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主題閱讀心得體會範文集合4篇 主題閱讀體會——文輯的啟示

本文收集了各類主題閱讀心得體會的範文,涉及多個領域和主題,如教育、科技、文化等等。這些範文深入淺出,思維嚴謹,可以啟發讀者深入思考,充實知識儲備,提高思辨能力,推動個人成長。

主題閱讀心得體會範文集合4篇 主題閱讀體會——文輯的啟示

第1篇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外閱讀指導,我發現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課外閱讀,教師首先要在課外閱讀指導中,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利於學生拓展視野,增知啟智,提高閱讀能力,促進寫作水平的提升。要激發國小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根據不同學段孩子的年齡特點,為孩子提供其所喜好的讀物。第一學段的孩子,大多是6—8歲,他們的社會交往比學前兒童廣泛,語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能有條不紊地把自己的想法或聽來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在這一時期,儘管孩子們對故事的內容,只能以自己的觀點去理解,不能十分正確地把握和分析故事所蘊含的真正意義,但是,這個階段卻是兒童想象力發展的頂峰時期。他們開始分辨現實與幻想的不同,對是非善惡也有自己粗淺的認識,他們喜歡和小夥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樣子進行一些社會模擬活動。這期間,孩子對模擬社會生活的動物世界的故事書、童話、寓言、卡通等圖文並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強、通俗易懂的書籍十分感興趣,教師便應及時為孩子推薦,提供這類讀物,以滿足其閱讀的慾望。提供節奏感強,富有變化和趣味的讀物。

第二、應根據不同學段孩子的身心特點,組織適合孩子的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第一學段的孩子識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長久,自主閱讀能力較差,這期間,教師可採用為學生讀故事,再讓學生複述的方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尤其要強調的是,在為學生講故事時,應讓學生也儘可能地看文字,這樣,可以讓學生多認識漢字,刺激其閱讀的慾望。第二學段的孩子隨著識字量的增多,閱讀能力有了提高,他們逐漸發現閱讀是自己的一種享受,喜歡一個人靜靜地閱讀,然後與別人交流、討論。在這一階段,教師應以學生個體閱讀為主,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並組織各種讀書比賽或故事演講等,保持學生旺盛的課外閱讀興趣。(原上草網 )

主題閱讀心得體會範文集合4篇 主題閱讀體會——文輯的啟示 第2張

第2篇

三月的北方乍暖還寒,我校全體語文教師在校長張振宇同志的帶領下驅車200餘公里,奔赴林東鎮參加《巴林左旗國小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培訓暨展示會》,兩天的培訓轉瞬即逝,然而帶給老師們的卻是拂面的春風和對國小語文主題閱讀無盡的思考。

這次培訓,日程安排得合理有序,內容豐富多樣。我們既能欣賞到做課教師嫻熟地駕馭課堂的魅力,又能領略到專家別具一格的教學風采;既能感受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精彩紛呈,又能聆聽到來自課改前沿的不同聲音。左旗的四位語文教師和主題閱讀專家劉俊祥、王衛華先生共做課九節。九節語文課堂堂都精彩,課課有新意。

任曉麗老師執教的單元導讀課《淚光中的感動》,圍繞“感動”展開教學,主題明確,思路清晰,充分尊重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並指導學生分享閱讀收穫,享受學習樂趣。整堂課可謂“感動”無處不在。

孫寶靜老師執教的《尊嚴》一課,“一詠三嘆”式的讀,給聽課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式多樣的朗讀使學生身臨其境。所帶文章《不受嗟來之食》,使學生思想得以碰撞,情感得到昇華。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姚亞麗老師的讀寫聯動課《桂林山水》,文章寫得美,教師教得美,學生讀得美。通過入情入境地讀,陶冶了情操,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讀寫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引導學生髮現寫作密碼,自由表達。

韓潤穎老師執教的自主閱讀課型—《心靈深處的音樂》,給老師們是心靈的震撼,專家王衛華老師這樣評價這堂課,“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

劉俊祥老師的課堂師生關係和諧,氣氛活躍,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閱讀空間。劉老師語言詼諧幽默,富有磁性,敢於放手發動學生,善於激發學生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火花,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理解為本,感悟文字,同時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王衛華老師的三節示範課:《各具特色的民居》、《創意作文》和詩文美讀課《王維·詩中畫》,給老師和學生很大的啟示。教師釋放了大量時間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批註式閱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指導學生寫有創意的習作,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對學生來說是一次心靈的體驗,思想的飛躍。課上,教師指導學生精讀感悟,並遷移運用寫法。真正做到了循序漸進,學以致用,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學生經歷了一次全新的閱讀體驗。

這次國小語文主題閱讀培訓會,使老師們受益匪淺。對我校的語文教學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老師們將不斷踐行新理念,探索新方法,鞏固新成果,我們堅信,我校的國小語文主題閱讀將越來越好。

第3篇

近日,我拜讀了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的專著——《竇桂梅與主題教學》,收益頗多。她有特殊的稟賦,有特殊的魅力,有特殊的機緣,所以有特殊的成就。許多人都認同這個觀點,我也不例外。但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以後,我完完全全改變了這一看法。這部教育專著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沒有過多的純理論知識,有的只是實實在在的教學體會以及從教師角度闡發的具體教學方法。讀這本書,我還被作者崇高的師德、不懈的努力、勇於創新的精神和求證務實的思想深深地感染著,潤澤著。

竇桂梅老師當初的追求,“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講臺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師。竇老師的成長告訴我們,她是一個本份的教師,也在盡一個教師的本份,她的起點並不高,基礎也不厚實,她的快速成長,源於她的自立,自覺和自醒。竇老師的成長告訴我們,正確的信念就是穩定的動力,教師的自我專業追求如果內化為信念,就不會被消除,從而形成堅毅持恆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擁有它,生命的種子就會迸發無限潛能,生根、發芽、開發、結果,從而結出豐碩的果實。

