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範文三篇

《一個人的村莊》是一部充滿詩意的文字作品,描繪了作者生長的詩意的村莊,看完之後你一定會有 很多屬於自己的感受,記得寫下來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

精選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範文三篇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1

這是怎樣一個虔誠的行吟者,他的筆端是怎樣觸控到自然最柔軟的心臟的,他古樸的行走穿越那些他深愛的土地,是用什麼樣的方式獲取山河古老的芬芳的,真的是一個謎。

像一個個美麗的傳說,經由他溫軟的脣傳達給每一個讀者。每時每刻他都在行走,卻從未遠離他一個人的村莊。黃沙樑,他年年月月在這個地方行走。一支溫柔的筆,一顆多情的心,那麼多年以來從沒有放棄行吟。走老了時光,走得一粒沙一棵草都與他熟識,走的每陣風每片雲都禁不住給他溫柔,走得每頭牛每隻鳥都成了故人。他一直在行走,真的像一條永無止境的河流。

“我相信我的每個行為都不同尋常地充滿意義。”他這樣寫道,“我是一個平常的人,住在這樣一個小村莊裡,註定要閒逛一輩子。”閒逛,人生也許真的就只是一場閒逛,我們在閒逛的時候順便做了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給我們以快樂悲傷痛苦以及幸福。而他,不過是閒逛人海里的一個,有著一個特定的代號,閒逛的時候順便張開他的脣歌唱身邊的事物。

他行走在荒涼的西北,走在一個我們在中國地圖上找尋不出來的村莊,走在一個現實中或者意念裡的小小村莊。這個村莊屬於他一個人,或者說,他屬於他的那個村莊。他生於此長於此,閒逛大半生,恍然發覺應該做點什麼。“我得給自己找點閒事,找個理由活下去。”於是他寫作,他歌唱,他聆聽,他對一切他所遇見的生命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一些蟲子,一群驢,一些風塵僕僕的路人,一陣風,一隻夜裡孤獨鳴叫的鳥,甚至更多更多,假如我遇見它們,我想我可以向它們打聽他的去處。然後它們會告訴我,那個男人此時正在黃沙裡聽著風聲小憩,在金黃的麥地裡辛勤地收割,在一片小綠洲和一群蟲子交談,在無際的荒野裡扛著一把鐵鍬獨自前行……

他在行走,從出發到回來,就是一生。很多故事流淌成傳說,很可能鄉音也成舊事。一些鮮活的生命走進墳墓,而那些看似永恆的事物也無時不在發生變化。出發以前屬於自己的,再回來已經成為別人的專屬。那時候我們只剩下一快墓碑,一堆黃土,一個遊蕩無可歸依的魂。沒有人記得你來過走了,沒有人在乎你笑過哭了。生命是這樣短暫的演出,這樣孤獨的行走,這樣悲情的敘述,這樣陰暗的橋段。

一輩子住在一個地方,一輩子睡在一個人身旁。這就是一生。

什麼都終結的時候啊!

“一麻袋麥子誰都有背不動的時候。誰都有老掉牙啃不動骨頭的時候。”我們都會蒼老,然後一一從這個繁華的世界上消失,像吹過黃沙樑的那些風,帶來一些塵土,帶走一些炊煙。但,誰記得呢?

如果一個人在路上不停地行走,他會迴歸嗎?他說,炊煙是家的根。又說,一個人心中的家,並不僅僅是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而是長年累月在這間房子裡度過的生活。只是我不知道,一個人的村莊可有炊煙;只是我不知道,一個行走的除了以天地為家他還擁有什麼。

“我”——這個書本里不停不停行走的男人,來自現實還是作家的意念,我想他應該不僅僅是一個個體,他是一個群體。一個享受自然與生活,熱愛生命以及其餘一切的群體。其實一個人的村莊我們每個人都有,但各不相同,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同尋常。

有人說劉亮程是中國最後的散文家,而我則以為他更應該是一個詩人,他敞開自己赤誠的胸懷,吸收天地的任何一絲芬芳,用他多情婉轉的筆講述給我們在塵世囂繁裡奔忙勞累的心靈聽。

相信這樣的行吟,是一種責任,或者說,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2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裡,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著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裡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溫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裡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著一個作為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樑村並非純淨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裡人與其他生物有著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裡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略顯原始的乾淨簡單,他並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慾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溫暖的信仰。

對於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彷彿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著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著不著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為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孤獨瀰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註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於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著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

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敘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閒散的遊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為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淡看生活的無常。“我”並非通達智慧的哲人,只是時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凡人引領起了整本書中對生命、對村莊、對許多哲學本原的終極思考,作者的敘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與文中的敘述雖密不可分卻始終存在著某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就像“我”與自然界之間的疏離感,雖無限接近卻始終無法抵達。體現在閱讀過程中就是似乎站在雲端之上看人間風雨變遷,雖痛可切膚但實際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實現讀者與文字的融合。這也許是作者旁觀者的身份以及潔淨而有節制的敘述風格所造成的,卻也賦予了本書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思考空間,令讀者閱讀時感覺意猶未盡,掩卷後卻又感懷良久、恍如隔世,其興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嘆。

關於村莊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近年來並不少見,同其他作者一樣,本書作者所能夠預想的村莊的未來是流散,是生與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體的遺忘與湮沒,在這一點上他並沒有盲目地樂觀。可是他依然不遺餘力地完成著對於黃沙樑這個在他筆下重建的村莊的架構,也許他的建構就是為了拆散,他的尋找就是為了告別。本書最後部分以“家園荒蕪”為題,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離鄉,故土荒涼。在農村的未來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莊不過是萬木叢中一具遠年風乾的標本,通過它,我們看見了那些草長蟲鳴的歲月,也聽盡了他這曲既是呼喚又是告別的輓歌。

讀《一個人的村莊》,需要安靜。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3


選擇這本書來寫,是因為與它有過一面之緣,《一個人的村莊》,不像那些所謂的鄉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們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鄉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劇,悲劇,正劇,都是人生。一個人的村莊,作者是有多孤獨,是有多浪漫,才選擇到村莊中遁世。

劉亮程即是本書的作者,劉亮程,不是什麼文縐縐學究氣的學者,是個有點拔頂,有點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強調他的性別,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俗氣,但是不然,就是這樣的男人,才能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

劉亮程,生活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裡,就是這樣聽起來十分貧瘠的地方,孕育了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充滿人情味的作家。

說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麼是人情味?我說,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賣弄的慰問,而是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僅僅是對人的情有味,覺得與動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這種人,有愛心,有情趣,有風格,有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寫狗,他寫貓,他寫驢,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個人那樣,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點,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記得,統統記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這樣一個院子的主人,我也願做那個小小草,就算被風沙吹散了生命也無所謂,你是那樣瞭解我,懂得我,以至於我流下了淚。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點點的說出我的心事,你更對我說你的蒼涼,是一個人的村莊的寂寞,我願意陪伴你一輩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