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軍人學習科學發展心得體會

軍人學習科學發展心得體會

統計資料質量的好與差直接影響著黨委政府決策的成與敗。各級政府要以適度超前的思維,在人、財、物上加大支援力度,改善統計工作條件,營造幹事創業環境,從而提高統計資料質量,充分發揮統計的決策參謀作用。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軍人學習科學發展心得體會材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軍人學習科學發展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一

一、當前統計工作與科學發展觀的“六大不適應”

一是思想觀念轉變不適應。存在工作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二是統計工作條件不適應。存在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統計基礎薄弱的問題。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心得體會範文。

三是基層統計力量不適應。存在工作負擔過重,統計源頭資料採集面臨巨大挑戰的問題。

四是統計法制建設不適應。存在法制建設推進緩慢,依法統計不到位的問題。

五是統計的支援環境不適應。存在不重視統計、不配合統計的問題。

六是統計服務水平不適應。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心得體會範文。存在分析鑽研不夠深,服務範圍不夠廣的問題。

二、六管齊下,全力提升統計服務水平

針對以上“六大不適應”的問題,我們統計局要以這次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破除舊的思維定勢,更新發展理念,努力提高統計服務水平,為我縣的科學發展提供統計保障。對症下藥,採取措施破解“六大不適應”推動統計事業科學發展。

一是在轉變觀念上下功夫,力爭有新突破。

全縣統計系統要以解放思想作為正確行動的主導,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域性,無所作為的思想,做到愛崗敬業。要求我們必須有堅忍不撥的意志、百折不撓的銳力。

二是在改善統計工作條件上下功夫,力爭有新突破。

統計資料質量的好與差直接影響著黨委政府決策的成與敗。各級政府要以適度超前的思維,在人、財、物上加大支援力度,改善統計工作條件,營造幹事創業環境,從而提高統計資料質量,充分發揮統計的決策參謀作用。

三是在加強基層統計機構建設上下功夫,力爭有新突破。

隨著形勢的發展,統計任務愈顯繁重,加強基層統計力量、確保源頭統計資料質量亟需得到各級統計部門的關切和支援。

四是在加強統計法制建設上下功夫,力爭有新突破。

一是加強統計法制宣傳力度。統計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仍然不夠,廣大統計調查物件對統計法律法規的知曉率較低,通過多形式、多載體進行廣泛宣傳,如發放小冊子、有獎測試、開講座和電視廣播等,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的認知度,使統計法制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是加強統計執法。爭取各級政府支援和下撥執法專項經費,確保依法行政的獨立性;執法隊伍經常性開展統計執法大巡查,嚴肅查處虛報、瞞報等統計違法行為,維護統計執法的權威和嚴肅性,為統計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三是加強統計系統內部的監督。上級統計部門要有計劃對下級執法情況進行有效監督,重點對統計基礎工作和統計指標的資料質量進行抽查,加強指導,提高整體統計執法水平。

五是在改善統計的支援環境上下功夫,力爭有新突破。

統計部門要有計劃對各單位、企業的統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切實提高全縣整體統計人員的業務水平,保證全縣總體資料的真實、準確;深入推進普法工作,消除統計物件的疑慮;堅持依法行政,營造全社會關心、理解和支援統計的良好氛圍。各單位、企業統計要根據《統計法》要求,重視統計工作,配備責任心強、素質較高的統計員,安排辦公裝置,高質量完成統計報表,按時上報。統計部門對於統計任務完成情況突出的單位、企業,可考慮給予適當獎勵,而對於不配合工作的,堅決依法查處。營造良好的統計社會氛圍。

六是在提升服務質量上下功夫,力爭有新突破。

提高統計工作服務的水平,應增強“五種意識”。

一是參謀意識,統計工作要圍繞黨政領導的決策和巨集觀管理當好參謀;

二是責任意識,要明確肩負的職責,堅持實事求是,對上、對下要認真負責做好本職工作;

三是橋樑意識,統計工作要充分發揮政府聯絡企業、民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用愛心和真誠與企業、民眾交朋友,做好上情下傳,下情上達工作,把社情民意、企業和民眾的心聲反映給政府;

四是機遇意識,統計工作者要深入第一線調查研究,以敏銳的眼光、快捷地關注和捕捉經濟社會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不失時機的向黨政領導和職能部門提供翔實可信的資訊,反映新情況、新動態;

五是服務意識,統計工作者要牢固樹立有為才有位的觀念,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積極、主動、及時監測分析經濟發展態勢和存在問題,努力為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統計資訊服務。今年著重抓好五大調研專題分析的撰寫:城鄉統籌發展、鎮域經濟協調發展、三產協調發展、經濟發展和解決民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分析。

七是提高統計工作服務的水平,應不斷拓寬服務領域。

統計服務工作要做到:

一是各級黨委領導工作目標及相關政策措施延伸到哪裡,統計就監測到哪裡;市場經濟發展到哪裡,統計工作就跟蹤服務到哪裡;社會公眾需要什麼,就及時反映和提供什麼,使統計部門真正成為黨政領導決策和巨集觀管理的參謀部,經濟社會執行的晴雨表和社會公眾的資訊窗。

