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共產黨改變了我主題徵文書寫脫貧故事兩千字範文3篇 "脫貧路上圓夢共產黨"

本篇徵文主題為“共產黨改變了我”,著重聚焦共產黨在扶貧戰線上的貢獻和作用。本文選題範圍為地方經驗、脫貧故事和個人感悟,期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作者投稿,分享共產黨改變自己和身邊人生活的真實故事。

共產黨改變了我主題徵文書寫脫貧故事兩千字範文3篇

第1篇

南雄市古市鎮丹布村是廣東省定的貧困村,由東莞市企石鎮人民政府與韶關市教育局兩個單位共同幫扶脫貧。姚銳光就是東莞市企石鎮派駐丹布村的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他”心裡有人民,用“質樸初心”擦亮“脫貧成色”;肩上扛責任,用“脫貧成色”彰顯“擔當使命”;腳下粘泥土,用“赤膽忠魂”譜寫“人民至上”。

2019年5月5日,是姚書記開展駐村扶貧的第一天,至今近兩年來他脫貧攻堅工作的故事很多。他經歷到的不僅是貧困村群眾、貧困戶家庭辛勞的背影、感激的淚光,還有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苦辣酸甜”。

苦,是並肩與交心的必須。2019年5月7日,姚銳光帶領扶貧工作隊到丹布村參加第一次村“兩委”幹部會議,商討村中各項村務工作和脫貧攻堅工作。會議討論的氛圍充滿“火藥味”,幹部們不時用他聽不懂的南雄話“爭吵”著,大概是說現在的工作任務已經非常重了,脫貧攻堅工作任重道遠,大大地增大了幹部們的擔子,難以分身協助工作隊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這讓他深刻認識到扶貧工作的艱鉅性,認識到接下來的扶貧日子將會很苦很累。

姚銳光進駐丹布村後,帶領駐村扶貧工作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調研,走訪全村所有貧困戶,走遍丹布村每個角落。為了贏得群眾的信任,他白天走貧困戶家,夜裡訪村幹部、村民小組長及黨員家。一個月下來,他發現黨員、幹部、群眾很多把他們當成親人朋友啦。面板黑了,朋友圈變土了,但他似乎獲得了幹部、群眾“踏實認真,幹事實在”的認可和信任。他和村民群眾話桑麻、拉家常、算收入賬,默默無聞地書寫著村中大大小小的事務臺賬。接著以召開各種會議動員宣講扶貧政策,規劃扶貧產業專案,解決村裡群眾的出行難、飲水難等問題,合理運用幫扶單位與鎮、村三者的資源力量,形成合力推進脫貧攻堅。

辣,是紅臉與出汗的堅持。姚銳光每天早出晚歸,火辣辣的大陽,常常把身上的汗水晒乾,但跟勤勞積極的貧困戶在一起,他不覺得累。可誰知,在村“兩委”擴大會議上商議發展小龍蝦養殖扶貧產業時,“辣”味很濃。“姚書記是城市裡來的懂個啥?流轉農戶手上的土地有多難?小龍蝦苗長啥樣都沒見過?”村民代表說到激動處還拍起了桌子,他和隊員們臉上火辣辣的。為儘快促成小龍蝦養殖扶貧產業專案,姚銳光把前期調研的各個細節情況,可行性報告中的資料指標,進一步深入分析本村的地理特點和養殖小龍蝦的前景與市場,最終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支援,並得以實施。他們駐村期間,堅持隔三差五走村串戶,問問群眾生產生活狀況,陪老人嘮嘮嗑,研究困難家庭的幫扶措施,尋找愛心人士為貧困戶買雞、鴨、水果與蔬菜等農產品,幫助貧困們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逐漸與村裡的老百姓走成了親戚、朋友。扶貧工作不僅是上傳下達的資訊員,還是脫貧攻堅的服務員,終於思想在紅臉出汗的激烈碰撞下,最終達成一致共識。

