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熱門版《千年一嘆》讀後感範文三篇

讀完《千年一嘆》你會明白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至今的理由,這是一部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值得一看,可別忘記寫最重要的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熱門版《千年一嘆》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熱門版《千年一嘆》讀後感範文三篇

《千年一嘆》讀後感1

        閒暇之餘,便有了找本書看的想法了,翻翻書櫥,餘秋雨的《千年一嘆》忽的躍然眼前,本就喜歡閱讀些文史方面的資料或書籍,而這本《千年一嘆》也恰恰是述說著歐洲和西亞的一些史事,也就有了興趣,好吧,就是它了。

《千年一嘆》是本散文集,主要是收錄餘秋雨隨著鳳凰衛視一行記者和主持人,遍訪希臘、埃及、伊拉克、伊朗等一些文明古國途中,或者是到了該國之後所見所感而編撰成的文集。看著集中的文章,感受著期間的文字,彷彿自己也隨著餘秋雨的腳步,漫遊著這些國家,他所感受到,所觸動到的事物,就在我的眼前一般。餘秋雨一路遊訪的國家,都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文化不斷的積澱,交融、統一;而歷經悠久滄桑歷史的國度,現如今又會是什麼樣子呢,餘秋雨抱著這樣的疑問踏上了尋訪之路,而我同樣帶著那麼一絲好奇,在書中尋找著答案。

文明是什麼呢?人類思想的具體體現?人類靈魂的寄託?抑或是人類努力著要在這時間、空間都無邊無際的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記呢?會不會猶如孩童在沙灘邊堆起的那絢麗無比的沙城堡一樣呢?海浪一過,遍地虛無。在書中,餘秋雨毫無掩飾的表露出對哪些歷史古國的失望,希臘的平淡,埃及的變遷,兩河流域的沒落,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幾乎泯滅,還有就是那個地方無窮無盡的貧窮。餘秋雨說,當他看到在巴基斯坦的.路邊,數不清、看不盡的赤腳在乞討,那泥砌的房屋。在印度,看到恆河裡一幕幕的慘狀。他無法釋懷,這裡竟然就是和中國齊名的文明古國,這裡就是玄奘歷盡千辛萬苦去取經之地……文明、歲月用著殘忍的手段破滅著輝煌,縱容著凋零。而這一切又都是那麼的必然。千年之下,尤可一嘆。

《千年一嘆》讀後感2


靜靜的夜裡,一盞燈,一杯茶,最適合安靜的讀一本書。 餘秋雨的作品總有一種滄桑感,能夠帶你去往遙遠的過去。翻開餘秋雨的《千年一嘆》,是滿滿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繁華的景象,如餘秋雨先生在書中所寫:執筆於最恐怖地區,問道於數萬裡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文明遺言。跋涉四萬公里,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一路走過;跨越千年時光,”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探尋中東古文明。

餘秋雨先生在書中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引導著我們進入往昔時空,觀看一個個曾經輝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著我們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緣由:“與貧困和混亂相比,我們一定會擁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麗的安適,也就是哲人們嚮往的“詩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們只選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賽什麼?要講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這就是說,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省了很多靡費,儲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應是如此:簡單、自然,而能快樂。

《千年一嘆》讀後感3

本書大概講得是餘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國以外的幾大古國曆史文化遺產的過程。從希臘開始,途經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後由尼泊爾回到中國。

知道中華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卻一直不知道中華文明是歷經歷史長河,卻一直保留下來的唯一文明。這一刻,不同於餘秋雨老先生的驚訝,我的感覺是震撼。究竟多麼強悍的民族才能留下這一方淨土呢?不得不說,我確實自豪。

縱觀中國歷史,內戰、饑荒、天災、人禍,可以寫成滿滿的血淚史。又忽然意識到,把這些載入史冊的也恰恰是中華文明的文字——這種幾千年來從不曾遺失的東西。忘記是誰說的了,說:"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裡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戰亂災禍,文字卻是代代傳承,從不間斷。這樣想,或許可以理解中華文明為什麼在“盛極必衰”歷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從希臘開始走,到珠峰邊下結束,途中“經過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十分舒暢,沒有厭煩的感覺,其一原因是我見識短淺,其二是因為我很喜歡去了解。而他也繞開了一般旅行的觀賞模式,而是選擇一些有歷史文化沉澱的地方,希臘隨路的導遊也說“都是沒人去的地方”,所以這其實是一次世界範圍的“文明苦旅”,而且因為地區的特殊,這份“苦”也從沉鬱的無奈變成了“一聲千年的長嘆”。

讓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強調來當賣點了。中東跟西亞,孕育了無數的文明,從千年前就開始爭鬥,“一個文明打敗另一方,在地裡撒上荊棘跟鹽,讓那裡成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斷重建,不斷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總能挖出屬於不同時期的文明遺址”,就是這樣一個悲哀的地方,現在仍是紛爭不斷的地區。這看起來像個“文明詛咒”,人們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戰鬥,每一方都沒有錯,與之相對的是,每一方都錯了。進入中東後,他們一行人每次跨過一個國家的邊境線都顯得十分驚險,小心地擦掉每一個阿拉伯文字,將全球通訊系統關閉,將寫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儲存,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當作間諜而被捕。這是鄰國之間的關係。國境線在地圖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則由人類駐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三八線”,朝鮮跟韓國同為一個民族,被同一種文明孕育,卻被一條過於完美的直線一分為二,這是對戰爭活生生的諷刺。而中東的國境線則是有著“文明”這條更抽象卻更讓人為之執念的線。中東西亞因為這些線而變得混亂,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聖地”,無數人為之哭泣,不斷被佔領、被淹沒,卻仍讓人趨之若鶩,代價就是眼淚與鮮血。這些地區因為持久的爭鬥,文化並沒有像“得益於珠峰的中華文化”傳承的如此神奇,多數變得破敗,他們的生活也開始“破敗不堪”。雖然多數都有著令人乍舌的資源,卻因為財團以及國際勢力的介入,而沒讓多數人民獲益,他們只能在無盡的風沙裡成為焦點,經常在各國溫暖的客廳被提及。

印象比較深的一塊是在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濃厚的信仰,恆河就是代表,無數人希望在死後皈依,而死後飄入恆河就是一種有歷史淵源的途徑。看起來應該寄居神靈的聖河,一定是無比清澈,讓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印度的經濟水平並不樂觀,貧困的人特別多,而這些人經歷了一生坎坷後到了老無所依的時候,最能安慰他們的選擇就是飄入恆河,於是就有了這樣一種景觀,無數的老人像乞丐一樣住在恆河邊,等待著神靈的指引,整條河看起來也變得猙獰。這是一種無奈的狀況,他們可能還有別的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我們並沒有給他們溫暖的可以留戀人間的生活,又如何去質疑他們的“信仰”呢。

整個中東西亞之行,充滿無奈與悲傷,此為“殤”,而這種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殤”並沒有停止爭鬥,爭鬥還在繼續,我們都是不稱職的見證者。野花並不能告訴我們人們為何爭鬥,但是和平並不是妄想,交融並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們能看見希望,祖先們跨越千年的嘆息,也一定會傳達到人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