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育的幸福讀後感7篇

讀後感的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思考能力,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複雜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將書中的人物和情節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更好地理解世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教育的幸福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閱。

教育的幸福讀後感7篇

教育的幸福讀後感篇1

什麼是幸福?有人說,健康是幸福;有人說,有錢是幸福;有人說,當官是幸福…… 幸福的標準因人而異。

作為一名教師,在我眼裡,幸福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學生幸福。學生從離開家,步入學校,從學校到步入社會,一直快樂,幸福,這樣,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我們教育學生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矢志不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教師的職業其實就是一種幸福,快樂的職業。只有幸福快樂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快樂的學生。學生的幸福感是我們教師給的,教師的幸福感同樣來自學生。我們只有不斷提升幸福感,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才會充滿深情,飽含熱情,噴灑激情,才會充滿智慧的火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強大力量,會在有形與無形中影響學生。善待自己,別跟自己過不去。學會用平等的方式與學生相處和交流。放棄不必要的攀比心和功利心,善於從自己的優勢中尋找人生的樂趣。保持心理平和善待每個學生,做個成功的教師。對學生真誠無私的愛是獲取教育成功的原動力,沒有學生的合作,教師的工作絕對不會有成效。

我們都知道: "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 " ,教育所要做就是要發掘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和特性,提供給孩子們適切的教育,所以幸福的教育還是需要尊重的教育。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這是孩子的幸福根基。是兔子你就應該讓它奔跑,是魚兒你就應該讓它暢遊,是鳥兒你就讓它翱翔。教育不僅僅只有學習成績這一個方面,班裡如果有個孩子,學習上不給力,可以看看孩子的特長方面,對特長大加讚賞,再發動他的父母來關注孩子的這一特長,得到肯定後的孩子肯定會信心大增,學習上也會幹勁十足。 冰心說過: " 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 " 我以平等的尊重,真誠的愛心,去開啟每個學生的心扉,因為我知道,每一扇門的後面,都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門的開啟,都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未來。

幸福的教育更是需要等待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開放的時間不同。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真正的園丁是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他們知道每種花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是開花的早晚不同。所以,即使有些孩子現在暫時落後了,也不要心急,不要急著給孩子下定論,靜靜地看一看,耐心地等一等,屬於孩子的花期總會來到。就如鐵樹開花是人間奇觀一樣,一株幼苗,從栽培到開花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而且花期長達一個月以上。因此,幸福的教育還是需要等待的教育,在等待中我們也能收穫孩子們成長的幸福。

同時,在這本書中,有一篇是關於" 樂學教育 " 的文章,讀後,真是受益匪淺。樂學教育,讓學生真正的樂在其中,讓學生真正的愛上學習,才是我們老師該做的。我盡我的力,讓孩子們樂於學習,讓他們在校的學習是快樂的,讓他們的童年是充滿笑聲的!

教育的幸福讀後感篇2

國慶期間,潛心細讀了一篇文章《教育為了幸福》。文中寫到“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幸福。我們的教育幫助學生和我們自己實現人生幸福,這就是教育的價值。”讀過之後引起自己深深的思考:那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通過教育讓學生實現幸福呢?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充套件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所有的真愛都源於一份尊重,教育成功的祕密也在於把學生看成有理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物件。尤其是對於差生,由於他們或學習成績差,或品行差而往往被編入“另類學生”名冊,很難被一視同仁。人們往往對好學生倍加寵愛,對後進生都是挑剔多於寬容,刻薄多於尊重,訓斥多於照顧。“差生心靈上的自尊得不到尊重,便產生了矛盾。實際上差生的心靈深處往往藏著難以名狀的痛苦。想痛改前非,又怕老師和同學不信任自己,由於他們較少得到老師、同學的尊重,一般都比較敏感、多疑。心理學家指出: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需要,一個人如果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久而久之,自尊心就會向病態的方向發展。所以,對學生尤其是差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對待玫瑰花上顫動欲墮的露珠一樣。如果真能做到這樣,那麼,許多教育失誤都是可以避免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意味著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對所謂”差生“,教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傾注更多愛心、耐心和信心,其實這些學生要比其他學生更渴望得到老師的尊重與愛護。班級中讓活潑的孩子多練籃球,讓文靜的孩子勤於寫作,要求班裡的孩子每人有一項特長,家庭富裕的學學樂器、舞蹈,拮据的可以練練跑步、乒乓球,讓每一個孩子有自己的愛好,變得自信、變得幸福快樂。這樣的培養,將來他們無論在什麼崗位上工作,想來定是有益無害的吧。