馬克思說,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物件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竇老師認為教師的激情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的確,真正的激情不會因年齡的增長,化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竇老師的這種不老的激情不僅體現在課堂上,她每天堅持一小時以上的閱讀,幾年來,閱讀量達300多萬字,記下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0多萬字的讀書卡片。聯想自己,我的閱讀量實在是太少了。古典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不足,所以我必須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知識的彌補和充實,要像乾燥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教師不能沒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浪,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

竇老師提到,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雪中”去“送碳”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課改以來,關於語文教學有相當多的話題,相當多的爭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如何落實?語文教學的根在哪裡?竇桂梅的“三個超越”和主題教學無疑是對語文教學改革方向的最有力的詮釋。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當孩子心置校園,開始他生命的體驗時,他的生命流程是快樂還是痛苦,是昇華還是壓抑,是創造還是束縛,這完全繫於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育追求。

一是學好教材,超越教材。基於教材但不囿於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籍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

二是立足課堂,超越課堂。語言已經不只是作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語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生存方式。學生的生活活動,心靈活動等所有的生命運動都是語文學習的過程。

三是尊重教師,超越教師。是學生體驗自己學習所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是獨立思考、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實、探求真知、獻身真理的過程。要說竇桂梅的“三個超越”是從實踐開出的課改之花,那麼她的“主題教學”便是勇於創新的教學和思想之果。

主題教學是目前資訊科技教學中非常流行的一個趨勢。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教學形式。也許,相比任務驅動,主題教學顯得更生動,活潑,也更能體現出教師對課程認識的深度,知識的廣度。好的主題應當是和課程知識點緊密耦合的,主題完成同時也完成了知識點的教學,同時也推動了主題的深入。有些主題教學採用的主題在考慮其中的緊密耦合上缺乏熟慮,比如主題和知識聯絡的恰當性,主題推動環節如何設定,主題在推動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環節間連貫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必須的連貫,通過獲得技能支撐後,是否體現了對主題的認識或者思考的提升。不然,主題只能漂浮在課堂上,文化成為了裝飾品。

竇桂梅是一個愛思考、有獨特見解的人。這思想、見解是屬於竇桂梅自己的,是竇桂梅教育實踐的提煉和昇華。在本書中,竇桂梅並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羅列出許多原則和規律,而是選擇了一個新的視角:從研究教學活動中的“細節”入手,從一些我們常常熟視無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讀者自己去悟出“規律”,於此同時,我收穫頗豐。

(一)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老師,首先要修煉內功。

讀書是一個教師的內功,是一個教師的本份。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迅速成長,在國小語文教壇上獨樹一幟,與她酷愛讀書是密不可分的。青燈如豆,書疊千山,那一個個日夜給予她的是最為充實的快樂的享受,讓她一點點地營造著自己的夢想。為了讓自己的課具有理念與思想的支撐、將課上出風骨,她在晨讀時間和學生一起背誦古詩;在語文活動中,和學生一起講成語典故和寓言故事;晚上,閱讀大量的文學名著和教育專著。在不斷超越自己的理念的支撐下,她成為一代名師!她形象地說:“教育是容易使人心靈結繭和蒙塵的職業,我必須靠‘書’取暖、保鮮——跳著舞過暗淡的日子,讓我飛翔的是一本書。”其實我們只要能合理利用時間,也可以乘著書本的翅膀飛翔。趁現在在學校學習的機會,大量閱讀圖書典籍,不斷充實自己。

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是竇老師為生命奠基的教育主題的理念。當我們對這位特級教師的創造力由衷讚歎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一點:超越必須擁有一個平臺,始於一個原點,這就是常常被人們遺忘的“學好教材”、“立足課堂”、“尊重教師”。竇老師恰巧做好了這幾點,她的“三個超越”是建立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把充滿創新與活力的語文教學帶入課堂,讓語文教學充滿成長的動力,讓語文學習綻放智慧的潛力。她深知厚積才能勃發,絕不能固守一本語文書,為了學生的成長,國小六年,在學習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她精選了180篇文章,帶著孩子泛讀了84篇,精講了72篇,略讀了24篇。

還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低年級,推薦給學生一些民間故事、童話故事,中高年級推薦給學生一些兒童文學、雜文隨筆、科幻漫畫,合計100餘冊書籍供學生選讀。可見超越教材,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不能開空頭支票。作為未來教師要在尊重教材,尊重編者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原點,大量地補充同主題的文章來充實自己的教學,來拓展學生的視野,來豐富學生的積累,用同主題文章的量的突破來達到質的突破。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綠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將來有幸踏上了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鉅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教師就像那默默奉獻的綠葉,時時刻刻襯托著鮮花的嬌豔。竇老師當初的“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講臺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師。時至今日,她早已收穫鮮花、掌聲、榮譽,可是,竇老師對教育事業的摯誠卻始終如一。現在的社會,處處都充滿誘惑,也許我們經常會思索:教師到底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

其實,教師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更應該給學生以適當引導,啟迪學生心中最美的那部分,挖掘出學生的潛力。教師這個職業,或許最初並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或者也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夢想,但我們卻不能無視這種工作所承擔的公共使命。為人類的幸福做出貢獻,是可以超越個人利益的,這也是實現教師的魅力、價值和意義所在。在我的心中,竇老師就是我行駛海上的一座燈塔,指引著我不斷向其前進、前進、再前進。只要我堅定信念,每天進步一點點,教書育人的幸福之神便會降臨於我。

兩年前,竇桂梅來柳州講學時,買到了她的《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雖然當時就已拜讀完,最近響應讀書年的號召,看著滿書架的書,竟然最先挑中了它。

