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閱讀《牡丹亭》心得感悟

  閱讀《牡丹亭》心得感悟

文明禮貌月又開始了,哪些是文明行為,哪些又不是的報貼隨處可見,最顯眼的一條便是文明戀愛。雖說進了中專校,談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但要論起文明來,恐怕就差遠啦。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閱讀《牡丹亭》心得感悟材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閱讀《牡丹亭》心得感悟

閱讀《牡丹亭》心得感悟一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裡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麼?于丹說,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於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樑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後,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或許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嫋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為它的背後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

迫的年代裡,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著勇敢,敢於為愛情放棄生命,勇於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為自由,為信念奮鬥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

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於汙濁的官場,所以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為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閱讀《牡丹亭》心得感悟二

白先勇的這出《牡丹亭》我在大學聯考之後看過完整版,這次在汕大演出的是刪減版,四個小時的內容刪到兩個小時,但因為原劇情比較拖沓,刪後反而內容比較能夠襯托《牡丹亭》本文的美,要讓我選的話,我寧願看後者。

當年看《牡丹亭》時,表演柳夢梅的演員還帶著書生的青澀,現在他經過這幾年的鍛鍊,已經成熟了,技巧與經驗彌補了他逝去的青春感,儘管那是最寶貴的。

身邊一個8-9歲的小姑娘好像接觸過崑曲,在我身邊的空地上學著臺上的演員在跳舞。我覺得她比臺上的任何人都要好看。

白先勇對美有一種把握,服裝和佈景很用心,行頭上的水鑽用的很好,很漂亮。本來是要用點翠的,太殘忍,沒有用,看起來也還好。

白先勇對宋朝的畫應該有研究,舞臺的用色很淡雅,整體配色有種宋徽宗畫中的那種清新淡雅的感覺。

如果要說美中不足的話就是提詞器之前出了問題,只有一邊有,治好了我多年的頸椎病。

另外臺詞的英文的翻譯讓我看的真的尷尬,“我柳夢梅在廣州科場也是數一數二” ,"廣州科場"翻譯成很俗的"circle",這還是全篇翻譯裡難得的意譯,其他內容真是一個字一個字照著崩。

英文雖然有那麼大的“權力”,但它的翻譯卻沒有那麼美,莎士比亞有朱生豪,湯顯祖有誰呢?

在北京看於魁智的時候,我總覺得京劇有一種端著的感嘆,但在白先勇的《牡丹亭》的時候,青春版裡有很多臺詞的選取,包括青春版的節選版裡,都有一種傾向於柳杜之間,家國之感輕帶留痕即止。

他的文風,還有這齣劇裡,有一種汪曾祺的“思無邪”的感覺,杜麗娘一夢而亡,實為說不出口的“春夢”,柳生雖為狀元郎,但為愛人改名是拋棄宗祠,與麗娘同窗已破禮法,也是說不得的。

但他能表現的那麼天真。很像《大淖記事》,還有汪曾祺晚期的一些寫“變態”的作品,倫理之外,人情之中,帶著一種溫情,一種美學的感受,以對人的關懷和關注為底色。

白先勇好像說過自己是同性戀,他自身的經歷,可能讓他對這種愛戀的感覺更加敏銳,也能夠更加體諒,帶著一種溫柔。

我曾是《荀子·隆禮》中,對理性的信徒,像無情的加爾文,那是一種可貴的秩序與單純,但人沒有那麼簡單,忽視人的愛和人本身的美的單純有可能變成可怕的東西,它是人最根本的觀念,限制人,甚至是是殺人的絞索。

美和愛是重要的,CS·路易斯在《人之廢》裡說:

“當我們把樹砍成木材,它就不再是德律阿德斯(森林與樹之神)……伴隨天文學之發展,星星失去神性;瀕死之神靈,在化學農業中無立足之地。”

休謨說:“理性是情感的奴隸。”

休謨的思想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中地位不高,也許是時候反思他了,理性應該以人作為前提,它不能凌駕人與自然之上。

