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6篇

我們在寫心得體會的時候,一定要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時代不斷地發展變化,心得體會是一種新型的應用文體,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6篇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篇1

下馬塘鎮過去一直以“三小”出名。一是鎮小,人口不多;二是經濟實力小,人多地少,切多以手工性質的採礦業為主,難成氣候;三是名氣小,就連本溪當地人都很難說清它的具體位置。”三小“的結果就是一個”窮“字。因此下馬塘鎮大部分年富力強的中青年都外出去大城市打工賺錢,養家餬口,因此留守兒童群體的出現成為了一種必然。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現階段中出現的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都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但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注,來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感情波動很大,對周圍的反應敏感性強,他們需要更多的平等、友善、關心、理解和尊重。在這次活動中,志願者們和留守兒童進行了一對一的溝通交流,還安排了講故事,做遊戲,和才藝展示等環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瞭解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等基本情況,也讓他們對我們卸下心理防線,接受並認可了我們。在與孩子們的接觸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能有更加深切的體會和更加真實地感受。這次活動為我們大學生村官志願者們提供了一個走進社會,瞭解社會,展現自我的絢麗舞臺,也是一次讓大學生志願者能投身社會、體驗生活、服務人民的絕好機會。就我們這次活動來說,通過之前的瞭解我們得知由於留守兒童群體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導,時常想念他們的爸爸媽媽,而他們的父母過節回家因倍加珍惜短暫的團聚時光,也會對孩子過分溺愛,這都導致了他們中的一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畏縮或是傲慢的性格。得知這些,我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著,但古語有云: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我欣喜的發現,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仍能努力學習,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真的讓我感到無比的安慰。只有讓孩子不斷進行苦難的磨練,才能幫助他們形成吃苦耐勞的精神與良好的心態,在未來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競爭激烈的社會。活動中,我帶的二年級的馬敬華小朋友,在活動快要結束前,他堅持要為我們大家朗誦一首詩,是李白的《贈汪倫》。當朗誦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時,小傢伙看著我開心的笑了。短短几個小時的陪伴使我們之間建立了如此深厚的友誼讓我又一次感到了孩子們的熱情與溫暖。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通過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我更深層系的瞭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清自己的位置,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知識與能力,才能在今後遇到挫折與挑戰時,用自己在實踐得到檢驗的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它,克服它。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只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是不可能有長遠發展的。

在市、區團委的帶領下,我們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讓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裡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只是千千萬萬個出國留學志願者中的一份子,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都會存在的現象,那麼,只要留守兒童存在,關愛留守兒童這項活動就必須深入、持久地、有聲有色地開展下去。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志願者,我們不僅要好好學習掌握現代化的知識,而且還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更好的掌握知識;在實踐中瞭解社會發展,才能鍛鍊自己、發展自己,使自己將來能更好地投身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只有到實踐中去、到基層中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聯絡起來,才是大學生成長志願者成才的正確之路。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篇2

星期五下午,我們看了一部關於留守兒童的電影,叫“愛的鐘聲”。主人公是留守兒童小珍、雨生、小超、龍八和關愛留守兒童的`鍾老師。開頭播了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曲子——《鄉間小路》。主要內容是這樣的:11歲小男孩雨生的爸爸去討工錢時失手殺人,被判進監獄,媽媽又離家出走,小雨生因此成了留守兒童。後來,無家可歸的小雨生加入了一個兒童犯罪團伙,裡面全是留守兒童,頭領是一個16歲的男孩,叫龍八。他們已偷竊為生。一次,他們趁一個大戶人家不在家偷了一個寶盒,結果那戶人家報案把他們都抓住了。警察局局長劉所長念在雨生是初犯,放過了他,還讓他見到了自己的爸爸。後來,劉所長把雨生送到了鄉下爺爺的家中,交給爺爺撫養。一次偶遇,讓雨生見到了鍾老師,成為她的學生。一開始,同學們對雨生有偏見,鍾老師的兒子小超和班長小珍認為雨生給鍾老師丟臉了,還把雨生趕了出去。後來,鍾老師找回了雨生,教他用筷子、學東西。漸漸的,同學們也不嫌棄雨生了,跟他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他們的關係也漸漸融洽。不久,小珍的媽媽打工路過此地,想見見小珍,誰知小珍一見到她就跑,經過鍾老師對小珍的談心,小珍打開了心結,為媽媽送行。後來龍八被拘留所釋放了,不遠千里找到了雨生,持刀逼他和爺爺交出寶盒。直到鍾老師出面,才解決了一場風波。再後來,警察局查明瞭真相,雨生爸爸被無罪釋放,還要回了工錢,一家人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雨生也繼續留在楓林國小就讀,鍾老師還成校長。

