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正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5篇 育兒智慧:培養孩子正確教育的黃金法則

正確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願望。本文將介紹一些好方法,幫助父母和教育者們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從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注重情感培養、鼓勵興趣愛好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我們將分享實用且科學的教育經驗,助力孩子全面發展,並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正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5篇 育兒智慧:培養孩子正確教育的黃金法則

第1篇

這兩天,有不少父母朋友問我,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怎麼辦?孩子做錯事撒謊怎麼應對。對此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偷拿家裡錢的問題的實質不在於“偷拿”和“撒謊”,而在於孩子“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思維方式。

首先,偷拿家裡的錢,或者偷拿親人的錢,與偷拿非親友關係的錢的性質是不一樣,這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偷竊。只要孩子沒有偷拿非親友關係的人的錢,就不必擔心孩子產生盜竊心理。這是一種簡單的“唯我”心理,一種單純的“利己主義”。這是孩子在沒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觀前的一種自發行為。

其次,孩子因為拿錢而撒謊,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欺騙,而是一種臨時的“應變”,這種應變無論對於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現實和承擔後果的勇氣和責任心,但是隻要孩子不形成習慣,不以此為樂就不用過於擔心。

這個問題最令人擔心的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思維。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孩子這種行為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而在這種不好的傾向還在萌芽期的時候,正是我們給孩子樹立是非觀的絕好時機。

1、 教育孩子時,要冷靜鄭重但是不可嚴厲,更不可打罵,讓孩子感到這件事情應該認真對待,但不要讓孩子感到強大的壓迫,以便孩子能夠接受我們的建議。

2、 這個問題,孩子錯處有三,不該偷拿錢,不該撒謊,最主要的是“不擇手段”這種思維方式。為了保證教育效果,我們應該突出重點。告訴孩子最讓您生氣的不是撒謊,不是拿錢,而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想法,這種任性的.、自私的、不計後果的想法是您不能容忍的。告訴他,滿足自己的願望要用合理的方式,假如合理的方式行不通,那麼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放棄自己的願望,而不應該是不擇手段的去滿足自己的願望。要給孩子舉一個現實的例子。

需要強調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承擔後果的勇氣等要在“不擇手段”這種思想完全消除之後進行,循序漸進。

3 、建議為了向孩子表示您對他的誠意,您可以每個月適當增加他的零花錢。

4、 假如有些東西孩子十分需要,您應該儘可能的滿足他。假如,您堅決認為不應該滿足孩子,那麼一定要給孩子講清為什麼,儘量取得孩子理解。而不應該是強硬的簡單的禁止。

5、 當您的孩子主動的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掩飾錯誤時,不要批評孩子,應該告訴他,你雖然犯了錯誤,但是你主動承認錯誤,讓媽媽(爸爸)很高興,媽媽欣賞你得的勇氣,媽媽為你自豪。

正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5篇 育兒智慧:培養孩子正確教育的黃金法則 第2張

第2篇

孩子揹著大人做事,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正常的要求總是被阻止或得不到滿足,孩子有了進步,家長視而不見,積極性得不到應有的汞視,由於某種原因,孩子在家庭中總是受到壓抑。久而久之,孩子就由不願把心裡話告訴父母發展到揹著大人做事。

曹如,小孩子看到別人的東西悠想要,這是正常的。而家長們往往用自己的尺度去判斷、理解孩子,或者不給買,或者給孩子一頓批評。這時,孩子就會為自己的慾望得不到重視而感到掃興。孩子要的東西,家一長認為投必要買或買不起,都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釋,說明不能買的原因,或者主動向孩子介紹另一種更有必要的東西,當引起孩子的興趣後,再買給孩子。切不可一味地按成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去強求孩子服從老子。這樣下去,會給孩子造成一種不信任感,甚至討厭自己的父母。當孩子的慾望和要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想方設法達到自己的.目的。有的孩子甚至沾上小偷小摸的壞毛病,如偷米父母的錢去買想要的東西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時間久了,就會使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這種過重的思想包袱常常會把孩子逼進他們自己的小天地,揹著父母去千他們想幹而父母又不讓乾的事。譬如,有的孩子從心眼裡厭煩學習,當父母強迫池學習時,他會馬上順從地在書桌旁坐下來,可是他並沒有翻開課木,而是翻開了他所喜愛的小畫書。可見,教育孩子只能因勢利導,培養孩子的興趣,靠強迫命令式的教育方法,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此外,在一個家庭裡,如果兄弟間互不信任,各懷祕密,或是父母間各有隱私,互相提防,孩子自然會受到感染,變的不誠實不坦率。