雖然我這麼說著,我沒有做到。

閱讀《牡丹亭》心得感悟三

愛情,一直以來都是人生永恆的主題。“有情人終成眷屬”是最美也最悲涼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頭偕老的?無論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是中國的梁祝化蝶,都只開了愛情的花,來不及經受現實生活中風吹雨打的考驗。他們的愛情,也因之而永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恐怕是古今所有愛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條主線。《牡丹亭》中更是如此。愛情,能讓生者為之死,死者為之生,何等壯闊的情懷。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

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永恆的愛情呢,當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現實生活總會使愛情之火漸漸熄滅。雖然愛情是男女兩個角色共同分擔的,但主角卻往往是女性。女人為愛而生,這話不假。也因此,愛情的悲劇往往發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愛情中艱辛成長,最終,實現真正愛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過《胭脂扣》的人大概都會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動。她與十三少,相約死後重逢。然而,五十年過去了,依然是她一個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間混跡,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記。對愛情的信仰讓如花最終如願見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卻是一個邋遢的早已忘卻他們之間驚心動魄的愛情的陌生人。當如花心碎地離開,她該知道,愛情,只是她一個人的一場執著夢。 里爾克曾談到愛,“女人對愛無限投入,而從不或是幾乎從不要回報。”

愛情給予女人的,女人反過來哺育愛情。她們令愛情蕩氣迴腸,地久天長。

無論是《牡丹亭》裡的杜麗娘,為愛而死,又為愛而生,還是現代的張愛玲,為愛義無反顧,痴情一世,還有大家熟悉的劉若英,她們都不惜用自己的一生來詮釋愛,來行動愛。杜麗娘是勾畫的理想人物,可以在作者的美好願望裡而起死回生。現實中的人呢?張愛玲傷心獨自,劉若英形單影隻,然而,不變的是她們同樣永世的愛,生活可以破碎,孤單可以不避,但愛卻永遠不可以熄。

每個時代都有它那個時代的愛情面目。女人,不是失去了為愛犧牲的能力,而是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在改變著我們的愛情觀,也在改變著我們時代的女人們。 西方女權主義的浪潮似乎給了愛情主題一個嚴重的衝擊。雖然女子可以自由去愛,與男子同樣平等地愛,但卻讓愛的實質第一次遭到了懷疑。愛情氾濫得可以,真情卻少有幾分。女性覺醒了,但愛卻進入了低潮。是男人的危機感讓愛變得不再可靠,還是自古以來流淌在女人血液中的愛的不夠堅定?

在物質可以代替一切的經濟時代,女人如何尋求並捍衛自己的愛情?似乎很難答案。

愛情可以不請自來,但真情卻在利益當中逐漸流失;交通交流方便快捷了,但思念卻成了奢侈的消遣。有多少人還會為自己所愛的人茶不思飯不想的呢,為伊消得人憔悴也只成了古話文中的悽美背景。婚姻才是主題,嫁一個可靠的人,有一個終生的飯碗,愛情似乎就可以見鬼去了。校園裡的愛情也已經烏煙瘴氣,及時行樂的觀念已經深深烙進我們這代人的思想,生存的壓力使女人們委屈甚至棄置自己的愛情理想。

女人,終究是為愛而生的,而使她們改變的,使愛情快餐化功利化的,恐怕也有我們這個時代的責任吧。(僅供參考)

閱讀《牡丹亭》心得感悟四

《牡丹亭》一部中國經典古代小說,出生在崑曲發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過由這部小說改編而成的戲曲。但由於年齡過小,一直未曾領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專學生,再次拜讀這本小說,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翻開已開始泛黃的書頁,想來是有些年數了。《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說,語言細膩,文辭華麗。由於閱讀了大量的現在言情小說,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愛戀,多數是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 ,而這部小說顛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圖式的愛情可以存在。杜麗娘一個有著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遊園,遊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說“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 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

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著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著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於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為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後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後葬於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文明禮貌月又開始了,哪些是文明行為,哪些又不是的報貼隨處可見,最顯眼的一條便是文明戀愛。雖說進了中專校,談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但要論起文明來,恐怕就差遠啦。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中學裡戀愛的開始,便意味著分手的結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