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悲慘世界心得體會5篇 "苦難磨礪成心智,悲慘世界真相悟"

《悲慘世界心得體會》通過對維克多·雨果的經典作品《悲慘世界》的閱讀與思考,勾勒出了一個殘酷而悲壯的社會畫卷。本文將用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探尋人性的邊界與社會的現實。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文,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人類的悲喜離合和社會的無奈困境。

悲慘世界心得體會5篇

第1篇

?悲慘世界》,這是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作者雨果,法國人。書中講述了一個正義與邪惡,虛偽與善良的悲慘故事。故事的內容、情節都十分感人,催人淚下。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當上了市長,成了大富翁後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卻濫判無辜,他為了不嫁禍於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這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

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著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

“奉獻是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在這句話裡我明白了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就是奉獻,無私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就好像父母親對我們的愛,不斷的付出他們的愛。在這書中我看到了冉阿讓的奉獻精神。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悲慘世界心得體會5篇

第2篇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我一直不太明白。社會上這麼多惡人做壞事,難道他們原本也是善良的嗎?但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苦役犯讓·瓦讓悲慘曲折的故事,他跌宕起伏的命運時刻牽動著我的心。讓·瓦讓為了他飢餓難捱的孩子偷了一塊麵包,被判19年苦役。刑滿釋放後,嚮往自由的他逃離了政府指定居住地,被警探雅維爾追捕,從此一生過著逃亡的生活。幾年後他改名換姓當上了市長,大辦慈善,儘自己努力幫助窮人。工廠女工芳蒂娜因生活所迫過著屈辱卑賤的生活,臨終前把自己的女兒託付給了讓·瓦讓。為了這個讓·瓦讓歷盡艱辛找到珂賽特,並哺育她長大成人。為了救珂賽特深愛的戀人——馬裡尤斯,他參加了巴黎abc友社的革命戰爭,並冒著生命危險就出了馬裡尤斯。當馬裡尤斯和珂賽特結婚時,讓·瓦讓將自己的身份告訴了兩位年輕人,卻不料被馬裡尤斯誤解,帶著珂賽特離他而去。他終日鬱鬱寡歡,日漸衰弱,內心無法原諒自己的罪行。當馬裡尤斯消除了誤解,和珂賽特趕回修道院時,他已經奄奄一息。此時的他內心平靜祥和,迎著上帝的召喚,問心無愧地與世長辭。

合上書,我的眼前出現了一位高大消瘦、目光炯炯、一臉正氣的人物形象——讓·瓦讓。他心地善良,自身的經歷讓他深深地關懷和同情生活在底層的貧苦群眾。當他有了錢之後,他不是附庸於上流社會,也不是滿足於自身的享樂,而是救助窮人,開辦工廠,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他重、守信用。芳蒂娜與他非親非故,只為一個臨終囑託,他重金贖回被酒店老闆折磨的珂賽特,盡心盡力養育她長大,讓她遠離貧窮、疾病和冷漠,最重要的是有尊嚴地活著。在安穩平靜的環境下,珂賽特出落成一位美麗、善良、純潔的姑娘,並與馬利尤斯相識相愛,收穫幸福。

更難能可貴的是,雖歷經種種生活的不公正,讓·瓦讓仍然保持著一顆寬容博大的心。abc友社抓到雅維爾,交給讓·瓦讓處死,面對這個追捕了他一輩子的警探,讓卻放走了雅維爾。起義失敗後,雅維爾又抓住了讓·瓦讓和馬利尤斯。在這裡,讓·瓦讓沒有被苦難和不公摧毀他的精神世界,沒有用仇恨來對抗仇恨,沒有用暴力來對抗暴力,而是用寬容完成了自我信仰的昇華。而雅維爾的結局也完成了自我靈魂的救贖,兩個人的行為都折射著人性的光輝。