當你知道了孩子做事瞞著你,首要的是不能急於責罵孩子。這樣只會火上澆油,引起孩子的強烈不滿,變木加厲地報復你。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毋也不要生硬地灌輸自己的想法,要先從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給孩子做出誠實的榜樣。要充分地理解孩子的心理,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能滿足的儘量去滿足,不能滿足或一時滿足不了的要向孩子說明原因。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強迫孩子,而是要放下架子,心平氣和的同孩子一起商量,充分地向孩於說明父母之所以不贊成或反對的理由,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一時滿足不了的,也要爭取孩子的諒解。 父母應當切記,糾正孩子揹著大人做事的毛病,必須注意方法,不要大聲訓斥,怒罵不休,只要弄清情況,講明道理,孩子是會改正的,要充分相信孩子。

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爭辯,不僅是互愛的一促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要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角度上看待。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長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求,孩子和家長就沒話說。長期下去,兒女和家長相處會變得越來越尷尬。

很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起悲劇。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物件,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做好表率。

謊言是從不信任中來的。如果你從孩子小時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是正常的。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做好引導工作鼓勵原則許多家長有個壞習慣,不懂得鼓勵,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可能是隨意的一兩句話帶過了。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多鼓勵孩子。

第3篇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常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同時在教育孩子時也一樣,你瞭解你的孩子嗎?孩子的習慣和特點你要不斷的觀察把孩子的優缺點分析出來,在優點上鼓勵和支援孩子去做,在不良的方面要引導和開導孩子。常見的型別的幾種孩子的表現和教育方法如下:

上課不用心聽講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上課多動、好玩、愛講話,甚至在家中學習也表現出心不在焉對此類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說,“那是學校的事,不該我來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邊。”實際上,練習孩子用心聽講,要從日常餬口入手,由於餬口習慣和學習習慣是緊密相關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父母要練習讓孩子聽一遍就馬上做到,其次,在餬口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練習孩子的聽話能力,如鋪排三、四件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最後做什麼,家長觀察孩子是否如斯,再次,家長要有意識地練習孩子的留意力,和孩子講話,一定要讓孩子看著你的臉聽,第四,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聽講的小竅門第五,家長應儘量要求孩子複述課堂內容,或談上課中印象最深的題目。

追求金錢與物質享受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講究吃穿,有的上學要坐摩托車、三輪車。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告訴他們自己孩子時代的餬口經歷和故事,其次,家長要把家庭收支計劃告訴孩子,並適當徵求孩子的意見,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計劃用錢,並用典型事例來教育孩子。

精力過剩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愛玩,愛鬧,愛打架,難以管教,但他們較智慧好動,反應快,接受能力強。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樣他們輕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導。其次,要適當放手,管教適度。管教若太嚴,與他們性格分歧錯誤勁,就會適得其反。要給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流動時間和空間。再次,耐心教導:即耐心教育與疏浚溝通,通過講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見”並不那麼好,並不那麼符合社會道德與規範,從而自願拋卻自己的“主見”,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長之路。

具有嚴峻惰性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學習被動,功課不完成或抄襲,造成考試交白卷或作弊,餬口散漫。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以平時的家務事開始練習,不要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其次是匡助孩子制定計劃,並加強督促檢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則,事事起表率作用。四是要從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養勤勞的習慣,並持之以恆,堅持練習。

