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熱門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經常讀書能夠將我們的詞彙量的增加,你有想過為你喜歡的書籍寫一篇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熱門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熱門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

熱門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這本書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我認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開闊了我的視野。

我最開始對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後來我瞭解到,這裡的合作,是比較廣義的。我對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現在點了一份外賣,那其中至少牽扯了我、送外賣人員、廚師、程式設計師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說,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職責,就是合作。

後來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結與優越感的概念。我認同人類的不少目標,其本質就是追尋優越感。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優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時候,就會開始自卑,開始懷疑。書中提到,我們需要了解到人採取的方法(原文其實是選用某種病症,但我不是很認可)與優越感目標的關聯。作者隨後提出,方法無可厚非,需要改變的是目標。目標改變後,心靈的習慣和態度也會隨之改變。他不必再用他舊有的習慣和態度,適於他的新目標的態度會取代它們。

作者很強調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奉獻,要合作,這令我感到自己是個極其格格不入的人,讀這樣的文字,讓我覺得特別扯淡。後來我覺得作者漸漸自圓其說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與我的觀念有衝突,只不過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目標,當兩者不一致時,就會有不良影響;比如當事人變得狹隘,走向反社會道路等。我覺得這個是挺真實的,與社會主流不一致,確實會活的艱難。目標不與大眾一致,也會很累。

作者還提到了早期記憶對人後期的影響,舉了一些例子,有些看著還挺觸動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麼表達。我比較認可作者的一點是,家庭之中的關係要平等。我想做到這一點的中國家庭很少吧?當然啊,這一點的實現,聽上去很理想化,也著實讓人羨慕。

讀完這本書還是花了很多天,導致對一些內容有所遺忘,難以進行整體的理解。這也是本挖煤的個人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體現,以後還需繼續努力。

熱門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一年以前遇到過這本書,當時讀了幾頁便放棄了。一年以後再重新拿起來,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可見,讀書也是要靠緣分的,然書可再讀,人難再遇。

我對心理學方面的書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過某本書瞭解過弗洛伊德,到底也沒有用心記過相關理論。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主要闡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關於自卑——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但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可以說,正是由於人類會有自卑感,才會有不斷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記得之前在某篇文章裡就看過類似“我們之所以自卑,是因為我們想要變得更好”。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逐漸擺脫自卑感。沒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

我最喜歡他關於婚姻的態度,對於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種平等合作的態度,他反對傳統要求的妻子對丈夫的順從,認為婚姻的和諧以夫妻雙方的平等互惠為基礎,夫妻二人都應該關心對方勝過關心自己,從而建立一種友好的夥伴關係。雖然這個“夥伴關係”聽起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其實婚姻真的是一種長達一生的合作,是兩個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結合,在家庭地位上並沒有高低之分。

“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說”關於social的一個辯題,人怎麼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聲地位到達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時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則哪能存活於世。畢竟我們存在於與他人的聯絡的社會中,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於選擇了死亡。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帶著我們的經驗認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後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後的世界。”這個觀點似乎和馬原中,“唯物”“唯心”還是“存在”的關係時相似的。每個人對於生活意義的解讀在其生活行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對映,一個人的精神思想是與其人生態度相一致的。

裡面有個沒有註明出處的調查說,教師的孩子往往學習並不優秀,醫生的孩子常常產生精神問題。後者不知道,前者根據我的經驗倒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似的。至少我是這樣,在脫離父母監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歸路,大學簡直放飛了自我。雖然沒有太差的結果,但是明顯自己應該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學應該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運一點,高中還是有監督的,到了大學也是渾渾噩噩。

關於夢境,人的人格在夢中和清醒時都是一致的。只是夢境中,人比清醒時更為放鬆,人格受到的障礙和防禦減=少,能夠更真實地表現出來。一個人在夢中的表現也是他人生態度的體現。不管是夢中還是現實中,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總是一致的,但是夢對我們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援和維護。夢是我們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有利於我們生命意義的塑造和達成。

關於教育,阿德勒也著重強調一種“合作”的教育觀,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合作。還有孩子的成長問題,從環境和基因方面,從心理和生理方面來講述的;還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價值的,還有犯罪問題等等。我感覺這本書適合多個年齡段的人看,少年可以從中改善自己的情緒;青年人可以樹立正確的婚姻觀;中年人可以在有適合自己的育兒觀。

最後以這句結尾,“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過好自己的人生,這是我的責任。我應該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熱門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阿德勒認為,人這一生必須面臨的三大制約(也可以稱之為人的侷限性):

一、我們都必須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目前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人類與地球上的各種資源必須共存,所以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善待這個地球。

二、這個星球上,除了我們自己,還有其他人,一切組成這個星球的人類體系。所以我們必須與周圍人相互關聯,因此要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係。

三、人類有男有女,這同樣是個人和社會得以維繫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人這一生中都無法繞開愛情和婚姻這個問題。即兩性關係。

因為有這三種制約,便有了接下來的三大問題:

一、既然我們的星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人類獲得永存?

二、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應該怎樣定位,才能達到與人合作的目的?

三、如何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兩性關係”?

而這一切的表現形式都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職業、人際關係、兩性關係。這幾乎涵蓋了我們活著的一切內容。如果一個人既沒有工作、又沒有朋友、也沒有家庭和伴侶,是否可以說他是活著的,然後這種真空狀態應該是很難的,我們總會與這個社會發生點什麼。而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必是將活著視為一個充滿危險的事情,儘量避免一切的外來接觸,進行自我封閉,最後只有與現實不斷失聯,生存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相反,如果一個人擁有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工作、值得信賴的朋友、美滿的婚姻。他將活著視為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於是他的生活充滿了各種機遇,即使遇到困難,也有超凡的勇氣去解決。

因此,阿德勒認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並積極地為人類的福祉作貢獻。“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其實若非仔細想過,我們很難看到自己處於地球、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利益相關的個體,我幫助了你,你幫助了他,他又幫助了我,都是息息相關的形成一個社會運作系統迴圈,才會推動社會向前,推動自己向前。而不是自我封閉的個體。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專注於自己的內心,自己的世界,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利益為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