愛孩子才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與尊重中,《教育為了幸福》這篇文章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啟發!讓我們用自己的愛心和尊重,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力爭做一名幸福的老師;同時改變心態,更多地關注學生一生的發展,堅信學生的未來繁花似錦,自己的未來也會璀璨生輝!

教育的幸福讀後感篇3

幸福是什麼?由於價值觀和人生的體驗不同,每個人的看法也存在著差異。有的人認為物質充足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擁有自由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享受親情最幸福;有的人則認為品味成功的喜悅時最幸福……幸福是我們渴望的,然而,也有許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卻毫不察覺,特別是我們的學生。

有幸拜讀劉次林先生的德育專著《幸福教育論》,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首先,劉次林先生用全面的人性觀界定了哲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的幸福概念,接著提出了幸福與教育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絡,“幸福是教育的終極目的”,然後作者用豐富的實踐材料揭露並批判了當代教育忘記、違背、傷害學生幸福生活現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觀點,感受頗多。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所應該把握的應是幸福教育的含義,在科學的教育觀指導下,使學生獲得幸福的感受。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和自信心及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從而使他們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幸福能力的生命的主體。

教育應該成為幸福的理由。我們要使學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發展,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學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維、創造幸福的能力、奉獻幸福的風格、體驗幸福的境界,擁有提高生命質量的高素質。從而成就高品位人才,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教育是為了改善人的生存狀態,提高生命質量,是為了學生更幸福地活著?說到底,教育就是要為每一位學生終生幸福奠基。

當然,作為教師要在工作中予孩子以幸福,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我們必須要知道孩子們的幸福是什麼?雖說,孩子們各自的幸福感也不盡相同,但總是存在一些他們共性的東西,要找出這些共性,需要的是教師用心去愛孩子,尊重孩子,感受孩子;不斷地思索怎樣的教育才更貼近孩子的生活,才能讓孩子學得更快樂,更高效。“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匠,只有造出合適的鞋,孩子才會幸福;只有造出了合適的鞋,造鞋匠才能體驗到成功的幸福。也就說,只有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進行的教育才會是適合他們的。只有按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符合他們興趣的教育才是合適的教育。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把教育看作是幸福的職業,就能在過程中積極創造和享受幸福。

最後,我想引用兩句話作結尾:“我確信我們的教育目的不僅僅在於培養能最有效地參加國家建設的那種具有創造性的公民,我們還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變成幸福的人。”“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不是重複,而是創造,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行動起來吧,讓我們做個幸福的老師,讓我們的孩子們在幸福中成長,讓我們與劉次林先生一起創造幸福的教育吧!

教育的幸福讀後感篇4

在《幸福教育的樣子》一書中,有一篇是關於“樂學教育”的文章,讀後,真是受益匪淺。

我們常說,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孩子那甜甜的笑聲。是的,孩子應該是最天真的,處於無邪的年齡,少年應該不知愁滋味。但在現在如今的校園裡,書聲琅琅處處聞,陣陣笑聲卻難露面。學習給予我們師生的都是一件苦差事,學生不樂於學,教師疲憊於教,為什麼會是如此?

反覆思索: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怎麼會去認真聽講呢?如果我們的教育語言毫無魅力,如何能夠讓孩子們向我們傾吐心聲呀?

如今的課堂,我們時常會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去迎合孩子們的心理特徵,將抽象的知識化為形象,讓孩子們更直觀的接觸學習,和孩子們一起說說、唱唱、畫畫,共同走進學習氛圍,在快樂中將知識內化。學習中,老師是引導者,就像一根指揮棒,帶著孩子去探索、去討論、去辯證,讓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學習。但即便如此,我們認真觀察,還是會發現,孩子們的笑容依然還不夠多,不夠甜,細細小結,還是在於孩子們肩上的擔子比較重,單一的學習充滿了他們的在校生活!

