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毛姆《雨》讀後感6篇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記錄下對書中作者的崇敬和尊重,讀後感也是一個表達情感的途徑,我們可以分享我們對書籍的喜愛或反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毛姆《雨》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毛姆《雨》讀後感6篇

毛姆《雨》讀後感篇1

天才總有讓人無法理解且偏執的內心,可以強悍,可以柔軟,他們不為任何人而存在,只為追求自我。從一個平凡忙碌、擁有幸福家庭的普通男人,到流浪巴黎追求夢想的藝術家,查理斯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據毛姆說他是以高更的生平為原型而創作的,但是兩者之間又不是共通的,所以查理斯有自己的靈魂而不是高更的仿造。

當他一無所有、生活困頓的時候,一個畫家欣賞他、讚美他,給他提供食物和住處,好生款待。可是他卻勾引畫家的妻子又拋棄了她,他就是這樣一個“怪咖”,無法被常人所理解。就像後來畫家所說的那一段話“天才總是讓人無法理解,人們通常要對他有超乎尋常的包容”。我想,畫家應是懂得他的,懂得那樣一個偏執狂的內心。

再看書中那兩個深愛過查理斯的女人,總讓我想到羅丹的情人——卡米爾。卡米爾身世坎坷,卻有著對藝術敏感而火熱的內心,如果不是羅丹,想必她的光芒會更加燦爛奪目,只可惜她愛的是那樣一個男人,他的世界永遠只有自己,即使有星光,也只是陪襯。卡米爾將她最美的年華獻給了他,她對羅丹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我們可以透過羅丹的作品看到卡米爾的血肉甚至靈魂。但當我看見不隨流俗於世的少女變成一位痴坐於瘋人院的瘋婦時,終於恍然大悟,有時候,愛也是一種殘酷。查理斯就如羅丹一樣——不愛她們,女人只是他創作的靈感和源泉。從前讀這本書,厭惡極了這個自以為是、傲視一切的男人,如今回首,發覺這無關專情和濫情,只是價值觀、人生觀不同,而正是因為不同,才有他不平凡而超脫的生活。

此時此刻,心中唯有平靜,有無上的敬畏與駭然,那是對藝術和追求藝術者的尊崇。記得和我的繪畫老師閒聊時,他曾說過,“藝術是一個很小眾的東西,大眾的東西往往不能被稱為藝術,而人們大多不懂真正的藝術,盲目地追捧和藝術品的利益最大化,也使其漸漸失去了本真。”真正藝術的美,從未被世人所見——正如查理斯最後將畫作付之一炬。

有多少人能堅持自己的夢想,即使虛無縹緲也義無反顧,有多少人能不被繁華塵世牽絆,不顧一切?

寫到這裡時,耳機裡放著《浮誇》的最後一聲,那麼悲哀無奈,聲淚俱下,彷彿是在現實中受到的`所有委屈,也彷彿是內心糾纏如困獸般的彷徨掙扎,就像現實與夢想的遊離。

是執著於現實中卑微的六便士,還是嘗試觸控皎潔高貴的月亮?

跟隨《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查理斯,淨化塵封許久的心靈,追逐最純淨的夢想。沉醉其中,於海風輕拂時,迴歸本真!

評點:鄭文龍

文題“又讀寂寞”可視為作者對《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主人公查理斯所代表的藝術家的生命剖析與哲理解讀。文章的前半部分即以“天才”的偏執越俗及其與世俗大眾的對立為立論點對《月亮與六便士》一書敘事進行了主題建構。可見此讀書有感並非僅是故事層面的雜感,而是涉及到精英意識與大眾流俗、藝術天性與公共道德等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文章的後半部分更將話題拓及藝術的非功利屬性與藝術家的生命形態,以此表徵著夢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以及懷揣夢想者的內心糾結與心靈困境。終以對夢想的追求、迴歸本真為收束,體現了作者文字理解與感悟的深度。此文的一大特色是文思的遷移能力與感悟力,如由查理斯遷移於羅丹的情事,由繪畫老師的論斷遷移於畫家趙無極的鮮為人知,由藝術家的窘迫處境遷移於迴歸本真的心靈訴求,凡此論域的層層拓展將主題不斷昇華,觸及到了最具共性與人性深處的心靈處境。然而,作者就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關聯上讀出了藝術家這一群體及更廣泛意義上的寂寞處境,卻未曾在藝術家及奮鬥者的內心豐盈與生命外化上悉心留意,亦是稍有遺憾之處。

