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有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範文模板

歷史學著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選取了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從兩個方面考察了朝代的政治得失。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有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範文模板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有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範文模板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1

很有邏輯的講述了歷代的政治制度,條理清晰。原來我很久以來對古代政治制度有著深深的誤解,皇帝原來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所謂專制始於明清,作者又討論了出現專制需要的條件。又有任一制度原先出現存在,現在看來可能不那麼合理,於當時有其目的,有其好處所以才行之,但又因為時間過去,情形變化,才變得不那麼適合。原來中國一向來是這麼法制的,用一整套制度約束,這個又好又不好,好的是約束了各方不越界,相對穩定,不好的是法太過強大,以至於法不適合了的時候也難以去改變它。

看了感覺對中國歷史以及政治制度有了不一樣的思考。(要是有續篇寫一章現行的政治制度,不存在的)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2

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論述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教育選舉、經濟賦稅、國防兵役制度,從制度誕生的背景和歷史的沿革演繹來分析,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讀讀此書也有利於把歷史電視劇看得明白一點。由此我聯想到了當代的中國。

對於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是否需要象中國目前這樣,搞越來越加強的中央集權確實是個疑問,管理範圍過大,層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據各地不同情況來統籌兼顧,始終是個問題。這方面美國做的比較好,它的每個洲擁有足夠的權利來根據自身條件來確定法律、財政、經濟發展政策,這樣能減少行政層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封建政治發展中,漢代的地方政治一直為後人所稱道,應該值得借鑑。當然美國和中國有所不同,目前的我們畢竟改革開放才二十年,在國民經濟還不太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太高的情況,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是個較好的選擇。

接著是關於政治與現實的關係。漢代君權和相權大致是並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權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權利範圍裡。這些變革與制度本身特點、制度的發展以及人事都有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現實需要。但是朱元璋對宰相的廢止實際上是為維護個人權威和獨裁服務的,那麼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如何讓制度跟隨現實而變遷,如何讓制度的變遷真正為老百姓服務似乎應該作為目前的發展標竿。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上,對制度的完善和變革該如何做。八十年代,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了改革的序幕,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證明了這個論斷的無比偉大光榮正確,那麼“實踐標準論”同樣適用於現在以及以後的制度變遷,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眾那去,充分發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揚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夠越來越適應現實,那樣偉大光榮正確才名副其實。

再者是中外製度的比較。孫中山曾經說中國古代政治比西方先進,這是實話。中國封建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越發完備和鞏固,漢唐之時達到頂峰,盛極而衰,腐朽和專制越來越明顯,終於到清代在內外的合力作用下把封建制度帶到了終點。一百年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制度,但是封建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或多或少的佔據著“子民”的大腦,正是由於發展完備所以封建思想的餘孽才如此頑固,如此根深蒂固。相反,華夏文化發達之時,歐美只是蠻痍之地,放眼當前,西方發達國家藉助資本的力量迅速壯大,美國更是稱霸全球,原因何在,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這樣看來,歐美國家正是因為封建體制的不發達、不輝煌鍛造了資本的力量,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反而在當前世界中獨佔鰲頭。對於中國來說,二戰後的物質景象就是一窮二白、白紙一張,然而人民的思想卻遠遠不是白紙一張,而是沉浸著中國兩千年封建思想的餘輝,思想的力量永遠不可小視,兩千年思想又不會在一代兩代的傳承之後蕩然無存。物質可以摧毀,可以再建,思想由於不可見往往不能受到重視,中國目前的發展困境表面上看在制度,實質上在人民的思想,試想人人都贊成自由民主,人人都欣賞民權法治,國家制度又豈能停滯於此?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3

今天拜讀完錢穆大師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掩卷沉思,寫一些自己的感想。

書更正了我的歷史觀,我原以為民國以前的朝代都是封建社會,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秦漢以前夏商周戰國春秋時代的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包括秦漢以來的完成統一的歷朝歷代都是中央集權政權。

以前我以為中央集權就是皇帝說了算,屬於專制獨裁,其實這觀點也是錯誤的。錢穆大師分析了秦漢宋明清五代,我個人認為是相權和皇權相互博弈制衡,共同組成中央集權政治,天下不是隻有皇帝一個在管理。歷史上,往往是皇權去侵害相權,造成相權和皇權失衡,給未來留下了隱患。

學到了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的辯證看待。教育我看待歷史某個事件或人事,不能只以時代意見去評價思考,要考慮歷史意見,應該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歷史的侷限性”。

歷朝歷代每一項制度的制訂,制訂人的出發點是好的,沒有惡意,但隨著時間流逝,人事就會慢慢把一個原本好制度,變成一個壞制度。所以政策制訂要隨時代發展,不斷修正發展,如果死守老制度,早晚老制度會阻礙社會發展,最終不可收拾,造成難以挽回的結局,只好推倒重來,好像掉進了迴圈,怎麼都掙脫不了。

國家的財富,一定要藏富於民,或者說藏富與地方政府。如果一個國家的財富,都集中在中央政府的話,那地方政府就會慢慢失去發展繁榮的動力。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4

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結構嚴謹主題巨集大,節選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朝代漢、唐、宋、明、清以為代表,從政府組織、選舉、賦稅經濟、兵役等方面分別論述,大體上可以窺探中國歷史之全程序了,我能理解的有限,僅分享幾點我的一些體會。 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歷史程序,非“封建專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書中君權與相權在不同王朝權重是不同的,唐時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門下省蓋章再交由執行,清時期君主則可以從軍機處直接傳給個人等,此變化過程是緩慢的,君權重而相權弱; 聯想到心理諮詢中,哪有一個二個的詞就可以概括我們漫長的成長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決定我們的人格發展呢?標籤化帶來某種效率,卻犧牲了更多真相; 2、書中提到很珍貴的了“歷史意見”,即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而非用我們現代民主視角,井田制發展到後來的均田制,在某個時期是符合當時社會生產水平的,同時西方的選舉制,放在古代的中國,幅員遼闊交通落戶,完全沒有可行性。 我們看待歷史,可以保留現代意見,但也不能忽略當時的意見;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大多數防禦機制最初可能都誕生在特定的互動關係中,但不一定適應今時今日的生活,如果我們留心到“歷史意見”,也許還要感謝我們這些“不適宜的防禦”呢; 3、制度與人事是也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話題,我想提二類人,張居正們以及紹興師爺。他們的共同點都有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雖然制度約束難以撼動,但是他們還是憑藉著獨特的個人魅力綻放在歷史的星空下。 這也得說到,任何事終究要落到人這個字上,一旦由某個人參與,必然帶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構成我們文明中璀璨的光,對於個人來說,也是因為這些不確定性,我們才能發展自己,成就每個獨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