竇桂梅的“主題教學”,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根據不同主題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入境”,所謂“入境始與親”,在通過對重點文字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字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稱之為“典範方為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所謂“拓展求發展”。我覺得這樣做的好處是真正做到利用文字進行教學,效率高,而且在螺旋上升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深化了主題,“在一粒沙裡看到一個世界,在一朵花裡領悟一座天堂”。

溫度——基本性。如果說教材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喝水就應該是恆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在這種溫度下的課堂——那種暖暖的感覺和文字帶來的暖暖的觸動,創造出的課堂,師生一路慰籍心靈的成長,——語文之流奔騰不息,蜿蜒伸向遠方。竇老師說:“沒有情感的課堂就象一口枯井,沒有激情的女教師就像沒有光澤的舊瓷器。”激情的溫度不僅僅表現在表面的熱鬧上。“文以載道”,有了對文字的觸控與體味,情感自然和諧的引發,整個課堂充滿著暖暖的溫度,智慧之樹才會生長。

廣度——開放性。教師必須把語文當作“課程”來開發——博覽群書,擴充套件視野,深入思考,方可縱橫馳騁於課堂間。我們都知道,一定的閱讀量是語文學習的基石——也就是說,語文素養與能力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學習者自己從反覆閱讀中生長出來的。當今學生的課餘充斥著泡沫資訊、快餐文化。當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日益成為共識的時候,我們更不能丟棄了課堂教學的主戰場——圍繞自己所講的課文,趁熱打鐵給學生推薦文章和書目。

深度——發展性。有人說,課堂的膚淺源於我們對課堂理解的膚淺。在許多暢銷的教育書裡,歐美學校總是被描述為只有輕鬆而沒有負擔、沒有痛苦、沒有難度的教育。行進在拐點上的語文教育,是用浮躁的活躍讓學生習慣膚淺,還是用思維和精神的歷險讓學生走向博大?竇老師說:“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課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給生命以底氣。”向“深度”,就有可能是走向莊重和嚴肅。讓下一代人用雙手接過並承擔起人類彌足珍貴的真、善、美,成為人類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設者。飲水思源,說中國話,做有根的中國人。

而我們教師,必須以勤勉作槳,用書籍作舟,用燃燒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溫度和廣度中向著語文課堂的深度漫溯——最終讓課堂、讓師生共同擁有“一定是高度”。

這個暑假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就讓我感慨頗深,讓我學的東西很多很多。

竇老師當初的追求,“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講臺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師。我被竇老師的追求久久的感動著,而我已經擁有這一份令當時的竇老師羨慕不已的人生座標。卻沒有感到這份榮耀,沒有感到如此的神聖。有時更多的則是累,更多的是為單調枯燥的迴圈往復而牢騷滿腹,竇老師的對教育事業的摯誠,對學生的真心的愛讓我感動。從這本書裡,從竇老師的身上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什麼是激情。今年我所教的是一年級,經過半年的時間和孩子們接觸,我明顯地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們上課毫無精神,無精打采,好像還累得要命,課堂上只有幾個孩子在發言,其它的孩子吃的也有,玩的也有,就是沒有學習的,趴著的,拐著的,遲到的……語文課上進行起來很困難,孩子們不願意讀書,讀起書來聲音也特別地小。每節課我都用心準備,課堂上我大講特講,自己總覺得自己很有激情,可是孩子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看了竇老師的書後,我才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激情:那就是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對孩子的愛。

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是竇老師富有創意的理念。看了竇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以及教學理念,原來竇老師特別注重孩子的閱讀量,六年的時間竇老師帶領學生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精選了180篇文章,泛讀了84篇文章,精講了72篇文章,略讀了24篇等等。可見超越教材,就是讓我們帶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積累知識。讓我們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再來審視我的語文教學,我只顧著讓孩子透過一本教材教學生閱讀、學習,從而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超越課堂不僅僅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竇老師通過開展家長和孩子的心靈對話,老師和孩子的心靈對話的過程,不僅讓她和她的孩子,也讓我瞭解到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感受自然、發現社會、體悟人生,才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時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為,是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成為學生心中一本不讀不厭的大書。是啊,經驗早就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做好孩子的願望,老師的使命就是強化這種願望,呵護這種願望。從竇老師的書裡,實錄中,我知道她就是這麼做的,而我也要向她學習,做一個真正為孩子終身發展的好老師。

在這本書中,我重點閱讀了《我的教育主題——為生命奠基》這部分,對於主題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何謂主題教學?竇老師認為:主題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以驗,通過與具有共同主題的多個文字的碰撞交融,在重過程的生成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這裡的主題,既非思想主題,亦非知識主題,而是一種文化主題。它主張在實際教學中,將內容零散、形式單一但卻有著共同主題的語文學習文字重新作一番統整。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使課堂教學的功能增強,容量變大。它不僅是組合教材的一種方式,更是實施教學、改革課堂的一把鑰匙。

竇老師在文章中談道:“主題教學有一個基本操作框架,即:話題切入——探究文字——比較拓展——連結生活——昇華自我。”我認為這是一個開放的框架。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都是按主題設單元,應根據不同主題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和策略,讓學生“入境”,所謂“入境始與新”,再通過對重點文字的揣摩、領悟、反思、感受文字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竇老師稱之為“典範方為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所謂“拓展求發展”。

竇老師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源於她的自立,自覺和自醒,正確的信念就是穩定的動力。她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只要我們擁有追求,擁有信念,像她一樣通過不斷地讀,去思考,實踐,努力尋找新的進展,而不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願我們都能夠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在學校圖書室瀏覽到一本圖書《好課是這樣煉成的》,摘錄了許多名家的精彩語文課堂教學片斷,從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竇桂梅老師。假期,去泰達圖書館借閱圖書,在琳琅滿目的書架上,看到了很多語文名家的著作,隨手翻閱,還是竇桂梅老師的文字和內容最為吸引人,所謂“讀書不在多,而在於精。”於是利用假期時間,認真拜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

