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1關於餘華《活著》讀後感

活?怎麼活?為什麼活?活成什麼樣?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不禁思考著這一連串的問題,可答案卻無解。那關於餘華的《活著》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餘華的《活著》讀後感範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2021關於餘華《活著》讀後感
2021關於餘華《活著》讀後感1
  
  人應該怎樣活著?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在暑假閱讀了餘華創作的《活著》,那質樸的語言和近乎光怪陸離的情節讓我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如聽驚雷,如沐春風。
  
  小說的講述扣人心絃,讓人為之動容。全文以作者與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的聊天展開,當作者和老人見面時,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陽的餘暉照在老人黝黑的臉上,似乎每一條皺紋都充滿著滄桑與故事,他將自己的過去向作者娓娓道來。老人年輕時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該大富大貴,然而他卻不思進取,憑著父母辛苦打拼來的財產肆意揮霍,儼然是因為執挎子弟,並且在不久之後輸光了家中的所有財產。他父親在死前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賣了,替他還債。終於,福貴在無盡的懺悔中徹底醒悟了,他開始嘗試著做農活,雖然一家人的生活飢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實。
  
  千萬不要以為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結尾收場,那他就不是餘華了。或許是年老的緣故吧,福貴的母親因經受不住苦難的折磨,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撒手人寰;緊接著,他的妻子也得了軟骨病,追隨他的母親去了天堂;而他的兒子則在唯他人輸血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女兒在生下一個男孩“苦根”後,便一睡不醒。看到這裡,我真的很無奈,很痛惜,而福貴卻仍然在與猙獰大笑的命運抗爭著,從未放棄。但是死神並未眷顧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脈苦根在吃東西時噎死了。
  
  整本書以戲劇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讀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著,回想剛剛所受的心靈洗禮,內心不盡感慨萬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作者如是說道,是的,是一本充滿血和淚的書,通過中國農民的生活去告訴人們只要用自己的勇氣和活著的決心來承受巨大的苦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就像“千鈞一髮”,用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量也不會斷。其實,絕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得不說確實如此。
  
  福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學習,時間的漫長與短暫,時間的動盪與寧靜,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顯地體現著,但他用學會了適應。也許,他的一生悲苦地讓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卻又十分頑強,寬若大地。這是個矛盾的問題,福貴在命運面前看似弱不禁風,實則頑強抵抗,用苦難安慰疲憊至極的心靈。
  
2021關於餘華《活著》讀後感2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餘華
  
  電影以福貴、家珍(福貴的妻子)、二喜(福貴的女婿)、饅頭(福貴的孫子)四人吃飯的情景結束,以一種溫和的方式終止觀眾繼續瞭解福貴接下來的人生,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依然會好好活下去,儘管他們可能會因為時代,命運的不幸而失去生命,但是這種繼續活下去的念頭不會改變。
  
  有人說餘華的小說透露出一種悲劇刻意堆砌,可是我在觀影的過程中卻覺得無比真實。是時代的悲劇,也有命運的不公,更是生命的.常理。福貴的好賭使得房子易人,父親被氣得離世。母親病重卻沒有醫治的物質條件,更盼不到兒子的到來。解放戰爭後,福貴回家了。家庭的苦難累倒了有慶,偶然的意外令其離世。此後家珍也開始生病。文革鬥倒了醫院老教授,鳳霞因生產大出血去世。所幸電影的結尾還是給了一點生命的溫存,小說的結尾卻也只有福貴和他的老牛一直活著。
  
  剛開始房子沒了的絕望淹沒著福貴和電影外的我們,但隨著生活不斷變好和家人的不斷離世,我們似乎也覺得房子沒了,錢沒了再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了。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人不在了,還得活下去,生活還得繼續,還得活著。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霸王別姬,同樣是時代的縮影,同樣是歷史的故事,但這部片子更為生動真實豐富全面地展示那些時代,那些人,那些生活。雖然沒有經歷過,但是能從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有苦有樂的時代故事,那些過往只能從教科書上看到的隻言片語。
  