酸,是心酸與牽掛的交織。為了消滅貧困戶“好吃懶做”“等靠要”的思想,姚銳光高度重視扶貧扶志扶智工作。貧困戶李英華、李__、葉家萬等便是在他們的扶志扶智鼓勵與幫扶下成功脫貧的活例子。李英華因家中變故,基本失去了做事的動力。他們工作隊多次不厭其煩地入戶勸說均無果,讓姚銳光心都酸了。後來,姚銳光以李英華牽掛的兩個小孩為突破口,把他“罵”醒了。在工作隊的鼓勵與幫助下,李英華積極發展了養殖業,在不忙時,還去附近的工地打散工,增加收入。記得記者採訪李英華成功脫貧的經驗時問他脫貧了有什麼想法和願望,李英華的回答讓扶貧工作隊增加了無比的動力。李英華說:非常感謝共產黨,感謝東莞企石鎮與南雄古市鎮政府,感謝姚書記,是在他們的鼓勵和帶領下脫貧,接下來心裡最主要的目標是家裡多加一層樓房。時至今天,李英華的目標也實現了。28歲的李__與79歲的奶奶馬甲妹相依為命。李__內向孤癖,很少與人交談,在南雄多份工作都不過月,失業失志在家成了老奶奶最牽掛的憂慮。扶貧工作隊入戶他家都不記得多少次了,從交談到交心,從勸說到鼓勵,從“哄騙”到“責罵”,一一嘗試過。後來他開口說了句話:“如果不是奶奶在,我一早就去死啦。”不久又說了一句:“我查到東莞華為招工,華為的待遇很好,能介紹我去華為打工嗎?”聽到這些話讓大家心都酸了。但是,姚銳光認為他肯開口就好,最起碼他還有一絲牽掛、一絲孝義與一絲目標嘛。最後,工作隊耐心地開啟他的心扉,引導他要為讓老奶奶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一步一個腳印地振作做人,踏實做事……2020年4月,經過工作隊的努力,介紹他去了廣州的一家快遞公司上班,入職時每月3000元工資,到10月份起工資升至每月4500元了,還得到公司的主管經理表揚呢!

甜,是幸福與夢想的釀成。甜是苦盡甘來,是貧困戶與村民、群眾的微笑。每次進村入戶,聽到小孩或老人家高興地喊著“姚書記來了”,讓姚銳光倍感親切。甜,是疫情防控期間鄉親們對扶貧工作隊的支援與配合;是脫貧攻堅期間鎮、村以及扶貧工作隊的共同合力與奮戰;是全村貧困戶40戶120人和省定相對貧困村均達到脫貧出列標準,是上級部門、領導來臨指導工作時對扶貧工作隊脫貧成效的認可與肯定;是古市鎮委、鎮政府對扶貧工作隊工作的好評與表揚,在建黨99週年古市鎮委七一表彰活動中,評選丹布村黨總支部為“先進黨總支部”,評選姚銳光為“優秀黨支部書記”;是共產黨員網以扶貧工作隊為主角的《託舉群眾的“幸福夢”》一文的推送報道與鼓勵;是韶關市委、市政府召開高規格的“東莞對口幫扶韶關幹部懇談會”上讓姚銳光作為脫貧攻堅一線幹部作經驗介紹發言。

丹布村在國家、省、市脫貧攻堅大好政策支援下,脫貧攻堅初見成效,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的2.8萬元到2020年的39.8萬元,增長了13.2倍;建檔立卡貧困戶均高質量完成八有指標,2020年貧困戶人均分紅超1200元。丹布村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目標。“苦辣酸甜”是姚銳光與駐村扶貧工作隊脫貧攻堅的底色和鄉村生活的底蘊。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他們將一如既往,直到取得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

共產黨改變了我主題徵文書寫脫貧故事兩千字範文3篇

第2篇

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至此,全國上下掀起了扶貧高潮。

貴州省都勻十一小全體教職工也積極加入到了都勻市教育主管部門“扶貧攻堅春風行動”中。在接下來的扶貧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感人故事……

我們第六扶貧小組共有8個扶貧成員,組長是陳靜教導主任。我們的扶貧物件是新坪村15組羅育釗老人,已是86歲高齡。老人家行動不便,身體也多病,經常吃藥。瞭解老人的病情後,我們給老人買藥,寫好每天用藥的劑量,囑咐他按時吃藥,時隔兩天電話問候他的病情,每隔兩個星期到他家一次,看望老人能否正常飲食,逢年過節還給他送去油鹽柴米、水果、新衣服、棉被等。老人家感動得老淚縱橫,情不自禁地對我們說:“共產黨好,習近平總書記好,扶貧六組好……”還用嘶啞的聲音給我們唱了一段地方民歌,歌聲從心底浸潤了我們的眼睛,一種莫名的幸福瞬間在這個小屋子裡蔓延開去……