二是要堅持政府統計的公益性,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從政府決策分析、社情民意分析,到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調研;從經濟領域拓展到社會、文化、資源等領域開展分析研究,推進統計資訊的公開化和社會服務化。統計工作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加強對民生指標的統計和監測,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依據,更好為民生服務,全力推動“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

心得體會二

從科學發展觀談中國軍人的價值、道德和歸屬感軍隊作為國家的一個特殊職能部門,其自身的發展必然包含在社會的總體發展過程中。因此,科學發展觀也就包含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指出社會總體的協調發展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是推動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任何背離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短視和沒有生命力的。那麼軍隊作為國防建設的主體,它的現代化首先要以軍人為本,激發軍人的創造力,讓軍人具有正確的軍人價值觀、軍人道德觀和職業歸屬感。

在改革開放的近三十年中,我國軍隊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這與千千萬萬名現役和曾經為軍隊做過貢獻的每一個軍人息息相關。在新的世紀,新的歷史時期,軍人要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完成過去尚未完成和將要完成的歷史任務,但僅僅靠傳統的政治教育和愛國、愛軍教育是遠遠不能激發軍人的潛力和創造性的,必須重新定位軍人的價值,重新審視軍人的道德,從軍人出發,以軍人為本,才能保證軍隊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我們總在強調軍人應該奉獻,但軍人首先是人,科學發展觀要求始終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軍人保衛國家,保衛人民,維護了人民的安全,那麼軍人是脫離人民之外的特殊人嗎?我們不能因為軍人職業的特殊性,而抹殺軍人作為人的普通性,軍人也是人民,科學的發展觀也應該維護軍人的根本利益。要讓軍人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不僅僅是軍隊自己認識到軍人的價值,而要求上到國家高層,下到黎民百姓認識到軍人的價值,才有可能使軍人的價值真正得到體現。軍人是人,因此軍人有正常人的任何需求,而且軍人從事職業的特殊性導致軍人產生比普通人更強、更多的需求,但中國軍人卻沒有得到滿足他們需求的合理供給,這也就是產生了軍人需求與供給極不均衡。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談到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生存的需求,我們且撇開生理的需求,只談生存。毫無疑問,軍人是國家供給制,不用考慮生存的問題。

那生存的質量呢?我們在談小康社會,在談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好象這一切把軍人刨除在外,只談軍人應該隨時隨地奉獻,但光讓軍人吃飽肚子是遠遠不夠的。當然,中國軍人知道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市場經濟還很不完善,全國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所以中國軍人可以忍耐,可以奉獻,但不代表中國軍人只能忍耐,只能奉獻。軍人得不到有效的激勵,是國家巨大的隱患。我們的中國軍人是人民的兒女,是廣大工人、農民、知識份子的孩子,我們的軍人更加了解父輩的艱辛,我們的軍人更加希望全國的人民過上富裕殷實的生活。但讓軍人忍耐、奉獻是不能讓全國普通人民進入小康社會的,也不能讓幾千萬貧困人口脫貧。

因此,不能讓軍人一味的忍耐和奉獻,軍人的價值雖然用貨幣無法衡量,但卻是不可估量的。要讓軍人體現價值,全社會要尊重軍人,首先要從人性的角度認可軍人,承認和滿足軍人的客觀需求,才能讓軍人實現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所談到的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實現,才能在和諧社會中建立和諧發展的軍隊,才能讓軍營的綠色成為社會的和諧色。道德是一種意識的事物。脫離軍人本身,而空談軍人的道德,違背了人的發展規律。軍人的道德是建立在承認其價值和體現其價值的基礎之上,如果軍人得不到其付出相對等的補償,那麼軍人的道德對軍人沒有任何約束力和說服力。

過去,我們總在對軍人進行道德教育,教育軍人應該怎麼樣,但現在看來,這些教育對軍人的激勵作用很小,反而造成了很多軍人的牴觸情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從軍還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只有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才能提倡軍人的道德。但僅僅是生存還解決不了軍人的道德問題。軍隊不是真空,軍人不是超凡脫俗的聖人。在經濟學中,通常以恩格爾係數的大小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係數大,說明最基本的生活支出比例大,生活水平低,而現階段我國軍人的主要支出還是生活必須品,生活支出佔家庭全部支出的比例較大,恩格爾係數很大,可以說生活水平和質量很低。甚至,很多軍人整天在為家庭的生計而奔波。可以想象,在這種條件下,軍人怎能愛崗敬業,怎能有正確的軍人職業道德觀。古語講重賞之下有勇夫,現代新軍事革命更是人才的競爭,合理的物質激勵是基礎,合情的精神激勵相配套才能讓軍人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軍隊是執行國家特殊任務的職能部門,也可以說是國家所有的一個大集體。要讓這個大集體產生較好的效益,必須讓集體裡的成員熱愛這個集體,讓他們身在這個集體裡有強烈的歸屬感,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好這個集體,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職能和完成國家賦予的任務。因此,軍隊本身必須合理的配置軍事人力資源。