何謂主題教學?帶著這個疑惑,我走進了竇老師的書。竇老師這樣解釋“主題”:“‘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也不是寫作主題,而是文化主題,如那些連線著孩子精神世界、現實生活或者與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有關的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

構建在主題思想上的主題教學就是在教一篇課文的時候,不僅僅要找到“這片樹葉,還要找到這片樹葉所在的枝條及大樹,這還不夠,還得去尋找這棵大樹所在的森林”,這樣的教學才會避免支離破碎的分析講解,才會使教與學有效。竇桂梅老師從走上國小語文教學之路開始,就孜孜不倦的去尋找、去追求那樣一個夢想“讓語文學習充滿成長的動力,讓語文學習綻放智慧的潛力”。

基於這一夢想,竇老師提出了自己語文教學的教育觀“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立足於這三個超越,創造性地提出了主題教學這一概念,並時刻踐行“三個超越”於自己的日常教學中。

竇老師從某年新接的一年級起,致力為學生打好終生學習的底子。竇老師六年國小教學中精講180篇文章,泛讀84篇文章;從閱讀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到閱讀兒童文學、雜文隨筆、科幻漫畫;從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到“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她還帶領學生在學好教材的詩詞基礎上,閱讀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還讓學生積累了1000多條成語,100多個寓言故事,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平心而論,我對竇老師這屆帶了六年的孩子充滿了無比羨慕之情,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之下,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習作能力,焉有不強之理?這才是超越教材的真諦吧。通過對教材的創造性超越,教師不僅僅是帶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積累知識,更是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從而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提升語文和人文素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書籍閱讀從而產生一定質量的質變。“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階梯的第一個平臺首先由我們這些國小語文老師來搭建。

“作為為學生生命奠基的老師,我時時提醒自己:給孩子一雙慧眼吧,讓他們把這個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要讓學生懂得:在課堂上好好學語文,但絕對不是隻靠課堂就能學好語文,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語文學習就在廣闊的天地裡,生命的成長中。”我感動於竇老師對自己的稱謂——“為學生生命奠基的老師”,無疑,這是位極睿智的教師,亦是位有一顆剔透玲瓏心的教師,這樣的生命觀指導下,竇老師盡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在開放課堂教學的同時,把學生生命中的潛在表現力盡情地釋放了出來,在學生的心靈上盡情地跳躍生命的華爾茲。

“我認為,引導學生超越教師,實際上是教師自我的一種超越,是富有魅力精神境界的行為表現;是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的人,成為學生心目中一本百讀不厭的大書;是學生超越了教師的攙扶和點化後學會質疑、學會批判,最終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的過程。”超越教師的過程其實是學生體驗自己學習所得知識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也是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實,探求真知,獻身真理的過程。教師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時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為,是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從而成為學生心中一本百讀不厭的大書。

“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報,比我艱辛的多呢。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真心誠意感謝命運,感謝朋友。”竇老師經常把這句感恩掛在嘴邊。常懷感恩——因一份難得的燦爛和磊落,因長年累月吸收書籍的精華,因一顆為了生命而教學的心。她的“三個超越”的理念,她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她對生命狀態的一執著熱烈的追求,對生活的體察和生命的體驗,不僅讓學生受益,更讓每每捧讀此書的我感動並激昂。

每每看到身邊優秀的老師,我都羨慕不已。他們的課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或激情四射,或沉穩幹練,我也想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花了更多的時間看書、備課、上課,但至今,我似乎還沒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看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一書,我找到了癥結所在:無論備課,還是上課,我都缺失了自己。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專業尊嚴。

竇老師認為要想擁有專業尊嚴,就要擁有專業自信,專業技能,專業自我。有些老師走的是成功的“快車道”——上公開課“一炮走紅”,繼而被重點培養;而更多的老師靠的是堅持讀書、寫作、實踐、反思,來提升專業素養,才會擁有屬於自己獨特風格的專業特色。

幸運的是,我也經歷過公開課的磨礪。每次磨課都讓我刻骨銘心。有的名師上課之前會把課文爛熟於心,上課時才能信手拈來。我自知資質太淺,名師都這樣做了,我不更要爛熟於心嗎?於是,備課的第一步便是背誦課文,無論長短。課文背會後,感覺理解的還只是皮毛而已,便翻閱教參。教參解釋的確實詳細、深刻。看了之後,對文字的理解自然深了一個層次。但是,“閱讀”不等同於“閱讀教學”,我不可能也不願意把教參上的理解照搬到課堂上,那樣的課堂我都覺得索然無味,更何況學生呢?再加上是公開課,我更是想讓課堂教學高於平時的家常課,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堂有亮點,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又一難題困擾著我。在一次次的試講中嘗試著,探索著,再加上學校有經驗的老師也給我出謀劃策,我的公開課才有所長進。但是,正是因為對文字的理解靠的是教參,不是自己;對難點的突破靠的是有經驗的老師,也不是自己。所以,每次公開課雖然都是一次蛻變,但回到家常課時,卻覺得怎麼還是濤聲依舊。如果說有改變,估計也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沒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只有自己對文字有了獨特的理解,才會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來應對課堂上出現的措手不及的問題,才能在自己的課堂上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抉擇,才能擁有鮮活的生成,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要想找到自我,必須沿著讀書、寫作、教學、反思這條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也許,這條路上荊棘叢生,但走著走著,或許你會發現教學風格已悄無聲息地定格在你的課堂上了。

當今的國小語文教壇上,各種教學理念、各種教學手段、名師專家層出不窮。其中,竇桂梅老師是為耀眼的一顆星星。從教這麼多年,雖然只現場聽過她上的一節課,可那節課帶給我的震撼以及影響至今猶存。竇桂梅所取得的成就與榮譽讓人歎為觀止。我也不例外。是什麼讓一位從山裡農戶家裡的小姑娘,到名揚全國的特級教師,到清華附小的校長?