看完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觸:那些兒童為什麼會成為留守兒童,是因為家庭的殘缺,還是因為什麼?都不是,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缺少愛,讓他們感到了這個世界的空虛。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首歌叫《愛的奉獻》,我要用它呼籲各族人民行動起來,關愛留守兒童。我們都相信這世上有愛,只是缺少釋放愛的空間。那麼,就讓我們把這份愛留給留守兒童,為他們撐起一片藍天!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篇3

隨著生活的質量漸漸提高,生活得壓力也逐漸加大。為了家庭能夠解決溫飽和奔向小康,有好多的人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一方面為了生活,一方面為了家裡的經濟,只有先放下家裡的小孩,外出掙錢,為孩子的學業家庭的生活而艱苦奮鬥。

殊不知家中的孩子有的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或者在親戚家裡寄住的苦楚。從小我也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由於觀念跟理想不一樣,在童年時光裡,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我深有體會這樣的感受。為此我對這次“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十分積極。我只想用自己那份微薄的熱情去溫暖那些只有過年或者幾年不見父母的孩子們。

我們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家訪,這是我們與留守兒童及他們現時監護人直接面對面交流的大好機會,在與這些兒童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他們對父愛母愛的渴望,他們最常說的就是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在父母身邊。過多的憂慮使他們過早的缺去或失去了童真,他們自我覺得與其他孩子是不平等的,有的甚至不知道父母是什麼概念。在與他們現時監護人的交談中我得知這些小孩平時貪玩,功課作業基本無人監督,他們作為現時監護人也沒什麼辦法,自己有小孩,也需要幹活,或者年事已高,有心無力。我覺得這不單單是這部分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是全社會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不僅體現在身體,更體現在心理。

我跟著我的團隊,走去走訪。看了才真正體會到,城市的小孩與向下的小孩就是完全的不一樣的。城市的孩子乾淨整潔,但是也只是溫室的花朵;鄉村的孩子誰沒有整潔的外表,但是他們快樂著,因為他們自由。這就是城鄉之間的區別,包括環境,更包括孩子。面對著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明顯沒有城市孩子的自信,有意識的抗拒。但是我們花了心思去與他們遊戲,與他們說話,他們才慢慢的接納我們這樣對於他們來說是城市來的大哥哥姐姐們。可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也是從他們的年紀裡走出來的。他們的心思我們懂――他們缺少了一種關愛。

在交流中我們也瞭解到了這幫孩子很想像電視裡面那樣,爸爸媽媽帶著去玩,特別是六一兒童節那天,這是專屬於他們的那一天。而不是學校就放假一天那麼簡單。可惜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家裡的老人更不可能會陪著孩子玩(指大部分)。城裡面會有的孩子父母帶來廣場或者去吃大餐,玩個痛快。也會有的孩子默默地在家看喜洋洋度過。而村裡的孩子最快樂的地方就是田裡地裡和河邊。慢慢的他們缺少了一種特殊的關愛。從而會使一些孩子變得叛逆和過度調皮。這將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慢性的心理破壞。所以我們從家裡的長輩入手開始我們的第二項活動。

經過我們進行調查,並進行統計。我們這次更加的深入到了村民們的生活中,我們劃分區域分工合作,隨機調查,調查只是一種形式,我們有機會便會與他們拉家常,感受他們幾十年來的生活變化從他們的口中讀出他們歷經的滄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出他們生活的喜怒哀樂。這次調查也非一帆風順,有部分村民還是不瞭解我們的目的,對我們還有排斥的心理,我也盡所能去化解他們的這種心理,這對我出國留學也是一種考驗與磨練,用我所學的的知識去解釋給他們聽,這樣不僅鍛鍊了我的表達與應用能力,也鍛鍊了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在我們的努力之下,問卷調查終於如期完成。這既有我自己的努力,也有我們團隊的分工協調,我不僅更加深刻認識到知識的作用,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

這次“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大學生活以來首次親身步入社會,儘自己能力將學到的知識用應用出去。同時也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為以後的社會生活積累了很多經驗。最後希望我們這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引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篇4