是的,每個人生來都是善良的,那麼為什麼仍有人犯罪?這個世界仍有罪惡?作者雨果說:只要法律和習俗造成的社會懲罰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製造地獄,在神賦予的命運之上人為地妄加噩運;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貧窮而沉淪,女人因飢餓而墮落,兒童因黑暗而愚蒙——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有些地區,社會窒息的現象依然存在,惡性就會存在。所以,在我看來,人性雖本善,但善的人性需要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來維護,需要社會上所有的人用寬容來呵護。

第3篇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神聖的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說的末尾,青年人馬裡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後對他發出的評價。的確,冉阿讓就是這樣“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一個人。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揹著在戰鬥中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裡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為他殺人越貨的柺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保持鎮定,並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後成功送馬裡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為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可以不去救馬裡尤斯,因為馬裡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願參加學生起義,他最後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讓毅然決定扛起小夥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著馬裡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為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己曾經討厭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而且他在幫助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的堅持走到了最後。多麼無私,多麼寬容,多麼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裡,冉阿讓在這個社會裡曾經因飢餓偷麵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並積極地服務社會。這充分地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於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並且能夠堅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於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孩珂賽特並且視其為親生女兒,冒著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裡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直追殺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最為難能可貴。

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為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裡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並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第4篇

“他活著,儘管命運多舛;他安息,只因天使離去……”合上書,看著檯燈下淡黃的光暈,彷彿看到,夕陽下,那滿頭白髮、歷經滄桑的冉阿讓,攜著美麗的柯蒙特,旁邊跟著馬呂斯,緩緩走向了遠方……

冉阿讓擁有健壯的體魄,聰明的大腦,本該擁有屬於他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命運偏偏讓他生在了一個悲慘的時期,註定了他悲慘的命運。

為了一塊麵包,被關進了監獄十九年,人生中又有幾個十九年?悔嗎?不,生在這樣悲慘的時代,如果不去偷,只能被活活餓死!正如畢爾貢太太說的:“只有世上的痛苦是便宜的,它一文也不值,這世上的痛苦!”被逼無奈之下,冉阿讓鋌而走險,砸碎了玻璃櫥窗,偷了一塊麵包,被當場抓住,胳膊鮮血淋漓,彷彿綻開的罌粟花。為了活命,他斷送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恨嗎?這個社會剝奪了他多少東西,他的家,他的自由,他的青春……是的,他恨啊!出獄後的冷遇、辱罵、不屑,更加激起了他的怒火。他想用自己的行動,瘋狂報復這個社會。可是,他敲開了卞福汝主教家的大門。這個慈祥的老人,用信任和溫暖,將他從人生的歧途中重新拉回了人生的岔道口。選擇做一個善人,還是惡人?他彷徨了,猶豫了。夜空中,那對主教贈送的銀燭臺閃閃發光,冉阿讓嚎啕大哭,最終,選擇了原諒這個社會,做一個善人。

風光嗎?為了重新做人,冉阿讓改名馬德蘭,靠著幾百法郎白手起家,引發了一場變革,最終成為了百萬富翁。新的生活在向他招手,光明彷彿照在他身上。可是為了無辜的人,他迫不得已,承認恢復了冉阿讓這個身份。幸福的生活再次離他而去。空有百萬家產又如何?為了完成芳汀——這個偉大的母親的遺願,他決定,把芳汀的女兒柯蒙特接到他身邊吧!生活也算有了念想。

他終於有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他像父親一樣撫養著柯蒙特,人生中第一次,生活中有了親情。柯蒙特逐漸長大了,與馬呂斯相愛,最終嫁給馬呂斯。而馬呂斯,卻因為一些誤解,不太喜歡冉阿讓。誤會最終解除了,而冉阿讓,卻已是彌留之際了。

第5篇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所寫的。維克多雨果作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還是19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戲劇家、小說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生活的19世紀是法國社會最為動盪的時代。他的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等。這本書的主要講1802年,因偷取一塊麵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