最近,我認真地閱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透過這本書,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竇老師的敏銳、執著和勇氣。也尋找到了她成功的答案。社會是課堂,實踐是礪石,他人是吾師,自身是關鍵。教師成長固然有賴於好的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竇桂梅老師認為,只要你務實肯幹,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就會在現實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長點,並以自己的成長影響周圍。她能有今天的成績,與喜愛閱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用她自己的話說:“要想提升自己就要向書本學習。”她每天堅持一小時以上的閱讀,幾年來,她的閱讀量達300多萬字,記下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向實踐學習,幾年來寫下了10餘萬字的教後記;向名師學習,幾年來聽了校內外1000多節課……青燈如豆,書疊千山,那一個日日夜夜凝聚了她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會帶出什麼樣的學生!竇老師帶領學生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精講了180篇文章,泛讀了84篇文章……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廣闊空間。提出了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富有創意的理念。超越課堂不僅僅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感受自然、發現社會、體悟人生,才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時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為,是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成為學生心中一本不讀不厭的大書。

她的“三個超越”的理念,她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她對生命狀態的一執著熱烈的追求,對生活的體察和生命的體驗,讓她與文字與課堂達到了“人課一身”的相融境界。我在竇老師的課堂主題——溫度·廣度·深度中遨遊,聆聽《再見了,親人》、《圓明園的毀滅》、《遊園不值》、《晏子使楚》、《秋天的懷念》、《珍珠鳥》切實感受到了竇老師的“三情共振”——課始激情情始終、課中悟情情更濃、課中喑情情未了,這就是竇老師的課堂,充滿激情如吹皺一池春水,流動起來,活潑起來,以執著激發執著,點燃心靈聖火,撥動課堂的琴絃。一本好書讀了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不僅是語言的魅力,更是人格的魅力。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也要努力地讓自己去做一個善於讀書學習、不斷進取的人,用竇桂梅老師的話說,要“立足於課堂,讀有字的書,也讀無字的書,並且隨時記錄自己的心得”。相信當我們的學習毅力足夠強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之花會開得更加豔麗。

最後摘錄書中幾句話與大家共品味。“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是最好的備課。”、“讀書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妙方”、“每天取滄海一粟”、“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教師因讀書鑄就備課靈魂,便成為了教育的永恆愛心、理想信念、社會良知以及社會責任心,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教師“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為師者,教法為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參加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語文,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要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所以說,語文離不開生活,語文教學要充滿生活的氣息。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的主題教學實現了語文和生活的共振,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了求真、向善、愛美的種子。

在竇桂梅的語文教改中,她十分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感悟,不光有理解,還要有發現。在生活中感悟語文,感悟人生真諦是內養而成,這既符合學習語文的規律,又繼承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更是把語文學習當作生命活動、情感活動、思想活動、心靈活動的過程。學生們在發現所生活的世界無限豐富和美妙,不停質疑與批判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昇華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是知識的海洋,是學習的大舞臺。我們老師要有一雙慧眼,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竇桂梅的語文教學立足課堂,但超越了課堂,她努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睜開好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瞭解自己生活的神奇地球和多變世界,感受人世間的善惡美醜、愛恨情仇。當學生擁有了一雙發現的眼睛後,他們就會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和生活內容帶入自己的課堂,寫進自己的考卷,於是就有了智慧與創造,生命中的潛力也得到盡情釋放。

超越課堂,不光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活動中,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裡。去年學校期末開展“優秀學生”評選活動,由於名額有限,一些平時表現比較好的學生沒有被評上。我讓學生寒假裡以這件事為題材,以《生活告訴我》為題,寫一寫心中的感想。姚子薇同學寫到:“生活告訴我很多很多,它讓我明白了好東西要和別人分享,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能半途而廢。就在幾天前發生的一件事,也許在別人看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卻讓我明白了‘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道理’。同時也讓我堅信:只有付出努力才可能有回報。我靜靜地回味著爸爸剛剛說的話,又想到班上被評上的優秀學生:胡慧不但學習好,而且上課時非常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常常得到老師的誇獎;金威雖然學習成績不如我,但他熱愛勞動,還幫老師管理‘班班通’,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況且老師也說過,一個真正優秀的學生應該是各個方面都得到較好發展的。是啊,我雖然學習成績比較好,但老師曾批評過我作業還不夠認真,也不能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這時,電視裡傳來高亢激昂的歌聲: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趕緊站起來走向書房。”

只有經歷,才能懂得。只有讓語文學習根植於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其永遠生機勃勃、活力四射。然而,在今天的語文學習生活中,不少學生喜歡看電視、看漫畫、看電影,不太喜歡看書,學生的閱讀內容遠離經典,大多為“文化快餐”,孩子們對白紙黑字的課本越來越難以親近。竇桂梅倡導的主題教學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那些富有“人生意義”的主題連線著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它們通過課文,會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習並不那麼枯燥,原來語文學習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情況下,再來進行語言的學習、推敲,同時達到深化情感、磨礪思想的目的。

在進行“落葉”主題教學時,竇老師創設情境,師生扮演課文中的不同角色,採用文字、師生、生生對話的方式,抓住“爬、躲、藏、遊、飛”這些表現小動物動作的詞語,進行比較品味。然後再採用朗讀的手段體會落葉給螞蟻、燕子、小魚、小蟲帶來的情趣。接下來,竇老師加入課外作品《秋姑娘的信》,讓孩子們體會落葉的聰明能幹——還能寫信給冬眠的青蛙、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裡的孩子。最後,竇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朗誦她自己編寫的小詩……