今天,我們的xx大學赴x縣幫扶教育社會實踐營隊一行xx人來到了x縣xx鎮xx村。今天來到xx村是想要看望村裡的留守兒童,陪他們玩玩遊戲,聊聊天,教授他們一些知識,瞭解下他們的生活,也給他們講下自己的大學生活。在這次xx村教育服務活動過程中,我們經歷了許多事情。這些事情讓我們心情心態隨著加以轉變

每當看到一群群孩子們揹著書包的樣子,總會想到自己小時候。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生活水平的的不斷提高,家庭的膽子跟著加重,許多家長迫不得已背井離鄉,拋下年邁的父母以及年齡尚小的孩子而外出打工。他們也有不情願,但為了維持生計而被迫於自己的孩子天各一方,這卻苦了對世界好奇的孩子們,沒有了父母那溫暖的懷抱,卻要自己獨自面臨成長路上的風風雨雨,孰知這對還小的孩子們是一個怎樣的事實

年幼的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大小與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給他們那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多大的心靈創傷。而作為新一代年輕的我們,他們眼裡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理所應當儘自己所能,給予他們幫助。我們少玩幾次遊戲、少逛一次街,也許就能給他們多買一件新衣服,多買一個文具盒,用我們的關愛填補他們內心的缺失的愛。

在xx村村長的帶領下我們拜訪了當地八戶留守家庭和留守兒童,根據村長介紹,村裡大多數青壯年都在外打工,只有農忙的時候才會回來幫助家裡務農。留在村子裡的大多都是婦女,老人和兒童。每到一家,迎接我們的都是一張張純真可愛的小臉,純真可愛水汪汪的大眼睛。

其中一個孩子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有著一雙稚嫩的臉龐,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臉上有點肉肉的,可愛又活潑的孩子張夢玲。她對我們的到來也有些吃驚,一開始並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是通過慢慢的交流,他們也露出來孩子的天真和我們聊了起來,父母和姐姐都去武漢打工去了,自己一個人和奶奶一起住。通過這些問題的交流,漸漸的我們也成為了好朋友,她親切的叫我哥哥,我很感動。通過我們的活動,讓孩子們也知道,儘管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但仍然有很多的人在關心著他們,讓他們的心裡多了一份溫暖。

歲月伊始,未來的日子還長,在我們的空餘時間,真真切切的走進孩子們,給孩子們的童年更多的關愛。我們細微的一小步,就能促進社會的一大步,我想用我們的微薄的力量,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愛與保護。我將親力親為的為夢玲小朋友帶去童年的快樂,讓她快樂得成長,擁有美好回憶的童年。我們要用關愛、用親情去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園氛圍,讓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裡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並讓每一個留守兒童不再孤單,不再無助,在學校同樣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通過這次“三下鄉”我相信我會漸漸地讓身邊的人也關注起身邊的兒童,讓他們也能得到一樣的關愛,一樣的健康快樂的成長。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篇5

在今年的暑假裡,我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記憶。也對我之後的人生有了很多的啟發。這件事情就是我跟著我哥去參加了一次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參加這次活動是我下了很大的決心。因為我聽說,我們要去到很遠很遠的深山裡去。那裡可能沒有電,也沒有網路,所以,我怕我忍受不了那樣的環境。但是在我哥的極力勸阻下,我最後還是答應了下來。所以,讓我有了這樣一次不一樣的體驗,我最應該要感謝的一個人就是我哥。

其實,在很早之前,我哥就一直有關注那些留守兒童方面的資訊,有做過很多次關愛留守兒童的志願服務。說實話,我還挺敬佩我哥的,心中有所想,就會馬上付出行動。

而這一次,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這場活動是網上的一個愛心人士發起的,因為知名度不高,所以這場活動只有幾個人參與。但是活動整整籌備就籌備了一個月的時間,因為我們要號召大家捐獻他們很多買來卻從來沒有用過的物資,然後再把他們捐贈給大山裡的孩子,並且這些東西都是要我們親自送過去。籌備了一個月之久,雖然收集到大家的愛心並不是很多,但多多少少也算是對孩子們有所幫助的。在出發給孩子們送物資之前,我和我哥還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買了很多的新衣服。

在到達xx大山之後,我算是領悟到了什麼叫艱苦的環境。這裡的小孩,基本上都是屬於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一年到頭都不一定能回來一次,甚至有一些是已經沒有了父母,他們都是靠著自己的能力獨自生存著。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女孩,只有十三歲,但是她就已經學會了炒菜做飯,學會了獨自一人生活撐起一個家,她還有一個哥哥和弟弟,哥哥在外面打工,所以就是她一個人帶著弟弟生活,她自己都還是小孩,卻已經承擔起了大人的責任。我去給她送好吃的時候,她卻把東西都留給了她弟弟,自己沒捨得吃。但是要知道她們一年到頭都吃不上幾次葷菜,更不用吃這些零食。給他們送衣服的時候,我看到他們身上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縫縫補補好多次,穿了好幾年,都還穿在身上的衣服。在看到這些後,我突然就覺得自己的生活過的是有多麼的奢侈。