學校是學習的主要場地,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但卻都不是唯一的。學習更不是單一的作業、考試!娛樂遊戲、表演繪畫、活動鍛鍊,都是學生接觸知識、吸收知識、應用知識的途徑。樂學教育,讓學生真正的樂在其中,讓學生真正的愛上學習,才是我們老師該做的。讓他們在校的學習是快樂的,讓他們的童年是充滿笑聲的!

教育的幸福讀後感篇5

國小老師讀書隨筆最近拜讀了孫雲曉老師《讓人幸福的教育》一書。瞭解了孫老師眼下的幸福。教育的目標是讓人幸福。確實,人是追求幸福的動物,一個人做所有事情的終極目的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樂”,所以,如果一個人感到幸福了,教育就實現了個人的價值;如果大多數人都感到幸福,那教育就實現了社會的價值。所以,教育應該是要能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礎的。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研究,非常耐人尋味。他們把一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找來進行測試,這些學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學習成績這些指標都差不多。讓這些學生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你的人生目標(奮鬥目標)是什麼?第二,你實現這個目標的計劃是什麼?結果只有3%的人寫出了清晰的目標、詳細的計劃。13%的人寫出了大概的目標和計劃,還有84%的人沒有目標沒有計劃,還沒有想過呢。

10年過後,研究人員又把這些人找到一起進行調查分析,居然發現什麼了呢?那3%寫出過清晰目標和詳細計劃的人,其收入是那些沒有目標沒有計劃的人的收入的十倍;寫出了大概目標和計劃的人,其收入是沒有目標計劃的人的兩倍,差別非常明顯。

哈佛大學的這個研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中學階段特別需要一種職業生涯的意識,要學會訓練,學會論證,學會計劃。這點從小就應該有所鍛鍊。

我比較欣賞德國人的做法。德國的孩子說,爸爸,明天我要去滑雪。德國的父母很可能會這麼問,你的計劃呢?孩子說沒有計劃,德國的父母就說,沒有計劃的事不要做,做事一定要有計劃。孩子就得做計劃。一做計劃就會發現有的事可行或是不可行。

成功永遠是屬於那些有目標有計劃的人。這就是為什麼說這個問題對中國的學生來說特別重要特別值得警醒。在中國,很多學生特別是中學生,沒有清晰的目標,沒有詳細的計劃。甚至連父母也想不太清楚。不過可能有些父母覺得想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考名牌大學,然後出國留學。這個目標太模糊。什麼意思呢?清晰的目標應該是要明白你要走什麼路,你怎麼能夠實現你的目標,你每一步該怎麼奮鬥。

因此,確立目標做好計劃是以孩子為主體,家長只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各種各樣嘗試的機會,在嘗試中發現孩子的潛能和興趣所在。家長首先要發現孩子有什麼夢想,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夢想或願望,但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實現,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

一個人只有知道怎麼樣能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才會有幹勁,也才會有信心。但是,家長過早地單方面替孩子確立人生目標,特別是職業目標,這是很危險的,容易限制孩子的發展。家長應該給孩子的成長留下足夠的空間和餘地。

教育的幸福讀後感篇6

做一名教師,我認為教育的真諦就是讓學生幸福。學生從離開學校到步入社會,仍然快樂,幸福,這樣,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我們教育學生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矢志不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教師的職業就是一種幸福、快樂的職業。只有幸福快樂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快樂的學生。學生的幸福感是我們教師給的,教師的幸福感同樣來自學生。我們只有不斷提升幸福感,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才會充滿深情、飽含熱情、噴灑激情,才會充滿智慧的火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強大力量,會在有形與無形中影響學生。

善待學生,努力做一個成功型教師。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快樂與成長幸福的老師是最幸福的。