2018年4月,得知老人病重了,我們都非常著急,馬上聯絡家庭醫生為老人上門看病,可不幸還是發生了,6月初老人去世了,學校工會和我們送去花圈,送去慰問。老人不是親人卻勝似我們的親人,想起他昔日的話語和歌聲,我們每個人都感到悲痛,六組成員都哭成了淚人。

羅育釗老人走了,我們並沒有停下對她家幫扶的腳步。老人家裡還有個耳聾、憨厚的兒子,我們尊稱他為王大哥。他雖然勤勞肯幹,但家裡缺乏資金,缺乏種養殖經驗,我們向他宣傳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尋找脫貧致富的路子。為他辦理特惠貸,解決資金問題,鼓勵他買豬苗,參與政府辣椒產業,參加蜜蜂養殖合作社。我們主動學習《農村實用技術》課本,擔當起他家農技指導工作的“顧問”。給他建議豬食飼料的調配,提醒他給農植物施肥、除草、鬆土,告知他養蜂應注意的事項等等。

2019年4月,王大哥焦急地打電話來說辣椒生長緩慢,發不起葉子。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們這個蹩腳的“顧問”小組無計可施,但不可臨陣脫逃。組長陳靜馬上聯絡村委會,請來技術人員與我們一起去實地瞭解情況。原來,是辣椒苗長蟲了!技術員馬上根據病因,為王大哥解決辣椒生長問題,王大哥開心地說“我的辣椒又開始長葉了!”

王大哥患有耳疾,無法與人正常交流,這令他非常痛苦。我們六組成員商量:“能否給他配一個助聽器試試呢?”有了這一個想法,組長陳靜又立即聯絡殘聯工作人員,瞭解辦理殘疾證的工作流程,辦理助聽器的相關事宜。11月6日,我們扶貧小組成員一大早來到王大哥家,接他到醫院檢查,辦理相關檢查手續,然後拿著醫生診斷結果到殘聯為他領取了助聽器。帶上助聽器的王大哥激動地說到:“我聽到你們說話的聲音了!真的聽到了……”他竟像一個孩子那樣歡呼雀躍,臉上掛滿了激動的淚珠,那一滴滴淚珠滾燙了我們在場人的心……

通過與王大哥多次交流,得知他有兩個女兒,他的妻子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帶著小女兒跑了,至今失聯。他一個人既當爹,又當媽把大女兒拉扯成人,現已出嫁。女兒女婿很孝順,平時在都勻打工,家裡有個7歲孩子在讀書,雖然也會經常打電話給王大哥,可因為他們工作比較忙,回家次數少。王大哥向我們說父親過世了,女兒又不在身邊,感覺非常孤獨,想找一個合適的老伴陪伴。我們贊成他的想法,也認為王大哥人品好,能吃苦耐勞,鼓勵大家都做有心人,儘量幫他解決個人問題。

2019年2月,喜訊傳來了,我們六組成員楊昌群老師說:沙寨老家有一個遠方堂弟媳叫楊龍萍,堂弟去世多年,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結婚,在外打工;小兒子今年18歲,也在都勻打工。她堂弟媳人能幹,裡裡外外一把好手,家裡田地多,也有想找個老伴一起耕種的想法。我們覺得兩人挺合適,主動為他們牽線搭橋。派成員楊宗遠同王大哥聊聊大姐的狀況。王大哥聽了比較滿意,可是他又有了新的顧慮:要到沙寨女方家去,萬一老了幹不動活了,被人“退貨”,那不成了村裡人的笑話?為了打消他的顧慮,大家鼓勵他們先見一見面,交往交往再說。

陽春3月,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們六組成員又當起了“紅娘”,主動約王大哥及他女兒一家來到沙寨新蒙村楊大姐家裡,見到大姐勤勞儉樸,傢什整理井井有條,加上新蒙村地勢平坦,莊稼收成好,比起自家的條件好多了,王大哥當即表示願意到新蒙村同楊大姐一起生活。我們本以為萬事大吉,好事將近。可楊大姐覺得王大哥耳聾程度比想象中厲害多了,又不情願了。咋辦?我們走起了“親情”路線,派出了小組成員,女方表姐楊昌群老師去把“紅娘”角色盡情演繹!楊昌群老師耐心開導表弟媳說,王大哥老實忠厚,肯吃苦,人勤快,養豬在行,種地在行,耳朵聾一點沒關係。如果兩人發生矛盾了,還可以省去他聽不太清楚,避免爭吵呢!這一招還挺奏效,楊大姐同意兩人在一起了!