毛姆《雨》讀後感篇2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天才的簡史,那麼《人性的枷鎖》便是普通人的生活寫照。一個人的前三十年有高峰,有低谷,有激情,有消沉,有轟轟烈烈,有平淡如水,曾經躊躇滿志,抑或卑微到塵埃裡。古人云,三十而立,當活到這而立之年,說明已走過人生的三分之一,從本書中則可看到芸芸眾生的一個縮影。主人公菲利普幼年時失去雙親,跟著牧師大伯和伯母一起生活。跛足的存在讓他自卑,受到同學的嘲笑與欺辱,寄希望於上帝能醫治肢體上的殘疾。當發現於事無補以及牧師大伯的自私虛偽冷漠,改變了去牛津大學念神學成為一名牧師的初衷,到國外學習藝術繪畫,因意識到沒有天分改行做律師學徒,最後繼承父業,成為了一名醫生。期間,他目睹了人生百象,也曾在幾段感情中失去自我無法自拔。因囊中羞澀流落大街,切切實實體會到生活中物質條件得不到滿足時的尋死覓活之感。他想幹一番大事,想周遊列國,也想要一個家的溫暖。

菲利普從年幼到中年,掙脫了一個個人性的枷鎖宗教、倫理、世俗、情感,最終感悟出生活的意義,超然物外,走向自由。那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答案就在克朗肖送給菲利普的波斯地毯裡。地毯織工把地毯的格局編的錯綜複雜,並非出自某種目的,不過是滿足其美感的樂趣罷了。正如地毯織工那樣,一個人也是這樣度過其一生的。從生活、行為、感情和思想的五花八門的事件中剪輯些材料,他完全可能設計出一種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圖案,一種錯綜複雜的圖案,或者一種色彩繽紛的漂亮的圖案。雖說,這興許不過是一種可自由選擇的幻想或許是一種荒誕不經的幻象與縷縷月光混雜在一起的戲法而已。一個人可以從那寬闊無垠的生活長河中拘起幾滴不同的水,拼湊成一種格局,從而使自己心滿意足。“有一種格局,最明顯,最完美無缺,同時也最漂亮動人一個人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漸漸長大成人,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為掙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終雙目一閉棄世而去。”但生活還有別樣的格局,雖雜亂無章,卻妙不可言。有些人的一生,其格局尚未完美之前,盲目的、冷漠的機會卻使它突然中斷了。幸福與痛苦降臨人間,跟生活中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罷了。菲利普認為生活沒有意義,一切都微不足道。不論是做過的還是來不及做的事,一切都無關巨集旨。“他不過是暫時佔據在地球表層的芸芸眾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能從一片混沌中探出其奧祕來。”

近日與一朋友聊天,他回憶起青春年少的自己,馳騁在足球場上揮汗如雨,或在冰天雪地中自在滑雪。臉上洋溢著微笑,那是很美好快樂的歲月:走南闖北,相聚相離,有笑與淚,有失意和奮鬥,有圓滿亦存在遺憾,但至始至終,一直在追尋著生活中的美。於他而言,美麗在一瞬間,幸福而簡單。當然,我閱歷太淺,思想單一,不敢簡單談論或評判一個人的三分之一的人生如何度過,我只是站在剛滿23歲的門檻來拾人牙慧。且行且努力,生活中總會有一個小小的驚喜,在不知不覺中盛裝蒞臨。借用昨日在論壇會上週厚雲教授的一句話說,有意識的努力,無意識的發現。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毛姆《雨》讀後感篇3

看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繼人性的枷鎖是放在最後來閱讀的。因為喜歡這麼一本厚厚的大部頭書,你會不知不覺跟著作者遊歷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所愛所恨,所憫所怨。而後知後覺的將自己融入其中,來思索自身所活著的意義,追求的自由,渴望的愛情,心底的慾望。像一場洗滌心靈的救贖,久久不能釋然抒發。

