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精選三篇

你知道嗎?人完全是感性的動物,及容易被身邊的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緒,打算自卑卻是我們最應該克服的,相信你看完《自卑與超越》會有所改變的,相關的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精選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精選三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

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終於把《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給看完了。《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闢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長並非是一帆風順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外一個米穀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形慚愧,而覺得自己又小又醜,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儘管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癒之後,他便決心要當醫師。長大後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藥學位,兩年後,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和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並不十分協和,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裡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過後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於瞭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認為阿德勒是弗氏的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後,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讚譽,並繼承弗氏之後,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雖然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說家;美羅斯福總統,患有小兒麻痺症,其奮鬥事蹟,更是家喻戶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體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宴嬰身材矮小卻成為齊國宰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列舉。這些人都曾經有過自卑,並超越了自卑,他們所獲得成就彌補了他們生理的缺陷,這就是阿德勒的補償心理理論。

那麼他們是怎樣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從他的理論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不恰當的認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洩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但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且會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得不到發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2、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誇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的追求目標。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在各種活動中自我提示:我並非弱者,我並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幹下去,爭取成功;不斷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就開始思索著自己內心是否有著這種自卑的存在,而已怎麼能從自卑中變成超越自我。然而,在所有失敗者——神經患者、精神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

他們在處理職業、友誼和性等問題時,都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於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為,沒有哪個人能從完成其目標中獲得利益,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於自己身上。他們爭取的目標是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他們的成果也只有對其自身才有意義。

謀殺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藥時,可能會體會到一種權力之感,但是,很明顯地,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對別人而言,擁有一瓶毒藥並不能抬高他的身價。事實上,屬於私人的意義是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

無論怎樣,自卑心理總會存在有每個人心中,而那些表現出自信的人,只是較好的處理了自我內心自卑這一心理問題,所以,在此書中,我漸漸懂得了如何去更好的處理自卑問題,但願在往日能更好的使自己自信。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3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最開始講到的是生命的意義,在社會情感這一小節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只有當一個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認為是舉足輕重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被稱為“天才”。在這樣的生命中所傳達出的意義總是告訴人們:“生命,就意味著做出貢獻”......但凡能夠處理好人生問題的人,其所做所為無不傳達著這樣一個訊號,即他們彷彿已經透徹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懂得最根本的東西在於對他人的關注以及集體協作。他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來都符合人類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努力尋找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會讓自己快樂,其實付出了一定是會有收穫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謝謝,或是一個微笑,都是對我們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會增加我們自己的自信心,減少我們的自卑感。在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不是以損人利己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學校這個相對簡單、純淨的環境裡,老師天天和純真無邪的學生在一起,我們的人際關係本身就簡單了很多,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如果有什麼需要除舊佈新的,那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完成,無需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