扶貧小組成員的心裡暖暖的,擊掌歡呼我們取得的佳績!可正所謂“好事多磨,一波三折”!王大哥女兒又出來反對了,她害怕忠厚老實的父親到沙寨會被人欺負,擔心楊大姐同意婚事的目的是需要她爸爸做農田,萬一哪天父親生病,老了遭人嫌棄,咋辦?我們覺得他女兒的顧慮可以理解,但不是絕對。我們的工作又轉向做他女兒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理解自己孤獨的父親,對父親的關愛就要成全父親的幸福。大家苦口婆心,循循善誘,一個個電話,一次次見面……終於做通了他女兒的工作!如今兩位有情人牽手在一起了。當聽到楊大姐對王大哥女兒說:“今後我們就是一家人了,我和你爸爸會相互攙扶,相互寬容,關愛雙方兒女,牽好這一段緣分,過好每一個日子……”王大哥女兒聽到這樣的表態,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王大哥的臉上更是樂開了了花,滿滿地寫著“我找到幸福了!”

扶貧路上,有苦有淚,但更多的是幸福。都勻十一小黨總支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全體教職工共同擔負起扶貧攻堅這項艱鉅任務。今後,我們會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以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譜寫出新的篇章……

第3篇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普通的共產黨員,他們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有的只是任勞任怨、默默奉獻,在鮮紅的黨旗下他們履行著共產黨員神聖的義務和職責,塑造著新時期黨員幹部的光輝形象,他們堅信,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就能把每塊基石夯牢固、每條根系都變發達,江西德安基層事業更能在新時代煥發出絢爛光彩。

“縣委分別從縣直機關與‘百名幹部培養計劃’中抽調22名幹部並肩作戰,齊心協力開啟棚改工作的新局面。”縣委書記熊晉喜說,如今,這些幹部又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棚改黨員先鋒隊,大家凝聚力更強勁。每一個抽調幹部都發揮各自所長,帶著責任、帶著感情,認真細緻地做群眾思想工作。

為棚改開啟口子、為重點專案清障、為安置區建設騰地……各棚改辦階段性目標會有不同,相同的是棚改黨員先鋒隊馬不停蹄、快馬加鞭推進棚改。

“前一秒還戴著草帽在整村拆遷現場,下一秒就要蹬著高跟鞋在大上海談專案,那完全就是用生命在奔跑。”聶橋鎮人大副主席戴語聲回想起第一次和鎮黨委書記出差的經歷,不由得感慨萬分。

“我們還在專案一線建立了臨時黨支部,成立黨小組,建立了‘黨小組每天一碰頭、黨支部三天一排程’的會商機制,‘熱鬧非凡’的討論一個個關乎徵遷戶切身利益的‘賠付標準、權屬關係、承租矛盾’等問題”,南門片區臨時黨小組組長羅劍平說。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德安縣加大年輕基層一線幹部培養力度,實施“百名幹部培養計劃”,促使基層一線年輕幹部快速成長。每年有計劃、有步驟從全縣選派100餘名幹部到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城市建設、徵地拆遷、信訪維穩等專案一線實踐鍛鍊,培養2到6個月,掛職鍛鍊1到2年,努力培養一支講政治、懂政策、知經濟、善操作、能攻堅的實幹隊伍,掛職的年輕幹部找準定位、主動融入,“實掛”不“虛掛”、“做事”不“做客”、“鍊金”不“鍍金”、“吃苦”不“怕苦”,當好德安經驗的踐行者、“共建德安”的推動者,在德安這塊熱土上播撒自己的青春力量。

最多跑一次,不是一句口號,打通最後一奈米,需要千千萬萬的踐行者。從2018年1月自城市社群黨建工作開展以來,德安縣各社群黨委、各部門黨組織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發揚鐵軍精神,立即動起來、改起來,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湧現出不少亮點。