對長輩教育抱無所謂立場的孩子。此類孩子對父母,師長的教育,充耳不聞,當耳邊風。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師長的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是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氣氛中進行教育,消除他們的“敵意”,使他們願意服從教導,第三要給孩子以說話的權利,讓他說原因,說理由,哪怕是不準確或不真實。第四要多一點寬容,教育之後,還會做錯事,要給予改正的機會,要耐心,要等待。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語氣要堅定,父母兩人說話口徑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不認為意,有的輕描淡寫,有的各唱各的調,這都不利於教育。

所以,父母和家庭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堅持和仔細觀察,不斷開導和引導,不要為了方便把孩子放到學校管理自己就覺得什麼事也沒有了,這樣是錯的,家庭和父母是孩子第一啟蒙老師。

孩子教育也是要有正確的方法的,下面介紹下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

開發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反之,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裡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第4篇

3—6歲的孩子該怎樣教育,家庭教育容易存在哪些教育?昨天,“名師公益大講堂”在金陵圖書館首場開講。省特級教師、鼓樓幼兒園園長崔利玲結合了目前大熱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對五組父子(父女)的家庭教育進行了分析。

家庭教育應該注意孩子的年齡特點,崔園長說,大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思維去“誤判”孩子,比如3—6歲的孩子具有情緒外顯的表徵方式,《爸爸去哪兒》出發時,必須沒收所有玩具,天天的反應最強烈,大哭不止,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這個年齡的孩子的特點,家長此時應該給予適當安慰,讓其宣洩;再比如 田雨橙、王詩齡、天天三個人“比年齡”:“我五歲、我六歲、我七歲……我一百歲……”這不是吹牛也不是攀比,這是孩子對於數的概念的'體現。

崔園長認為,五個孩子中,王詩齡雖然年齡最小,但是情商蠻高,“文藝爸爸”王嶽倫做菜時無從下手,王詩齡卻懂得鼓勵爸爸說:“爸爸辛苦了。”去農民家要菜的時候,她也會讚賞人家的小寶寶“真漂亮”。而小石頭在某些場景,顯然出現了“逆反”言行,比如在大家一致稱讚當過五年大廚的張亮做菜“真牛”“太好吃了”的時候,他給出了唯一差評“太難吃了”,而實際上他大口大口吃得正香,這時候,如果家長能夠順著他的思路瞭解下去,就知道這種“口是心非”是 有原因的,小石頭真正想表達的應該是“我爸爸燒的也好吃”。

“鬧鐘事件”比“敲牆事件”處理得當:

五個爸爸帶孩子,狀況不斷,崔園長就兩個小事件分析了爸爸的處理方式。一個是“鬧鐘事件”,kimi不小心把鬧鐘碰響了,嚇得尖叫大哭,林志穎 從爐子邊趕緊跑進房間,通過“不怕不怕、鬧鐘壞壞”等語言和拍背等行動對kimi進行了安慰,讓kimi的情緒得到了宣洩;等kimi安靜下來後,他說“不要去轉這個好不好”,解釋給kimi聽鬧鐘響是因為轉了這個發條,打消了kimi對鬧鐘的恐懼心理;然後他又試著讓kimi接受鬧鐘:“變成你的玩具好不好”,最後,kimi是提著鬧鐘去吃飯的,“已經跟鬧鐘成為好朋友”。這一處理方式,經歷了害怕、安慰、釋放、解釋、接受、喜歡六個步驟,成功打消了 孩子的恐懼,又讓孩子接受並喜歡了一個新事物。

另一個是“敲牆事件”,在第三集,小石頭用一隻勺子敲農民家的牆,發現“勺子還挺有用”並開始“大力敲”,正在起勁的時候,傳來了郭濤的聲音:

“在幹什麼!”小石頭髮現“情況不妙”,果然,郭濤開始教育“這是農民伯伯他們的家”“不能敲”,小石頭掙扎著被拉走。崔園長分析,“敲牆”其實體現了小 石頭的探究心理,如果這個時候郭濤先跟小石頭溝通,“在幹什麼呢……咦,這個牆的材質跟我們家的不一樣哎,挺有意思哎……可是呢,這是農民伯伯家的 牆……”經過這樣一起探索後的勸說,應該會讓孩子更能接受,而不至於最終有被強迫帶走的感覺。

