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最新《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

讀書越多,你就會發現你離世界越來越近,生活也會變得更加有意義,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最新《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最新《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
關於最新《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

那些女子穿起華美的袍子,站在舊時光的影子裡輕輕地畫起一道濃眉。綠色和紅色交錯的燈光,暗暗地灑落,幻美的生活之後,人去樓空。——題記

有人說,張愛玲小說的底色是:荒涼。

她喜歡寫那些舊上海的故事。紅男綠女,他們以為生活會變得很好,於是做著悽苦的事情。慢慢的,時間只是成為了一種虛幻,女人開始習慣把眉毛濃黑,塗上硃紅的脣膏,深色的胭脂,以為那樣,就可以把眼淚掩藏。

讀張愛玲的小說,就像在聽一個很近很靈動的故事,她自己是說,我的作品,舊派的人看了覺得還輕鬆,可是嫌它不夠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覺得還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夠嚴肅。她總是喜歡在作品裡提到胡琴,只是某個也許只出場一次的人物,在某個角落嘶啞嘶啞地拉著它,在某個需要他的時候。就像故事的調子,沒有什麼起伏,卻是兩個相愛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遠,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後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張愛玲曾經說過:回憶總是令人惆悵的,過去的美好只會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經完了,而過去的煩惱,只會使人再度煩惱。記得我在看《半生緣》的時候,故事的開始就是,“……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載都好象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的小說總是一份感情從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澱的過程,讓人覺得有些微微的苦澀,而其實那些人還在我們的生活中,他們只是更換了名字,卻重複著相同的故事。

荒涼是因為繁華之後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內心總是一片為開墾的荒蕪,而張愛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當。我們總聽見人們稱讚她有才華而不是偉大,大概也正因為她只是把故事講給愛聽的人。因為張愛玲也說過,生活是一件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蝨子。所以她的小說女主角總是穿著不同的旗袍出場,也暗示她們隱隱相同的人生和命運,外表的美麗內心的空虛。她的作品總是看上去很華麗卻是很安靜的調子在講述一個很普通的故事,讀完之後才會恍然,原來張愛玲是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女子。

泛黃的照片中,那個女子很安靜地望向遠方或者只是平靜地看著。原來所謂的才華也不過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靜,更多一些對命運的追問。喜歡在小說裡開始把眼淚掩藏,慢慢的,眼淚就像手裡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後是肆無忌憚的崩潰。我們就被她輕易地被帶回到舊時光中,或許快樂或許悲傷。

愛上張愛玲的文字,如同傾城之戀,只是那一剎那的時間。而她的故事,正如一首安靜悠長的歌,不會落空,因為任何時候都需要這樣一首歌。不同的人,唱出不同的味道。

也正如李碧華所說,文壇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關於最新《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

《第一爐香》裡的葛薇龍雖然經過一番掙扎,覺得毅然決然的離去,可是卻生了病,她自己內心也對自己說,也許生這場病是自願的,也是她下意識的不肯回去。那麼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因為習慣了這種煙紅酒綠的生活,還是因為喬琪喬?

從後面的發展可以看出葛薇龍確實很愛喬琪喬,甚至願意為了她繼續留在這個圈子裡面,願意為了她出賣自己的身體,她甚至說了,她是自願的。

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或許喬琪喬僅僅只是她留在這個圈子裡面的藉口可以,表現得好像是為了愛一個人才如此的淪落,而其實是自己的本性如此。渴望著這種上流社會的生活,渴望被很多很多圍著、注意、喜歡,她嚮往自己姑媽的生活,可是卻又不想得到和她一樣的壞名聲,所以只能利用喬琪喬這個藉口。

現實是骯髒、複雜、不可理喻的。

《第二爐香》從一件婚姻談開去,一個不懂得“性”的女人結婚之夜弄出了笑話,把實施房事的丈夫當成了禽獸,並搞得人盡皆知。之後便是整個社會對這個丈夫的態度——冷漠、鄙視、憤怒、害怕等等之類的態度,誤會不會被澄清,禽獸、色情狂的稱呼像蜘蛛網一般黏在了他的身上,逃也逃不了,社會終於沒有了他的容身之處,他只能選擇死亡。