  我想看完這些充滿歷史感、充滿苦難、充滿反思的故事,更令我們瞭解我們的現在。為什麼要銘記歷史,為什麼要不忘過去,為什麼要感恩現在。這真的是一種感受生命的珍貴和充滿希望的力量。無法訴說,只能感受。
  
  時代是進步的,但也是充滿苦痛和災難的。無論旁人看來苦難多麼不可承受,但是人總能承受下去的,人不是被災難所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
  
  在餘華(小說《活著》的作者)在給麥田寫的序裡提到,“”為何我當初的寫作突然從第三人稱的角度轉化為第一人稱?現在,當寫作《活著》的經歷成為過去,當我可以回首往事了,我寧願十分現實地將此理解為一種人生態度的選擇,而不願去確認所謂命運的神祕藉口。為什麼?因為我得到了一個最為樸素的答案。《活著》裡的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裡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福貴所受的苦難超於常人,任何一個旁觀者都認為是不可承受的,而這苦難其實就是中國人的苦難的縮影。其實苦難落到別人的頭上的時候我們往往覺得難以想象與接受,這個人的人生在你心中的代名詞基本就被他所承受的苦難所佔據。其實真正落到自己的頭上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生不僅僅是苦難,總能夠捱得過去。
  
  “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每天都在發生著災難。可是,通常的情況是,當災難沒有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作為旁觀者,我們往往不敢設想這災難落在自己頭上怎麼辦。然而,事實上,一旦這種情形發生──它完全可能發生──你就必須承受,往往也就能夠承受。”王子說的話是一個真理:“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為什麼呢?因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會迫使你正視和迎戰災難,不讓自己被災難打倒。"
  
  有時候會覺得歷史離我們特別遠,其實是我們自己離生活特別遠,活在網路上的空洞與資料的繁複中,讓我們有時失去對某些純粹的實在的思考與理解。
  
  歷史和現實能讓人知道人很渺小,但也很偉大。在災難前顯得無力,但卻也在災難前顯得無比珍貴。生命也是,愛也是。
  
  相關啟示:電影《切爾諾貝利》《無問西東》,小說《時生》。
  
2021關於餘華《活著》讀後感3
  
  週日晚上,我花了3個多小時,一口氣讀了一本爸爸的小說——《活著》。
  
  合上書以後,我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想哭卻哭不出,工作總結範文說他們可憐但好像又不可憐。
  
  餘華是在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稱敘述其看似悲慘的一生。地主家兒子福貴好嫖、賭,花光了家裡所有的錢,在還債路上又被抓去當兵,誤當成了國民黨。幾年戰爭後,死裡逃生,逃出來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死了。接下來女兒因發燒耽誤醫治也變成啞巴了,原本好好的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風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外孫苦根也相繼遭遇不幸,這一大家子最後就剩福貴一個人了,最終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數人的想法看來,他最後的命運一定不是瘋就是自殺。可福貴依然樂觀地活著,因為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全書的亮點所在——活著就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本應是餘華在講述福貴的故事,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可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讓人覺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書中的我,在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之後的坦然。
  
  家人一個接一個相繼去世,富貴被一次次的打擊,這裡面,不僅有活著的真正道理,還有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他沒有抱怨、仇恨,而是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抱著樂觀的態度活著,這才是“活著”的真理。
  
  活著本身就很艱難,延讀生命就得艱難地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了,範文參考網TOP100範文排行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了。
  
  活著,就夠了。
  
2021關於餘華《活著》讀後感4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十分沉默十分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
  
  暑假一次在書城轉悠選書,一位剛參加完大學聯考在店內打工的高中生向我推薦了餘華的作品《活著》、《第七天》,便買來拜讀。讀完個性感受到作家餘華善於對死亡,殘酷,陰暗進行冷靜、細緻的描述,“用文字製造疼痛”。看他的文字,也許多年以後你已經忘了他的情節,但是他的文字帶來的那種直撮心底的疼痛感是無論多久依然清晰地的!
  