在這裡,竇老師讓學生通過“落葉”的主題“入境”;再通過對重點詞語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字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口語交際等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當語文和生活引起了共振,它將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在希臘神話中,玫瑰既是美神的化身,又溶進了愛神的鮮血,它集愛與美於一身,竇桂梅老師在網上的名字叫“玫瑰”,見過她的人都說人如其名也,既有玫瑰的美麗,也有玫瑰的馥郁,更有玫瑰的張揚。有人說,竇桂梅老師是一朵激情燃燒的玫瑰,聽她的課,看她的書,觀她的人,猶如欣賞一朵熱情綻放的玫瑰,那溢滿清香盛開的花瓣,讓人感覺香是那麼純,味是那麼濃。我有幸從同學家看到了《竇桂梅和主題教學》這本書,一拿到手就如飢似渴地讀起來。我最佩服的是她的課堂教學藝術和人生觀,她對教育事業痴迷的愛,讓我對自己的事業甚至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我就談談以下幾點:

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成長固然有賴於好的環境,但更重要的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從竇桂梅老師的成長看,她是一個本份的教師,也在盡一個教師的職責,她的起點不高,如同我們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她的快速成長,源於她對人生執著的追求。竇桂梅老師有著執著的追求和正確的信念,正確的信念就是穩定的動力,教師的自我專業追求如果內化為信念,就不會被消除,從而形成持之以恆的信念。人生的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擁有它,生命的種子就會迸發出無限的潛能,生根、發芽、開發、結果。就像竇老師說的:只要你務實肯幹、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就會在現實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長點,並以自己的成長影響周圍。

二、做人要勤讀書竇老師對生命的熱情、對課堂的激情源於她的不斷學習,源於她的讀書。因為讀書,她能在收到年輕老師傾吐苦惱的信中,旁徵博引,真摯疏導。因為讀書,她能在諸多的公開課上,把孩子們引向一條又一條清澄而富有感染力的美文之溪,與作者一起感受,與文中的人物一起感受,在感悟中讓孩子的情感得到昇華。

她說:“生命是一條河,要流動,就要蓄積水的容量和力量。讀書,就是給自己生命的河流蓄積知識的容量和精神的力量。”讀書,讓她的教育、生活走得更開闊、更深遠、更寬廣。儘管環境並不都讓你滿意,儘管教育並不完美,儘管眼下是漫長無邊的嚴寒,但,讀書,就能為你溶化冰雪,溫暖心房。如此,你會感嘆:有書的冬天不再冷。是的,有書的冬天不再冷!竇老師的書像冬日的暖陽,讀後心頭一股暖意,看到了寒冷的曙光,看到了教育未來的道路。黃山谷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語文教師就應該以書為師,這是教師素養的體現,也是客觀發展的要求。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必需,讓書籍成為我們的精神伴侶。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長。竇桂梅老師對教育、對教師、對語文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循著思考,她進行了主題教學的探索實踐。如果竇桂梅老師像我們平時聽課一樣,不去進行思考而是盲目跟風,今天強調語言文字,就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明天流行閱讀感悟,課堂上就通篇讀書……哪能開出主題教學的豔麗花朵?

有人會問“什麼是主題教學?”主題教學就是從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並整體構建課堂教學。簡單地說,它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通過多個文字間的碰撞交融,在強調過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這裡說的“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不是知識主題,而是文化主題,是那些連線著孩子精神世界、現實生活或者與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有關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如誠信、家鄉、郵票、朋友,以及對自然的關愛、對弱小的同情、對未來的希冀、對黑暗的恐懼等等。藉助於主題,學生會覺得原來語文學習並不那麼枯燥,原來語文學習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情況下,再來進行語言的學習、推敲,同時達到深化情感、磨礪思想的目的。這就好像每一個戲劇的引子、每一個風景點的引道一樣,先把孩子從聲、光、色的世界裡引進語言的殿堂,然後教師仍舊藉助主題給學生指出一個個路徑,讓學生有可能走進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字,進行更豐富的語文實踐,他們的收穫才會更大。

竇老師認為:語文教學要衝破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樊籬,去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為學生的生命奠基,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奠基,把充滿創新與活力的語文教學帶入課堂,讓語文學習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語文學習充滿成長的

動力,讓語文學習綻放智慧的潛力——這既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又是我們的理想追求。正如一位教育家對竇老師的評說:“每一堂課都成了她富有激情的生命活力;她的激情也點燃了學生情感的火花,學生的激情的燃燒成了課堂特有的生命的磁場,形成了巨大的生命活力,最大極限地體現了師生的生命價值。”

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是竇桂梅老師“人課一身”的教學追求,那麼“主題教學”的教學藍圖無疑可以說是幫助教師開啟語文教學的又一把金鑰匙。竇老師說:一個教師能走多遠,她的學生就能走多遠。以主題教學模式為指導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好像一個三維空間的球體結構——學生的情感體驗、語言實踐、知識積累得到最大限度地延伸和滿足。竇老師帶領學生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精講了180篇文章,泛讀了84篇文章。

讀著竇桂梅老師的書,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動著:感動於她對教師職業的執著,感動於她對生活、對語文的真誠,感動於她如飢似渴、潛心讀書的激情。讀她的主題教學,讀她的主題教學課堂,真正能感受到一種語文教育的快樂,一種思考的快樂。

本人工作十幾年,以為按部就班,搞好本職工作便問心無愧,而竇老師的工作熱情讓我平添了一份對專家的敬意。竇老師今年已42歲,擔任北京清華附小的副校長。工作上她既要安排學校的各項事務,還要進行語文課堂主題教學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她還擔任一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並隨時被安排到各地展示課堂教學藝術,交流教學經驗。生活上,她認為家庭幸福的指數關鍵在女人身上。她總以她的熱情感染著整個家庭……你們肯定會問:“她不累嗎?”竇老師的回答很簡單:累並快樂著!她說教師一定要不斷積累,要多讀書,多寫作。因為教師有多個,學生就有多廣。只有工作做得好,人才會這麼自信,才能更加順暢地引領學生走向更深的層面。