人類可貴之處就在於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殘酷,我們仍在不斷追求嚮往那美好的生活。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那是靈魂中噴湧出的渴望啊!)真,善,美作為衡量人性的標準,顯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愛情,我們將其傾盡心力去追求的,也終將會失去,因為我們誰也不曾真的屬於誰,我們甚至都不屬於自己。妙的是,它所帶給你那種幸福愉悅的感受,真實又幸福,但你最後又不得不為失去後的苦痛來買曾體會快樂的單!愛情會死亡,而溫情和習慣會取勝,就像愛有盡頭一樣,恨也有盡頭。然而不能確信的是,我們究竟是仍在愛著呢?還是隻在痛惜失去的愛情呢?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道枷鎖,牢牢被牽制住,動彈不得。想要逃脫枷鎖便要一一尋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躍過枷鎖勾勒出一幅精美絕倫,美不勝收的人生圖案。那麼你呢?

生命沒有意義,這是菲利普在經歷了眾多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後得出的結論。但是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那我們又何嘗計較失敗,成功。我們也只是在這大千世界活出一個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這便是活著的意義,生存的希望。

毛姆《雨》讀後感篇4

歷時一個月,斷斷續續讀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鎖》,並沒有規定每天投入多少閱讀時間,而是在思緒不清、無法繼續完成手頭比較重要的任務時,翻開讀上一會兒。也正是這樣毫無計劃的間斷式閱讀,使我有時間在接受下一個情節時思考菲利普人生的各個階段。坦白說,看到“全文完”時,鬆了口氣,終於結束了,並不是篇幅長短導致的疲倦,而是跟隨者菲利普的半生,體會他所體會,感悟窮困潦倒且無希望兜兜轉轉的生活,太煎熬了,我甚至都惶恐,閱讀下一章時,菲利普會不會餓死在他躺過的街頭,再也沒法品讀他糟糕的人生境遇。

事實證明,主人公永遠帶有主角光環,這倒不是去諷刺最後的結局,當看到菲利普能融入家庭採摘,能順心順意的不考慮錢財這般“紳士”所摒棄不談的身外之物,能確定自己的心意不再困死在那個皮膚髮青、身材絲毫沒有豐裕觸感的“騙子”身邊,還是有種烏雲撤離,看到久違的陽光的舒暢。

作者塑造的“菲利普”並不是我喜歡的人物形象,怯弱甚至有些許自私,執拗且放不下自尊心,甚至於,當他期待伯伯早點逝世而繼承家產以擺脫日復一日設計服裝手稿,在七八月份夏日整天浸溼在鹹臭的汗水中,看到這裡我再不能因其身體缺陷而保留一絲憐憫。期待著不知何時才能改變困境的他人之物,而不是通過自身努力去改變現狀,只能做一位悽慘的白日夢想家。

即便如此,菲利普的思考也造成了不小的觸動,他對“生命是什麼”、“存在的意義”的思考,促使我同樣去思考活著的意義與價值。讀書筆記m生命是什麼,也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過程。從最初擁有生命的那刻起,到擁有財富、感情、家人以及一切,再到最後兩袖清風躺在病床上,記憶裡最後只留下親人的眼淚,再也沒有其他。

既然如此,存在或者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當然有,它雖是過程,但對於每一位襁褓中的嬰兒甚至是當下的我們來講,都是未知的過程,我們都無法預測會遇見誰,過著怎樣的生活,風餐露宿還是金碧輝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拿著唯一一把鑰匙,對應著獨一為二的人生之門,開啟它,相當於解下你自身的枷鎖,擁抱未來。

毛姆《雨》讀後感篇5

4.13就讀完了,談不上有多少感慨,結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平凡”,因了這個書名,本以為會有些不同尋常。看這本書時,狀態差得要命,轉眼快過去三個月,談不上恢復以往的活力,但回了家,心裡沒有害怕的感覺了。

人生,總會遇到一些問題,你料不到、逃不了,甚至放不下。有些事兒,明明知道不值得去計較,但是,你讓情緒這東西強大起來,那便身不由己,或許生存還是毀滅就真成了一個問題。錢鍾書先生說過,目光放遠,萬事皆悲。

