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

《不跪著教書》這本書告誡所有的老師要不斷的充實自己,用知識的力量支撐起強健的身軀,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不跪著教書》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1

讀完了吳非的《不跪著教書》,我又一次翻開了書的首頁,讀了作者的《序》,突然發現自己似乎能感受到他的內心,他在真摯地呼喚,大聲地吶喊,直面現實,懷揣夢想,毫不放棄。

書翻完了,我在想作者是如何分節歸類的呢?於是翻開第一章,我想尋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第一章的題目是:永不凋謝的玫瑰。我在想作者為何要用這個題目呢?它下面的10篇小文章又有怎樣的共同點被穿插到了一起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又大概地閱讀了這些文章,有了自己的想法。

玫瑰是愛情的象徵,是美好情感的一種。這一章節應該是用現象與事實告訴我們孩子應該擁有哪些永不凋謝的美好情感吧。由此,我總結了這樣的短句:有人性美,懂得感恩,尊重老師,熱愛祖國,樂觀生活,善良是盞燈,放過弱者,懂得奮鬥,孝順父母,有民族的歌。這些應該就是王棟生覺得孩子的內心應該擁有的東西吧,這些美好應該在他們的心中永不凋謝吧!

讀著這樣的短句,我又問,為什麼要這樣排列呢?《國小生守則》裡總是把熱愛祖國放在最前面的啊。在讀,也許你會發現,一個人首先要有人性,才會有後面的吧,也許根本就沒有先後的順序。

我這個老師真的能將這些美好的感情傳達給孩子,去呵護,引導他們擁有嗎?這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2

近日閱讀南京師大附中王棟生老師的《不跪著教書》一書,讓我頗有感觸,在所有的教師中,真正做到不跪著教書者能有幾人?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著教書呢?

首先,要求為人師者要做到視野有寬度、知識有厚度、思想有深度。特別是在思想的深度上要有刻意的追求和作為。因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活動已不再是單維的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而必須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學生的人格建構。“只有用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只有教師的思想光明才能燭照出學生的精神燦爛,只有教師的情感高尚才能薰陶出學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師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學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師的人格偉岸與厚重才不會導致學生的人格猥瑣與淺薄。

其次,要求教師要有執著的教育追求。視教育為事業,視教育為希望、視教育為理想、視教育為信念、視教育為生命。而不是把教師的職業當作謀生的手段、某名的臺階、謀利的.渠道、謀權的踏板。要像張思明那樣用心去營造區域性的晴天,要像李鎮西那樣全身心的踐行著自己“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竇桂梅那樣執著的為學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徵那樣用滿腔的愛心去喚醒、呵護、雕塑學生的愛心。

第三,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沒有任何一門課程可以直截了當地教給我們教育的智慧。”的確如此,儘管不少的文章和著述都涉及到“教育智慧”的話題,我們從中所能得到的也僅僅是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而已,更何況這些方法和技巧能否恰到好處的為我所用還要另當別論。“教育智慧只能從我們內心深處長出來,其長勢取決於土壤的肥沃程度:我們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也就是說要想擁有並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須從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淵博自己的學識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養、昇華自己的教育追求來入手,才能不斷地積澱自己的教育智慧。

我堅信,作為一名教師,教出成績如何優秀的學生並不值得炫耀,而更為了不起的應當是教會學生擁有一顆“善良”的心。當我和我的孩子們一同用善良換來信任、愉悅、溫暖的時候,我們為別人,其實也是為自己點亮了那盞幸福的燈!

用善良點燈,那燈的光芒會是世上最美的光芒,那光芒中折射的鼓勵、讚美、關懷等人世間最美的品質,能使點燈的人生價值得到最美的體現,點亮的也許只是一盞燈,但照亮的卻是一個世界!

總之,要想實現不跪著教書,必須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遠,底蘊豐厚,智慧不凡,人格偉岸。而達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讀書,還是讀書。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3

近日,讀了吳非先生的《不跪著教書》,內心頗有感觸,進而又覺得當下的教育豈止是在“跪著”,更是於“跪”後又“伏身於地”,任人踐踏了。

吳先生在這本書中強調了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尤其是獨立精神與品行意識。在我看來,這兩點恰是當前中國教育的絕對空白。

不得不承認,在絕大多數的教師眼裡,除了“作業要獨立完成”一句中強調了“獨立”外,學生是沒有“有獨立性”的必要的,而即使是這幾乎是獨剩的所謂“獨立”,也不過是獨立做出符合教師意旨的無限接近標準答案的答案。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被教導“要聽老師的話”,這在培養遵章守紀的模範的同時,確確實實是對“獨立精神”的扼殺了。都說中國學生缺乏質疑思辨的精神,且善長於無頭腦的盲從,以至於中學教師在課堂上百般啟發,我們可愛的中學生也只是一味心思地捉摸教師心中的“標答”。從小就沒有“獨立”意識的灌輸,耳朵裡充斥著不容分辯的“錯!坐下!”之類,又怎能指望我們的中學生能和師長平起平坐地“坐而論道”呢?坐而論道只存在於理想之中,現實是“你說我聽,你講我記,你考我背”的尷尬。

眼前,學術界的混沌,剽竊抄襲成風,且能搬出紀昀的“天下文章一大抄”來自我麻醉,這樣的“極致”學風很大程度上是拜中國教育所賜。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究其根源,與中國教育也不無關係。我們的教育中,德行的教化又幾乎是個空白。中國的學校裡有“品行教育”嗎?

中學的課目中,有一門可能和“品行”沾邊——思想品德課,又好像叫“政治思想品德”課,但據我所知,其中,政治是第一位的,而品德放在了第三位上,以致於這門課被普遍地簡稱為“政治”課。國外有評論家說過“政治家是高階流氓”的話,我無法考證這話是從哪裡流傳出來的,但若是針對外國的政治家,國人還是基本可以認同的,而在我國,卻完全不能適用。要不然,何以致我們的中學生還在稚嫩的年齡便早早地學起了“政治”。對國家政體先進性和科學性的宣傳是必要的,但政治畢竟不應超越人性。政治離百姓遠,人性的教化才是中學課堂的首要任務。

我幾年前曾到北京,起了大早趕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國旗”儀式。的確莊嚴,令人心血澎湃。然而儀式結束後,人群散去,地上卻是散落的早點包裝袋塑料兜,這樣的愛國場面令人嘆息——國人只知空喊愛國,卻不知不亂丟垃圾也是愛國。

為什麼?學校裡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我們的老師沒有多餘的課時來教化學生,在這些小事上耗費時間,被絕大多數教師認為是“無意義”的,而且是會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的,而考試成績是學生的“命根”。即便是“政治思想品德”的考試,真正的有關“品德”的試題有能有幾道呢?其他科目的教師更是帶著“關我何事”的超然心態,“只教課,不教人”。如果在考試卷上無分可得的內容,比較現實的教師大可以不必再教了。大家都有了相同的“關我何事”的心態,或跪或伏於“分數”大棒下,唯“分數”是瞻。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不跪著教書”似乎是屬於少數的另類甚至是異類了,而在任何社會環境下,另類總是易受排擠的,而異類的結局可能更加悲慘。

所以,作“不跪”的另類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吳先生的這部《不跪著教書》可以算是一聲吶喊,於當下的教育界有著非凡的意義。然而一部書終究只是一部書,即使有開化啟迪之用,也未必能擔得起引導教育理想化的重任。教師“不跪著”,關鍵仍要靠教育決策者。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應該是吳先生著書的真正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