竇老師說教師要學會愛,因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原動力;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只有從愛出發,才能堅持以表揚為主,正面教育為主;從愛出發,才能不怕反覆,循循善誘,耐心幫助,以理服人。因此,對學生的愛必須發自內心,是真誠的、真摯的。老師的愛是博愛,而不是偏愛溺愛,這種愛必須以嚴為脊樑,以柔為外表,否則,這種愛就會變得脆弱、苦澀或冰冷。這種愛不是暴風驟雨,而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對待學生應該像對待老人一樣耐心,像對待嬰兒一樣細心。當學生對老師的愛稔熟於胸時,怎麼會不“親其師而信其教”呢?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裡”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讀著讀著,我心潮澎湃。這時,所有的讚美在她面前都顯得蒼白。她細緻到對一句話、一個詞,對每一個發言學生的評價……都用心對待,不隨意放過。竇老師的教學藝術已經是爐火純青,是多年修煉的厚積薄發。我們應該用心去揣摩、體會、思考。我想,只有好好向竇老師學習,只要心中充滿美好和希望,一定會獲得教學藝術的真諦。

一杯清茶,一段音樂,徐徐的清風,此時加上一本好書,就有了安靜而又豐富的內心。書,因為有她,我們變得會思考,並充滿著靈性。忙碌卻充實的暑假除了北京奧運會帶來的強烈的愛國情懷,還有一部分便由書填滿。

每天都會翻上幾頁的是畢淑敏著的《愛怕什麼》。她以心理學家的目光和作家的筆法,針對當代中國人紛繁驛動的心,寫下了那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看著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散文,猶如自己的內心沐浴在清新的風中,盪滌得一如雨後的新葉。作為一名老師,繁瑣的工作,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常常有些讓人喘不過氣來,精心讀著這本書,正如書名所說,愛怕什麼?於是,極力地吸收著書中的營養,告訴自己,活得好一點,快樂一點,善良一點,健康一點,光明一點……很喜歡其中一篇的書名《魚在波濤下微笑》,那麼讓我在陽光下微笑,更是希望在平時,因為我的努力,我的學生們在陽光下微笑……

書桌上《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教師》、《聽竇桂梅老師講課》這兩本書是關於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因為聽過竇老師的課和講座,一下子就被她的課堂和她的人所深深吸引,她的課堂教學智慧、細膩、甚至是唯美。佩服她對文字的解讀,對學生的引導,從她的課,她的講座,甚至是每一個細節,展現出的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無限魅力。因此,認真讀了這兩本書,內心裡甚至偷偷地奢望自己也能成為竇老師一樣出色,不是因為可以出名,而是因為這樣老師學生會喜歡,因為這樣的課堂孩子才會沉醉其中。認真琢磨竇老師的文字,彷彿能置身於當時的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中,促使我也不斷反思我的課堂。我震撼於這段文字:“教師因讀書鑄就備課靈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恆愛心、理想信念、社會良知以及社會責任心,這,才是一個教師不或缺的精神底子”……所以,竇老師能夠超越教材,她的深度備課這一理念也伴隨著這段文字,深入我的內心。竇老師的課堂,竇老師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震撼著我的心,有智慧,有激情,有詩意,所以有魅力。我想,這就是我前行的目標。

每一次讀書便覺得自己的膚淺,於是,將繼續鼓勵自己,每天讀一點,厚積才能薄發。那麼,靜靜看書吧,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穫。

我拿到這本書時,隨手翻了翻,看到這是國小的語文課堂教學,與我所教國中語文不對口,因此不打算到認真看它。我對竇桂梅老師多少有些瞭解,知道她是清華大學附屬國小的副校長,也知道她的課講得很棒,因此,還是翻開了這本書看了起來。

看完序言,我瞭解到竇老師對語文教學的執著精神。她高超的課堂藝術不是一天兩天獲得的,而是靠艱苦的磨練,一次次從失敗中走出來的。面對失敗她沒有棄餒,而是堅定的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終獲得了成功。她說:“有痛更有累——並且快樂著。”讀到這裡,我心裡,有一絲震顫——缺乏毅力的我在困難面前總是退縮,我也想經歷專業成長,也想在課堂教學上有新的突破,然而熱情總是過不了三天就驟然降溫。比如寫日誌吧,老是斷斷續續,不能夠堅持下來,連續幾天沒有寫日誌了,失去往日寫作的熱情。

再往下看這本書,竟被她一篇篇精彩的課堂教學吸引住了。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蚊蟲的叮咬,忘記了疲勞,從吃過晚飯一直看到午夜,要不是掛鐘的提醒,我還不會停止下來。這兩天裡我利用了一些零碎的時間來看這本書,早晨醒來看躺在床上看上幾頁,飯後看一會兒,晚上躺在床上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我對好書,總是有些入迷。

這本書共收錄了十篇課堂實錄,每篇後面還有幾個點評。看這本書不能太快,需要細心地啄磨,才體會出課堂教學的精妙。

竇桂梅老師的課總是充滿激情,如行雲流水,像潺潺流淌的小溪,不知不覺間就流到了學生的心靈深處。她往往標新立異,出人意料地設計教學,又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她注重感情的抒發,又注重思考的深度,一節課下來,學生往往被感動得哭了,從中也得到了智慧的啟迪和對人生的思考。