善待自己,別跟自己過不去。學會用平等的方式與學生相處和交流。放棄不必要的攀比心和功利心,善於從自己的優勢中尋找人生的樂趣。保持心理平和善待每個學生,做個成功的教師。對學生真誠無私的愛是獲取教育成功的原動力,沒有學生的合作,教師的工作絕對不會有成效。

為了祖國的下一代,為了民族的未來,我要勇擔責任,要去感動自己,感動學生,感動社會,幸福著孩子們的幸福!這是我個人對幸福的理解。

教育的幸福讀後感篇7

今天讀了幾遍楊九俊的《幸福教育的樣子》,感觸頗深,下面結合我十幾年以來的工作實踐和自己的體會淺談自己對實現教師幸福人生的認識:

(一):充滿愛心的對待自己事業

我們教師又靠什麼來支撐我們無比睿智的人生呢?那就是——愛!從事教育事業,沒有一片愛心是不可能成功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對於職業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新課程的實施,或許我態度的轉變會更緩些。不可否認,新課程的實施給我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剎那間我感覺自己的面前是一個廣闊的舞臺,我可以盡情的跳躍、施展。從對新課標的研究開始,到認真的備課、寫教案、上課,再到與學生打交道,我逐漸的習慣了這份職業,並且在習慣中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愛與日俱增。感之愈深,愛之愈切。隨著對教育教學的深入瞭解,無論形勢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種維繫教育大廈永遠矗立的感情在我心目中變成了一種永恆。沒有這種對教育事業的真正熱愛,我想我不會真正的投入與付出,當然也不會體會到作教師的幸福。

(二):規劃自己的未來

沒有目標的生活談不上幸福。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終生的、整體的、全面的、個別的而又持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合理的規劃會使我們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明晰自己發展的方向,從而進一步促進自身的成長,以過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實現美好人生。

(三):不斷學習中體會幸福

學歷只能代表一個人的知識基礎,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教學能力提高的關鍵是在工作實踐中是否善於學習、善於動腦、善於發問與質疑。現在提倡的“終身學習”、做“學習型教師”、“研究型教師”,一方面指學習不斷更新變化的專業知識、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實踐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你不讀書、不借鑑別人、不吸收新鮮的知識與觀點,只是閉門造車,是很難有新的進步的。學會借鑑、學會吸收、學會融合、再加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思考,就會使你的能力不斷提高,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新問題,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解決的方法與途徑。說到底,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要拓展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時空,就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在不斷的學習中不斷的充實自己,體會成長帶來得樂趣。

1、通過閱讀,豐厚自己的精神底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讀書、讀書,再讀書。他把讀書看作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提倡教師每天要不間斷地讀書,與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新教育實驗的倡導人朱永新教授也這樣說:勤於學習,充實自己,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是呀,要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成長水平,不閱讀,不積累,何以提升自己?所以,我們青年教師要儘快成長起來,要把讀書看作是一種自覺的學習方式,多閱讀,勤閱讀,不斷豐厚自己的精神底蘊,更好地適應資訊時代的需求。

2、通過寫作,改變自己的行走方式。

只有勤於學習、善於學習、善於鑽研、樂於鑽研,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近成功,才能日積月累,有所收穫。人都是有惰性的,教師也自然如此。“志存高遠”,我們便會把教育工作當作生活的第一需要,把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作為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新課程的實施為我的有所作為提供了條件。只要善於學習,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或教學專家甚至出色的教育家已不再是夢想。

(四):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快樂

我在教育教學中積極的學習、大膽的交流。我和同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溝通,得到了很多良師益友的幫助與指導,使我在不同角度受益匪淺。除此之外,我還積極爭取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因此,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一定要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和同事共同進步,更有利於教師群體和個體的提高。主動向身邊的名師請教,抓住一切與名師、專家交流的機會,得到名師的指點,可以讓自己少走彎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我儘可能的拓寬交流渠道,力求在交流中凝聚合力以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沒有交流,教學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見上;而善於交流,教師就能夠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多幾分信心和希望、少許多迷惘與曲折。

用三十五個字來總結我對教師幸福人生的認識就是:身懷愛心繫教育,樹立目標展巨集圖,緊跟形勢快轉變,團結協作共發展,樂觀平淡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