人這一生太多可能性了,菲利普可能做牧師、會計、畫家、醫生、小職員,太多機遇巧合,誰也看不到未來有什麼在等待著他。不安於長輩安排,隨心去嘗試一切想嘗試,職業即事業,無所謂大小,但這關乎熱情,對生命價值實現的熱情。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越長大越發現,有些人進走你的生命,陪伴著走過一段風景後不知不覺沒了音信,而又有些人從不相識到相知相惜,朋友,永遠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色彩。還有些人,能把你的生活弄得不知所措。“事隔經年,我將如何致你,以眼淚,以沉默”。愛情裡面,各自放過吧,能不糾纏就放手,計較太多,容易失去一起發現美好的樂趣。遇到能心生喜歡的人,都是幸運,唯願君安。還沒遇到的,總會遇到的。

人性的枷鎖,是世事難料,是心有執念。無論如何,無愧於心就好。

毛姆《雨》讀後感篇6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人世總是充滿著矛盾,所以也充滿了抉擇。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腳踏實地;有人乘風破浪,有人安身樂業;有人高瞻遠矚,有人心如止水。一念之間,一世之別。夢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精神與物質,這些該作何選擇?翻開《月亮與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說除了會展現出高超的文學技巧外還必須擁有一個會講故事的作者。顯然,毛姆就是個會講故事的作者。不同於其他現代主義文學,他拋去誇張、荒誕、極端的文學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邊與你談話的老先生,像一個溫暖的講述者,將故事內容娓娓道來。而學醫的經歷,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層理智與沉穩的美。

?月亮與六便士》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稱“我”作為敘述者,講述了證券經紀人斯特利克蘭因為追求繪畫的藝術熱忱而放棄事業、拋棄妻子,奔赴巴黎受盡苦難折磨後,最終登上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在那裡與一個土著女子結婚生子並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驚的畫作。當他創作出一幅最偉大的表現伊甸園的作品後,麻風病奪走了他的生命,離世前他的.最後一個決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這幅畫付之一炬。

小說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視角去帶領觀眾閱讀,語氣輕鬆,有時還會用“所知甚少”“不確信”等詞彙向讀者講述故事,但卻使得讀者更加覺得真實,這便是一種最真實的虛構。不得不說這樣的作者是聰明的。既然是聰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平衡的美妙。毛姆除了會扮演溫柔的講述者,還會扮演冷酷的手術醫師。他用筆桿子作手術刀,對人性進行剖析,“刀法”獨到有力,既有足夠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祕感,不作說教和批判,一切留給讀者自己判斷。

所以,閱讀的過程彷彿是在做一道道選擇題,拷問著你的內心、你的思想、你的靈魂。如同主人公在現實的鞭笞下一點點走向理想世界,我們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點點走向覺醒。斯特里克蘭的性格迥異,無視社會道德良知,蔑視感情,他拋妻棄子,破壞恩人的家庭,鄙視為他自殺的女人……這些行為令人難以接受,甚至讀者不會太喜歡這個角色。但是,沒有一個人會不承認他的執著與才華,也沒有一個人會否認他的高超藝術境界。借用作者的話說: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正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才得以讓故事的精神內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們在讀到斯特里克蘭令人不舒服的行為以及不太一樣的價值觀時,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情感。這便開啟了對理智與感情的探索,作為人世間的平凡人,我們都需要愛來包裹自己,溫暖自己。然而斯特里克蘭卻說他不需要愛情。他只知道慾望。他的愛情觀在正常人眼裡看來是難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說它毫無道理。愛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滿了慾望地佔有也充滿了無私地付出。毛姆或許藉此強調感情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愛的矛盾本質。

人們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但藝術最終都脫離了物質而以精神形式存在。這或許就是斯特里克蘭最後要燒掉畫作的原因。繪畫的美是他畢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尋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質作載體了,所以也只有最偉大的畫作脫離了物質的載體形式,才得以真正圓滿。小說對藝術的探討是深刻的,卻也是隱晦的。毛姆的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對生活的思考,但小說中卻又寫了這樣一句話:“生活不過是一場混亂,充滿了種種荒謬與汙穢,只能引人發笑,未免樂極生悲”正是這種多變的矛盾的筆調,讓精神內涵得以越發深刻。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滿腔熱血,卻被生活的磨難壓低了頭顱,從此只能低頭看那“六便士”;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荊棘,踏上廣闊的平原,抬頭仰望那皎潔的“月亮”。

歲月匆匆人生如夢,我們不如枕著月亮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