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蹟觀後感範文2篇 2023年:靈魂演繹,感動全國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蹟觀後感範文”是一篇關於中國各行各業傑出人物的觀後感範文。本文將通過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以娓娓道來的敘事手法,為讀者揭示這些令人感動的人物事蹟。通過感悟這些事蹟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我們將共同見證他們在不同領域為國家和社會做出的卓越貢獻,併為他們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感動。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蹟觀後感範文2篇 2023年:靈魂演繹,感動全國

第1篇

2021年1月的一天,陽光柔和,攝影師給顧老拍了一張照片:鏡頭中,他身姿前傾,手中捧著一架殲擊機模型,眼神中有種穿透時空的力量,淡然若菊中自帶強大氣場。有人看了這張照片感動到淚目,說顧老手捧戰機就像捧著自己的孩子。

這位今年91歲的老人就是顧誦芬,作為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他航空報國70年,親手“捧出”了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殲教1、初教6、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殲8Ⅱ……他同時是我國飛機氣動力設計的開創者,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他逐夢藍天70載,一生與祖國航空事業緊緊聯絡在一起,實現了自己立下的諍諍誓言——“只有將天空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再任人欺凌”。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上世紀30年代,顧誦芬出生於江蘇一戶書香世家。1951年,從上海國立交通大學畢業的他,事業從修飛機開始。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作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

那一年,服從國家形勢與安排,顧誦芬遠離家鄉北上瀋陽,維修抗美援朝中“戰傷”的飛機。21歲的顧誦芬從此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絡在了一起。

“仿製而不自行設計,就等於命根子在人家手裡,自己沒有任何主動權。”5年後,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建立,顧誦芬設計中國人自己飛機的夢想隨之起步。

顧誦芬參加工作後接受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這對於學習螺旋槳飛機的顧誦芬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他找到北航圖書館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會刊上有一篇總結進氣道設計的文章,就專門趕到北京,每天晚上去北航。當時沒有影印機,他就買描圖紙、三角板、曲線板,把有關的圖都描下來。就這樣在沒有路燈的土路上跑了一星期,快把借來的自行車前叉顛裂了。

當時,顧誦芬最擔心的是兩側進氣道。一旦發動機收油門的時候,很有可能出現一邊進氣,一邊排氣,飛機發動機就會推力不足。如何驗證,顧誦芬和同事費盡了腦筋。大家找來醫務所的廢針管,把很細的不鏽鋼頭焊在銅管上接出來做成一排,外面用薄鐵皮做個整流罩,“那時候也沒有好的風洞,就到哈爾濱軍事工程院那個一米五口徑的小風洞裡去做,一個月我們就拿下了這個實驗。”硬是靠著這些自創的土辦法,1958年7月26日,歷時兩年研製,殲教1終於在新中國成立10週年之際試飛成功。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在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顧誦芬“匍匐前進”帶領團隊堅持奮戰,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算‘連滾帶爬’也要把飛機搞出個樣子”。1969年7月5日,殲8首飛成功,可當大家趕去慶祝的時候,顧誦芬卻悄悄離開。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

1969年的夏天,瀋陽某試飛機場上空,一連3天都能看見兩架飛機等速飛行,間距只有10米,場面驚心動魄。為了查出垂直尾翼氣流分離的地方,顧誦芬乘殲教6飛機上天,跟在殲8試驗飛機後面用望遠鏡觀察。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承受著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抖振問題迎刃而解。

砥礪前行,奮鬥不息,顧誦芬帶領團隊闖出一條中國航空自行研發戰鬥機的新路。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效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作為型號總設計師,他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4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2000年,殲8Ⅱ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很多人記得,1985年7月,殲8全天候型設計定型會那天,大家聚在廠裡的幹部食堂吃了一頓團圓飯,平時不喝酒的顧誦芬喝醉了,那天他用的是大碗。

有人評價說,顧誦芬是心懷國之大者,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

北京北苑一個略顯陳舊的辦公室內,如同一片“書的森林”,年逾九旬的顧誦芬經常是“早晨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在這裡,他能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記得每一本書的內容,“瞭解航空的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翻譯一點資料,儘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

顧誦芬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由於博學強記,大家都叫他“活圖書館”。他十分重視年輕人才培養,帶領的團隊走出了1位科學院院士,3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經常有年輕的飛機設計師說,“有顧總在場,我們心裡就踏實了!”

在顧誦芬看來,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說,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令年輕人最為感佩的是,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信念,貫穿顧老的一生,純粹而堅定。有不少航空院校的年輕人,聽了顧老的演講,立志投身航空事業。而顧誦芬對自己的評價質樸而謙遜:“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

202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蹟觀後感範文2篇 2023年:靈魂演繹,感動全國 第2張

第2篇

中央宣傳部追授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時代楷模”稱號。彭士祿的先進事蹟,連日來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

彭士祿以身許國、科技報國,求實創新、敢於拍板,踐行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錚錚誓言,為我國核動力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大家紛紛表示,要以彭士祿為榜樣,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

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二所研究員張震表示,彭士祿引領我國核工業實現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歷史性跨越,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境界是核工業人的寶貴財富。作為新一代核工業人,要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繼承發揚彭士祿開拓創新、勇攀高峰的優良品格,在國家重大工程主戰場、核科技攻關的最前沿建功立業。

彭士祿青年時期曾就讀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大鵬說,彭士祿以實際行動深刻踐行了科學家精神,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師生樹立了榜樣。“我們要學習彭士祿身上的‘拓荒牛’精神,瞄準‘卡脖子’問題,潛心科研、久久為功,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在一無圖紙資料、二無權威專家、三無外來援助的條件下,彭士祿帶領團隊從零開始、自力更生,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使我國成為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深圳優必選科技公司創始人周劍認為,彭士祿的先進事蹟將激勵企業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攻克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創造更多一流科技成果。

彭士祿幾十年如一日堅守科研一線,他高風亮節、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躬耕不止。大家普遍認為,彭士祿的先進事蹟,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說,彭士祿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製事業,不慕虛榮、不計名利,無怨無悔、奉獻一生,這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應該秉持的價值觀和治學態度。“我們要學習彭士祿的高尚精神境界,勤奮鑽研,力爭實現更多原創突破。”

“彭士祿甘於埋頭苦幹,公事上一點都不馬虎,私事上一點都不計較,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研究員顏安說,作為新時代的國防科技工作者,要從彭士祿的先進事蹟中汲取奮進力量,把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神聖使命扛在肩上,把黨和國家的需要與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

作為黨的早期領導人、我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烈士之子,彭士祿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始終保持著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大家紛紛表示,要通過學習彭士祿的先進事蹟,從黨的百年奮鬥歷程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常麗君表示,彭士祿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讓人感動。“我們要以彭士祿先進事蹟為生動教材,讓紅色成為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清華大學錢學森班學生蔣琪表示,彭士祿矢志創新、至誠報國,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脊樑。面向未來,青年學生要珍惜機遇、勇擔使命、接續奮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