  餘華說:“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潛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讀完此書,情緒是沉重的。這本薄薄的題為“活著”的小說,一路走來,卻充滿著死亡,悲傷,苦難。主人公福貴不曾得福,未有富貴。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去,只留下他,和一隻同樣風燭殘年,同樣叫做福貴的老牛,在夕陽下相伴而去的背影。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千鈞的重壓,它沒有斷。合上書,回想福貴的一生,不禁慨嘆:人僅僅是與萬物一樣的物質存在,其本身沒有任何好處。
  
  也許,《活著》不是當今最傑出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薄薄的小冊子一旦翻閱起來卻尤感滯重。總有那麼一些細節,不經意間就會打動你!福貴雖然歷經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貴的苦難一生,而對於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貴,也許更多感受到的是歸於平靜的幸福。我喜歡微笑著讀福貴與老牛的對話:“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阿。”其實這但是是老人編出來的。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牛,老牛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裡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著,裡面鑲滿了泥土,就如佈滿田間的小道。”
  
  命運,讓災難與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讓他的至親至愛,一個個記憶中鮮活的生命,相繼在他毫無防備中離開,徒留悲涼黃昏中,墳冢前,一雙顫抖著的雙手,和一雙空洞的眼眸。命運,也賦予了他一種沉重的職責,讓他在失去至親的巨大悲痛中,放棄了隨之而去的解脫,而選取了留在這個悲傷的世界,去照顧健在的親人,去儘自己活著的職責。
  
  命運,也恩賜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來一個賢惠能幹的好妻子,無怨無悔,傾盡一世溫柔,陪他終老一生,以至於,他能夠在她最後的日子裡,揹著她,在落日餘暉的田野中,靜靜地走著,懷舊地訴說著,欣慰地笑著,悄悄地哭著,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苦難中忍耐,在忍耐中堅強,在堅強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難。朝朝暮暮,不斷輪迴。我想,這便是活著吧。
  
2021關於餘華《活著》讀後感5
  
  《活著》的作者餘華想用文字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而平凡渺小、作為《活著》的旁觀者,我想輕輕道上一句:“其實,幸福真的很簡單,幸福就是一種感覺。”
  
  還記得三毛曾說:“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地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那一刻的喜悅,那麼即使我們不死,也在天堂裡了。”她在無數次的跌倒、迷茫和苦痛後用心品味著幸福的真正定義。
  
  福貴在見到家珍回來的那一刻是激動、幸福的;家珍在回孃家後重逢可愛女兒鳳霞時是快樂幸福的;有慶在人民公社時期仍能喂自己的羊時的滿足是幸福的。雖然福貴敗了自己的家庭,失去了地主的“高貴”身份,但在看到龍二被斃了三槍,福貴慶幸自己還活著時他是幸福的。不再在乎地位、金錢、名利,而是享受一個小家的天倫之樂。
  
  在擠過千軍萬馬來到陌生的城市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和擔心,地域差、風俗、語言等方面的差距讓我無所適從,我迷茫過,太大的學校空間卻沒有我可以擱置心事的小地盤,但不幸中的萬幸,在時間的磨合中,我找到了久違的歸屬感,在學長的循循誘導下小心翼翼地學習調研部的每一個細枝末節,儘管有時熬夜絞破腦汁做所謂的工作,但當得到肯定的那一刻,我會心地笑出了聲;在和我親愛的兩位朋友的陪伴下,我不再孤單,分享心事、開開玩笑我們愜意地享受著這一刻的美好時光;接到遠方媽媽的來電,聽聽那熟悉親切的家音和媽媽的嘮嗑我像一個得到糖果的孩子滿足了整整一天。
  
  早晨,在朦朧的睡眼中,刺耳的鈴聲一不小心敲破了睡夢,你可能惱怒過,在辛辛苦苦擠著公交,穿過擁擠的人群時,你可能煩躁過,但是,每一個清晨的開始,你願意用不快去霸佔原本就空間不足的心田嗎?你願意一整天都被壓抑在不開心之中嗎?幸福來自你的內心感受,以一個寬容的心態去微笑面對生活的缺陷,你會發現原來幸福無處不在。沐浴陽光時的輕鬆自如和用心交談時的真誠快樂都滲透淡淡的香甜幸福感。
  
  此時此刻,我正在橘黃燈下靜靜地敲打著鍵盤,用我粗略的文字記下我的美麗心情,我想我是幸福的。朋友,今天你幸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