樂的景象中迎接冬至的到來。

如果今年冬至跟以往一樣,我也許會很高興,但我面前擺著一個難題:做湯圓。我想在做湯圓之前,先講一下我跟湯圓的故事。

我六歲那年的冬節,第一次吃到了湯圓。那時的餡料只有花生和芝麻,我至今都忘不了那美味——咬下去的那一瞬間,餡料從裂口流進我的口腔,花生甜中帶澀,芝麻甜中帶甘的滋味衝擊我的味蕾,再喝上一口湯,心裡盪漾著說不出來的滿足。從那時起,我與湯圓結下了不解之緣。

說完了我和湯圓的故事,接下來就是解決做湯圓這個難題了。我只知道湯圓的做法跟包子差不多,但真要動起手來,我也不知道從哪下手。好在我有一個會做飯的老爸,不多時,他便把所需的材料——糯米粉和水準備好了。他還告訴我:“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把糯米粉揉成團,然後再搓成小球,實心湯圓的製作就完成了。”但單單第一個步驟,我就費了好大力氣,揉著揉著手就沾上了,還一直弄不下來,用另一隻手去扯,結果另一隻手也粘上了,怎麼弄也弄不掉,還把手弄得滿是糯米粉。老媽看了直叫道:“慘不忍睹啊,面目全非呀!”

風雨過後便是晴天。過了那個揉麵團的環節,剩下的就簡單多了,只需把大面團切成數十個小團,再搓成球就成了。

做好的湯圓被老爸放進了鍋中煮,不一會兒,一家人就享受起這甜甜軟軟的湯圓了。吃過了湯圓,我們來講一下中國人與湯圓的故事。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味。因為這種糯米湯圓在鍋裡煮時,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糰。

漸漸地,湯圓走進千家萬戶,在南方的冬至,家家戶戶都吃湯圓,象徵團團圓圓。

今又冬至,搓湯圓,煮湯圓,吃湯圓,續著一份未盡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