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百年孤獨學生讀書心得精選四篇

閱讀了百年孤獨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讀後感應該就是我們記錄自己想法最好的方式,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百年孤獨學生讀書心得精選四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百年孤獨學生讀書心得精選四篇

百年孤獨學生讀書心得精選1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說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為篇幅擺在那裡。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裡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所以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向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裡,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百年孤獨學生讀書心得精選2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蒂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絡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孔多的小鎮之中。他講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深深地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是,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季在這個百年世家的羊皮卷後說:“那裡的一切,我都以往看到過,也早已明白!”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我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曆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停滯不前。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終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三千人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百年孤獨學生讀書心得精選3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向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得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然後上網找了幾篇讀後感想找找靈感,可是看完幾篇讀後感後我發現,我好想看了本假書。原先這些亂七八糟的人際關係裡還有這麼多深奧的道理,再一次懷疑我看的是本假書。

可是沒有像他們那樣的深刻感受也未必是件壞事,這樣說明我還沒有過上類似他們那樣的孤獨的日子,沒有感同身受,我還是幸福的。這樣一比較,我生活中的種種自認為的不幸,都是那麼的渺小與可是如此。可是即便沒有像他們那樣深刻的感受,我也有我喜歡的人物,即便他不是這本書的主要人物,不是這個龐大的布恩迪亞家族的其中一員,但我依舊被他吸引。

他就是來自義大利負責安裝和除錯自動鋼琴的琴師皮埃特羅克雷斯皮。

我不止被他的金髮,他的教養,他的端莊,他的禮貌,他的善良,他的認真吸引,還被他正直可靠,為愛割腕而死所吸引。我大概能夠想象出他初來乍到時出於禮貌與主人堅持適當距離的彬彬有禮的模樣,將自我關在客廳,心無旁騖的裝好自動鋼琴的認真的模樣,還有對待自我未婚妻的紳士模樣,即便他以往在麗貝卡衝動的糾纏中錯生活力,但最終找到了真愛,那就是阿瑪蘭妲。在經歷了婚禮因為各種原因一向被推遲,看著親愛的未婚妻就在眼前但還是要堅持紳士風度,沒有與她有什麼肢體接觸,到之後與難以忍受等待的麗貝卡在不在為何熄滅了的燭火裡接吻,相擁,在自我衷心不移等待婚期時卻接到何塞·阿爾卡蒂送來的一句“我和麗貝卡就要結婚了”這些種種之後,在烏爾蘇拉充滿歉意的週二聚餐中與阿瑪蘭妲相愛,並在一個星期二向阿瑪蘭妲求婚。這一切似乎驗證了何塞·阿爾卡蒂說的那句“如果您真喜歡我們家,那還有阿瑪蘭妲呢”。但最終阿瑪蘭妲還是拒絕了他,這樣的打擊與內心的崩潰,他最終選擇了割腕自殺,遠離了這個帶給他一次又一次傷害的布恩迪亞家族。

皮埃特羅克雷斯皮的一生也是孤獨的。在無盡的愛與愛中輾轉,受挫,到最終逝命。就像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終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終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我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與麗貝卡就是那兩條相交後愈行愈遠的兩條線,而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與阿瑪蘭妲就是那兩條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的線。真愛明明就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

反正我們終究會孤獨,與其和孤獨爭個你死我活,不如與孤獨為伴。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可是,對於現如今的我們來說,所謂的孤獨可是是對著無情感的螢幕,手指習慣性的上下滑動,看著不痛不癢的資料,無所事事的孤獨感罷了。對於這些孤獨感,能做到可是於晚上少熬夜,躺在床上了不要來回刷手機,越刷越孤獨,胃不好就少吃辣椒冷飲過熱食物,容易發胖體質管不住嘴就多運動,一個人待著時就看看書,好東西都值得花時間,所以無論你此刻多辛苦也別放棄,想想已經堅持了多久才到那裡。再想想那些每一天不足六個小時的睡眠,兩天用完一支的中性筆,無數杯速溶咖啡下活蹦亂跳繼續衝刺的日子,我們不是在透支著生命,只要你想贏,這些都不算什麼,有何況區區孤獨呢?

其實人的一生,真正適宜的物件,真正有幸福感的瞬間,配額該是大體相當,誰也不會更多,誰也不會更少,全在於一念之間。所以,如果恰好有這樣一個人,他願意與你一同捱過這漫長的黑夜,也願意傾聽你的滿腹牢騷,而你需要做的,只是拉住她的手,別讓她撲個空——那麼,為什麼不呢?可是在緊緊抓住她的手之前,你需要更努力的讓自我變得更加的優秀,更加的有資本能夠留住她,同時你也需要更努力的克服在前進時一向圍繞在你身邊的孤獨。到最終你會發現,你所走過的那麼多個孤獨的夜晚,痛苦的時刻都是值得的,為了更好的。期望以後的你會感激此刻的你的努力與堅持,會驚訝與此刻的你的毅力與忍耐力。為了以後的日子,加油。

百年孤獨學生讀書心得精選4

西亞.馬爾克斯的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當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我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明白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終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他們孤獨的表象一樣,但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烏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鬥著,爭取著,看管著,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激她,沒有人支援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後,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地亞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獨。烏蘇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二兒子奧雷良諾的孤獨是人性的孤獨。霍塞整天忙著搞科學試驗,發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後的馬貢多小鎮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援,他也從未想過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援。他孤獨一生,最終因發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良諾一生髮動了32次戰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明白為什麼要發動戰爭,也不明白不關心自我聲名顯赫,他最終把自我困在製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蘇拉的大兒子霍塞.阿卡迪奧的孤獨是獸性的孤獨。他的生活裡除了情慾和霸道的佔有,什麼也沒有了,他身上沒有人性的痕跡。烏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塔的孤獨是感情的孤獨。她心裡有如岩漿般熾熱的感情,也多次與感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用冰封住火熱的心,讓自我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詛咒與怨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亞後代們重複著前人的故事,亦重複著先人的孤獨。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當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著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後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於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著嗎?不一樣的著作,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國情,卻有著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