?再見了親人》是一篇傳統課文,如果是別人講,很容易受到原有的教學方式影響,然而竇老師大膽創新,將課堂按“講親人——誦親人——別親人”的流程展開,整個教學過程一氣呵成,行雲流水,渾然天成,不著一點刻意設計的痕跡。加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更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竇老師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上有高招,她總能煽動學生的熱情,或讓學生沉思。課前的三言兩語就讓學生充滿自信心。“你棒,他棒,人人都棒!”簡單的一句話,好像被竇老師施了魔法一樣,課堂時而激情澎湃,時而靜如止水,思索的暗流在悄然前行。

我從竇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學到了很多,也受到了最大的啟發。為什麼我的課堂教學是那樣的呆板?怎樣借鑑竇老師的課?這是我今後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拿到《聽竇桂梅老師講課》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口氣就讀完了。暑假裡,一有空,便不斷地翻著,思考著,咀嚼著,帶給我深深地震撼與無限的啟迪

竇桂梅老師在書中寫到:上公開課就像家中來客必定要灑掃庭院、準備盛宴一樣,其中有準備的緊張,更有展示的興奮。這就像過日子,如果沒有客人,可能會粗茶淡飯、散淡隨意,正是那經常光顧的客人,使得“家政技藝”一日千里。看到這裡,不由回想起自己的教學成長,我不也是在學校井然有序開展的教研活動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嗎?我也是在一次次的緊張和興奮中,逐漸克服率性而為,開始精密計算40分鐘的使用效率。“整頓衣裳起斂容”,這確實很辛苦,但課堂,卻在不斷的“整頓”和“斂容”中變得乾淨漂亮。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地更新,一次次地收穫,我也正是在“磨課”的過程中,在困苦與彷徨中,在希望與欣賞中,去經歷,去收穫,去成長,正所謂“痛並快樂著”。

桂梅老師的課堂,我看到這位勇於開拓的教師的足跡,她的每一步都是艱辛的,同時又是堅實的;每一個腳印都是清晰的,同時又浸潤著心血;每一個轉折都是痛苦的,又是快樂的。竇桂梅老師的語文課“小心地”呵護、培育著孩子們精神的成長,她的課堂忠於教材又超越教材,不再是“螺絲殼裡做道場”,而是高屋建瓴,正所謂是“課堂小世界,世界大課堂”。

是的,正如竇老師所言:語文課堂應該充滿陽光與花香,應該成為兒童“夢”的故園。如果每節課都讓學生得到一顆哪怕極小的珍珠,而不是一堆沙土,那麼一學期學生就會得到一串珍珠項鍊。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得到的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豐富,會無比地璀璨奪目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充滿張力。的確,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帶著困惑走進課堂,又帶著思考走出課堂,在教學中需練就“點石成金”的絕活,用心去聆聽孩子的心聲,用心去創造孩子發展的廣闊空間,用心去施展教學的智慧,在課堂上用寬嚴相濟的愛去尊重、去理解、去激勵、去引領、去期待、相信每一朵花都會嫣然綻放,相信每一片葉都會綠意盎然。

“一定要精心上好常態課!”合上扉頁我輕聲而堅定地對自己說,“這是我最好的煉爐。”——我會在廣泛的閱讀中豐富自己;我會在精心的“設計”中避開許多彎路;我會在用心地課後反思中學著“站立”。合上書本,我還久久沉浸在書中的每一堂課中,我好像看到了竇桂梅老師正站在講臺前,用激情,用智慧,用學識在澆灌著每一棵幼苗,幾年前的課堂風采依舊,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她的課堂,是“玫瑰課堂”,瀰漫著花香花色,能夠給予學生語文課上的賞心悅目,每個人會不知不覺被吸引,心靈在激情中而放飛,而感動,。她的課堂,值得我們去欣賞,她的書,值得我們去讀一讀,她的教學藝術,值得我們仔細揣摩、體會。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評價竇老師的課堂“用文字無法完全傳遞的,只有你自己親身起體驗去感受”,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也是如此,要靠你自己去研讀,去品位,去領略,去發現,去學習。

“教育的理想,在堅持中追尋”、“教育的理想,在思考中前行”。竇桂梅老師綻放在公開課的舞臺上,我也將追隨竇桂梅老師的足跡,用心於常態課,成長於常態課,精彩於常態課,綻放於公開課。

第4篇

在“親子共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貴在堅持。每日為工作和家務勞碌的我幾乎沒有陪孩子看過課外書。後來,在學校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後,為了做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一致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法,我不得不忙中抽空,每天固定了一個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做孩子閱讀的榜樣,使之成為習慣。我是利用晚飯後,家庭作業完成後的時間,每晚20分鐘至30分鐘,雙休日每天早晚共同閱讀一小時左右,就這樣經常去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複述出來,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講出來,然後與孩子一起分析、討論、發表看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選好孩子愛看的書,是孩子對書產生好感,除了老師要求的讀刊外,可根據孩子現有的知識水平,儘量給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觀漂亮,內容豐富有趣,符合兒童想象和思維特點的書。

我家孩子缺乏耐心和持久力,不專心,一般都是我讀他聽,過幾天習慣了,他就會自己產生興趣了,主動讀書。

家長只需觀察、瞭解、引導,不宜過多幹涉,如果讓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計劃,那註定是不會長久的,要讓孩子形成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和孩子一起讀書時時不時的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說一下,然後和他一起討論、分析,會發現他每天的閱讀水平都會進步。

我發現,通過親子閱讀,也讓孩子在平時講話和理解能力上,有了明顯的提高。有的時候,他的一番講話能讓我們大吃一驚,從來沒想到他的話裡能夠迸出一些不常用的語句,問他是從哪裡學來的,他總是很自豪地說是從書裡。總之,作為家長,陪孩子多玩多讀是提高孩子素質的一種方式。我很感謝學校組織了這樣的親子閱讀活動,親子閱讀使我與孩子得到了很好的溝通與交流,同時也讓我體會到了兒童文學的魅力,拉近了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而孩子也將在知識的海洋中開闊自己的視野。