社群年逾七旬失獨老人陸春林獨自生活在棉紡廠小區,生活困難孤獨,曾家窪社群愛心代辦員、檢察院在職黨員高芳主動與其結對,為她多方奔跑,協調溝通爭取計生特殊政策。社群低保戶塗玉雲,丈夫病逝,女兒患精神疾病,社群協同共建單位縣委辦為其爭取愛心捐助,為其送上三千元,同時提高低保資金髮放標準,今年還將其納入城市脫貧解困幫扶人員。

曾家窪社群成立了“紅色聯盟”黨員志願服務中心,由在社群報到的56名在職黨員、社群黨員自願報名,吸納醫生、教師、警察等各類專業人員發揮所長,組成組建紅色權益維護、紅色心理諮詢、紅色治安防控等6個志願服務隊伍,為群眾提供貼心服務。“愛心代辦點,就是為了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而成立的。”德安縣社群黨工委工作人員黃馨儀說。

“我們老了,出個門不方面,小孩也不在身邊,幸好有社群的這些志願者,我有什麼事情,打個電話他們就來了”,老黨員李啟明不禁為這一舉措豎起了大拇指。

這正是德安黨員精準化服務群眾的一個縮影。德安從優化黨組織設定入手,建立1+3+x的社群共建模式,即每個社群一名縣委領導掛點,統籌三個結對共建單位,整合轄區內其它機關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等黨建資源,構築縣級整體謀劃、社群黨工委統籌協調、社群黨委推進執行、共建單位共同參與、網格黨支部具體推進的基層黨建領導責任體系,打破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枷鎖,採取靈活有效的黨建方式,實現黨建資源的再分配。如東風社群黨委的“一核三層五軸”構建黨建同心圓,工業園社群黨委的“365工作法”,都是對“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建共管”的區域化黨建新格局的積極探索。69家與社群黨委共建單位簽訂協議,361名在職黨員到社群報到,成立18支黨員志願服務隊,開展志願服務180餘次,慰問困難群眾300餘人,完成微心願171個,解決社群建設和民生問題51個。

“叮鈴鈴——叮鈴鈴——”剛從扶貧基地回來的余文良正準備吃飯,“喂……怎麼了?好,我馬上過去”,聽到村裡有小孩子生病,余文良急忙放下碗筷,拿起急診箱就趕了出去,自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余文良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在休息時間為村裡的孩子看病了。2018年9月,縣中醫院的兒科副主任醫師余文良來聶橋村掛點擔任扶貧駐村第一書記,來到聶橋村工作後,細心的余文良發現由於村莊離醫院較遠,老人、小孩大病小病常常拖著,為解決村民特別是貧困戶的看病難問題,余文良協調縣中醫院先後多次來村裡開展大型義診和體檢活動,贈送各類藥品2000餘元,併為全村貧困戶建立了健康檔案,將外科專家請上門為80歲高齡且嚴重暈車的貧困戶朱昌平進行外傷處理,為陳文華愛人治療膽結石,還請來高階護理師為臥床多年的貧困戶周斌指導預防褥瘡。

“必須‘對症下藥’,才能更好地保障他們的生活。”余文良在醫病的同時,更想帶領大家“醫窮”,一直以來,他都在思考怎樣讓貧困戶脫貧致富。為了發展產業,余文良多次前往九江考察專案,最終決定在村裡發展良種大天門冬中藥材和優質茶葉種植,並在聶橋村5組流轉200餘畝土地,把全村51戶貧困戶納入成立了聶橋愛泉種植專業合作社。去年年底試種20畝的天門冬中藥材及40畝的茶葉,現成活率已經達到90%以上,明年預計成熟後畝收益將達到2萬元,可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

近年來,德安縣選派83名駐村第一書記、4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和79個連心強基工作組,249名駐村幹部增強村級黨組織戰鬥力,完善了3531戶扶貧物件“一戶一檔”資料,完成793人脫貧任務。落實四級網格化幫扶模式,全縣21個行政村扶貧產業不斷髮展壯大,新增30家就業扶貧車間,50座村級光伏電站併網發電。全縣各類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產業基地等帶動貧困戶1004戶,戶均增收188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