爸爸們的“正向語言”和“負向語言”:

現在很多家長都知道“鼓勵”的重要性,不過崔園長認為,完全的鼓勵性語言,會讓孩子只能聽好話,不能聽壞話,長期下去,當他們與社會融合的時 候,對否定性語言的敏感性就會比一般孩子要高,只有合理的使用評價方式,孩子才能既自信又能抵禦挫折。“每天給孩子一定的挫折點”比較合適,那怎樣掌握這 個度呢,崔園長給了一個數據:每天表揚和批評的佔比應該是4:1。

崔園長分析,在《爸爸去哪兒》中,林志穎的正向語言比較多,即使抽到最差的房子,他也會說“很酷對不對”,用正向語言進行心情疏導和語言暗示。

而相對而言,田亮會有一些負向語言,田雨橙第一天哭哭啼啼的時候,田亮總是無奈地說:“你看你永遠都在哭”,在野外找到水的時候,田亮說的是“這水能不能 喝啊”,這都是負向語言。而正向語言顯然更能在面對困難時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

第5篇

“我們家孩子從1歲左右開始跟他說不,兩歲就聽道理了。很多人跟我抱怨“跟孩子講不了道理”,尤其是跟三歲以下的孩子講道理更難,可我實際用起來覺得講道理很管用呀。

心平氣和的才是在講道理,否則,你講得內容再有理,孩子也理解成了指責,溝通的渠道也就失效了。

這一點路易阿婆應該深有體會。阿婆最近被路易的叛逆折騰得沒轍,路易做壞事,阿婆總是難免帶著情緒跟他說教,結果是非但沒用,路易知道她會生氣,還能引起她的關注,故意做出激怒她的行為。

得是危及安全的、對孩子有難以承受的損害的,以及肯定給他人造成較大幹擾的情況,你才能講得理直氣壯。如果只是你的個人偏好,那孩子很可能不服氣,憑什麼按你說的來。

當碰到想阻止說教一番的場景,先冷靜想想,我的要求及論證站得住腳麼?這是孩子正常的.適齡行為麼?

比如孩子非要開冰箱,是不是也可以順便教孩子如何使用冰箱,信任他們有能力把冰箱用好。如果只是你個人的特定需求,那拜託放低點姿態,請求孩子幫個忙行個方便,當然要讓孩子看到你確實不方便了。

你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接受覺得有理,也會以同樣的標準反過來要求你的,他們簡單的世界裡規則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果他們發現規則建立者都不履行,那這規則就失效了,講的道理自然也就“無效”了。

很多不良行為的場景,示範比講道理更直接更有效。講道理相對比較抽象,往往是對一個具體場景的抽象描述,上升到道理的高度,其實不便於孩子理解和模仿。

比如你想讓孩子學會說謝謝,或者學會道歉。與其每次要求孩子說出“謝謝”或“對不起”這幾個發音,不如以孩子的視角替他們說出來,示範給他們看。平時遇到你該給孩子道謝或道歉的場合,你也以身作則。至於孩子什麼時候悉得模仿,就交給孩子自己作主吧,他們才知道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

第四、你有沒有給孩子創造容易遵守規則的空間環境,以及給孩子時間去自己努力改進:

別一方面講道理,一方面又不改變環境引誘孩子,人性禁不起考驗呀。費死勁講道理,不如干脆讓孩子沒有“做壞事”的機會。比如不想讓孩子玩手機pad,就別拿出來,當然自己也別玩。而且,孩子的改變也需要時間,讓你改點啥你也做不到立竿見影是吧。最近路易又找到藏起來很久的ipad,開始玩以前玩的修車遊戲(他都忘記怎麼玩的了),我們沒有立馬奪走不讓玩,但每次都勸他“玩一會就不能玩了眼睛會壞的”,時間差不多就引導他去玩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