通過這次的活動,我也從真正意義上認識到了留守兒童的含義,也堅定了我要把這樣的活動繼續參與和進行下去的決心。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得體會篇6

21世紀,是經濟蓬勃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打工浪潮似潮水般湧來,人們紛紛遠走他鄉,造成農村“孩子在家上學,父母外出打工”的現實狀況,孩子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親情、溫暖,因父母的遠離而缺少家庭教育的環境。從此,這些留守在家的兒童們,便開始咀嚼沒有父母之愛的“孤獨和寂寞”,成為繼離異家庭子女之後又一值得特別關注的群體。留守兒童已經作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我們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我們應毫不猶豫的扛起這份重擔。那麼,怎樣讓這些“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呢?

一、 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

這些兒童離開父母后,就產生了親情離散的孤獨感,常使他們情緒低落,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注意力。這時,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讓這些兒童在學校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並從中找回失去的溫馨和安全感,將合理調整其心理狀態,積極地投入到集體活動中去。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的關愛,擁有愛心的班主任才能讓學生信任,讓孩子親切。於是,我給予那些留守孩子更多的關愛,無論課內外,我用自己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讓他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關愛和期待,在生活中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我們班xx父母去廣州打工,她和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她的衛生習慣很差,班上有些同學不願意和她坐同桌,在一年級時她經常尿褲子,她特別膽小,又不善言談。我把她叫到房間裡,給她洗了頭髮,她當時臉上露出了笑容,幸福的笑容。因為爺爺奶奶也不識字,給她沒法輔導,再加之她的速度慢,我就利用吃過午飯這段時間,輔導她做作業,講她沒聽懂的知識。漸漸的,她在課堂上也能大膽回答問題,同學們對她的看法也改變了,也願意和她玩耍、和她交流了,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了。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和同學的幫助,漸漸便對同學、老師、學校產生嚮往和信任感,淡化思念父母所帶來的痛苦,並陶醉在快樂和幸福之中,

二、 構建新的家庭教育環境

學生的父母外出務工,學生有的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有的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有的和親戚朋友住在一起,導致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兒童十分溺愛,造成兒童放蕩不羈,親戚朋友,面對他人的兒童,管也難,不管也難,造成教育空檔,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兒童能養成良好習慣,得到健康發展,只要能做到不出大的問題就已經不錯了。因此,我便進行家訪,及時瞭解他們的情況,與他們現有監護人進行交流,授予他們家教的方法,讓這些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兒童,能夠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並能與學校教育同步,從而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我還與留守兒童交流溝通,讓他們從監護人身上感受到親情和關愛,懂得尊重和感恩。

三、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搭建快樂成長平臺

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孤獨、自卑、自棄等不良心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導心理缺陷、心理障礙和行為偏差,通過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諮詢、召開主題班會、隊會等途徑,規範“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我班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獻愛心募捐活動,演講比賽、班級之星評選等。讓這些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來自老師、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愛,讓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過兒童節時,讓留守兒童通過畫畫、做手工、表演等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能,表現自己的堅毅。對父母的思念和期盼是任何親情都無法替代的,我教育他們利用電話,架設起與父母溝通的橋樑,並把它轉化為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一個載體。我做到定期和兒童父母聯絡,向他們直接反映兒童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讓他們雖在千里之外,也不能忘記自己肩負的責任,並能參與到對子女的教育之中。與他們協商務必每月和兒童通一次電話,向兒童直接瞭解其學習生活情況,鼓勵他們努力向上,讓兒童親耳聽到遠方父母教誨,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一直關愛著自己,父母就在自己的身邊,讓他們知道不再孤獨,產生自信心,同時也可以減少和預防他們不良行為的發生。鼓勵留守兒童參加學校的“感恩書信”活動,給父母寫一封信,向父母介紹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介紹學校中愉快的事情以及對父母的.思念之情。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鍛鍊他們的寫作能力,溝通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而且在相互的交流中,促進了兒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斷昇華。

總之,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愛是教育的基石,對於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於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教師應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他們。在安全上,要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與支援,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去關心、愛護、教育、幫助這一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