他是脆弱了,明明只要在堅持幾天,逃避到遠方,遠離這個圈子,他就可以重新過生活,會有一種新的生活。然而他害怕了,留在他心裡的傷永遠也不會痊癒。

《第一爐香》、《第二爐香》都表達了一個人習慣了一種生活後,要去面對一種新的生活是做不到的,人的慣性總是會讓人沉溺於生活的漩渦之中,你只能一點一點的淪落,直至死亡。人,面對著殘酷的現實(社會),註定是悲劇的!

《茉莉香片》和《心經》描寫的則是三段畸形的愛。《茉莉香片》裡兒子愛上了母親的情人,《心經》裡女兒愛上了自己的父親,而父親卻愛上了自己的同學,以前兩者更為著重。兩篇故事裡的兒子和女兒都註定得不到幸福,他們身上註定著一種命運似的悲劇。而這有跟前兩篇的人物是一樣的,或者說,整本小說的每個故事裡面的人物都是充滿著悲劇色彩的,他們得不到解脫,只能任由命運擺弄。《金鎖記》裡的曹七巧的命運和她的兒女們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封鎖》和《傾城之戀》則是還描寫一種非 常態下的愛戀。在《封鎖》裡面,當生活又回覆了常態,愛戀也隨之結束,而又或許並未結束,然而故事卻止於結束。在《傾城之戀》裡則是相反,在非 常態下愛戀生成,故事也隨之結束,但是當生活回覆常態後,這段愛戀是否還會、還能持續下去嗎?

相反的兩種結果,給人留下遐想的空間,這要看讀者的人生觀了。悲者觀之視為悲,樂者觀之視為樂。

關於最新《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

因為陳樹所以期待著傾城之戀。想來想去也只有陳樹是那個白流蘇,因為她穿著旗袍的樣子實在是很上海,很女人。

又因為看了傾城之戀的開始,所以迫不及待的到網上去看了全部,並且反反覆覆的看,以致於耽誤了自己賴以生存的本業。

很慚愧,一直很拒絕去讀民國時期的作品,以至於直到現在都不曾讀過張恨水也很少去讀張愛玲,大概是從小在電影裡電視裡感受到的那個時代實在是太灰暗太凌亂,總是覺得生活在那個時代實在是太掙扎,太辛苦,太艱難,太抑鬱。

因為看了全部,所以又急忙去讀了原著,發現我認為電視裡拍得很唯美的部分竟然都是原著的東西,雖然原著裡的男女是自私的情感,而電視劇昇華成了愛情,但我以為,真的很美,原著很美,因為結局,改編也很美,因為過程。

發現張愛玲是有夢的,不管怎樣,也應是期待著愛的,雖然現實是那樣殘酷。後來,真的很擔心改編的電視局把原著的結尾也改了,至少從前面的感覺應是悲劇一場,看到結尾時,長舒一口氣,其實那已不是張愛玲的作品了,是鄒靜之的,是現代的。

編劇是現實的,在改編的作品裡,處處體現了現實,現實得壓抑,現實得殘酷,現實得可怕,但我仍然願意接受這麼現實的改編,因為改編讓人物更加豐滿,更加立體,更加衝突,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看得出,編劇是佩服女性的,因為絲毫感覺不到那個時代作為女性的無助和悲慘,電視劇裡的女性都很強勢,很有主見,甚至是男性的主宰。

我們要忘記原著才能看這部作品,要不然會有很多張迷表達強烈的不滿,其實它真的是部好劇,有所有我們現實的元素,男人英俊且富有,對愛情執著又體貼,女人溫婉且智慧,美麗也書香,至於前面的鋪墊,完全可以不在意,因為那是編劇為了經濟利益必須要有的擴充,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還能看到對愛情這麼嚴肅這麼執著這麼單純的作品也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