目前,我軍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即使一些留在部隊的高階技術人才,也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這麼多軍隊優秀人才離開軍隊這個大集體,除了軍隊的待遇低這個原因外,軍隊自身不能很好的使用配置這些人才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要讓軍隊中的每一個人產生職業歸屬感,必須根據每一個軍人的實際情況

和特點,決定他們的報酬、獎勵、晉升等。要充分了解軍隊人才的個人需求和職業發展意願,給他們提供各種發展機會,創造其發展才能的最大空間,使各類軍隊人才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在部隊的發展前途,以增強其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盡心盡力的動力。現階段,我軍在人才建設上的突出問題就是不能以人為本,不能合理的用人,特別是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使用很不恰當。很多單位只講求口頭上的重視人才,過分重視人才的數量,而沒有真正的合理使用人才。

比如:有些單位強調人才建設工程,對外宣傳單位有多少博士,多少碩士,多少本科,但只是數量的聚集,而沒有讓他們發揮專業特長,很多碩士、博士高學歷軍人的工作崗位和專業不對口,學以無法制用。這勢必打擊軍事人才的職業歸屬感,很容易造成他們的流失。在某些軍隊單位,碩士、博士畢業後即使受處分也要脫離部隊的現象時有發生。我們一邊強調重視人才,一邊卻不使用人才,這成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障礙。只有重視並且提倡軍隊人才特別是高學歷人才的流動,才能避免有的單位缺乏人才,有的單位浪費人才的現象發生,使人才始終處於被啟用的狀態,增強人才活力。可以想象,如果高學歷軍人遍佈在軍隊的許多重要崗位,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面貌改觀有多大。

我們不能完全苟同的絕對正確,但應該認識到高學歷在治國和治軍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他們是提高軍隊戰鬥力和軍事威懾力的根本支柱。總的來說,科學發展觀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以人為本,在軍隊就是以軍人為本。只有在給予軍人合理的物質待遇基礎上,優化配置軍事人力資源,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軍人得到全面協調發展,才能使軍人創造價值,提升價值,軍人的道德。

心得體會三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二者是內在統一的。我們應辯證理解二者的統一關係,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狀態,還是一種價值目標,和諧社會建設都要靠落實科學發展觀來實現。

科學發展觀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傳統的發展觀用經濟的發展來代替社會的發展,以經濟總量的增長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在這種發展觀唸的支配下,為了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不惜高投入,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對立之中。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而社會要和諧,首先就要發展。這是因為:第一,只有經濟的發展,才能為社會的和諧與安定有序提供物質前提。第二,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不和諧現象歸根到底只能通過科學發展來解決。現在有一種錯誤的認識,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對立的,要講效率就要犧牲公平,而講公平就要否定效率。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效率不僅包括經濟效率還包括生態效率和社會效率,相應的公平也是經濟公平、生態公平和社會公平的統一。和諧社會的建設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隻有科學發展才能保證社會和諧。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它要求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這也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揭示了和諧社會內在的價值取向。第一,它揭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目的。和諧意味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就必須反對“物本”的傾向。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確立“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信念,從而把異己的客觀力量變為人自主活動的條件,和諧的實現才有可能。

第二,它揭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依靠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所以,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切實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和當家作主的地位。而要確立人民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反對“民本”的錯誤觀念。“民本”思想是英雄史觀的體現。在“民本”觀念中,人民只是客體而不是主體,是統治階級為了維持其統治而加以利用的工具,只能導致“官”和“民”的二元分化。

第三,它揭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最終歸宿。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日益分化,形成了各種利益博弈的局面。利益的分配要講規則,而規則的確定不能單從經濟效益著眼,還要考慮生態的成本和社會的成本,不能使少數人享有發展的成果,而使大多數人揹負發展的成本。資源和環境都是全社會的,為社會全體成員所共有。並且人民群眾是生產勞動的主體,所以,發展的成果應由廣大人民群眾共享。這就需要關注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體現社會公平,使社會安定和諧。

科學發展觀指明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也正是和諧社會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當今存在的諸多不和諧因素,如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就是片面的、不協調的、不可持續的發展造成的。所以,只有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才能化解這些矛盾,達到和諧社會建設的目的。

第一,全面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較長一段時間記憶體在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就是隻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建設造成的。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提倡全面發展。正因為如此,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著眼於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始終注意“四位一體”的協調統一,而不能顧此失彼,搞“單打一”。

第二,協調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條件。目前依然存在的諸如城鄉二元結構、各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粗放式的發展方式等,使速度、結構和效益不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的矛盾突出。要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就要解決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儘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促進結構合理、機制順暢、和諧平衡發展。

第三,可持續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保證。人與社會的和諧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不僅因為自然提供了人類生存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而且人與自然的關係本質上是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人與子孫後代的關係。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2頁,人民出版社,xx年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二者是內在統一的。我們應辯證理解二者的統一關係,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狀態,還是一種價值目標,和諧社會建設都要靠落實科學發展觀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